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程恩富、胡樂明、劉志明作者:程恩富等來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來源日期:2011-4-8摘 要:中國模式是客觀存在和分層次的,闡述中國模式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體制內涵,強調世界熱議的中國模式,實質上指的是社會主義本質在中國的當代實現形式,中國模式的全稱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關鍵詞:中國模式;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1)01-0005-05

  中國模式的討論由來已久。20 世紀80 年代之前,便有國外學者討論和研究中國模式。80-90 年代,國際範圍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趨於活躍。其間國外學者多以比較中俄經濟轉軌視角來探討中國模式。進入21 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開始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現代化道路等視角對中國模式進行更加廣泛的討論。2004 年5 月雷默提出「北京共識」更是催生了中國模式的深入討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一些曾經認為西方經濟體系完美無缺的經濟學家對於被許多發展中國家稱讚並仿效的中國模式表現出濃厚興趣。然而其關於「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內涵、獨特性、面臨的挑戰及世界性的深遠影響等解讀,因立場、視角和心態的不同而有明顯差別。

  與國外學者的「熱炒」相比,中國學者和媒體對於中國模式則顯得比較拘謹。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 周年為契機,國內對於中國發展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深入展開,對於世界熱議的中國模式的研究也持續升溫,進入2010 年以來達到高潮。現就研究中的若干難點和疑點問題作些探討和分析。

  一、什麼是模式,有沒有中國模式

  一種觀點認為要慎提中國模式。有學者不贊成使用「模式」一詞,認為我們的體制還沒有定型,還在繼續探索,講「模式」,有定型之嫌,並提出以「中國特色」替代中國模式。①有學者認為「模式」一詞含有示範、樣本之義,但中國並無此意,應該叫「中國案例」。②

  多數觀點認為不能否認中國模式。有學者指出,對於否認中國模式的客觀存在的意見,事關我們在中國模式問題上的話語權,尤需通過討論加以澄清。中國模式著眼於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絲毫沒有自封樣板之意;它所體現的不是「民族主義」,而是無產階級尊重民族特徵、重視民族差別的一貫要求;它可供別國借鑒和參考,但不能照抄更不能強加;要適應新變化順應新期待,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中國模式。③

  也有學者指出,沒有必要迴避中國模式。認為還處於變動之中就沒有中國模式,那麼只能說當今世界沒有任何模式;認為只有完全定型的才稱之為「模式」,那等於說「模式」必定是僵化的。④也有學者認為,不承認中國模式,只能導致對其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視或漠視。⑤

  我們認為,中國模式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容迴避的。

  第一,模式和其多樣性是一種客觀現實。世界上曾經出現過許多這樣或那樣的模式。任何一種模式都是相對於其他發展模式而言的。一旦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或具有突出特點,就會有相應的模式提出,比如「萊茵模式」、「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東亞模式」等資本主義模式。再如「南斯拉夫模式」、「蘇聯模式」等有過重要影響的社會主義模式。中國模式概念提出的參照系,正是上述各類模式。社會發展模式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現實體現,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世界各國的發展模式大都借鑒了人類社會已有的文明成果,反映了特定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些共同因素,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共同作用。

  第二,中國模式並非西方人的發明。一些論著把中國模式的提出歸之於雷默的「北京共識」。其實它並非西方人的發明。早在20 世紀80 年代,鄧小平就多次提到中國模式,江澤民、胡錦濤等均有相關詳細論述。他們提出或說使用中國模式概念,是矚目于堅決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堅定支持各國選擇自己發展模式的正當權利,也是著眼於強調現代化建設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必須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而且,他們並沒有因中國尚未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全定型的制度而否認中國模式。由於基本制度、經濟政治文化傳統及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各種發展模式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便同屬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因受各自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等影響,其具體內涵也有差異。況任何模式決非完美無缺或一成不變,需隨時代和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因此,那種認為提中國模式有完全定型化之嫌,可能導致「自滿」的理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三,金融危機後,中國的優秀表現使世界的反思有了一個客觀存在的參照系,因而中國模式及其導致的中國崛起被世界熱議。還有,《人民論壇》雜誌社聯合幾家媒體進行的「你如何看待中國模式?」的專題調查,比較可信地反映出中國民眾對中國模式概念的認可。在此境況下,使用中國模式概念應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僅不會沖淡「中國道路」的鮮亮顏色,相反,只會給「中國道路」或「中國特色」添彩增色,進一步豐富對中國的研究和宣傳。許多國外知識界和媒體,更偏好於使用「中國模式」一詞。

  二、中國模式的實質

  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實質上就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戰略選擇,就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⑥ 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其實質內涵,是現實性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運用,是基本原理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的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四個建設」的提出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現實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是對中國模式的最全面概括。⑦

