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行者老師講中醫第18講《傷寒脈法五19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十八講《傷寒脈法五19-23》20111015講

上節講到脈法第十九,是吧?第十九還沒講。後邊我先不講,我先跟大家聊一聊。前十八條關於脈法的基本的要領,都給大家講了一下,現在大家有什麼體會嗎?可以交流一下。聽完課以後有沒有大家學習一下,搭一搭自己的脈或者病人的、同學的?搭脈是這樣的,首先我跟你們講,你們弄明白了以後,得於心而應於手,然後你搭脈的時候心裡頭就明白了,這個時候切脈就容易找到感覺。但是如果沒有長期的實踐的話,光心裡明白,作用也不大,因為搭脈確實需要一個經驗摸索的過程。我給你們講明白了,你搭脈時候靈光一現,你可以摸得比較清楚,如果你的狀態稍微差點就不行。前面十八條脈法講完了,大家誰能起來把我以前講得十八條脈法大概的意義總結一下?就是說你們聽到什麼了,感覺學了這麼多以後,對脈法有什麼基本認識,讓我聽一聽,也感覺到有所成就嘛,別講這麼半天你們還是處在懵懂狀態。或者有什麼疑問也可以提出來。你講一下。同學:對脈法初步有一種感覺,感覺您講的這十八條總是圍繞著幾個大象,有幾個大法。然後我對脈象的體會是……行者:是哪幾個主要的原則?同學:我的體會是左手右手,左邊由陰出陽,右邊是由陽入陰,寸關尺三部,左邊水中出一點真陽,養生養的就是這一股生生不已之氣。行者:對,這是講這個部位上,還有呢?我們搭脈主要就是取類比象,怎麼取這個象,怎麼類比這個象,這是非常關鍵的。你把這種現象升華提煉出來,然後把它類比出來,這是比較關鍵的。紛雜萬象,萬種現象,你怎麼把它類比出來,把它們分門別類?所以呢,首判陰陽。怎麼判陰陽呢?其實我講的不一定要求每個人都聽懂,但是你們每個人腦子裡記住就行了,只要有那麼幾個人聽懂就夠了。還是那句話,我以前講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紛雜萬象還是萬象,但是我們給它蓋上了陰陽的帽子,不是因為它屬陰屬陽,是我們心中給它們按著陰陽類比出來了。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說外在有紛雜萬象,但是我們心裡一塵不染,清清靜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它們的原貌能夠映射進來,這是我們心裡沒有色,是吧?就像我們見到一個熟悉的事物,比如,見到一個蘋果,一看這個蘋果青色的,它什麼什麼味道,心裡會生出種種的感覺跟相應的這種觀念,這個觀念叫色,不是這個蘋果叫色。色不異空,是我們心裡的這個感覺叫空,我們心裡的這些感覺是沒用的,因為我們心裡的感覺都是以前的種種經驗,種種的感受,然後傳遞給現在。至於說這個東西是不是跟以前那個絕對相似呢?不一定吧,是不是?不一定相似,這只是我們的經驗,所以前面的經驗絕對不需要把它們馬上拿來套用,這時我們心裡是空,空的,只是它們在預備著套用,如果合適了,如果相似了,拿來印證一下。這時候我們來看待事物的時候,就能拋去很多主觀色彩。「學醫之道,虛靜為寶」,脈象然後真實地體現在心裡頭,就是這麼個音樂,就是這麼個調子,就是這麼一個狀況,把這個狀況感受清楚了以後,然後怎麼辦?然後用我們所學的,用陰陽來分判一下。空即是色,只有我們內心真正空靜的時候,我們反映到事物的全貌,這個事物就真實體現出現了。體現出來以後,我們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分判它了。就像脈法一樣,我所有脈法都是圍繞著兩個概念:升降大象,陰陽出入升降,這點你們一定要掌握到。一個脈法,不論它是浮脈、澀脈、滑脈、緊脈,一出來以後,你先感受這個脈象就是一股動力,這股動力是向上的,還是收縮的,或者說是在外呢還是在內呢,你把這個首先體會出來。體會出來以後,你就知道它下一步該幹什麼,大概的就像彈簧彈到最頂了,它該幹什麼,它沒事肯定是往下走,對吧?壓到最底下的,肯定有力量要爆發。所以呢,在外的要收,它一般是什麼,是浮澀;在內的要升,它一般是弦緊,或者是沉弦。在外的會浮,在內的會沉,這是脈法的大象。緊疾則要發,緩澀則要收。就跟一個人過的生活非常美滿,沒有可追求的,已經很滿足了,這叫緩,緩就該走下坡路了。然後再是澀,就是說其中很多慢慢顯示出很多東西停滯下來,這都是要收斂的現象。這個感覺就是我們現在秋季的感覺。初秋是一種緩澀之象,然後由緩澀慢慢地脈法沉聚變為微沉,這就是由秋季向冬季進行轉變;由開始的脈象浮散、浮澀,還是鬆散的,最後慢慢凝聚,凝聚到最後肯定是沉實而滑,陰中藏一點真陽。所以,在我們前十八條脈法的講述之中,我們貫用了這種感覺思路來領會仲景的脈法。脈象滑,滑是什麼?我只是用內經里的一段話來說,滑是血多氣少,血是什麼?血為陰,氣為陽,這說明滑脈屬於陰脈,陰中有陽,既然在陰呢,它就要動,陰中有陽它就要動,所以呢,滑脈是水中生木之象,所以滑脈是勃發,它類比就是營血,是要往外升達的。如果一個精氣內損的病人,他還出現滑脈,你就知道非常不好了,這個要亡精失血,血氣煩張不收了。如果一個陰寒內盛的病人,然後出現脈是浮澀,那麼你也可判斷他元陽要離脫了,斂也斂不住,全浮散在外,欲收還不能收。所以呢,升降之機大家去體會。這一點聽起來是最簡單的,但確實是最基本的,至簡至易,這是醫學最根本的。你們把這點明白了以後,可以說從這一點開始你們就可以自己為師了。古今歷代大醫家,他們核心的內容不外乎於此,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上臨床實踐。就像是各種的觀念,核心心法掌握了,然後以前的各種觀念,各種經驗,你還得需要,你把觀念和經驗都具足了以後,就會顯示得比較順暢。但是,如果核心的東西沒有的話,那就學習的話不見得會前進,就始終會處於迷茫狀態之中。其實我這麼說呢也是給大家講一下,你們學習還是要努力一些,我講完了以後,你們要仔細去領會,如果不去體會的話,光聽完課沒用,你們不會學出來的。這個東西都需要真正是自己下工夫下到那個位置才行,你再聰明一點就通,你也得需要工夫。何況你們在座的各位的資質也沒有那麼高,所以更要通過不斷地去努力,去感通。過去很多先輩們,還有醫家們都說,學中醫需要靠悟性,有的人悟性高一些,有的人悟性差一些,有的人敏銳一些,有的人遲鈍一些,但這個都不是主要的。