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習慣 奠基人生
以「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為主題的第三輪「同研一節課」已經進行半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在不斷地思考與實踐著,我們的課堂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們的學生在慢慢地養成習慣。然而,畢竟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有很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比如:對教師來說,「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些理論真的內化為你的教育教學理念了嗎?除了在場面上用嘴說說,在寫文章時用筆寫寫之外,在你獨自面對學生,獨自備課時,你想到了嗎?怎樣是「說說而已」?就是有領導聽課時加幾句帶有「習慣」二字的名言或提示;寫反思時把原來的能力二字換成習慣,一句話就是換湯不換藥;對課堂來說,以「習慣養成」為主題的課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一主題如何與學科教學目標整合?今天,我們就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一起就我們實施過程中的發現與困惑進行一下交流。其實今天坐在這裡,我是非常忐忑的,前面我們已經共同聆聽了張梅玲老師深入淺出的精彩講座,對「學習習慣」從理論層次有了較深的理解。今天上午,我們又分學科聽取了各個學校的交流,對「學習習慣」的實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今天下午這一難得的時間裡,我想就半年多來,我把我的學習所得與我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惑一併道來,不到之處,希望大家心懷寬容,耐心聽來。謝謝。
一、化理論為理念。
關於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話題我們聽得很多了,其實,相比其他理論來說,這個說法簡單到一提大家就懂,因為培養了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我們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任何一個家長,即使沒學過一點教育理論,他對這個也是最清楚的。但問題是:這一理論成為我們的理念了嗎?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得到認同,永遠只能是理論,指導不了實踐,也就不能稱之為理念。只有認同了才是理念,才能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里,瞿恩面對把黃浦精神背得滾瓜爛熟的立青說道:「要認可黃浦精神,不光總在嘴上說說。」對於我們來說,同樣的道理,要認可習慣養成的教育理念,不能光在嘴上說說,要從嘴動到心動,才能在行動中見成效。在到學校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一個學校的領導對這一理念認同了,其工作就開展地紮實、有效,有的學校起步晚,但進步快,無論是學生的實際表現,還是教師的理念認同,還是文字成果都很有成效。如果學校領導沒有從心裡認同,從聽課、評課中就能聽出教師也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而且說得很牽強。學生身上的進步就不大。同樣,如果一名教師對這一理念認同了,這個班的學生就很有進步,相反,如果教師只是嘴上說說,學生也是無動於衷的。所以說,認同理念是基礎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這個認同是實實在在地從心裡感覺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很重要。只有認同了,才會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才會全身心地去投入,去研究。有人研究認為:埃及金字塔由自由人修建的,因為他們有信仰,所以才能把那麼巨大的石頭打磨地嚴絲合縫。如果是奴隸被驅使著去做,他是被動而不快樂的,在這種心境下,不會做得這麼完美。這個故事也說明了信念的重要性。對於我們來說,此時的信念就是理念,是堅信習慣養成很重要的理念。既然這項工作已經成為我們全區教學工作的重點,希望老師們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想這項工作,把理論真正轉化為理念,從而使被動地完成任務轉化為主動地去做,心情不一樣,效果不一樣。
所以,為了大家能夠認同這一理念,我想在這裡再重複兩個問題:
——「培養良好習慣」與素質教育的關係:
素質教育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如果沒有良好習慣做支撐,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是空中的樓閣。因為研究和實踐表明,良好習慣是個體能力的重要生長點,兒童自幼養成的某些好習慣往往能轉化為某種能力,而某種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習慣為基礎。教育家葉聖陶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的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素質教育也要好成績,但要成績的方法與途徑不同。實施素質教育就要用科學的方法讓學生輕鬆要成績的同時,也獲得全面的發展和主動的發展。這個科學的方法中就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中國科學院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對1560名中學生進行過不良習慣對學習成績影響的調查,發現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有影響者佔72.8%,其中輕度影響者佔32%,中度影響者佔20.1%,偏重度影響者佔13.2%,嚴重影響者佔7.5%。如果習慣養成落實到位了,就如磨刀不誤砍柴功一樣,給予學生的是一份後勁無窮的發展潛力;習慣養成了,學生便會擁有一份良好的品德,而且會在這份良好品德的引領下,從容而積極地獲得「好的成績」、獲得「全面發展、主動發展」,使其潛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所以我們認為完全可以在習慣養成中既成事又成人。
關於這個問題,陶西平在《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文中給以了充分的闡述,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是:
愛因斯坦曾風趣地說:「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一切,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麼呢?只能是在學校里養成的習慣。這就深刻地印證了 葉聖陶 先生所說的:「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習慣。」所以,我們現在應當旗幟鮮明地倡導:「素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是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習慣受潛意識支配,而意識的積累就會成為潛意識,根深蒂固地埋進大腦深處,內化為人的素質。良好道德的培育,需要通過認知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養、意志的形成、行動的落實等德育過程來實現,而知、情、意、行最終要歸結為養成一種習慣,否則就會被學生「忘掉」而不會「剩下」,也就不會真正成為教育的成果。素質教育最終是要通過培養好習慣,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影響,成為他們一生持續發展的力量。
