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實力與空軍搶功:敦刻爾克就在眼前,德軍的裝甲洪流為何停止前進?

1940年5月,荷蘭戰役期間,德國工程部隊在馬斯特里赫特建造橫跨馬斯河的臨時橋樑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閃擊西歐,曼施坦因計劃很快就讓盟軍落入陷阱。在比利時境內的英國遠征軍、法軍處境兇險。然而,5月24日希特勒卻下達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直到26日晚這一命令才被取消。正是這兩天的遲延讓英國人上演了敦刻爾克奇蹟……

戛然而止的攻勢

1940年5月,當阿道夫·希特勒在西線結束了滑稽的「靜坐戰爭」而展開攻勢時,從紙面上看,對陣雙方的實力旗鼓相當。不過,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納粹德國的閃擊戰將一場本應勢均力敵的大戰變成了一邊倒。5月13日,德軍在近400 架轟炸機猛烈轟炸的支援下,開始強渡馬斯河,殺進法國防線背後幾乎沒有設防的縱深地帶:通往英吉利海峽的通道已經暢通無阻。

現在德國的裝甲部隊已全無阻礙——什麼也阻擋不了它。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精銳的第19軍沖向大海,形成了一個袋形陣地,將北部的約100萬盟軍困住。這些部隊包括英國遠征軍的9個師,法國的45個師以及比利時的全部軍隊。這時,背靠大海的盟軍被壓縮到一個三角形的地帶。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一馬當先,而30個師的德國步兵也正在靠攏,準備著一場殺戮。

1940 年西線戰役期間,古德里安(右二)擔任 A 集團軍群第 19 裝甲軍軍長,在不到 6 天的時間裡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 400 多公里橫貫法國,圖為其部下向他展示俘獲的法國軍旗

就在這時,5月24日下午,A集團軍群下發了希特勒的命令:「根據元首的指令,第8軍和第2軍在B集團軍群左翼的協同下向阿爾布斯東部的進攻應繼續向西北發展。另一方面,向阿爾布斯西北進軍的部隊不應越過朗斯-貝頓-埃爾-格拉夫林(運河防線)。在西翼,所有的機動部隊都停止前進,讓敵軍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線。」

古德里安與他的裝甲部隊怒濤般的攻勢只能戛然而止。

究竟誰該背鍋

這是一道令前線德國將領目瞪口呆的命令。盟軍獲得了意外的喘息之機,而殺得興起的德軍裝甲集群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眼前這一大群羔羊徒呼奈何。正在前線的古德里安為之瞠目:「敦刻爾克已經在望,我們卻被命令停止前進!德國空軍在進攻,我們卻袖手旁觀!我們眼睜睜看著由各種大小船隻組成的艦隊在把英國軍隊撤走。」而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也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我們的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織的左翼,由於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將因此完全停下來!」

德軍在眼看就要取得這次戰役中最大勝利的時候,怎麼會發出這道難以解釋的命令?究竟誰應該背鍋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軍上下把責任完全推到了已經自戕的希特勒的身上。比如當時擔任A集團軍群司令的龍德施泰特就多次發表談話,果斷甩鍋。龍德施泰特告訴加拿大諜報館米爾頓·許爾曼少校,「如果當初按照我自己的意思行事,英國人在敦刻爾克就不會那麼輕易地脫身了。但我的手給希特勒的直接命令束縛住了。當英國人在海邊上船的時候,我只能在港口外按兵不動……我只能在這個小鎮外坐著,眼看著英國人逃走,而我的坦克和步兵被禁止採取行動。這種難以置信的錯誤,應歸咎於希特勒自以為是的個人指揮……」至於沖在第一線的古德里安更是對希特勒沒有好話,他的回憶錄里寫道,「假如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突然停止第19軍的前進,那麼敦刻爾克早就已經攻克,而且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的所可比擬,假如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到英國遠征軍的全部兵力,那麼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也就很難預料了。無論如何,像那樣一個大規模的軍事勝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個討價還價的機會,不幸得很,這個大好機會卻給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弄糟了」……可謂是眾口鑠金,言之鑿鑿。