悟性是可以培養的,也是可以鍛煉成功的,有悟性不見得好,沒有悟性吧有時候也不見得差,每個人各有長短。現在除過我每天講的課程之外,我在講課之中反覆給大家提到的一個觀念就是「學醫之道,虛靜為寶」,如何使我們這顆心空澈寧靜,這是我們學醫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沒有這個作保證的話,這個學醫終歸會走向歧途和岔道,不會從根本上闡發。五千年來中醫自仲景以後,絕大部分醫家,有名的醫家數得著的,基本上都在岔道上,沒有在根本上闡述,但是他們也能治病。但是,中國文化發展到今天,就需要從最根本的道路上進行闡揚,闡揚了以後,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光芒。我今天給大家講,就是給大家種下種子,教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會在近期綻放。我們學中醫的,也一定要通過自身寧靜透澈地進行自省觀察,然後提高自己的這種領悟能力,從中醫的角度來領會傳統文化。行,我這就講這些。現在大家繼續看脈法十九。「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而不仁。營氣不足則煩痛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這條相對簡單一些,我按我以前講的,大家來理解一下,給大家大概串一下。「寸口脈微而澀」,微是什麼?微有兩種,一種是形氣俱不足,形也不足然後勢也不足。弱呢?弱偏向於形不足,就說看得身體弱一些,只要是偏於形一些。虛呢?只要偏於內涵的氣質空。所以在中醫里講的是什麼?「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微者衛氣不行」,就是說陽氣不能充盛,形氣都比較弱小。澀呢是不流暢,然後元氣將收不能收,是浮在外的現象。你看這是微澀,如果是微滑呢?形氣弱,它有欲發之象。這時候營氣不光不行,衛氣非常弱,「澀者營氣不足」,澀為氣多血少,氣在外不能歸,內養不足,營分不足。「營衛不能相將」,營衛不能相將是什麼意思?營者運之,是吧?衛呢,衛外而固,潛斂。營呢?營氣是勃發,營血嘛,營氣就是勃發的。以前我講,血性男兒就是勃發之象。衛氣呢?是固衛、守護。「營衛不能相將」呢,是該勃發的不能勃發,陰不能出陽,營氣無以外,則衛氣沒有供給的;然後呢,衛氣不能固的話,營氣不能守。這時候「營衛不能相將」,它們倆互相不能佐助,互相不能支援了。「三焦無所仰」,三焦是什麼?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元真通會之所,它的元氣哪兒來的?是腎中一點元陽。在十二經絡之中,手少陽三焦經主升。我附帶給大家講一下,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這手三陽都主升。這三陽的升氣從哪裡來?從腎中一點元陽來。大小腸俱在下焦,由陰出陽,它必須靠腎陽的鼓動才能升起來。你看腸癖下利,很多拉肚子的病人,他這個陽氣必須從下焦來升動,而升動必須靠誰呢?靠肝,然後中土的脾土還要托住它,脾土是它的一個根本。所以呢,肝脾之氣要升,大小腸之氣才能升。所以從這點看,像什麼大腸經病,痔瘡、肛漏,都知道怎麼治吧?那邊肝脾之氣不升,它這病肯定好不了。三焦之氣漏於下,三焦之氣下陷的話,也容易得一些五痔鼠漏這些疾病,所以過去用黃芪,黃芪主升少陽之氣,手少陽三焦經。氣不升反陷於下,這時候誰陷在下面呢?肝木陷在下面了。它陷在下面分虛實兩種,如果是實證呢,是相火。過去呢,清腸道熱,然後陷於下的,以至後重的,黃連,喜歡用這味葯。手少陽三焦經呢,由手走頭,其氣升。「寸口脈微而澀」,上焦陽氣弱,營氣不足,不能勃發,衛氣又不得斂,然後造成三焦之氣呢,第一不能發,第二不能歸。三焦之氣通於腠理,元真腠理通會之所,所以三焦氣一弱的話,人第一個癥狀就是會惡寒、畏寒,陽氣不得溫煦。它這裡講的是「身體痹而不仁」,身體痹而不仁呢,講的主要是營氣的癥狀,營氣不足。在《金匱要略》裡面講的,「營虛則不仁」。我們這一身的感覺從哪兒來呢?都通過肝血來敷布。我們早上一起來,大家有時候有經歷,早上起來的時候,人卧則血歸於肝,人寤,人一醒來的時候就魂至於目,肝血就充斥在兩眼,充在眼以後,目受血則能視,足受血則能步,爪受血則能握,這一身受血然後才能靈活。很多類風濕病人一到早上晨僵,手腳僵硬半天過不來,這是什麼?血過不來,是肝脾的陽氣不足,不能溫煦,所以僵硬沒有知覺。這是營虛則不仁,麻木不仁嘛。早上的時候陽氣升發佈於全身,如果陽氣鬱遏不能佈於全身的話,也分一個輕重,神氣閉住了,大家早上有時就會做惡夢,到清晨的時候感覺好像想醒來,又醒不過來,全身沒有知覺,眼睛睜開了,但全身動不了,這個是所謂的被夢魘住了,所謂被夢魘都是被陰氣壓抑著,清陽之氣不得開展。營血裡面藏的是什麼?魂。魂是什麼?魂為陽,魄為陰。所以呢,中醫裡面很多名詞,大家從陰陽的角度、升降的角度逐漸去領會它、理解它,然後多看些書,什麼《論語》、《周易繫辭》,像這些關於傳統文化比較經典的東西,多看一看,然後把那裡面很多名詞來回地領悟理解,翻來複去就這麼搞的,就這麼點東西。你越搞越純熟,越搞覺得它越簡單,但越簡單越繁複,就好像你抓住事物的根本以後,你發現就這麼簡單的事物,變化起來可以有一萬種變化,但是它的根本就這麼點小東西。樹榦就這一根,枝葉可以繁茂無窮,這就是陰陽之變化。不要說學了黃元御的書,一看,哎呀,就這麼簡單,就水寒土濕木郁,好像沒什麼東西了。就這麼點水寒土濕木郁,變化起來,所有癥狀全部囊括在內。所以,你不要看它簡單了,你要看它變化以後,怎麼變化出來種種諸般癥狀。繼續講。「衛氣虛則惡寒數欠,營氣不足則煩痛口難言」。衛氣虛了,衛自下焦,還是元陽固護、元陽溫煦,不能溫煦了就惡寒數欠。人為什麼會伸懶腰呢?為什麼會打哈欠呢?同學:陽氣被陰氣牽引內斂。行者:對。說句簡單的,人伸懶腰就是木氣要升達;人要打哈欠就是陽氣要收斂,要內斂。晚上熬夜的人,到十二點了,陽氣想收他硬不叫收,硬要打牌幹什麼,玩,所以他不斷打哈欠,陽氣想斂又斂不下來,他硬提著。早上起來了,晚上睡得比較好,早上起來一精神,伸伸懶腰。陽氣不足的人吧,不容易伸懶腰,小孩容易伸懶腰,小孩陽氣比較足,所以他輔助升達一下。身體不好的人,陽氣如涓涓細流也沒得可伸。「營氣不足則煩痛口難言」,這個大家在臨床上都看見,有些病呢,一得了以後說話不利了,是不是?