我們全部的教育活動都應當把培養好習慣作為主要的任務,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追求。這樣,素質教育就會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評價、可以檢驗的教育。
所以說,我們成天喊著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如果我們真的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扎紮實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這就是素質教育,這就是化虛為實,化大為小的實實在在的教育,是能夠教孩子五年,想孩子一生的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與學校特色的關係:
就我區現在的形勢看,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特色學校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校長的超前理念,教師們的勤奮工作已經使我們的特色日益突顯。今年,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又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兩項工作能否整合呢?答案是:當然能。原因是:同與素質教育的關係一樣,學校特色也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是要落實到細微處的,這個落腳點,這個細微處就是習慣培養。來看一看,我們知道的幾所名校: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的成功模式,以此帶動的學校的特色發展;濟南歷城區第二職業中專是全國知名的職業學校,其培養的學生廣受歡迎,畢業生供不應求,人們在探尋其成功的秘密時看到學校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就把事做好」。「第一次就把事做好」要求這些職業學校的孩子們在實習課上第一次動手做木具,第一次做螺絲釘時做出來的作品就要是成品,要能使用。所以,這個學校的學生實習課上做出來的產品次品很少,而在同樣的其他職業學校里,實習課往往就是讓學生實驗的,做出來的大多是次品。「第一次就把事做好」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要求學生在做之前,必須要先認真地想一想要怎樣做,然後才能謹慎地開始第一步。做工時如此,養成習慣了,做其他事也會如此,養成良好的「第一次就把事做好的習慣」會就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認真做事的習慣。這也正是學校給予學生的最為重要的東西。
在我們區,有的學校也是從一開始就將「習慣培養」與學校特色建設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如塔山小學各學科習慣培養和本學科的「主題活動化」課堂教學風格密切聯繫,特色課堂和學習習慣培養融為一體。碼頭小學的特色是「美育」,培養學生美言、美行、美德,這個「美」就是良好的習慣。鯨園小學的「人文」特色也是通過良好的書寫習慣及優雅的坐立行走等習慣展現出來的。
細想一想,我們的學校特色都可以通過某一方面的良好習慣培養體現出來,可以說,良好的習慣是特色體現的有效載體。
談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師們能夠把「習慣養成」工作放在一個更大的坐標系裡來看,你就會發現,我們的這項工作不僅很重要,而且能夠和其他工作進行有機的整合,這樣我們的思路也許會更清晰。不會出現東一榔頭西一錘的疲於應付了。
聽了我的這些交流,對您有啟發嗎?現在,你把理論內化為理念了嗎?知道了理論,再認同理論成為理念,然後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實踐的問題了。
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穌時代,地點在中東耶路撒冷。當時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駱駝的少年僕人,正在一個小村鎮千方百計推銷他手中的一件紅色的羊皮袍。因為他的主人——當時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薩羅許諾,如果海菲能推銷掉這件袍子,主人便可將自己成功的全部奧秘傳給他。最後,主人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貴的羊皮卷傳給眼前這位純正少年。在交給他羊皮卷時,主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頭一卷里隱藏著一個秘密,能領悟它的智者歷史上寥寥無幾。」
結論太出人意料了——這秘密竟是兩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們從小耳朵聽得都快磨出老繭的字,兩個毫無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習慣」!
而這位當初喂駱駝的少年僕人,按著這十卷羊皮卷上所寫文字的指引,最後也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商人。這就是那個有關十卷羊皮卷的傳奇故事。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想到了兩個問題:一是習慣確實很重要,古今中外的人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高度的共識;二、為什麼就這麼兩個字,意思簡單明了的兩個字,還能成為一個秘密,而且領悟它的智者歷史上寥寥無幾呢?我想答案就是:知道,但做不到。同樣的問題是,做為教育工作者,知道了重要性,我們去做了嗎?
2004年仲夏,我們請來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強勢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舉辦了為期4天的「2004年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在這次有2000多名中國工商界精英參與的頭腦風暴中,許多人都希望從傑克·韋爾奇那兒得到「一招靈」式的秘訣,但他們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這段經典而簡短的對話,卻永遠留在了許多人的腦海里:有中國企業家問:「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麼大?」這位通用電氣前總裁、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經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原來,這平庸與卓越的差別不在別處,竟在「知道」還是「做到」這寥寥四個字上!是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則、再好的訣竅、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資料,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做到」。可以說「做到為王」!教學是個良心活兒。習慣培養更多的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問題。事不在大小,只在做與不做。
