古希臘的中庸之道

亞里士多德不僅關心事物的原因,他也和蘇格拉底一樣,關注人生的幸福,「作為幸福,我們為了它本身而選取它。」在他看來,錢財、權位、外物等都不是最後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是最後的目的,它不以其他目的為目的。因此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以人生幸福為研究對象的倫理學。據記載,他關於倫理學的著作就有三本:《尼各馬科倫理學》、《歐德米亞倫理學》和《大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倫理學說。他的倫理學是古希臘「德性論」倫理學的典型代表。他把德性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實踐相關的倫理德性;一類是與理論相關的理智德性。倫理德性來自社會風習,理智德性是出自思考。  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德性的養成重在做德性的行為。我們只有做公正、勇敢、節制的行為才能成為公正、勇敢、節制的人,這就好比我們只有從事建築活動而變成建築師一樣。然而,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建築的技藝,那麼,即使他天天在建房子,也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建築師。同樣,如果你不知道行為公正、勇敢、節制的技藝,那麼,你想成為一個公正、勇敢、節制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可見,倫理德性是後天養成的,因而道德教育對於倫理德性至關重要。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關於德性的普遍標準,那就是「中道即德性」。  亞里士多德的所謂中道,是指無過無不及的恰當適度的良好狀態。德性之所以是中道,因為一方面,德性是兩種惡的中點,一邊是過度,一邊是不及。例如,關於健康,飲食過多或過少,同樣有損健康,惟有適度飲食可以保持和增進健康。另一方面,德性能夠在感情和行為方面發現和選中恰當的量,即在情感和行為方面能夠命中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方式、恰當的對象和恰當的目的。譬如,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對什麼對象都畏首畏尾、退縮不前,這就是懦弱了,即在勇敢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一個人無論對什麼都無所畏懼,敢冒一切危險,甚至冒著違背法律的風險去殺人,這就是魯莽了,即在勇敢方面的過頭。  可見,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而德性卻只有一種情況,即命中中道。因此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善的道路只有一條,作惡的道路可有許多條。」他也時常感嘆:善是難的!為善需要高超的實踐智慧。
推薦閱讀:

【讀者投書】溯源阿芙洛狄忒(上)|城與邦
古希臘哲學探討(一)
(9)古希臘星象說:仰望眾神的天空(轉)
歷史科學之父:修昔底德和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舶來」的希臘文明——淺談古希臘文明中的外來因素

TAG:希臘 | 古希臘 | 中庸 | 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