說話不利是什麼原因?大家想一想。同學:心血不足。行者:心血不足太籠統了。同學:心陽不足,肝血升達不上去,所以上頭心陽不足。行者:言為心聲,心神不充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呢,腦子的領會能力,還有上焦的這些脈絡、言辭呢,都不容易開達,這在密宗里叫喉輪,這輪不容易打開,它是一個總司上焦的一個過程吧。按我的理解呢,這個是上焦心氣不足的現象,心氣不足導致濁陰上泛,有所瘀結。一般用方都怎麼用?你看臨床都是些用些菖莆什麼的,辛溫開散的。昌莆幹嘛的?芳香避穢的,避一切鬼神邪氣,然後再加上一些化痰去痰的,鎮心神的這些。就是說一方面是陽氣不足,濁陰上泛,堵住了。如果光是陽氣不足的話,就顯得看問題有點反應不過來,沒精神,思維遲鈍。「三焦不歸其部」。我們人身體呢就像一口鍋一樣,這口鍋盛的是什麼?底下有火,盛著我們每天中土運化的水濕,這些水谷之物。水谷之物運行於全身,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水道怎麼出呢?這個鍋在底下溫煦著,溫煦水谷精氣,然後,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游溢周身,上歸於肺,肺氣敷布,這個時候呢,所有水精之氣要歸藏,這時候就產生了,就是說水谷精微還得往下走,六腑要往下走。所以總結出來上焦不歸什麼癥狀,下焦不歸什麼癥狀。濁氣都是往下通泄的。上焦不歸就是噫氣吞酸這些癥狀、反胃。中焦不歸不能消谷飲食,能理解吧?什麼叫不歸呢?同學:消谷不利,是嗎?行者:什麼叫不歸?你再說個更貼切的詞兒。同學:陽氣不能收藏。行者:陽氣不能收藏,陽氣不藏,不能歸位了,是吧?上焦不歸的話,肺胃就不降;中焦不歸的話,陽氣就不能歸於脾腎,不能暖,不能暖於土,全部浮散在外;下焦不歸呢?相火外泄,遺溺、不光是遺溺,還有癃閉。實則癃閉,虛則遺溺,淋瀝之證都在其內。脈象上,三焦不歸是什麼脈象?都會有什麼脈象?主要是脈首先會浮,浮中帶澀,這是它的常象。你不要到時給我整出來,脈沉弦,你還說什麼中焦不歸、下焦不歸,那就跟這條原文有所違背。大家在讀這個原文的時候,就不要想到「平脈辨脈篇」有很多醫家說這是偽篇,什麼什麼的,誰加進來的怎麼怎麼樣,再怎麼樣,這篇文章它的精義和它的智慧,也不是明清那些醫家他們能評判的,他們那水平遠遠不到指摘這篇文章的地步。只有到達一定水平以後,才會發現,而且越來越會體會到古人在於用詞用字,在於深刻體會脈象的過程中,他們那種精微的感覺。你看黃元御,高明如黃元御,一看這篇文章,馬上毫不吝嗇地把最高明的詞都用上了。黃元御不會隨便誇獎人,也不會隨便崇拜人的,除非是到達一定境界。要是仲景的傷寒論有著巨大缺陷,我想黃元御早就第一個蹦出來,早把他推翻了。做學問的人就是這樣,唯我獨尊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玉楸子都自喻古今無雙,是不是,你想想,他沒有說前面還有岐伯、黃帝、張仲景等等。只是他覺得它真好,真是闡發了脈法的精要,但是呢,在他心中還是虛靜為寶的,在黃元御心中還是竭盡精微,一塵不染,沒有什麼權威,也沒有什麼老師,就是這樣色即是空,以一個特別空靜的心態來映射萬物,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實事求是。科學精神也說是實事求是,但科學精神遠遠達不到,因為西方的這些學者呢,他們沒有關於虛靜為寶的這種修練的鍛煉方法,始終處於一種浮淺和粗糙過程之中。它如果沒有這種專門的方法去修練的話……。當然,西方有些宗教也有它特殊的訓練方法,但跟現在那些科學家不一樣。從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竭盡精微,這種沉潛凝定的角度,然後呢,再把它用在物質世界裡,就會對現代科學產生一個很大的推動。你像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應該說對佛學的理解應該說算是膚淺的,但他自以為自己是佛教徒,在冥想凝定過程之中參悟了很多道理。這個都不說了,如果大家對佛學有興趣的話可以把《楞嚴經》好好看一下。脈法二十。「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摶,宗氣衰微,四屬斷絕。」「趺陽脈浮而芤」,趺陽脈是足陽明胃經之脈,多氣多血之腑,多氣多血之經。趺陽脈浮,陽氣不收,陽氣當收而不能收。這是什麼?其力不足。大家體會,它這個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解釋它的浮。衛氣虛,衛氣怎麼虛了?你看他用的詞,是衛氣虛,沒有說衛氣不足。因為衛氣主收的,不收的話就虛,不發的話叫不足,是營氣不足。這個詞都是對應的。虛呢,你看,衛氣浮在外,就像一個虛張聲勢的人,內心還很猶豫,外表表現得很堅定一樣,這個時候就會顯得內在,仔細一體會就感覺比較虛,不足,內在就感覺空,所以這上面闡述是「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芤脈是什麼樣的?芤脈首先浮,浮而中空。這就比浮的基礎上更加前進了一步,像一根蔥管一樣,外表還有點堅實的感覺,類似有點,略微有點,但是邊不硬──硬的話就是革脈了。「芤者營氣傷」,營氣是內在鼓動的,內在不足。「其身體瘦,肌肉甲錯」,這是怎麼來的呢?營氣是什麼?營者營也,你看我們現在經營什麼東西,營業部,它是營運運轉的,向周身去敷布。敷布希么?敷布陽氣。到這點了它就變成衛氣,名字改了,沒到地點呢就是血分,得往後運,運到地點了,到陽位了,它就改名叫衛氣了,所以這個叫營衛,不是說營跟衛不是一個東西,營跟衛是一個東西,到固定地點名詞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一樣,小時候沒考上大學之前叫中學生,考上大學以後換名字了,叫大學生,人呢還是一個人。「浮芤相摶,宗氣衰微」,它這裡面,芤主要講的是陰血虧虛,陽氣不守。「宗氣衰微,四屬斷絕」,宗氣講的什麼呢?我們人體有幾股氣,第一個,元氣,就是我們一身之氣,元陽的根本;談到根本的時候,尤其是談到精的時候,談到腎的時候都用元氣。還有一個,真氣。真氣是什麼?