二、用習慣培養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良好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教師良好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行為方式習慣的養成,也就是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例如我們經常引用 陶行知 先生的一段話:「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要讓他們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擴大視野;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要讓功課填滿他們的時間表。」如果我們的教師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學習慣,能夠用科學的方法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我們的孩子不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思考、實踐、觀察、表達等學習習慣了嗎?所以,教師良好的工作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培養教師良好的工作習慣是事半功倍。
曾國藩在創建軍隊時,對將士們提出了 「五到」的要求: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這「五到」對教師良好的習慣養成也同樣重要。所以,在這裡引用「五到」之說談一談教師的習慣養成。
身到——做前有調查。就是要親身歷事,要調查研究,要勇於實踐,要深入到學生中發現個體的問題和普遍的問題。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才是有針對性的,才是有效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也要隨時走到學生身邊,觀察教育的進程與結果,這些第一手的材料是最為寶貴的。
心到——心中有目標。這個目標是指習慣目標與學科教學目標的整合。每節課的備課時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即想一想:這個班的學生習慣基礎是怎樣的?我要鞏固哪些常規習慣?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要重點培養哪些學科學習習慣?怎樣通過學科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深層次的學習習慣。
眼到——眼中有習慣。在上課的過程中,隨時觀察學生的習慣,關注學生在習慣養成方面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要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思維方面的問題,如思維的條理性、表達的順暢度、合作的有效度、參與的積極性等。發現問題才會解決問題。發現問題之後,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糾正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對於一些常規學習習慣可以以及時的評價,關注的眼神等提醒學生,對於深層次的習慣則要制定新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手到——事後有反思。應當養成動筆的習慣,日日有所悟,日日有所記,天長日久,其功自現。從反思中看出是否認真地思考過了。反思可長可短,關鍵在「思」上。不光要「思」出成功之處,還要「思」到失敗之處;不光要看到現象,還要查找到現象背後的本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反思才會對以後的工作起到借鑒的作用。但通過各種途徑看過的老師們的反思還有部分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反思更像是對備課,也就是對教學設計,對課堂預設的再說明,對於課堂上的生成問題很少關注,有時大家一起評課已經點出了其問題,並幫其分析了原因,制定了改進措施,但反思還在說課上得怎能么怎麼好,怎麼體現了新理念,這樣的反思讓人看了不舒服,也起不到「反思」的作用。在市裡的習慣養成現場會結束之後,儘管知道領導們都很忙,還是硬下心來布置大家寫一寫反思,從收上來的來看,有的領導走過、路過,沒有錯過,而是認認真真地想過了,而且提出了很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們全區現在普遍面臨著的問題,在今天的交流和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起來思考,一起來回答,一起在反思中生成問題,再一起到實踐中去找尋答案。
口到——口中有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要體現及時性和激勵性原則,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而且要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給學生以恰當的最真誠、最真實的評價,以評價來激勵孩子,使之更主動地發展,在不斷的習得中養成習慣。
此外,教師良好的表達、傾聽、書寫、思維、合作、讀書等習慣也是必備的,這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我們意識到了這些良好習慣對於我們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在以後的日子裡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在想孩子們一生的同時幸福我們自己的一生。
對於學校來說,要建立必要的交流與學習制度,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問題,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很多優秀教師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好的工作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現在就是要通過制度,通過平台,通過交流展示把這些經驗在全體教師中普及、推廣,連點成面,連珠成串。從而在教師群體中形成良好的氛圍,讓氛圍影響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三、習慣培養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吳非老師在談到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像狼,教師將難辭其咎。我們常常聽到老師說,學生這樣也不好,那個也不行。其實,做為教育工作者,在說這些話的同時,還要想一想:這些不好的地方不正是我們需要去做的地方嗎?孩子們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應該怎樣去糾正與引導?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成為全區「同研一節課」的主題只有半年的時間,由最初的冷淡到後來的熱火朝天,這中間我們一直在盡我們的能力摸索著。在參與學校同研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老師、很多學校的一些非常好的做法,同時也發現了一些認識上或操作上的問題,下面把其中最為普遍的幾點在這裡探討一下,也把我所發現的一些好的做法在這裡與大家共享。
——實踐的原則:針對性+持久性+一致性=有效性。
針對性——一是指在制定目標時,既要向學生提出統一的、一致的要求,也要針對每個個體的特點和每個年齡段、每個學科的特點,充分照顧到個體的差異性。如同樣是表達習慣,各個年級的目標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孩子目標也是不同的,對於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只要語言流暢,吐字清晰就可以了,而對於有的孩子就要要求他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而且要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是指某一段時間的訓練重點要有所不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某一重點習慣目標,不能樣樣抓,樣樣松。對於小學學段的孩子來說,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期是一年級,而在每一年裡最關鍵的每個學期開學第一個月。這個時間段里我們應該把知識的傳授稍稍放一放,哪怕落下進度了也不怕。磨刀不誤砍柴功,這個時間就是磨刀的時間。這時我們學習習慣重點訓練的往往就是一些基礎習慣,如課前準備,上課認真聽講等。把基礎打牢了再去訓練難度大一些的習慣才會事半功倍。
