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運二千年、荀子失運二千年——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學說命運(林桂榛)
林桂榛
□□□好:
關於孟荀,我的異見主要在人性論及法先王、法後王的差異上,在如何成仁成德的路向及方式上。我不贊同性善論,非因荀子或荀子的思想體系,而是因為我自己首先就認為它不符合事實,它是一種「附會」或「強言」,這是我的學理觀察、學術敘述;至於孟荀地位,當然應按太史公及劉向等的議論,皆為儒家大師,這一點沒有問題,也否定不了誰的思想地位、歷史地位,佛後馬鳴、龍樹嘛,蘇格垃底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嘛,都是大師,怎可否認,怎否認得了?(宋儒詆荀子嚴重,程子連「性偽」的「偽」都未讀懂,《四庫總目》明提這一點,太宰春台所謂不讀書;而「性惡」訛文,則加重了他們的意見。)
我不同意性善論及其他一些內容,只是基於學理,「吾尤愛真理」(當然真不真可以另討論)。若認為我的學理會解構孟子式的倫理天道論,會解構「本源」或「崇高」(王達三早就揪我這一點不放了,他跟我辯論過,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的這個致思也不是一年兩年,很長久),那我沒辦法,我不會放棄我的認識,我的見解。而且我持這種見解不等於我是小人,我是禽獸,不等於我替人淪落開脫,不等於我沒有承認人可以為善及張揚或鼓勵人向善為善。德性善與否非言「天」或假天以言就存在,就尤可實現;德性在心裡,在生活里,實質上都必須通過「禮」的生活細節或生活形式來獲得,來散發,來消長,尤該提拔或重視的是「禮」本身……德性不是「如有物焉」的先決、先驗存在,人善不善靠「偽」(人為),所以《荀子》首列「勸學」、「修身」,論「仁義禮治」,論「積偽成聖」;若認為善先決存在、永固存在,此同佛道,是一種信念(前賢雲孟子性善論本義是教人向善,此系確見,不謬),這個信念依賴中國式的「天」或西洋式的「主」,都可以敘述出來,路徑都是一樣的,說穿了,這不過是一種絕對主義的倫理路數。
至於程朱一脈的宋儒,對不起,無論學理及個性,我都不贊同,不欣賞。馬浮弟子金景芳謂宋儒是孔子的罪人,是儒學的罪人(《金景芳學術自傳》);顧准文集也這麼說,並說「孔子的嫡傳是荀況」(《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台北版1994);張岱年胞兄張申府更是早就這麼說了,倡雲「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清儒不少亦作如是觀,日本古學派也多如是觀(其實宋儒就有這麼觀的,宋儒非鐵板一塊皆道學、理學)。至於為什麼宋儒的學說會落到這個境地,為什麼落於這麼個評價,戴震等有詳細的敘述,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學術看法。我贊同日本古學派的意見:孔學真諦在禮樂刑政四字,非在性命天理體系什麼的(禮樂刑政非僅僅形式之在,它本自蘊涵了質,如正,如恭,如仁,如樂等),若仿道、釋立後者為語思主體則儒學立意固高然學思日促日狹,門庭日小,學思日閉,注意余英時提到的「反智傾向」問題。是不是「儒」,不在什麼天理、性命一類的說辭,在仁心實質,在正義實質,有仁心持正義的,就是儒,西儒也是儒,無之的,東儒亦非儒,這是我的立場。
而何以成仁成義?就個體德性而言,戴震和康有為、劉師培都明說德性與識見在個體生命史上是從無到有的(其他古今思想家持此見解我不一一具列姓名了)。我們尤當注意德性、識見的塑造或建構非禮非術不成,無論德性何高何聖,皆由禮由術以成德成人,康有為謂「六經惟《禮》可行」,斯亦孔子、荀子德性之思、之行的真諦。孟子未必懂這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他是性善論、復性論),即使懂,也沒有好好實踐,沒留下什麼學理性陳述,反在《論語》、《荀子》里儘是,此是十三經的主流……(康有為明說「孟子禮學甚淺」而荀子「言禮最精」,儒家禮學精華在荀子,此不可否也;康謂「荀兼內外學也」,謂「荀能通心學之本,發禮學之精」,又謂「孟言性善擴充,不須問學」、「孟言養氣,故學問少」。)
即佛即性、即性即天的釋家、道家式之論,立意固善,康有為曰來得固高,高流,不可入手,或狂狷起腳,與孔未必最契。儒家者流何也?太史公《自序》里有云:「儒者以六藝為法……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正在禮,在藝,在術,是也!無論作為「師」(教化)的禮或作為「法」(管制)的禮,孟子都不擅長,康有為說「師法」本是漢儒家法,傳自荀子,是孔荀之義,《孟子》無之,甚是!孟子對治世之思沒有太多的貢獻,康謂「孟子禮學甚淺」、「全是詩書之學」,孟子主要在心性,不在治世,治世理論不擅長,仁政說雖立意高,但畢竟空疏;養氣治心則擅,然康雲「無治字工夫」(一版本作「無治氣工夫」),此即說「藝」,說「術」,說「禮」,康謂「養氣」與「治氣」有異,後者重禮藝。
孔後儒學有分化,自然亦有深化,《漢書·藝文志》開篇謂「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是也。孟子自有孟子一貫的體系,荀子自有荀子一貫的體系,這一下子說不清,是大問題,是大文章……一個視角觀之,自會得出一個結論;另一視角觀之,又可能得另一結論,而這都可能與一個先在的立場有關。荀子《解蔽》曰「心未嘗不臧也」、「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此為「虛一而靜」的認知說。我想有道理,學術得這麼個方法、方式來探討。
總之,有分歧是正常的,西方思想學術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分,就這個道理,各有立場或資分而已。重要的是發展,各美其美……唐杜牧至清康有為等都明雲性惡論較性善論勝一籌,此亦一激論,類恩格斯引黑格爾:人性本善說道出了一種偉大思想,人性本惡說道出了一種更偉大得多的思想。然學術觀之孟荀間「性朴」比「性善」勝幾籌?「性善」比「性朴」勝幾籌?此可「虛一而靜」地討論,當然我校荀子《性惡篇》正確不正確,另論。
這個問題暫時不討論了,頌 大安!
林桂榛 頓首 2009-01-30
(據原信整理,略補字)
推薦閱讀:
※孟子(點醒夢中人)智慧一語道破天機:
※孔子和孟子的有關資料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精華15句,只讀一遍,受益終生!
※【 孟子註疏 ——卷三】 作者:(漢)趙岐 注;(宋)孫奭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