真氣是我們一身之氣在發生各種功能變化的時候產生的各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談的,都是從這個角度談,是從元氣的角度更加變化,上升一個層次。還有宗氣,宗氣是從上焦的角度來說的。我們上焦是幹什麼的?心肺之氣與天地之氣相互溝通,然後摶於中焦,它主要是從上焦之氣這個位置來講的,所以它更偏於陽,它位更高一些。但它有賴於我們一身元氣、真氣的充沛來支持它。就像我們一個人一樣,你兩天沒吃飯,或者沒吃好,然後顯得說話沒力氣,中氣不足了,但是一搭脈,元氣還沒有受傷,元氣還足著呢,可以這麼說吧?然後呢,一個人突然亡精失血,這時候元氣也沒有大虧,但是真氣不足了,也可以這麼說吧?雖然真氣不足,精血受傷,但是他要恢復飲食呢,宗氣還有可能沒有發生(損傷)。宗氣是什麼?心肺呼吸之氣。我們每天呼吸什麼,呼應天地之氣。你要到空氣好的地方,空氣新鮮的地方,呼吸之氣通暢,上焦宗氣就會通暢一些。你要到非常憋悶的地方,上焦宗氣就會凝滯,慢慢就會受到限制,阻隔。「宗氣衰微,四屬斷絕」,四屬是什麼?這裡面老講,四屬也就是四象,或者是四維。我們一身浮沉升降,這叫四象;寒熱溫涼,四氣;酸苦辛咸,四味,再加上甘,五味;都是從四個方面來談的。「四屬斷絕」是什麼意思?主要講,就像四季一樣,春夏秋冬,不連貫了,沒有過渡了。沒有過渡了,春天就過於升,冬天就過於寒,夏天就過於熱,四季就沒有土氣於中去含納它們。聽懂了嗎?同學:有人說四屬是「皮、肉、脂、髓」。老師:那個四屬啊,你也可以那麼理解吧。但是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四屬為什麼叫斷絕啊?你想到過這個詞沒有?在於我們一身之中,中醫講的什麼?一個詞叫生化,相對於生化呢,它可以用斷絕。春夏秋冬這四季,全部靠生化,靠氣機不斷的變化來傳遞的,這個時候相對於這個詞用上「斷絕」。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關於這一條,大家主要還是,既然學脈法,還是把它的癥狀體會好了之後,通過癥狀來體會現象;象體會出來了之後在脈學上才能有用。關於這兩條,大家有什麼問題嗎?沒問題繼續往下講。脈法二十一。「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精失血」。脈象弦而大,我以前講過,弦緊相類,是不是?脈為什麼會弦呢?木曰曲直,什麼叫曲直啊?你把一個東西壓彎了,它會再彈起來,叫曲直。弦呢,就代表陽氣欲升,外面有陰氣束遏。弦則為減,什麼叫減?看古人的詞,都要從感覺上來找。減是什麼詞兒,不加唄,跟加相類比的,就是有東西往回收它,壓制它。弦則為減,它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可見這個弦還有點緊的意思,是真正的寒郁,是外邪來收,來束遏它。相對的加呢,就感受到陽邪了,陽邪就是發散的,陰邪就是束縛。「大則為芤」,脈大呢,還中虛,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它這是跟芤為類比之象,不是說大就是芤脈。「減則為寒,芤則為虛」,減呢,束遏了,外邊有寒氣;內在呢,大則為虛,不足。「寒虛相摶,此名為革」,芤革之脈,這引出來革脈了。「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誰來解釋一下?來,你給給大家講一下,婦人為什麼會則半產漏下,男子亡精失血。同學:弦芤為寒象,弦脈是有寒象,芤是中虛,我的體會是中氣虛寒,中氣虛寒的話,就不能輸轉,水火不能交濟。行者:不對,再想想。同學:我覺得「半產漏下」和「亡血失精」都是很快的,裡面的凝滯還比較厲害,外面的衛氣還在,然後就會芤革。行者:再想想。我以前講過,我一講出來你們就知道了,跟我以前講的是一個路子,每天都在重複這幾句話。同學:是陽氣升不上去,只有往下走。由於受到了外面寒氣的束縛,營血又不足……行者:不是不足,是肝木之氣還在。外面受到了陰邪的郁遏以後,木氣愈發不得發,這邊又虛大。什麼叫虛大?衛氣又不能斂,這邊營氣不得發,可不盡盜泄了,往下走。女子半產漏下,懷孕前三個月是木氣升達的時候,正要往上升的時候,它升不上去,升不上去下面營血還不足,衛氣還不能收,桶底還薄得很,還有力量往下漏,一下可不半產漏下。什麼叫漏下?漏下是女子不該來月經的時候她反而來月經,反而有出血,或者是月經期過了血反而不停,這叫漏下,是肝木之氣欲升不得升,反向下盜泄。男子亡精失血就不用說了,這亡精失血你知道了,都是往下走的,不會說是上面流點鼻血,就叫亡血,這不是,也不會是吐血,要出血就是便血,尿血。下面黃元御講了,水下寒,火上熱,水木下陷則內為虛寒。他這講的就啰嗦,你們看不懂。還是一個木氣鬱於下,你想,這木氣的力量是往上勃發啊,它本來勃發的力量不夠,外在再受點寒,把它限制在更小的地方,它憋的勁更大。它憋著勁呢,金水又不收藏。肺主氣,肺主衛,衛氣呢,發而不得收,金都不收了,水怎麼藏啊?所以說下焦亡精失血。血屬肝,肝氣要寒了,精屬腎。像婦女的漏下,大小便出血,還有便血,尿血,這都屬於肝木,相火之氣不收,漏於下。然後亡精、遺精呢,這屬於金水不收。一定要辨清楚了,要不然你用藥沒法用。然後,婦女的白帶增多,白帶特別多,濕氣什麼的,這個也叫精,就是腎精不收。腎精不收怎麼收?健脾啊,土能治水。這叫水氣泛濫,脾土溫化了以後,溫燥了以後,就像我們河水泛濫,我們肯定要拿乾燥的土來擋它,壘高堤壩,或者弄沙袋什麼的,不可能拿一些濕土。土一濕了就容易塌,容易潰陷,就是這個現象。所以說水來土掩,這個時候我們用的土就是燥土,要土乾燥的話就要溫陽化濕。怎麼溫陽化濕呢?這水中一點陽氣不能升出來,它反而在裡頭憋著作怪,我們就得把木氣還得升上去,還得讓它沿著它該走的路走上去。所以,要治的話,乾薑要用,附子要用,桂枝更得用。但是漏泄得如果太多的話,急則治其標,你先用附子溫溫寒,另外一方面就得瀉肝了。你看黃土湯,生地、黃芩,一下把氣全都給收束住,先收住,收完再升發。先治標,黃土湯治標的。治完以後肝木不升達,過一陣還犯,因為這肝木沒升上去,它只是被生地涼住,收住了,就是不老實,暫時把它壓住。然後,附子幹嘛的呀?散寒的呀。這個脈寒芤相革,不是,寒虛相摶,脈象弦芤,肝陽還升不上去呢。行,大家就聽一聽,你們的臨床實踐少一些。