三是指要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某一部分學生。對於在某一方面習慣養成不夠好的學生,教師要心中有數,時時關注他們,發現進步馬上表揚,發現問題馬上提醒。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受到關注了,這是幫助他們儘快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方法。還有一部分學生,我們很多老師都疏忽了,這就是資優學生。對資優學生的定義專家們各執一詞。對於我們來說,每個班內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的學生就是我們的資優學生。對於他們,您給予關注了嗎?在2009上海教育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們就資優教育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資優教育已經成為一道全球必答題,引起各國教育界的關注。讓資優兒童能夠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是教育公平在較高層次上的一個重要表現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我們對這些孩子的關注還遠遠不夠。比如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往往有些孩子因為接受知識更快,在課堂上常常做著學習之外的事情,聽講不認真,坐不住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讓他們學會更好地利用時間,更高效地學習呢?有的學校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如長征小學的「百寶箱」。把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放在裡面,提前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到百寶箱里抽題解答。這樣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在積極性較高的情況下鞏固知識,拓寬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這些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科學進行複習的良好習慣。
持久性——培養習慣如果光有強度,沒有長度,就只能是芸花一現,這個長度就是我們所說的持久性,這是我們很多教師從教很多年,但對學生的習慣養成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們習慣養成最大的難點。每一種行為要想達到「習慣成自然」,不持續訓練是不行的。我們都知道一個數據:一種行為重複21天就會變為習慣,重複90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不同的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尤其是我們學習習慣中的很多思維習慣訓練的時間會更長。有時,我們往往用了很長時間訓練好的習慣放一個寒假回來又恢復如初了。所以說,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耐心恆心與毅力。
一致性——一是指教師的行為要與培養目標一致。這是在為學生做榜樣,比如如果教師都做不到「提筆就是練字」,你怎麼來要求學生做到,即使你要求了,你所說的話影響力有多大?效果有多少?所以,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
二是指各科教師的要求要一致。只有齊抓共管才能見效果。可以通過評價機制促使各科教師都能有效地參與。在這裡推薦在濰坊看到的一個評價表,也許會對大家有一個啟發。這個表格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促進的作用。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第四周 |
總評 |
課前準備 |
|
|
|
|
|
|
|
|
|
|
認真聽講 |
|
|
|
|
|
|
|
|
|
|
敢於表達 |
|
|
|
|
|
|
|
|
|
|
積極合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是指教師與家長的要求要一致。要讓孩子在學校里習得的習慣在家裡仍能做到,如果學校里一套,家裡一套,不就成了5+2=0了嗎?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把我們的教育理念傳達給家長,讓家長成為家裡的老師,繼續完成習慣養成教育。家校步調一致會使我們的工作輕鬆許多,見效也快。在家校聯繫時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有連續性,不能這個周做了,下個周又沒有了;這個月抓得很緊,下個月又沒有了。那樣更容易使家長懈怠,致使對這項工作的配合不積極。我們應該把這種聯繫當做每周必完成的學生的一項作業。這就引出要注意的第二點就是易操作性。因為家長的工作畢竟都很忙,寫得太多或表格太複雜,容易使他們犯愁,也容易應付。所以如果是定期發放的表格,內容一定要少而精,一看就明白,寫起來也不麻煩。第三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教師要及時檢查反饋。沒有檢查有的家長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成,教師也不知道,時間長了會有很多學生不完成,也就起不到家校聯繫的作用了。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家長必須要怎樣,但可以通過檢查督促學生,讓學生主動要求家長來監督自己,再來完成這項工作,讓學生督促家長,讓家長來督促學生,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在目標制定時要注意:要人格化不要技能化。
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標與規範的和諧混成。習慣培養應當人格化而不能單純的技能化。說具體一些,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可能是自然和諧的,因為已化為理念,內心會認同也會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一是要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
著名教育 家郭思樂 教授積極倡導「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孩子的「學」,教育者則要「退後」。教育者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孩子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孩子自主學習。有人問 郭 教授:什麼是教學。 郭 教授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以5等於幾?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等於14。