  我們認為,其一,國內外學界基於靜態的社會制度、動態的轉軌轉型以及經濟發展這樣幾個視角對中國模式進行了解讀,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有以偏概全。這就好比盲人摸象,中國現狀在各類盲人摸象中得到拼湊,而若把這些局部拼湊起來,可得全貌⑧。當然有些觀點則不能排除是居心叵測的「誤讀」。但從總體上看,國內外的觀點是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中國模式內涵的。不講社會主義,不講四項基本原則,不分清一些基本的界限如「四個重大界限」,就無法深入地把握中國模式的實質。一些觀點就因這方面有意無意地「忘卻」,從而使自己對中國模式的解讀淪落為對中國現狀既片面且表象的描畫,自然也就既無法把握中國模式的「中國特色」,也無法正確回答中國模式「從何處來,到何處去?」這一深刻理解中國模式無法規避的重大問題。有學者就指出,與忽略社會主義性質相對應,國外學者論及中國模式內涵時較少涉及它的制度層面。⑨

  其二,不能正確把握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及其民族實現形式之間關係的論斷,即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⑩,那很可能會使自己對中國模式內涵的解讀不可避免地陷入教條化的尷尬境地。換言之, 因為不能理解中國模式的民族性,很可能會導致把自己對中國模式內涵所作的可能含有真理顆粒的解讀或者說某些中國的經驗當作「教條」來揮舞,從而暴露出自己強求模式千篇一律的所謂西方優越性的思維模式特點。我們堅持認為,對中國模式內涵的解讀,既要立足當代,也要跳出「當代性」的陷阱。否則就會因無視「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這一歷史一再證明的真理,而犯「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做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或「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等錯誤。我們必須牢記胡錦濤強調的「必須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論斷,否則,中國模式的所謂「定型」之日,可能就是中國模式註定沒有未來之時。解讀中國模式的內涵,如果不放眼世界,那必定宛如盲人摸象,只能失之片面,從而既無法理解鄧小平關於中國要謀求發展,就必須開放的告誡,也無法深入觸摸到中國模式本身宣示的「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真理。

  其三,中國模式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模式,是一種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首先,儘管中國模式充分學習和借鑒了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在內的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但是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顯然存在本質差異。因而中國模式的成功在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充分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其次,儘管中國模式沒有徹底否定「蘇聯模式」,中國模式與「蘇聯模式」等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之間存在某些共同之處,但中國模式與其他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也存在著明顯的重大的差異。因而中國模式的成功還在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其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是對中國模式的精神實質所作的精鍊概括。因為這一概括既講了社會主義,也深刻把握了中國模式的民族性時代性,還維護了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同時還回答了中國模式「從何處來,到何處去?」這一重大問題。誠然,做好中國模式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解讀,需講究傳播藝術,這樣有助於消除世界對中國的偏見,使中國發展模式得以在世界範圍內贏得更多理解與發展空間。⑴

  上述對中國模式所作的分析,啟發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目前世界熱議的中國模式的實質是社會主義本質在中國的當代實現形式而已。中國模式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其實際經驗就在於十七大報告所總結的「十個結合」。中國模式主張利用外國的和本國的資本主義,但又從未把資本主義當成目標,並一再強調利用的前提即「主體是社會主義」,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共同富裕,強調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中國模式彰顯了社會主義本質實現的中國個性,具有較強的民族色彩。同時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精神和進步內容,具有鮮明的當代性。中國模式將會與時俱進地汲取時代的新精神和進步內容。

  三、中國模式的體制特徵與內涵

  有些學者分別認為,中國特色經濟模式中,既有社會主義因素,也容許資本主義因素存在。中國經濟並沒有照抄歐美自由市場模式,沒有遵循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⑵中國政治模式是參與式民主和協商式民主;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現代化強國而走出來的道路;集權為民是其顯著特點;當代中國「民本」政治模式中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上不可替代的先進性等。⑶中國模式的文化體製成就,即馬克思主義文化日益顯現與普通民眾的親和力;趨利避義的價值取向並沒有為大眾所接受和推崇;越來越多的思想精英開始引導民眾進行發展目的的反思,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這一中華文化的根基被重拾。⑷中國社會轉型,包括從原有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變、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等。⑸中國模式其實就是中華文明孕育了五千年,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催生而出,且正在茁壯成長的和諧社會建設。⑹

  我們認為,要區分中國模式的層次。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認識較為混亂,筆者主張把中國模式先分成中國發展模式與中國體制模式,比如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和中國經濟體制模式,中國政治發展模式和中國政治體制模式;然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再分層次,如工業、農業、外貿、城鎮化等領域的發展模式,如中國經濟體制模式還可以細分為經濟體制改革(過程)模式與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中國政治、文化、社會、外交、國防等領域都可以細分層次。全面把握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所孜孜追索的特色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按此布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建設,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正確理解中國模式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以下筆者簡述中國體制模式的主要內容。