話說回來,縱然這些德軍將領都是歷史的親歷者,其言論的可信度卻是需要打個折扣的。在這方面,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就是一個極其惡劣的反面典型,這本書的名字——《失去的勝利》——就反映了作者的攬功諉過的心態。實際上,曼施坦因在書里極力證明的其實只有一點,一切德軍的勝利都要歸功於(以自己為代表)的將領的軍事藝術,而失敗則來自「政治家或者說是鼓動家(即元首希特勒)插手軍隊統帥的事務」。

1940 年西線戰役期間,希特勒與 A 集團軍群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右)商討作戰方案

與之類似的是,在德國陸軍中德高望重的龍德施泰特元帥也不像自己在戰後顯示事後諸葛亮那樣的無辜,恰恰相反,他本人才是這道停止進軍命令的始作俑者。龍德施泰特時為A集團軍群司令,為人謹慎,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充分考慮各種不利因素,避免因過分樂觀而犯錯誤。作為該集團軍群第一梯隊的坦克兵團從阿登山脈突破後,長途奔襲,兩周時間便橫穿了法國北部。盟軍可能從側翼發動的反攻不可能不在倫斯德的考慮因素之內。

當1940年5月24日早晨希特勒前來總部視察時,龍德施泰特對他說,裝甲部隊深入敵區的速度過快,力量已大為減弱,目前需要停下休整,以便對敵發動最後的攻擊。他的參謀還在日記中寫道:這個敵人(敦刻爾克的盟軍)「打仗出奇地頑強」。因此,龍德施泰特建議,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完全同意」龍德施泰特的意見,並強調,為今後作戰務必保存裝甲部隊。接下來,根據丘吉爾的說法,5月24日上午11時42分,英軍截獲了一封德軍的明碼電報,大意即是說,目前暫停向敦刻爾克一線進攻。可希特勒和龍德施泰特當時正在開會。因而有人推斷,停止前進的命令當是倫斯德獲得元首的批准後立即就發出了。晚上,回到最高統帥部的元首又補發了正式命令。而當天的德軍戰爭日誌也明確寫著,「法國北部的戰鬥正在接近尾聲。任何危機都不再有可能——也許只有純粹局部性者為例外。因此,總的來說,A集團軍群的任務可以認為業已完成……」所以,結論也就很明顯了,希特勒發出的命令不能說與龍德施泰特毫無干係。

難逃干係的帝國元帥

約德爾與凱特爾的話有一定道理。佛蘭德不是適合坦克馳騁的地方,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他(希特勒)以後所發表的理由,說因為看到佛蘭德平原地區河川縱橫,所以才命令我的裝甲軍不要冒險行動。」而德國的裝甲部隊也的確需要休整。裝甲集團軍指揮官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為坦克的損失而發愁——沒有機會修理,他估計他的實力減少了50%,因此,他「不準備在得到增援之前就進攻強大的敵軍」。事實上,從5月10日到30日,德軍共損失坦克超過400輛,而德國軍事工業每月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產能不足200輛。這樣憑藉餘下的坦克在不利地形上進攻盟軍,必將使裝甲部隊受到無法承受的損失,影響下一階段的對法作戰;畢竟,上一次世界大戰法軍瀕臨絕境時上演的「馬恩河奇蹟」仍然歷歷在目。用坦克把9個已被打得落花流水的英國師扔進大海的選擇,似乎並不比把裝甲部隊留下來去對付堵住前往巴黎和南面道路的65個新的法國師更具有吸引力。對於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任何軍人來說,法國才是決定性的,巴黎更是關鍵。

而德國空軍在這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里也的確扮演了一個滑稽角色。

納粹德國唯一的帝國元帥、德國空軍的創始人赫爾曼·戈林也高度關注著德國裝甲集群的快速突進,激動人心的閃擊戰戰術正在剝奪「將決定日耳曼民族今後一千年的命運」的未來勝利中他的空軍應占的適當份額。於是,位高權重的納粹德國的第二把手給元首打了電話。戈林傾訴他的理由:如果當時快要到手的偉大勝利的功勞完全被陸軍將領得去的話,那麼元首在德國國內的威望就會遭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出現這一情況,那就是由空軍而不是由陸軍來完成決戰。如果元首命令陸軍退後,給他騰出地方,他保證他的飛機能獨自消滅敵軍……這將是一次輕而易舉的勝利,榮譽將歸於與國家社會主義新帝國相聯繫的空軍,而不是歸於陸軍將領和老牌的普魯士貴族。