這個例子對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也同樣有啟發。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要做到一、二、三條。學生的內心裡會對老師的話有多大的認同?會觸及他們的內心嗎?真正的教育不在於說教,而在於引導自我訓練。所以,我們要充分尊重兒童的權利,讓他們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自己決定養成哪些好習慣、改正哪些壞習慣,自己決定採用哪些方法,並主動學會與成年人的合作,這應當成為習慣教育的第一原則。當然,成年人的引導與幫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在制定詳細的分解目標時,可以開展「我的目標我來定」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引導學生髮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就是我們要養成的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感覺這些目標條款是「從我們中間來」,要「到我們中間去」,「為了我們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權利,強調學生的參與會使習慣養成目標更能得到認同,更易變成自主行為。這個方法我用過,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所以,我建議大家也都試一試,孩子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是要細化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是由現在到將來,從低級到高級,由小目標到大目標,一步一步前進的。但是設定目標的方法則是與實現目標的方法相反,由將來到現在,由大目標到小目標,由高級到低級層層分解。所以,我們要糾正一個錯誤認識,就是:目標就是空洞的、理論性的套話。對於我們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目標應是非常具體的,可操作的。
怎樣的目標才是有效的呢?一個有效的目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具體的;二是可以量化的;三是能夠實現的;四是注重效果的;五是有時間期限的。以上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否則就不是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和五。量化是指可以使用精確的數字來描述的,即使不能用數字描述,也必須進一步分解,然後再用數字來描述。時間限制是指必須限制時間內完成的。不能量化又沒有時間限制的目標是無效的,很容易是一個幻想,沒有任何意義。
要點之一——具體化:就是要「實際的」而不是「口號和空話」式的,我們來看碼頭小學的課前準備的目標:
1、物品擺放。下課後,馬上按課程表安排,按老師要求準備好課本、練習本、練習冊、快樂園、鋼筆(圓珠筆)鉛筆、尺子等文具。學慣用品應擺成一摞,放在課桌左上角。課本在上面,課前查閱的本節課有關資料放在課本的下方,本子在下面,鉛筆、尺子等夾在本中,練習冊和快樂園在最下面,整齊的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文具盒應放在桌廂里,課前準備的學具(美術課的有關工具,放在一個小盒子中),放在桌子中央上方。
2、按時到位。聽到預備鈴響後,學生應快速進教室,靜息端坐等老師來上課。進教室時,請注意安全,不能奔跑,不在教室或走廊里追打、喧鬧。靜息端坐時臉朝同一方向。體育、探索活動等室外課或到專用教室里上課時,應先把桌面清理乾淨,把所有學慣用品放在桌廂里,請注意:桌廂里左邊放書本,右邊放練習本。體育課應在上課前穿好運動鞋、運動衣褲,將鑰匙等硬物取下來放在教室里,不穿裙子和皮鞋上體育課。鈴聲響,馬上帶好老師要求的活動器材(如跳繩等)在教室門前集合,由軍體帶到老師指定位置,做到「快、靜、齊」。其它室外課也要帶好老師要求的相關資料或文具,鈴聲響在其他室門口集合。在集合地點做眼操。
3、心理準備。課間或中午不要做追逐打鬧等劇烈活動,防止汗流浹背、滿臉通紅,影響上課。回教室之後,檢查桌椅是否擺放整齊,桌子比照地面的瓷磚成一條線,椅子擺放位置適中,保證坐姿舒適端正,站起來不發出響聲。
這份目標本身就對教師有一個較好的指導作用,讓教師明白該做哪些要求,讓學生一看也能夠明白,該怎樣做才能養成好習慣。
要點之二——符合學生的實際:這是細化目標的另一層意思,就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與需要,尋求其最近發展區,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進步,讓每個學生都感覺跳一跳夠得著,要讓自己做起來不太費勁。這一點很重要。培養孩子的習慣,門檻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孩子當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當然就會對此興趣日濃、信心日增;興趣日濃、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樂於在培養習慣上下功夫……於是一種良性循環就形成了。而這樣的結果,無形中還給老師們創造了許多表揚和鼓勵孩子的機會,讓孩子能在歡快、愉悅、受賞識、受表揚的環境中長大,這有多好啊!這種情況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得寸進尺」,那麼我們就是要「化尺為寸」,讓學生能夠步步登高。
而相反,如果門檻太高呢,情形就完全變了——因為習慣是一種幾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為,因此如果門檻過高,孩子們就等於天天難以完成任務、天天難以達成目標、天天生活在失敗和挫折的陰影之中,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和寶貴的自信心,將是一種何等的摧殘啊!
比如林格老師在以「階梯理論」分析預習習慣時,提出預習的階梯可分為五個階段,值得我們借鑒:
簡要預習:提前閱讀課文,及時補習要用的舊的知識及薄弱環節;
重點預習:初步理解要學的重點、難點,初步理解要學內容的基本思路,利用工具書自行掃除學習困難;
問題預習:提出問題,並把問題聯繫起來,系統化,形成自己的經驗體系,對重點問題有自己的初步探索,同時寫出學習提綱;
解析預習: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學會運用工具書和參考書解決問題,用簡練的文字在書上分重點、次重點,做好批註,形成自己的批註風格;
探究預習:能形成學習專題,使學習具有研究性,對專題有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具有新見解、新思路、新發展,培養創造精神和能力,善 於和 老師、同學討論、合作,在課前進行專題研究等。
對於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我們在提出預習要求時,是不是也能這樣,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呢?
三是要讓學生認同目標、熟記目標。目標具有指導行為的作用,只有牢記目標,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我們的很多學校都將目標編成兒歌來傳唱,這個做法非常好,我們一定要堅持。在操作的過程中,提醒大家注意兩個問題:
——要背的兒歌不要太多,不要成為學生的負擔,不要喧賓奪主了。一段時間內,選擇要重點培養的習慣的目標兒歌讓學生背誦。
——背誦兒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照著目標要求去做。所以,在學生背得滾瓜爛熟,搖頭晃腦的時候,還要提醒學生背的同時要照著兒歌要求去做,還要反思一下自己做了沒有。統一路小學有一個「每日三省吾身」活動值得借鑒,就是要讓學生在鬧中求靜,靜靜地問一問自己:我做到了嗎?這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培養反思習慣的最好的時機,切不可錯過。
——在操作的過程中應注意:認真第一,聰明第二