  ——中國模式在經濟建設上形成了「四主型經濟制度」特徵:公有主體型的多種類產權制度,即在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中外私有制經濟;勞動主體型的多要素分配製度,即按勞分配為主體多要素所有者憑產權參與分配,經濟公平與經濟效率呈現交互同向和並重關係;國家主導型的多結構市場制度,即多結構地發展市場體系,發揮市場的基礎性配置資源的作用;自立主導型的多方位開放制度,即處理好引進國外技術和資本同自力更生地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效利用本國資本的關係,實行內需為主並與外需相結合的經濟交往關係。

  ——中國模式在政治建設上形成了「三者統一、四層制度」的架構。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中國模式在文化建設上形成了「一個體系、兩個主體」的格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在構建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發展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大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在此基礎上文化建設形成了「公有製為主體、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兩主體格局。

  ——中國模式在社會建設上形成了「一個格局、三個互動、四個機制」的體制。即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體制方面,積極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路,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等機制。

  四、中國模式的影響

  中國的成就贏得了世人高度關注。有學者分析,三十年來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從忽視到重視,中國道路正成為國外學界探討的熱點;國外政要對中國模式從否認到承認,中國因素正成為國際政要認識、把握世界格局的重要因子;外國政府對中國模式從戒備到借鑒,中國經驗正成為國外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⑺國外學者主要有「可效仿的榜樣說」、「西方的威脅說」、「歷史重燃希望說」等眾多評論。

  在我們看來,首先,多年以來尤其是此次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人們將許多不平等現象歸咎於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全世界對這些不平等現象的不滿,可能會將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模式」⑻。但若據此認為中國模式會對世界產生什麼「威脅」,那無疑是錯誤的。中國模式本身既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也堅決反對強加於人的做派行徑。因此,對那些「中國模式威脅論」者們來說,只需說一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其次,中國模式既證明了社會主義模式的多樣性原理,也證明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的事實,無疑會使真正關心世界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世界進步人士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金融危機後,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反資本主義行情」看漲,社會主義在某些基本層面成為「金字招牌」、西方學界重現「馬克思主義的復興」現象,以及西方左翼終於開始「獲得巨大的發展契機」等事實,無疑會使更多的人們相信,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並非歷史的終結,進步人類有必要「更加認真地思考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對所謂資本主義的勝利從新的視角進行思索」⑼。

  再次,雖然中國模式具有較強的民族色彩,或說「中國特色」,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中國模式不可以供外國學習和借鑒,也絲毫不意味著可以否認中國模式給世界提供了普遍適用的經驗。正如鄧小平早就對外國元首所說的:「如果說中國有什麼適用的經驗,恐怕就是按照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計劃,在前進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⑽十七大報告總結的「十個結合」的經驗,客觀上會產生國際影響。

  五、中國模式面臨的挑戰

  有學者指出,我們應如何回應被世人熱議的中國模式?應當自警自檢,不可自我膨脹自誇「盛世」,尤其腐敗盛行使中國模式面臨生死考驗。⑾有學者也指出,重要的是深入探究中國模式的要素、特徵,分析其得失之道,尤其是從這種發展模式中應當吸取哪些教訓。⑿美國有學者認為,無論左、右翼,對中國模式還沒有形成完全共識,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清除腐敗,才能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⒀

  我們認為,任何一個發展模式都並非完美無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中國模式當前面臨著以下主要挑戰:如指導思想上,一些人妖魔化馬克思主義,神聖化西方學術理論、體制和政策;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過大,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嚴重製約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外經濟依存度過高造成經濟發展的自主性不足;學術文化赤字較高,學術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緩慢,文化軟實力有待加強;社會不良事件不斷增加,社會管理難度增大,等等。

  應對這些風險與挑戰,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識到改革開放本身是充滿風險的事業,以增強憂患意識和攻克難題決心。其次要有科學的理念,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努力解決有限和無限、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加強對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的科學認知,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的指導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將科學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再次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消除風險,變挑戰為動力。

  六、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等的關係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完全不同,特色論與模式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發展戰略思維方式。總結三十多年改革發展史,最寶貴的經驗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條正是反對模式論堅持特色論的偉大成果。⒁

  眾多學者認為,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等密切相關,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道路」、「理論」、「體系」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用中國模式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分簡潔,也有利於開展國際對話。應抓住熱議中國模式這一契機向世界「說明中國」,破除「誤讀」,減少「誤導」,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影響。

  我們認為,以中央領導同志相關重要論述為指導,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汲取國內外關於中國模式的合理論述,是回答有關中國模式相關問題和今後繼續研究的基本點。

