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需要契約精神,愛應給予慈悲之心

關於婚姻與愛情的關聯,哲學家周國平有這樣一段言論:

我不認為婚姻能夠保證愛情的穩固,但我也不認為婚姻會導致愛情的死亡。一段愛情的生命取決於它自身的質量和活力,事實上與婚姻無關。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絕婚姻的形式了。

所以,他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只要相愛,無論結不結婚都是好的。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你是否將婚姻與愛情混為一談,認為婚姻必須建立於愛情基礎上,或者說想要愛情得以穩固的出路就是走進婚姻?總之,你覺得愛情與婚姻總得牽扯一下,發生些什麼關係。

其實不然。婚姻做不了愛情的保險箱,愛情也未必是婚姻的杜蕾斯。若要說兩者區別,在於你搞清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然後在此前提下自然會明了:如若選擇婚姻,就需要遵循一些契約精神;如若渴求愛,那就應當慈悲。

婚姻需要遵章守紀,要按照契約行事,也因此讓人喪失一部分自由;愛則百無禁忌,願意給予彼此自由。

1995年,半個世紀前的中秋,古稀之年的張愛玲,身處異國他鄉,在四壁空空的公寓里孑然離世,一周之後才被發現。

不知,當她最後觀望窗外世界時,夜空中的中秋之月,是否如她小說里所寫的那般,「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同樣不知,她是否在最後一刻,依然會回想起與自己簽訂契約又未能給予安穩的那個人?

時間再向前推移半個世紀,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相遇。

胡蘭成在報刊上讀到張愛玲一篇文章,慕名而來,心裡已然漾起一番桃色漣漪。然而,粉絲與自己仰慕的偶像初次見面,差點見光死,因為,胡蘭成自認為的美女作家並不美,而且個頭也太高。他曾在文章里寫,「我一見張愛玲的人,只覺得與我想的全不對。我還以為她是美的,竟是並不喜歡她。」

然而沒有流俗於以貌取人,他還是被張愛玲才情打動。第二次見面之後,寫了一封信寄給她,其中有一句——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懂得,是讓人可遇不可求的一種緣分。尤其對於一個才華過人,風華絕代的孤傲女子而言,懂得,就像雨露降臨於野百合。

張愛玲回了八個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於是相愛。

關於兩人的關係,或者說相處方式,張愛玲給過對方這樣一句話,想必甚合胡蘭成心意的,「我想過,你將來就只是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

她可以不要婚姻的形式,世俗的名分,要的只是愛,懂得,還有方便時的陪伴。

最終,他倆並不滿足於名不正言不順的「來來去去」,加之各種事態變遷,還是選擇了婚姻。

兩人在張愛玲閨蜜炎櫻見證下,立字為盟。在婚書上,張愛玲寫到: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胡蘭成在後面加上一句: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彼時,1944年,世界大戰,中國正陷於日本侵華戰爭的烽火。

有過耳邊廝磨整日纏綿。

有過繾綣廝守情深意重。

因為愛情的滋潤,讓向來高冷示人的張愛玲變得很軟,很柔,很濕,她痴痴對胡蘭成說著情話:你這個人,我恨不得把你包包好,像個香袋,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這實在是一種想佔有、怕失去的心理。她無法將自己的男人做成香袋,即便是香袋,也會丟失,即便不丟失,香味還是會發散。

每一個愛到深處情至濃處的人,都會有類似想法,希望擁有的愛一直一直在,想永遠不消淡,擁有不丟失,事實上,渴求永久的時候,也是與永久背道而馳的開端。

情意綿綿的時間總是短暫,出差在外的胡蘭成出軌了,並且彩旗飄飄。他違背了當初簽訂的契約,未能給予對方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面對質問,他理直氣壯地說了一句:世景荒蕪,已去安穩。

從婚姻角度來看,胡蘭成言而無信,後來也表現得比較無賴。有人說他,在文學與禪宗上的造詣比較深,但缺乏做人之常識,比如底線。他沒有底線,缺乏原則,不按照契約行事,所以成為自己婚姻的破壞者。

因為無契約精神,胡蘭成愛是真愛,忘是真王,見了就愛,走了就忘。如是而已。

婚書契約也好,海誓山盟也罷,都是用來約束的,也是用來違背的,人性向來無法禁錮。正因如此,才需要契約精神來管制婚姻這種人類文明的產物。而不是牽制愛。

愛會給予慈悲。正如張愛玲當時寫給胡蘭成的回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懂得了,才會去愛。

張愛玲對胡蘭成的確慈悲,在對方出軌之後要他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做出選擇,獲得的回應卻是「克己待客」時,想必她的心一下子涼透了,以至於在回去的船舷邊,撐著傘,對著滔滔黃浪,涕泣許久。

離別前,她對胡蘭成說: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即便被背叛,即便被萎謝,即便被不可理喻地「克己待客」,她還是時常給違約的胡蘭成寄錢,直到最後寫去絕決信,隨信附上了自己的30萬稿費。世景的確 荒蕪,安穩的確已去。這不是因愛而起的慈悲,又是何為?

1918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同樣的月自圓滿人自離。

那一天,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從日本跟隨他來到中國的日籍夫人,聽此聞,從上海趕到杭州西湖,明白自己丈夫去意已決,無奈問道:愛是什麼?答曰:愛,就是慈悲。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弘一法師的言行難以理解:慈悲對世人,又為何舍妻而去?或許懂得了這份慈悲,也才真正懂得了愛。

作者:江徐集少女心與老靈魂於一身的寫作者。喜靜,愛自由,有時閉門讀書,有時出門雲遊。個人原創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


推薦閱讀:

閻連科│故事:一種講述的責任與契約
婚姻的契約|幸福家庭
《紅樓夢》「契約」敘事論
小說開頭:與讀者的契約
血緣與契約說,解決梟印論父、食傷論子女的理論

TAG:婚姻 | 精神 | 契約 | 慈悲 | 契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