我們有了好的構想後,還要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做才行。這就需要有一種天天提醒、監督、檢查的具體手段和機制。也是「執行力」問題。所謂「執行力」,著名的執行力專家 姜汝祥 博士對此有很精闢的論述——「執行的八字方針:認真第一,聰明第二」;「執行的關鍵點是監督和檢查」。按此理論,我們培養習慣也應如此——要「認真第一,聰明第二」;要不斷「監督」、不斷「檢查」。
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點之一——逐個擊破:開始培養習慣時,千萬不要著急,先從眾多習慣中挑出一個,全力盯住它、對準它,這樣就很容易成功。比如每學期剛開學,學生們還沒有從假期的放鬆中擺脫出來,這時就要從最基本的聽課習慣開始抓起,有的甚至要從聽到上課鈴響趕緊回教室的習慣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做的,在開始階段就要從基本的執筆姿勢、坐姿開始,在學生已經形成了這些習慣之後,再依次加上新的培養內容,如讀貼的習慣、提筆即練字的習慣等。
要點之二——從容易處著手:這實際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一條規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這個要求是對上一個的補充,逐個擊破的前提是從最基本的、最容易的習慣開始,讓學生在步步登高中不斷提高。
要點之三——教給方法:這個方法要能給學生以細緻的指導,使空洞的習慣落到實處,之後就是反覆訓練,由生疏到熟練,再到習慣。我們來看一下鯨園小學對上課的一些基本習慣的要求:
分解目標,規定動作:
(一)課前準備齊全快靜——課間到,書擺好,鈴聲響,坐端正。
下課時:凳子輕放桌下→書放桌中間→本放書下面→筆放筆槽中。
上課前:鈴響前回教室→調整凳子:凳子離課桌兩拳遠→安靜候課。(室外課鈴響前到達指定地點)
(二)規範姿態坐穩站直——文雅坐,挺拔站,舒展寫,大方行。
1、坐姿:文雅端正、自然大方。
·聽——頭正→身直→臂開→腿平。
·寫——頭正→身直→臂開→腿平;一拳,一尺,一寸;寫完筆放回。
·讀——
朗讀:頭正→身直→端書:書與課桌成60度夾角→眼離書本一尺遠。
默讀:頭正→身直→書放平→眼離書本一尺遠。
2、站姿:端直挺拔、舒展大方。
·讀——站直→端書:左手托書脊,右手執書角→眼離書本一尺遠。
·答——站直→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視。
3、舉手——左手平放桌面→右手舉起:手指併攏,大、小臂成直角或伸直胳膊。
4、執筆——以腕骨作支點→食指在前,拇指在後→虎口呈圓形。
有了這樣的要求,學生才會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規範的,才會對學生有具體的指導作用,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習慣養成教育才是實實在在的,不落虛套的。
要點之四——從細節處落實:
有一個故事大家也許都聽過:一家大的跨國公司要招聘管理人員,筆試卷上第一句話是:請通讀一遍試卷後認真答題。結果因題量太大,很多人拿過題後很快地做起來。但到收卷時只有一個人做完了。這個人只做了最後一題。因為試卷的最後有一句話:請讀完題目後,只做最後一題。主考人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考一考應考人的細心與耐心。而做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我在讀這個故事時想到的是:我們每一次測試時都會提醒學生拿過試卷之後先瀏覽一遍,再認真審題,認真答題。然而我們在說的時候,想過沒有:學生聽進去了嗎?學生這樣做了嗎?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審題習慣了嗎?這就是一個落實的問題。提出的要求沒有相應的落實措施就等於什麼也沒說。所以,我們在培養每一個良好習慣的時候都要想一想:怎樣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在措施上想辦法能促使學生去做,只有每一次都去做了,才能養成習慣。否則,就像故事中的應考人一樣,把這些要求都當成了耳旁風。
讓我們來看一下長征小學叢艷麗老師是怎樣培養學生審題習慣的:
拼——折。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讓學生動手摺折剪剪不失為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的好方法。如:一張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把它剪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長的鐵絲可以圍成邊長是多長的正方形?等等。這對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畫——點。青島版教材最多的就是情境圖,許多數據要從圖中去找。如果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往往會出現數錯的現象,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因此正確數數是低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一個基本技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留下痕迹數數」,即有順序地數,邊數邊作記號,幫助學生達到正確數數、仔細審題的目的。比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數海鷗的只數,學生可以把數完的海鷗用圓圈圈起來,或者把10個海鷗圈起來,再數就不容易出現錯誤了。
劃——圈。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校低年級教師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
同樣是審題習慣,南山小學的 吳錦娜 老師是這樣做的:
我們重點要教給學生審題的具體方法,使學生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如審題 — 列式 — 計算— 驗算 — 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
在審題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我首先使學生明確,審題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初讀。了解題中說了什麼,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是什麼?第二步,精讀。咬文嚼字就是精讀的有效方法。要善於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只有學生在審題中認真推敲,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第三步,復讀。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再與題目對照,檢驗是否正確。
在具體的審題過程中,我主要培養學生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圈重點字詞或關鍵句的習慣。比如單位前後不同及時作上記號;分數應用題圈出單位「 1」 ,並在單位「 1」 旁寫上已知或未知;圓錐體積的計算學生總漏乘,審題時強調學生圈出錐字,並在錐字旁邊寫上就基本杜絕了這種現象等等,效果非常顯著。此外,在審題時教育學生將不完整的問題補充完整,將隱藏的條件補充完整,畫圖或列表整理條件等等,對於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都效果顯著。
這些都是教給學生怎樣在細節處落實的好方法。
要點之五——注意趣味性。