聽完我講的以後,再把底下黃元御闡述的原文再好好看一看,因為每個人闡述的角度不一樣,但意思都是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我事先沒有看過他這底下的東西,直接給你們講的,你們聽了以後可以再比較比較,互相參照著再理解,這樣理解的話會更加加深你們的觀念。行,先休息一下吧!有什麼問題可以探討一下,一會下面再講兩條。開始學呢,就會有點困難,但是學懂之後就發現它非常簡單,來來回回就這麼點東西。然後在臨床實踐中就來回用,自己有不舒服的,有任何生理、病理的癥狀全用這個來解釋,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通享、暢達,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它來解釋。同學:我想問一下,一氣周流的話,其實正氣是不是就是邪氣?行者:可以這樣說。你這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說,不要拿出來做驚人之語。應該說,邪氣本是真氣,不應該說真氣是邪氣。同學:老師,我不太懂芤和大。我覺得芤脈是營氣傷,大的話是那個……行者:大的話一樣啊。大為陽,陽的話,肯定衛氣多營氣少,營為陰嘛。他用的是「則為」,就是說把它引過去,這兩個相像,但不是,這只是古人的文法類比一下,他可能是有他的病例和癥狀,這時用來立法。臨床上大脈和芤脈還是很有差別的。同學:在人體的象上該怎麼理解?行者:這裡的大是芤,平常臨床的大象往往是邪氣盛。它這個芤脈是說陽氣已經浮散在外了,內在營陰不能斂降。以前不是講過嗎?陽主噓之,陰主吸之,脈象這麼大,陽宣騰在外,吸不住了。同學:老師,我想請問一下。因為我們在上溫病課,我的老師說我這是血熱,我這是血熱嗎?行者:你這是脾虛,營血要不足了,然後就固攝不住。同學:脾不統血嗎?行者:有這方面,然後再加上有點往外發。這裡面是個複雜的過程。同學:我不想吃藥的話,我應該怎樣調整?行者:你們那些老師百分之百門外漢。你把脾陽一壓制住,你中土就陷了。這個狀態就是,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在接觸很多事情的時候,老有很多不順心的,所有這邊肝陽就被壓制住了,那邊脾胃還虛,脾胃虛所以就有點虛火浮散,浮散以後就守不住這些精血,所以身上有時候就容易出現一些瘀點。這個時候中土還是寒的,你要單問這些出血點它還是從陽,還屬於火熱,但是這種火熱恰恰需要收斂。你看剛才種種的病人都是又虛又寒,亡精失血,但是他這個脈象都還浮大,虛火還在上面。要治的話都得把虛火往回斂,都得把冬蟄固澀住,這是最關鍵的,而不是說清火。他們就屬於那種打起來仗一上來就廝殺的那種。同學:他們都主要是治標,是不是?就是先把你的癥狀控制住、壓制住。行者:他們短暫的會控制癥狀的,但前提是脾土不要陷下去,脾土一陷下去,你想想,四屬斷絕,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同學:剛才說的革脈,出現半產漏下,是先出現革脈,再出現半產漏下嗎?行者:半產漏下不一定要革脈,是革脈的預兆,這預兆就很不好。半產漏下之後容易出現革脈,沒半產漏下、亡精失血,這邊出現革脈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出現革脈了,這個就代表他平常身體就非常差。你想想,他沒有經過亡精失血哪來的革呀?這就是告訴你,你給病人搭脈的時候,一芤脈,你就想到,可能有這些癥狀了。同學:浮陽的話,是不是該順著它的勢,讓虛火發出來就沒了,還是說要讓它……行者:沒有虛火啊。虛火要順著它,怎麼順?虛火是該降的,它不降,該斂了他不斂,你必須得斂回來。你自己手裡頭的人馬,你必須趕快把它們收攏了,你借出去的錢,你現在沒錢了,你得趕快把它們要回來。同學:那有沒有「火欲發之」這樣的說法?行者:「火欲發之」指的是這邊的木氣,絕不會說是這邊金水不藏、相火歸位。該發的不得發,郁遏住了它就實證,就不會像那邊,是虛,虛火當收。它為什麼不收呢?因為你不想要錢,別人欠你錢不給,是因為你不好意思要,是不是?你怎麼收呢?是肺胃不降擋住了,是陰精不收,還是左邊這個肝陽不得生髮?肝陽一生髮了以後你幹嘛?你要搞建設,你一搞建設你就發現你缺錢,當然要收錢了;你這邊什麼都不搞,每天你覺得錢挺夠花的,要不要無所謂。同學:我媽出現足底熱,提氣提不上來,光是下熱,足底熱,大便正常,小便有點黃,這是不是升不起來?這時候是不是就該助她的左路升發呢?行者:不一定,得看她陰精足不足,陰精不足的話,虛火散在外,有時候還需要養腎精,把它先收入。所以你就要判斷他是虛證還是實證。同學:她是虛證,我把脈的時候覺得是……行者:虛證的病人往往不是把脈把出來的,往往是一眼一看就看出來了。有人有多少精神有人沒多少精神,有人說兩句話前半句還行後半句就蔫了,這叫虛。實證是什麼?平常看著蔫蔫的,談起自己惱怒的事情或者深仇大恨說一天一夜,這肯定是實證,郁住了,左路趕快升達。這得觀察,你觀察久了感覺敏銳了,你就看一眼就行了:是虛是實,是左不升還是右不降;是元氣不收還是不發,這就是最簡單的大象,心裡明白就行了。把你的思路理到最後最簡單最通暢。為什麼古聖人那麼有智慧,因為他們腦子就跟白痴一樣,特簡單。只有幾條道,所以感覺特敏銳,不是這條就是那條。現在我們都太聰明了,腦子裡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理不順。所以想問題想來想去很費事。所以要虛靜為寶。你們慢慢就會明白,需要不斷的領會。這個領會可能是你功夫沒下到,功夫下到了有朝一日突然間像打開一扇門一樣,所有就全部串起來了,就是陰陽,什麼都沒有。現在這個核心東西是我教給你們的,是我給你們講的,你真正不會用,不會變化。所以這需要不斷的領會,不斷的模仿,然後聽課的時候反覆聽一聽,反覆思索一下為什麼。這個東西需要靠自己,我要給你們講的太細,都給你們講了,你們就沒有能力了。不管你是腦子想還是領會,反正你得好好學,學到自己滿意,就是這樣。不要想著找一個什麼狀態、什麼境界,那個沒用。那些都是副產品。你內心不明白,搞那些境界都是替別人在操心。同學:我暑假回去的時候去打坐,打坐的老師教我們觀,就是你去看那個東西,但是你不要去分別它,不要老是去想它,所以我現在在騎車的時候我就是騎車,洗碗的時候就洗碗,就是盡量讓我的腦袋不要去想,而是專註在當下的事。可是我在洗碗的時候會突然想到一個事情,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突然想到另一個東西,就是這樣。