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鍾贇
《藝術的故事》是一本很厚實的書,如磚頭一般,定價也不便宜(廣西美術出版社的最新版原價280元),即使打折也要兩百多元,如果不是藝術相關專業人士買這本書都會想值不值。但,如果你認為藝術素養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看不懂藝術品跟看不懂電影一樣令人抓狂,那麼這本厚厚的書就是敲開藝術宮殿的磚頭。就像作者貢布里希在前言里說的那樣「本書打算奉獻給那些需要對一個陌生而迷人的領域略知門徑的讀者」。 也像這本書的譯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說的「藝術是風雅的,風雅的東西可能沒有實際用處,但是它能提高一個人的品位和素養,讓你的舉止言談變得文雅起來」。在西方,這是一本寫給十五歲以上人看的藝術史讀物,深入淺出,完全可以買來跟你的孩子一起分享。
「論藝術和藝術家,我們對藝術的起源跟對語言的產生一樣不甚了了。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建廟築屋、繪畫雕塑或編織圖案這類工作,全世界就沒有一個民族沒有藝術。但是,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一些精美的奢侈品,擺在博物館和博覽會上供人欣賞的展品或專供高級客廳陳設的華貴裝飾,那就必須理解藝術的這種涵義是近世的發展,以往眾多偉大的建築家、畫家或雕塑家做夢也不會想到。考慮一下建築的情況,就最能體會到對於藝術的理解今昔確有這一差別。我們都知道世間有漂亮的建築物,其中有一些還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但是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座建築物沒有特定的建造目的。把那些建築物用作禮拜和娛樂的場所或用作居室的人,首先是以實用的標準對它們加以評價。然而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那座建築物的設計或結構比例,也可能讚賞優秀的建築家為把建築物建造得既實用又「合適」而花費心血。過去對繪畫和雕塑往往也是這種態度。它們不是僅僅被當作純粹的藝術作品,而是被當作有明確用途的東西。不知道蓋房是為了滿足什麼要求,人們就難以對房屋作出恰當的鑒定。同樣,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過去藝術必須為什麼目的服務,也就很難理解過去的藝術。」
【書摘】
《藝術的故事》
作者:(英)貢布里希 范景中譯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5
《藝術的故事》在西方特別是在歐洲家喻戶曉,被譽為藝術中的聖經。現在已經是第16版,銷售700多萬冊。它流行到什麼地步?20世紀結束的時候,英國有幾家雜誌做了一個調查:20世紀影響人類的百部著作,藝術類就只有一本,就是《藝術的故事》。《藝術的故事》被譯為34種文字,在世界上傳播,是西方很多中學的教材。很多人都是從《藝術的故事》走向了藝術之路。法國盧浮宮館長評價說,《藝術的故事》像蒙娜麗莎一樣有名。
除了這些數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文體。貢布里希善於以簡明優雅的語言來表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鬆學習。把貢布里希引進到中國來的范景中先生認為,「這本書有一個理論框架,就是『看』與『知』的矛盾。什麼是看,什麼是知呢?我們看一幅畫的時候,有多少『知道』影響了你的看法。大家都是按照眼睛客觀所見來畫,要把學到的程序性的東西丟掉。畢加索說過這樣的話:我年輕的時候就可以像拉斐爾那樣作畫,可是我現在很想回到兒時,像一個兒童一樣來畫畫。馬蒂斯也說過類似的話,都反映的是一個共同的願望,把自己學到的程序性的東西丟掉,以眼睛見到的來畫。如果貢布里希這本書總是講『看』跟『知』,我想一般讀者看不完五章就厭倦了。但是《藝術的故事》是讓你用嶄新的眼光,而不是用藝術史家的術語來重新看待你了解的藝術,這就不簡單了。貢布里希非常巧妙地把趣事融入文字當中。貢布里希在論述這些理論的時候,用非常巧妙的方式來講述這些畫家所處的藝術情景,創作對他們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他又是怎樣解決這些要求,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他是怎樣遇到新的問題;那些被解決的問題,又在另一個新的創作中不斷地出現,這就是藝術中的復古問題。」正因為這樣一個巧妙的框架和敘述,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躍然紙上,實現論述「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貢布里希的語言把控能力和譯者的曉暢也讓這本書讀來深感享受。貢布里希文采斐然,往往開篇寥寥數語就能闡發一個時期的整體氣氛,並配合大量精美作品圖片加入細節闡述,生動還原藝術家的生活境遇和所處藝術情景。《蒙娜麗莎》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貢布里希此書寫了雖然篇幅不過千字,但你會覺得妙不可言。「如果他不能準確地掌握分寸(指運用漸隱法及模糊不對稱背景),如果他不是近乎神奇地表現出活生生的肉體來抵消他對自然的大膽違背,那麼萊奧納多使用這些複雜的手法就很可能創造出一個巧妙的戲法,而不是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在遙遠的往昔,人們曾經帶著敬畏的心情去看肖像,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家在保留形似的同時,也能夠以某種方式保留下他所描繪的人的靈魂,現在偉大的科學家萊奧納多已經使那些最初制像者的某些夢想和恐懼變成了現實……」
貢布里希作為著名的藝術史家,生平經歷也很值得探究。貢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2001),生於維也納,並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美術史。1936年移居英國,進入沃爾堡大學。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倫敦大學藝術史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72年被英王授封勛爵。主要學術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理想與偶像》《象徵的圖像》《木馬沉思錄》。他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鋼琴教授。他與中國淵源深厚,維也納大學時代第一篇論文寫的就是「一首中國的古詩翻譯成德文有幾種可能性」,並用四種語言翻譯。後來他把自己的藏書送給中國美術學院。他在《藝術的故事》序言中也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他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學造詣。維也納大學有一個慣例,每到期末升高年級的時候,要舉行一場演出,連著兩年都是貢布里希根據中國小說寫的劇本。一位當時非常有名的美術史家看了根據他的劇本演出的戲之後,對貢布里希說,你有這麼高的文學寫作能力,還研究什麼美術史,不如寫作去。他在大學寫了相當多的詩,如果他不換專業的話,他可能就不是美術史學家而是詩人了。
相關推薦
《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從遠古到現代》
作者:(英)貢布里希(Gombrich,E.H.J.)張榮昌譯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9-1
貢布里希寫的第一本書,在老年時還對它予以修訂潤飾。若以風格論,它可謂《藝術的故事》的先聲。用不到20萬字平易而生動地敘述數千年的人類歷史,是知識性、通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於一體的世界史讀物。「從前……」就像祖母開始講一個童話故事一般開場,非常適合少年兒童閱讀,也適合對藝術故事大部頭心生恐懼的成年人。
《附庸風雅和藝術欣賞》
作者:范景中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9-1
讀完《藝術的故事》對於藝術史更有熱情和興趣的不妨再拜讀范景中先生的這本論文集,同樣平易的好文章,其中包括:貢布里希與中國文化、人文科學的危機與藝術史的前景、書籍之為藝術:趙孟頫的藏書與《汲黯傳》等文章。有助入門藝術欣賞,尤其是對中國藝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