趣味性會讓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訓練,對於小學生來說尤其適合。例如有的教師在訓練學生的傾聽習慣時把一些遊戲引進課堂:讓學生說出得數是100的算式,每個人只說一道題,不能和別人說的重複;每個學生背誦一首詩,不準和別人的重複。這個遊戲中,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別人的回答之後,才不致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還促使學生不斷地思索,積極地參與。有的教師在語文的詞語聽寫訓練時,只讀一遍,學生自然聽得專心,接著,聽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由原來的一個詞到連抽三個詞,而且也是只報一遍,不斷增加聽記數量,這樣訓練使學生形成了專註傾聽的良好習慣,傾聽的目的性和連續性也隨之增強。 要點之六:好習慣加法,壞習慣減法
這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和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在進行了大量研究後的概括,更是培養習慣的一種重要策略。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也就是說,對孩子好的方面不斷鼓勵、指導,讓好習慣不斷出現,不斷加強、以致牢固。對壞習慣呢,則循序漸進,慢慢淡化、消除,讓孩子自己學會控制自己。這比簡單的訓斥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在不知不覺中好習慣養成了,幾乎在與此同時壞毛病消失了。這裡有個例子:北京有一個媽媽,她看五年級的兒子寫作業,發現兒子寫一小時作業站起來七次,一會兒打開冰箱找吃的,一會兒開電視看動畫片,一會兒又望著窗外看別的小朋友在玩什麼……媽媽看在眼裡,平靜地對他說:「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不過你一小時站起來七次,是不是有點多了?我覺得三次就差不多了。如果說你能不超過三次,動畫片隨便你看,如果超過了就什麼也不能看。」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兒有三天做到了,大搖大擺去看動畫片;沒有做到的那兩天,媽媽說什麼也不讓他看電視。就這樣,一個月後,兒子做作業基本上不站起來了。
這就是典型的「壞習慣用減法」的例子,但是要注意你所要給予他的獎勵必須是孩子最喜歡的,對他最有誘惑力的,否則會影響效果。
要點之七——發揮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在每一個方面樹立一個或幾個榜樣,讓學生能夠很感性地知道怎樣做是好的習慣。同時,我們還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某一方面的榜樣,這樣做一方面給其他同學樹一個標,另一方面也給這個孩子以正強化,讓他能在這一方面好上加好,再把這一點遷移到其他方面,使其他各點都能有進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給他一個優點,讓他發揮出十個優點」。同時,還可以讓小榜樣來做小監督員,讓學生之間互相檢查、監督,像魏書生老師那樣,每個人都是小監督員,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效率。
要點之八——允許孩子反覆。每一個孩子在他開始學校生活之前,由於家長的影響或是其他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地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同時還要糾正其不好的習慣。這個工作的難度就更大了。所以,我們在懂得用減法去掉壞習慣的同時,還要懂得孩子們有時會反覆也是正常的。這時候教師不要著急,冷靜地分析一下反覆的原因,有時只需冷眼旁觀一下,孩子就會自行糾正的。
——「習慣培養」為主題的課堂應是什麼樣子的?
在幾次徵集有關習慣養成稿子時,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本來是很好的一個課堂教學實錄,卻因為執教者在從「習慣養成」這個角度來論述時,非常牽強地加上了「習慣」兩個字,結果反而弄得不倫不類了。其實,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地方都是很好的習慣培養的典型做法,只是執教者本身也沒有意識到。說到這裡,有的老師可能要問了,習慣養成的課堂有什麼特殊性嗎?回答是:沒有,習慣養成的課堂還是落實新理念的課堂,還是我們的家常課。有的老師也許又要問了:既然這樣,就是說我們的課堂應該和以前的課堂是一樣的,那麼,我們有必要非得強調習慣養成嗎?還是以前的課堂為什麼非得從習慣養成的角度去分析呢?我的思考是:在強調習慣養成以前,我們的好的課堂教學其實都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的課堂。但習慣培養不系統,或者是有的教師做得好,有的教師做得不夠好。有的雖然做了,但只是下意識地去做,使得好的做法沒有得到系統提煉,不能以點帶面,讓大家都有這樣做,讓所有的孩子都受益。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來從習慣養成的角度去分析這些教育教學行為,把好的訓練步驟、訓練方法系統化,模式化。然後進行推廣,使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更科學、更高效、更普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
細看我們的課堂,發現有幾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
現象觀察:
(一)學生的坐姿很端正,全班都像樣板一樣,雙腿併攏,後背挺直,眼睛注視前方,雙臂整齊擺在桌上,一節課下來,個別學生只是關注了自己的和同桌的姿勢,而把課堂學習的內容置之心外了。
(二)有的教師的課堂上,上課伊始有一段很明顯的提示:「上課時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才能高效地學習」等等,下課前的結束語也是「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怎樣怎樣」等,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出教師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是什麼,有的甚至連基本的聽課習慣出了問題都沒有去糾正,還在我行我素地該講什麼還講什麼。
(三)有的教師為了突出「習慣養成教育」這一主題,多次強調學生良好的習慣表現,如「你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你的書寫習慣很好」等等,但這樣的提示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指導意義不大,反而讓人感覺打斷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學生的思考。似乎是為了主題而講,而不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主旨變了味。
本質探尋:
教師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內涵認識不到位,以為習慣養成就是看得見的坐姿、舉手、發言等,把「學習習慣」這一概念表面化、膚淺化了,沒有把深層次的學習思維習慣培養與自己的教學行為聯繫起來。如良好的思考習慣、問題意識、合作習慣、預習習慣、複習習慣等。
理性思考:
習慣養成應該是蘊含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師生的每一次互動中的。如果我們對新課程理念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能夠有意識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理念,那麼我們的學生自然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養成」的理念是要記在教師腦子裡的,不是掛在嘴上的。真正的落實是不需要說出來時不用說,哪怕一節課下來,教師一句「你的學習習慣真好」這樣的話也沒有,但只要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學會了如何思考問題,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從別人的交流中引發出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課堂。如果學生的傾聽、表達、書寫等確實出現了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停下教學,專門強調,專項訓練。這個時間的把握,度的把握需要教師自己去琢磨。這也是我們同研的課題之一。