行者:做東西就在做唄。你在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沒有把你的心全部堵住,你還可以做其他事情。但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都不互相妨礙,這叫一心多用。你們現在不能一心多用,只能一心一用。一心一用就是開始集中注意做一件事情,等你集中做這一件事情做熟練了,特別遊刃有餘了,你再把其他事情放進來,這樣就會輕鬆一些。就像你們洗衣服的時候你們可以聽聽歌,邊聽歌邊感受著,然後邊洗衣服,因為你洗衣服已經非常熟練自如了,然後你聽音樂也比較自如。這就叫一心多用,一心多用的時候你對它們每一件事情都不在意,不在意但是你會幹得很好。這就叫空,因為你空了,不在意,你要在意的話,哎呀,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怎樣,那你就別聽歌了。做事情就是這樣,當你心空了以後,你會把全局都籠罩住,每一點細微你都不會放過。平常你們一定要把這種感覺做大,貫徹到每一個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也是需要鍛煉的,關鍵在於我們平常心要放下,放鬆下來。什麼叫平常心之道?這句話就是題外話。同學:弦緊相類似,那具體在哪些地方有分別?行者:你聽就行了,是取類比象,它們二個有相似之處。一個琴弦我把它放在這兒,拉緊了,你摸著是弦。如果拉著很緊,你摸著就是緊脈。同學:我想問對木氣的理解。木氣主生髮……行者:木氣就像小樹苗,長唄,就像小孩一樣,長唄。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就像你,木氣就不旺,升達不起來,脾氣有點緩怠。這個說明自己對事物的慾望啊,爭鬥之心啊,業力啊,都比較弱,沒有很強的執著心。這種人力量弱一些。回去把經典好好看看,你只有學會了這個,把五行這些基礎知識掌握了,你才叫看內經。咱學校那些老師根本不懂,那叫內經看他們,把內經瞎解。他們就是對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沒有深刻的感受。然後才叫讀呢,要不然就是讀那幾個字去了。你像,「大則為芤」,你讀起來就感覺沒道理,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其意。讀書就是會其意,領會作者的原意,文字可以隨便表述,不必執著於文字。現在開始繼續講。脈法二十二。「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寸口脈微而澀」,這又是一條微而澀。這段話跟前面十九條有類似之處,是從兩個角度來闡釋的。前面講的是營衛不能相將。「寸口脈微而澀」,「微」這個是一身元氣微弱,陽氣不足的現象。我們一身之氣俱為陽氣,在陽氣的過程之中有升發的,有收斂的,往來周流,所以產生了陰陽之象,但這現象的根本所在是陽氣。我們之所以能生存,有了這一股生生不已之氣,就是陽氣。我們不是這些什麼泥胎塑,它們是靜象,是陰象,我們是陽象是動象,是不是?這是你觀察一般的人內在的生機,就是說,身體好與壞,生機存與亡的關鍵。病人,你一看元氣的多少,以至於最後生機的存亡。一個病人將要死了,內在元氣斷絕了,你慢慢就感覺不到升發了──形質還在,這個時候在臨床上,不斷搭脈,不斷望診,你就會感受到。所以說,望而知之者謂之神,望的是什麼?望的是神氣。不是說我望而知之我是神,不是這意思。我們是用神氣來感受病人的神。當然我這麼解釋是我自己的解釋,也是最正確的解釋,因為我是內行人。那些教中診的老師都是外行。你有感受了以後,你就會發現這個道理。病人在這兒了以後,你感受的是什麼?病人虛實寒熱之象,你不用把脈,不用問,你是可以感受到的。就跟我們生活閱歷多了以後,有的人來了以後,這個人心眼兒小,這人比較凶,那人比較善,這人難對付,這人不舒服,這都是很粗淺的感受,你要把這種感受繼續深入,把它升華一下,就會從一些大的角度把他的人品簡單地劃分。當然這都是外在的表現了,至於說內在的真正是什麼樣,這個還需要我們有很深的靜定功夫才能體會到。「微者衛氣衰」,什麼叫「微」?就是我們這股元氣現象微弱了,形也弱,然後整個勢非常弱小。這不像「弱」,「弱」就是元氣鼓盪不足,是不是?元氣鼓盪不足,收啊,但還小,還有那麼個勢,只是感覺到容易受波動。「微」呢,就是「弱」得更甚一層次,陽氣更弱,而且有點浮散。「微者衛氣衰」,衛氣主什麼?衛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足的時候就會斂凝,這個收束感就會增多。「澀者營氣不足」,營氣是勃發的,營氣勃發,營為陰,它就會有種滑暢的感覺,流利,滑暢。它這種勃發舒達的力量不足,相對應生機不足的話,就會不流暢,就澀,元氣欲收不得收。澀是收,雖然不能收,但它還在收,以收為主。聽懂了嗎?就像弦脈一樣,不得升達,不得升達還欲升達,是以升達為主。我們一身五行之象,平常都和合不陷,陷一象,這麼一象就有餘,脈弦,不得升達欲升達,所以都堵在這兒了,是不是?就像一個部門一樣,所有的人,那兒不通了,大家都來幫他幹活來了。大家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肝木還是旺,是因為不足顯示的旺。「衛氣衰,則面色黃,營氣不足,則面色青。」衛氣衰會有什麼面色?為什麼會有這種面色?誰來講一下,直接說。同學:衛氣衰,土氣不足,胃氣不足,衛氣不足就不能內歸,所以就浮於面。行者:衛氣衰的話,肺氣不降;肺氣不降的話,面色白。你看有些人,臉色蠟白,肺胃之氣不得斂降呢。脾胃主黃,這都是陽氣呀,陽氣欲降不能降就浮在上,顯示出來的就是說,它衰了,它還顯示有餘,該降不能降,肺氣壅在上。中土無力,土不能生金,這時候顯示人的面色是黃中帶白,面色黃白,這是脾肺氣虛。你看,很多小孩,身體弱的,一個個都臉色蠟黃,沒有光彩,蠟黃中透著點白。我們身體下半部肝腎之色為蒼黑之色,木色蒼,水色黑。上半部黃白二色,就是肺金之色,還有火色。所以,上邊兒氣虛了往往面白,顯示黃,下面肝腎之氣鬱遏,顯示的往往黑。你看很多人,在外面下海的,經商的,或者現在勞碌的,三十多歲的男性,有很多人慢慢臉色就黑了,肝腎之色,這說明經常在外面混,肝氣老郁遏,老有不舒服的時候,這個時候臉色就慢慢黑了,大家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吧?