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歐洲的板藍根
菘藍的基生葉(第一年)
十字花科菘藍屬草本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以葉入葯為正品大青葉,鮮葉是製作青黛的原料。是我國常用的大宗中藥材之一,味苦,性寒,歸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功效。主要用於溫熱病發熱、頭痛、喉痛,或溫毒發斑、痄腮、癰腫瘡毒、丹毒、大頭瘟疫等多種熱毒熾盛之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規定,十字花科大青屬草本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的根和根莖為正品北板藍根。但在我國許多地方,藥典未收錄的歐洲菘藍(Isatis tinctoria)也作為正品板藍根入葯,其葉也作為大青葉入葯,歐洲菘藍最早來源於歐洲,後來在全國各地廣泛引種栽培。
菘藍花期(第二年)
造成大青葉品種混亂的原因是古代某些本草菱把大青葉和諸藍混為一談,大青的藥名最早見於《名醫別錄》。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不止一次出現了諸藍和大青的名稱,證明兩者是互不相關的藥物。在清代康熙年間,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本紅所取實藍,乃大青之子,是所謂蓼藍」,自此以後,兩者就混淆起來,尤其是十字花科大青葉,都被冠以大青之名。日本學者松村任三曾將
Isatis屬叫做大青屬,直到近年,經周太炎等考方予以糾正。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青和諸藍等藥物療效相近,因而出現相互代用造成的。
1.歐洲菘藍Isatis tinctoria
二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莖直立,莖及基生葉背面帶紫紅色,上部多分枝,植株被白色柔毛(尤以幼苗為多),稍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11厘米,寬2-3厘米,灰綠色,頂端鈍圓,邊緣有淺齒,具柄;莖生葉長6-13厘米,寬2-3厘米,基部耳狀多變化,銳尖或鈍,半抱莖,葉全緣或有不明顯鋸齒,葉緣及背面中脈具柔毛。萼片近長圓形,長1-1.5毫米;花瓣黃色,寬楔形至寬倒披針形,長3.5-4毫米,頂端平截,基部漸狹,具爪。短角果寬楔形,長1-1.5厘米,寬3-4毫米,頂端平截,基部楔形,無毛,果梗細長。種子長圓形,長3-4毫米,淡褐色。
2.菘藍Isatis indigotica
二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具柄;基生葉藍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1-4厘米,基部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萼片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2.5毫米;花瓣黃白,寬楔形,長3-4毫米,頂端近平截,具短爪。短角果近長圓形,扁平,無毛,邊緣有翅;果梗細長,微下垂。種子長圓形,長3-3.5毫米,淡褐色。
歐洲菘藍和菘藍的植物鑒別菘藍和歐洲菘藍植物形態極為相似,有人說要合併同一種,我們暫只能從下面幾點進行區分。
菘 藍:短角果近長圓形;植株光滑無毛,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
歐洲菘藍:短角果寬楔形,無毛;植株具白色柔毛,葉耳銳形或鈍,半抱莖。
歐洲菘藍(左)和菘藍(右)的短角果對比
歐洲菘藍(左)和菘藍(右)的葉耳對比
菘藍植物全株
板藍根飲片
夏、秋採收莖葉,置缸內,用清水浸2~3晝夜,至葉爛脫枝時,撈去枝條,每10斤葉加入石灰1斤,充分攪拌。至浸液成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晒乾,即為青黛。(下圖)
青黛不僅用來治病,在古代還用來衣服染色,正如曹操詩句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的地方還用來畫眉,比如新疆常用的烏斯瑪草汁指的就是菘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