具有良好習慣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這樣的:身體上的相對放鬆,精神上的全神貫注。
身體上的相對放鬆——這個放鬆是指「規則下的自由」,不是亂動亂講,是符合在集體學習中應有的規範的。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活躍的天性與嚴肅的規矩之間的矛盾。如何在他們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是我們習慣培養中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既要養成規矩,又要尊重天性。這裡就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太規範了就是僵化,違背孩子的天性,拘束孩子的身體也容易拘束孩子的思維。一節課下來,個別學生只是關注了自己的和同桌的姿勢,而把課堂學習的內容置之心外了。太自由則容易使孩子分散注意力,干擾其他學生的學習。說到這裡,有的老師也許要說了,這樣的話,我們學校的領導在上學期里狠抓學習習慣,就要求學生上課時一動不要動,坐姿要求很嚴格,我就說嘛這樣不對。不是這樣的,在習慣培養的初期,矯枉過正也是正常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上課有上課的規矩,不這樣要求,學生總是顯得太散漫,我們一線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所以說,我們的領導這樣要求也是對的。但過了這個初期階段,我們就要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這就是上面提到的「身體上的相對放鬆,精神上的全神貫注」。所以,對正值人生最活躍時期的孩子們最好的習慣教育應該是教會他們如何在規矩之內最大限度地自由發揮,正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
精神上的全神貫注——在一節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課堂上,學生的精神始終放在學習上,思維是活躍的,爭論是熱烈的,歡呼是真誠的,合作是有效的,思考是深刻的。這就是良好的質疑習慣、傾聽習慣、表達習慣、合作習慣等學習思維習慣的體現。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是愉快的,是主動的,是高效的,是充滿生命力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是學習知識背後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這是關鍵,是我們習慣培養的重點,也是難點。
所以說,習慣養成的課堂是落實素質教育的課堂,看出的是長期以來教師潛移默化培養的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習慣評價:化繁就簡,實用為上。
關於評價各個學校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很多學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把教師、學生、家長各方力量都充分地調動起來,注重過程評價與期末評價的有機結合,採用喜報、評價手冊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較為客觀的激勵性評價。但在評價改革越來越深入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現象:評價越來越繁瑣。這些評價標準真的能落實嗎?有多大的實用價值?評價是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的,是一種輔助手段,應以實用為主。我們在制定某一評價標準時,首先要想一想這些標準與方法實不實用,會不會成為評價者的負擔,會不會為評價而評價,喧賓奪主了?教師們在使用統一制定的評價方案時,也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評價方法,有時一種最簡單的評價方法用到極致也會發揮出最理想的作用。
五、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
一是注意研究的連續性。繼續各學科的重點目標展開研究,在總結本學期工作成績、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在每一個點上深挖井、廣積糧,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如:可以在全區推廣的操作模式等。在提煉模式時要注意步驟清晰,做法明了,要點明確。在這裡提供給大家鯨園小學的寫字習慣培養模式:九月份,我們要進行「學習習慣培養操作模式」的徵集,十二月進行評價體系的徵集。到今年年底,爭取將習慣培養的目標體系、操作體系、評價體系編輯成冊,形成系統的區域研究成果。
二是注意研究的持久性。習慣養成非一日之功,有的研究證明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持續21天,但21天之後如果又恢復如初,那麼這個習慣也不會固化。習慣養成大致需要經過規範行為——習得規範——固化成習慣這樣幾個步驟。我們現在所做的僅僅是前兩個階段,今後每一學期開學,我們都要從最基本的基礎學習習慣開始複習鞏固,強化訓練。然後才能有序開展深層次的習慣研究。所以,持久性是我們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的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重視和我們的職業良心。
三是注意研究成果的及時總結。總結的過程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深化思考的過程,很多工作都會在總結的時候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很多思路在總結的時候由模糊到清晰,由繁雜到簡單,由狹隘到開闊。所以,無論是教師個人,還是學校我們都提倡經常性的總結,在與別人的互相交流中更是學習與提高的過程。現在,我們提供的可以交流的平台有《環翠教育》《威海教育》和環翠教育網等,希望在埋頭苦幹的同時抬頭看看天,和身邊的同伴說說話。十一月中旬我們要進行優秀成果評選,包括論文、反思、案例等。同研一節課進行到了第三輪,我們的研討重點不再是同研形式上的研討,而是同研內涵上的深度研究,所以這次成果評選就緊緊圍繞同研主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要求是一定要聯繫自己的實踐談具體的內容,如成功的經驗,某一習慣培養的具體措施,課堂教學中培養習慣的方法與途徑,實踐過程中的反思等。
下學期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習慣培養課堂教學大賽」。時間初步定在十月份。以學區為參賽單位,目的是在以這種捆綁式的評價中讓區直學校最大限度地拉動農村學校教師的發展。除了看教師的授課之外,還要看學生課堂上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參賽教師、學科、所用班級全部抽籤決定,目的是讓每一位教師、每一個班級都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到第三輪同研活動中來。希望各學校能夠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再次拉動習慣培養工作,讓習慣培養更紮實,更高效。推薦閱讀:
※排毒養顏的八大飲食習慣
※聽歌習慣測出你的清純度,敢來試試嗎?
※狗狗必須要改掉的幾個壞習慣
※職場心理:10種好習慣造就辦公室尖子生
※有一本書叫, 卓越人士的七種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