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素質教育失敗了嗎

中國的素質教育失敗了嗎

www.sinonet.org 2012-09-07南方周末

  開學啦。又逢9月,大、中、小學生,各上各的軌,各奔各的路。於社會,這是一條永不止息的人才生產線;於家庭,它寄託著父母心血;於學生,晨讀晚習,嬉戲深思,這是日生日成的生命。

  這生命是活潑潑的。或者說,本該是活潑潑的。有位律師家長在開學之日寫道:「小女說,學校在檢查,以後不允許學生上各種課外輔導班了,否則學校要受處罰。看來,中小學生要減負,我不禁鬆了口氣。」翻檢這幾日媒體,家長們對名校、重點班、碩士老師,甚至對孩子能否坐「二排四座」的焦慮,比「國家運動員」們對奧運金牌的焦慮,不遑多讓。

  不是減負很久了嗎?1987年4月義務教育教材大綱編寫的彙報會上,「素質教育」首次筆諸文字。對應試教育,中國教育界已「進攻」了25年。甚至更早:誕生於1985年的國家教委,當年就成立過糾正應試之弊的對策小組。這些年,從浙江到重慶,從成都到武漢,更紛紛出台減負文件,難道都形同空文?否則,何至於溫家寶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在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還在鏗鏘地說「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

  看來都還不夠「切實」。推行素質教育,權力集中的治理體系未能展現出優勢,倒是環環都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檢查各地中小學生是否每天鍛煉了一小時,想來就是一項「不可能任務」。學校不受處罰,學生就得上各種輔導班,素質教育的內生動力若不說幾近於無,也是弱得很。

  表面看,中國人跟猶太人一樣愛學習。但中國式學習,主要是在背誦記憶,針對考試,反覆做題,比拼分數。根子還是升學率,千軍萬馬要擠的還是高考獨木橋。即便錄取率達到100%,名校就那麼幾所,競爭依然慘烈。各種「二代」現象也來插科打諢,上升通道固化變窄,高考體制不從根子上改變,家長們就只能從娃娃抓起。「考一所好大學,有一個好未來」,還是中國父母們的最大共識。在「幼升小」、「小升初」時,不少地方「就近入學」的不到20%,凡有點能力的,都去鑽「條子生」、特長生的路子。「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紮實實」——這種「既圓且方」的說法,不僅流傳於中小學教師之中,也流傳於教育系統的官員之中。

  1995年就在湖南汨羅、山東煙台、江蘇江陰、遼寧大連等地試點,素質教育踐行超過17年,說幾無實效,政績關過不去。於是,有人出來論證: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並不矛盾,應試教育的深化,就是素質教育!好吧。對兩個本就沒有明確定義的概念,一些「高素質」的專家總能自圓其說。況且,從幼兒園開始練習鋼琴、武術、繪畫、舞蹈的小朋友,的確多了。他們收穫一沓沓證書,手握一張張通往「特長生」綠色通道的門票,但其中有多少是在發掘張揚天賦?有多少只不過是淪為另一種「考試機器」?

  更有追求的家長,還得準備「幼升小」的巨額擇校費。2011年,北京有的重點小學擇校費高達25萬。其實,不少省份要麼已取消擇校費,要麼雖然於法無據但卻明確地規定出了一個比較低的擇校費。就如奧數被「舉國聲討」後就有多個城市宣布封殺奧數班一樣,教育部門用得最熟的,還是行政命令。但是,封殺奧數簡單,能把體育、音樂、繪畫一齊封殺嗎?壓低擇校費簡單,誰能把這擇校費交上,不還得托關係?按學區分,學位房就貴,買不起即無緣「重點」。制定好看的明規則,在地底奔突的,卻是潛規則的暗火。最終,只得電腦選位,將「公正」訴諸抓鬮式的天意。

  要緊的,是改善供需嚴重不均的結構。在需求端,誰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更令父母不敢絲毫疏忽。能改變的,是供應端。江蘇常州將「重點小學」與周圍小學組成集團性編製,讓骨幹教師在集團內的小學間輪換上崗,是朝向義務教育均等化的辦法。但這僅僅是把考分競爭推向了高考——顯然,建立高校的自我負責體制,在此前提下讓高校自主招生,才觸及根本。

  不僅如此。真要「萬類霜天競自由」,還得超出狹窄的學校教育領域的改革,讓經濟、文化、體育、藝術等全社會各個領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發展,讓任何一個孩子,即便脫離高考,也有足夠空間可以自由發展。社會多元,每個領域都龍象輩出,家長們的成功觀和價值觀自然就會多元。如此,應試教育的桎梏,才能徹底脫下,中國的素質教育,才有望真正破題。(作者:戴志勇)

推薦閱讀:

素質能力訓練——腿部
組圖:羽毛球柔韌素質訓練內容與方法
拉丁舞較系統的素質練習順序 @拉丁一百
【圖】到底是誰素質低?強烈要求張紹剛向劉莉莉道歉~

TAG:教育 | 中國 | 素質 | 失敗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