小孩,年輕時上大學時臉色都挺白的,慢慢一工作了,參加很多什麼,慢慢臉色就發黑了。肝腎之色郁遏在下,肝腎之氣就旺,越是這種人,越煩躁,每天想法還挺多的,慾望還特別熾盛,因為肝腎都郁遏住了,越虛越盛,當然耗得越快,空得也快,衰老得也快,這種人很快就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病全出來了。這在過去應該都是六七十歲的人慢慢才出現的,現在三四十歲的人全都出來了。「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這裡講,營像木氣,從根部長出苗芽去升達,衛氣就固護在外,就像枝葉一樣,這裡是他的一個形容。「則寒慄」,為什麼寒呢?左路陽氣不得升達,不得溫煦肌膚,右邊衛氣不得斂固,又怕風,這是畏寒,惡風寒。然後呢,清陽不得升,濁陰上逆,相火不安,則會產生戰慄,受驚,驚嚇――火不上逆不會驚。光是受寒了,人頂多蔫兒,蔫蔫兒不行沒精神,他不會說驚的。驚就是虛火浮蕩,上擾心神。「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吧?「唾腥吐涎沫」,腥屬於那個臟腑?肺,其味為腥。很多體質弱的人,面色晃白的人,肺氣不足的,容易吐腥痰。吐腥痰,腥為肺的本臟之味,吐這個了就知道陽氣太弱,臟陰不守。這個時候治療的時候,不但要溫,更要降。肺金不斂了,你光溫試試?光溫,痰還是腥的,不過以前吐痰是稀白腥,現在吐黃痰還腥。溫陽藥用過了,火來克金,那個時候就會吐血痰,還是腥痰。所以在治療用藥上,升降這第一大關要把握住。這氣機是怎麼往來的,我們看病理解事物,就要知道人生的氣機它是怎麼升的,怎麼降的。就像我們打遊戲一樣,哪邊該走,哪邊不該走,哪邊該是通向哪兒的,這都是遊戲規則。這些簡單的規則你不了解,對於古人的闡述你就沒有辦法溝通,在治病的過程中一片茫然,好像哪兒都可以隨便出入,哪兒都可以來回貫通。上學的時候有的人說,陰陽各百分之五十,好幾個老師都跟我說過,我們看病的時候,陰陽平衡,一定要平衡,陰陽各佔百分之五十。這隻有現代學習科學邏輯思維的人才說得出來。你們不要笑,你們在臨床實踐中,你們偶爾接觸,會發現很多什麼名老中醫,被大家特別追捧的,偶爾說出來一句話……。他們也可以治一些病,他們掌握的都叫「術」,方法,就是什麼病用什麼葯,他們對內涵精髓一無所知。不過中醫歷來都是,內涵精髓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脈法二十三。「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化水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什麼意思?前面講「微者衛氣不行」,這裡是虛而不能行,角度不一樣。「微者衛氣衰」,顯得無力,是講的它虛而無力的現象,所謂內在不足。這裡是「微者衛氣疏」,是講的外在,衛氣者,衛外而為固也,汗毛孔沒事兒都張開著,不閉密。「疏則其膚空,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化水也」。從這一條整個下來,緩跟澀一樣。緩象其實,緩怠之像,但也是收束之象。澀呢,是欲收而不得收,緩是已經有內含收束之意。所以我以前講的,什麼叫土,土攝四象,把四象都收攝住了。木不過升,火不過炎,水不過寒。我只是給大家這麼一講,大家要理解這個詞內含的意思,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的固攝住了,應該是腎是最固攝的,但是整個站在五行的角度來說,土氣是容納四象的。我們一身的精氣靠誰收攝?全靠腎水,腎氣固,所以講衛根於下焦,衛氣出於下焦。衛氣還得落葉歸根,還得收在腎氣之中。「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化水」,這個虛而緩呢,是胃氣收束在內,它沒有浮沒有澀,是不是?「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我看這裡面,黃元御先生解釋的「血崩」主要是亡汗,這點大家理解意思就行了,是不是真是亡汗……。前邊兒講,脈象浮散不收的話,營衛不能相將,三焦不歸。這裡面兒講,「緩則胃氣實」,胃氣不虛了,不浮了,收進來了,然後「實則谷消而化水」,應該是「實則谷消而水化」,谷消水化這樣順一些。「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這就是說,水谷精氣,滋養營血則有供奉。「營盛則其膚必疏」,這裡講,營氣勃發了以後,疏於皮毛,這個時候,衛氣當收斂,衛氣不收斂呢,營氣就克伐它。「三焦絕經,名曰血崩」,具體在臨床上的病例我還不能夠對應起來。它這個講的「三焦絕經」,經呢,是道路的意思,「三焦絕經」呢,三焦道路出現了阻遏。「名曰血崩」,這個具體上它是真的血崩還是亡汗,這個不好說,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說,這邊兒吃下去飯以後,那邊兒肯定會大汗。很多人吃點熱乎飯以後,很容易馬上就出一身汗;胃氣一鼓盪,然後呢,由於寸口脈微,上焦之氣不足,沒辦法收束。「營盛則其膚必疏」,這個講的中焦開發水谷,水谷津液開發腠理,腠理實則會微汗,或者不出汗,腠理虛會大汗。還是剛才講那個意思,就是說,這邊兒水谷津液一旺盛以後,木氣相對於肺胃,它會有一種反制之力。木氣欲升達,然後它要憑藉土氣要厚,土氣不厚的話,這邊兒金木相剋,這邊兒木氣力量足了,要升發了,這邊兒金氣得要壓得住它,它才能老老實實生髮。相互制約就這個關係,制則生化。再給大家順便講下,五行就是這樣,五行為什麼相剋呢?五行相剋,相互制約,只有制約才能真正地生化。制約是怎麼制約的?就是說,這個人幫助他,你的工作就是往這邊兒,這地方工作,然後呢,木氣也剋制金氣,它的工作地點也就是向下。要不然,金氣不能降了以後,木氣沒有足夠的力量升達,因為金木之氣原屬一氣,本來就是一股氣。木氣要升達,需要把拳頭縮回來,然後再打出去,這樣才有力量。肺氣要斂降,也需要肝氣把這個能量全都輸布出去,才有得可以收。錢散在外面了,借出去的要收回來,這邊兒沒借多少,那邊兒也收不回來,像「四氣調神大論」說的,所謂「奉收者少」。