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何時變得這樣難? 透視國人"飯局社交"
從「鴻門宴」到「杯酒釋兵權」,「飯局」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個源於宋代、充滿刀光劍影的辭彙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解讀,流行於各個階層
「飯局」之疲
編者按 如今,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飯局,更趨普遍性。從出生、升學到開會、開業,披著人情外衣的飯局堂而皇之地在人際交往中成為主角,並迅速被複制、傳播。置身其中的人們在「享受」飯局的同時,也在「被飯局」。長此以往,在這個方寸之地上輪番上演的各種「局」也讓絕大多數人疲於奔命。
觥籌交錯間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於今更甚。人們不僅患上了社交疲勞症,也吃出了一身的毛病,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種極具傳播性的畸形「病毒」,在扭曲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態度的同時,也衝擊、影響著社會的價值體系。
A 一半清醒一半醉
關係、資源、人脈?這是時下一些人衡量人們成功與否的標誌,當這種病態的思維方式遭遇餐桌文化,「飯局」也成為現階段國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王冰(化名),某公司的區域經理,在圈內,是個一呼百應的「領軍」人物,多年的從業經歷,從一開始的滴酒不沾到現在的「海量」,隨著酒量的見長,王冰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圈內的朋友、公司的領導、業務對口單位的領導、跟他業務有關聯的相關人士,統統都在他的應酬範圍內。他每天的工作重點就是陪吃、陪喝、陪玩,省城各個飯店的特色、價格在他心裡有個小賬本。而他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無酒不成席,這是飯局中的鐵律。酒是飯局中的 「殺手鐧」。「飯局開始,大家共飲三杯,之後便開始輪番勸酒。」混跡於各種飯局的王冰深諳此道,「為了使對方多喝,勸酒的理由稀奇古怪,罰酒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
總之一句話,飯局上不把你喝好了誓不罷休。這裡的好,多數情況下都得別人攙扶著才能回家,直接醉倒在酒桌上的更是見怪不怪。「前幾天,一晚上趕了三個飯局,晚上回去膽汁都快吐出來了,幸好朋友把我及時送到醫院打點滴。」這件事讓王冰很沒「面子」。
「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錢鍾書對此有精闢的見解。而這樣的飯局每天都在各個酒店上演。
曾經發布的 《中國居民溝通指數》總結了中國人最新的社交趨向,其中,「飯局社交」仍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訪者中有一半參加過飯局社交。在這項調查中,選擇 「聚餐」這種社交方式的人達到46%。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易中天說,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
逢年過節期間,飯局更為頻繁,省城某機關的潘先生對此深有感觸,「有單位間互請的,下級請上級的,企業請的,內部科室互相請的……無非是聯絡感情。天天都有飯局,每晚都應酬。」
最為尷尬的是,他的酒量有限,胃也不爭氣,就喜歡吃點家裡做的粗茶淡飯,在酒店吃飯總覺得不合胃口,還得喝酒,最後飯菜沒吃幾口,酒倒灌了一肚子。「說歸說,但每年的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去吃請。不管在哪裡,人情關係都是很重要的,至少你不能讓人說你不近人情吧,否則還怎麼在社會上混。」這種類同於大多數人的想法,讓他很累、很無奈。
太原市府西街某酒店是省城比較高檔的飯店。這裡是一些單位舉行大型會議、宴會的定點酒店。
「一般的酒席並不是很奢侈,大多屬於工作餐的標準,」酒店工作人員說,「而豪宴多是一些企業的飯局,一桌飯菜至少是幾千元,幾萬元一桌的也很平常。」
飯局上,請客的、被請的實屬無奈,而跟著「蹭」局也挺累。
張麗(化名)也是個「老江湖」,曾多次跟著父親參加各種宴會,一路下來,各種美味佳肴已經變得模糊,而飯局上各種名目繁多的規矩倒學了不少。
「每次都得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出醜,說話得輕聲細語,吃飯得細嚼慢咽,還不能出聲,這事關自己淑女的形象。一頓飯下來,渾身的毛孔都覺得累,愛吃的菜不能多吃,多會兒都得賠著笑臉,還吃不飽。」這樣的飯局,讓她覺著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從頭開始就在「裝」。「也不知他們天天吃飯,吃個啥勁,遠不如自己在家吃的舒服,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幹啥就能幹點啥。」
現在,飯局已經無孔不入,學校也未能倖免。學生考試不及格、遲到、曠課次數過多、打架等等,只要犯了事亦靠飯局擺平老師,免受處罰。
「飯局的檔次往往跟事情的輕重、被請者的社會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越緊要的事情、越重要的客人,飯局檔次也就越高。」太原市某飯店負責人笑談,「朋友聚餐,一般會選擇經濟實惠的小飯店,大家吃的比較舒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人喜歡飯局?(黑白先生)
※那群把婚姻當兒戲的人,今年又催你結婚啦?
※人生如飯局
※陪領導去飯局喝酒,記住這3條「不成文」的實用規矩就夠了!
※成功的飯局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