  首先,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有關於中國模式問題的論述。早在1988 年,鄧小平就指出:「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莫三比克也應該有莫三比克自己的模式。」⒃他強調,中國只能搞中國的社會主義,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針對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人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的現象,他批評道,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並一再告誡,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江澤民指出:「歷史經驗特別是近百年來的歷史經驗一再告誡人們,強求一種模式的後果是嚴重的」⒄,世界各國情況千差萬別,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模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他深刻洞察到西方推行多黨制的目的,就是要把一些發展中國家納入他們的發展模式,成為其附庸。胡錦濤指出:「各國的國情不同,實現發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個適用於一切國家、一切時代的固定不變的模式」⒅,中國「致力於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⒆。他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其次,要清楚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以及中國案例之間的關係。上文我們關於中國模式內涵的概括,是與十七大關於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以及中國案例的概括密切關聯和相輔相成的,並非對立和排斥。那種以美國和瑞典的資本主義制度為最佳模式,用西方的「普世價值觀」來否定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做法是根本錯誤的。至於有輿論認為只能用中國案例一詞,這也是偏頗的。中國模式是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概括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和中國案例的某些內涵和特徵,是中外學術界習慣使用的一個有用概念。

  最後,有些西方學者之所以喜歡使用中國模式而少用中國道路,旨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模式中清除掉,使這一概念變得更加中性化或去意識形態化。而我們在研究中國模式和使用中國模式這一概念時,一定要把它與社會主義密切聯繫起來,把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地聯繫起來,把它與共產主義遠大的奮鬥目標聯繫起來。中國模式的全稱只能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注釋:

  ① 李君如:《慎提中國模式》,載《學習時報》2009年12月7日。

  ② 趙啟正:《還不到說中國模式的時候》,載《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26日。

  ③ 徐崇溫:《關於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若干問題》,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2期。

  ④ ⒂輦輳訛秦宣:《中國模式之概念辨析》,載《前線》2010年第2期。

  ⑤ 鄭永年:《中國模式不是審美對象》,載《中國企業家》2010年第10期。

  ⑥ 俞可平:《中國模式並沒有完全定型》,載《人民論壇》2009年第18期。

  ⑦ 劉同舫:《中國模式與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現實性運用》,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5期。

  ⑧ 轉引自《世界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國外理論動態》2008年第10期。名家論壇程恩富,胡樂明,等《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9》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雙月刊)》2011年第1期

  ⑨ 朱可辛:《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研究》,載《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

  ⑩《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頁。

  ⑴ 程雲傑:《對外解讀中國模式的若干思考》,載《對外傳播》2009年第5期。

  ⑵ 劉國光:《中國模式讓我們有望最先復甦》,載《紅旗文稿》2009年第11期。

  ⑶ 支振鋒等:《新中國60年與中國模式研討會述評》,載《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3期。

  ⑷ 王智軍:《中國模式及其世界命運》,載《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3期。

  ⑸ 轉引自:《社會發展與變革的中國模式》,載《人民論壇》2009年第5期。

  ⑹ 楊光偉:《中國模式就是和諧社會建設》,載《社科縱橫》2008年第9期。

  ⑺ 秦宣:《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模式》,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⑻ 《學者預測世界七大戰略意外:北約十年內消失》,中評社香港2008年1月30日電。

  ⑼⒀【美】馬丁·哈特-蘭茲伯格等:《解讀中國模式》,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2期。

  ⑽《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0-1081頁。

  ⑾ 吳江:《中國模式被熱議當自警,不可自誇「盛世」》,載《共產黨員》2009年第3期(下)。

  ⑿ 俞可平:《我對中國模式充滿期待》,載《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30日。

  ⒁ 朱相遠:《「中國特色」比中國模式的提法好》,載《北京日報》2010年4月12日。

  ⒃《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

  ⒄《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頁。

  ⒅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3年12月26日。

  ⒆ 胡錦濤:《弘揚傳統友誼深化全面合作》,新華網,2006年11月24日。

  參考文獻:

  [1]程恩富,辛向陽.如何理解「中國模式」?[N],人民日報,2010-09-15.

  [2]徐崇溫.中國模式的形成、內涵和特徵[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9).

  [3]丁曉欽.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訪青年經濟學家張宇[J],海派經濟學,2008,(21).

  [4]何自力,喬曉楠,李菁.中國模式與未來道路探索[J],社會科學研究,2009,(2).

  [5]王崇光.跳出傳統經濟學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兼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實意義[J].海派經濟學,2008,(23).

  作者簡介:程恩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胡樂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來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雙月刊2011年第1期

推薦閱讀:

關於勤學的勵志名言
可以做一個像邱瑩瑩一樣無害的人嗎?不可以! 丨關於內疚
關於八關齋戒的開示--作者:達真堪布 文章來源:大圓滿法網站
關於奇門風水(轉)
關於性:一個東北姑娘的大實話

TAG:中國 | 選舉 | 模式 | 研究 | 問題 | 關於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