我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有什麼要問的可以提問一下。今天的相對簡單一些。同學:怎麼理解土生金?在脈法二十二裡面,最後,黃元御註解說:「咳逆唾腥吐涎沫」,是因為「土敗不能生金」,怎麼體會土生金?行者:在《難經》裡面就講究,「損其肺者益其氣」。益氣主要是健脾,它這個主要從中焦開化走。補土了之後,營衛之氣開達,中氣才能有力,然後肺氣才能得以降,就是肺氣足,足方能降,中焦是它的根本。所謂肺氣,所謂中氣,它都是相類的。肺氣不降了以後,中焦化生水濕,就是說,中焦化生水谷津液,它的陽氣就不充沛,就不能夠充分化生,然後濁陰就會上逆。肺胃是壓制的,肺是什麼的?「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吧?「肺主治節」,它要「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它得有力量,要把這個水液,陰濁之氣要降下去,它要降不下去的話,咳嗽,上焦水飲,小青龍湯。所以,有很多痰涎,或膿或稀,都是從寒從熱之變。從五行的角度來講,木生火,火生土,火氣炎上了以後,然後歸於緩和,這就是土。緩和了以後再收藏,就是土生金。金氣收藏,然後再金生水,斂凝而生水。金氣是蕭煞,大家在五行里,不要想到金,就想到金屬塊兒,不要那樣想。金氣是一股蕭煞收斂之氣,土氣是一種柔和之氣,能夠容納萬物,緩和,就跟一個人一樣,一個人脾氣很好,什麼樣的人跟他接觸,他都能慢慢容納進來,這就叫中土。所以土氣必然是寬廣的、厚重的,而不是說狹隘的。它是怎麼樣的呢?它是木火以後,木火綻發出來的文明,綻發出來的光亮已經有博大的氣象了,然後再歸為土。歸為土是什麼?火氣收藏在其中,把光明,把智慧含藏起來,是內明。像我們平常很多人,平常比較餓,能吃,但是消化又不太好,這就是火不能歸土,壤內不能藏火。平常太煩躁,心思太多,然後虛火不能歸於中土,脈象不能緩,心態不能緩下來。「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谷不能消,水不能化會什麼樣呢?就會發胖,喝涼水都胖。所以,要想減肥的女性,首先得要清凈,每天特別清凈寧靜,絕對胖不了。火能歸中土,馬上精氣神就運作開了,而且飯量慢慢就會小,會吃得清淡。心態煩躁,虛火沸騰,才會每天想吃肉──裡面有火,他就得吃精血的東西才能夠擋得住。如果,不說清心寡欲吧,不說六根清凈吧,起碼清淡一點,他就會東西想吃得淡一些。每天奔騰、競技之心旺一些,他就會有相應的飲食。當然我們,我們學生呢,吃清淡一些,然後工作的時候,競爭激烈什麼的,可以相對的吃肉食,要不然吃得太素的話,提不起心念,很多事情一看,無所謂,工作上也不積極。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同學:這個「遺溲」,是一個詞呢還是兩個字?十九條行者:一個字,兩個字都行。是遺溺,就是小便失禁。不是亡精,是遺溺。因為精血還是偏於左路,要亡精的話,左路就要有動力,得要肝火郁滯在內,是不是?你看遺精的,年輕人多,年輕人木火旺;中年人、老年人沒有,中年人、老年人木火就不旺,裡面不會憋那股勁兒,是吧?會遺尿,會遺溺,為什麼?肺氣虛了,衛氣收不住了,氣不足了。這個怎麼治?黃芪,然後再把降肺胃的藥用點兒,然後再用點兒益智仁什麼的,補補腎,通行一下,慢慢收住了,溫降之法,溫斂之法。你不要說,哎呀,腎陽不足,溫腎陽,來點兒什麼儘是辛香燥烈的,本來就收不住,再來點辛燥的,就更加漏了。所以,怎麼補腎陽,要看是不升了還是不斂了,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左路是精血,右路痰水多一點,痰氣。根據每一個病人具體的角度,你得看。同是一個,比如,下焦的子宮肌瘤,你也得看看,她是木火不升呢,寒瘀在下,還是下焦精不足了,精血不足,運化不動了,就跟河流一樣,斷流了,水不足了,慢慢就瘀滯了,是屬虛還是屬實。下焦的東西,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等這些,全得要升,上面的病,都得要降,但是除過一點,就是說,上焦太虛弱的話。我說的是上焦有餘之象,比如說鼻炎、甲狀腺囊腫、耳鼻口腔長東西、淋巴結腫、淋巴結增大這些,一看,哎呀,淋巴結腫,跑了好多地方治不了,然後我說,就是相火不降,是不是,相火不降,煉點痰頂在那兒了,有什麼不好治的?柴胡桂枝湯加點東西就下來了。他一看這種病,馬上想到瘰癧痰核,瘰癧痰核過去有什麼方子來治,就是用了一大堆前人的方子,一看,用著無效,前人的方子不管用。前人的方子是管用的,是在不同種的時機下用的。現在人得病往往跟古代人不一樣,現代人浮躁欲怒,虛火瘀於上多一些。過去人沒那麼多痰,過去人吃得差一些,往往是火氣瘀於上。所以,過去治療痰核都不疏肝,直接往下清降化結,現在呢,疏疏肝,降降氣慢慢就好了。所以說,過去人得病跟現代人得病,你要具體看,還有他的生活狀況。有錢人的話,有錢人一般壓力大一些,窮人好一點兒。現在北京人工作壓力都大,就看每人的生活狀態了。還有什麼問題?同學:老師你剛才說,「衛氣出於下焦」是吧? 行者:這是內經里的話。這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的,從元陽的根本來講,陽氣都根於下焦的一點元陽,衛氣出於下。至於講,衛氣出於中焦呢,是講究它的力量,它這股陽氣,靠中焦水谷之氣來滋養,來充實壯大;根在下焦。我們不要摳字,要看他到底想講什麼,看書一定要看這樣,張仲景怎麼想的,是不是?應該這麼看,他前後排比,他為什麼這麼說,不要考慮他在說什麼,在說什麼有時候不可考,因為當時的場景不可還原。你首先考慮他想講的,知道根本,再去考慮他講的是什麼,這個就容易一些。如果把中醫慢慢當成考證學,那就沒意思了。純粹外行可能的,現在都是考證,拿各種資料,拿各種版本。這也是有必要的,但它是枝葉,不是根本。大家沒問題了,今天就到這兒。
推薦閱讀:

提醒! 謹防6個溝通陷阱
提醒幼兒家長:蜂蜜水會致兒童性早熟
【新提醒】皖娘
提醒 | 晚上吃多了它,等於吃毒藥?再喜歡也要戒口!
【新提醒】【2013】注會考試之稅法易錯點

TAG:中醫 | 提醒 | 行者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