1940年9月18日,德國,德國空軍創始人赫爾曼·戈林(左二)會見空軍代表

戈林的這條理由,也許深深觸及了希特勒的最痛處,因為那些古板、傳統的陸軍將領們,普魯士貴族派頭十足,穿戴考究,舉止文雅,往往使希特勒這個海關小職員家庭出身的下士自慚形穢。戈林的出場,無疑堅定了希特勒停止裝甲部隊前進的決心。第二天,希特勒表示,把敦刻爾克的袋形陣地再作進一步的收縮,只會妨礙戈林的轟炸機——這一自作聰明的考慮大概只會使「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飛行員感到莫名其妙,他們素來以其準確的投彈自豪。

不過,希特勒還是高估了德國空軍。戈林聲稱單靠空軍就能消滅英軍只是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而且並不是世界大戰中的唯一一次)。這支部隊此前在波蘭和西線一系列超水平的發揮,掩蓋了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希特勒不可能會意識到戈林承擔了一項他的空軍力所不及的任務:他們的轟炸機沒有訓練過襲擊船隻和海港,而對於戰鬥機也是期望它們停留在上空,以掩護轟炸機,而不是飛下來同轟炸機混合作戰。而且,敦刻爾克的海水和泥沙就像減震器一樣,降低了炸彈的效果。往往在晴空霹靂似的空襲之後,盟軍部隊卻吃驚地發現自己幾乎沒什麼傷亡。到處是炸彈在爆炸,但幾乎沒有人傷亡。不久,士兵們就對空襲滿不在乎了,他們只要沉著地蹲在沙丘中,就有希望生存。更何況經過了3個星期的持續戰鬥,許多德國空軍中隊都已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減。

希特勒究竟想什麼

除了軍事上的考慮(保存裝甲部隊)之外,根據哈爾德將軍在戰後 「栩栩如生」的記憶,希特勒停止前進的命令還有這樣一個政治上的理由:他不希望這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居民重大損失的最後決戰,發生在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希特勒說,他想把這個日耳曼後代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方變成一個獨立的國家社會主義區域,從而使他們和德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這個理由很有些荒唐,連哈爾德都說「沒有被這種理由說服」,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它是希特勒掩飾錯誤的一個借口。而更離奇的說法來自美國作家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里所說的,「可能是(雖然還有人懷疑)希特勒把他的裝甲部隊遏止在敦刻爾克的前面,目的在於想使英國避免一場奇恥大辱,從而促進和平解決。」但這一說法實在有故作驚人之語以搞出大新聞之嫌,以至於夏伊勒也不得不承認,他的這種說法「還有人懷疑」。

1940年6月21日,德國道尼爾Do 17Z轟炸機飛越法國上空

其實何止「懷疑」,這一說法根本就稱得上是戰後的神話。希特勒的「停進令」只限於對坦克部隊,元首在命令坦克部隊「停進」的同時,又簽署命令要陸軍其他部隊和空軍去殲滅在佛蘭德地區的盟軍。希特勒只是變換了殲滅聯軍的手段,而絲毫沒有放棄其殲滅聯軍的意圖。「故意放英軍逃走」的說法實在是沒有根據的,這從德國空軍、炮兵或快艇全都儘力破壞盟軍的敦刻爾克撤退里也可見一斑。

既然如此,認為希特勒是有意在敦刻爾克讓英軍逃走,就更說不過去了。反倒是溫斯頓·丘吉爾認為,希特勒之所以命令坦克停止前進是因為他相信,德國空軍可以使盟軍無法逃遁,因此他想將裝甲部隊留到戰役最後,用作「撒手鐧」,相對而言,這樣的說法倒是顯得更有合理性了。

參考文獻:

(英)溫斯頓·丘吉爾《二戰回憶錄》;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


推薦閱讀:

誰說6㎡的小廚房不能高大上呢?這幾張圖實力打臉!
三分實力,七分心機
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女作家
歷屆夢之隊實力排行:夢一無解
告訴你們中國實力的真實排名(3)

TAG:空軍 | 實力 | 保存 | 敦刻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