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宣宗反貪的小型決策會/宋志堅

明宣德年間,朝臣貪濁成風,請託賄賂公行無忌,宣宗皇帝為此憂慮不安,與楊榮、楊士奇商議對策。他問楊榮,如今的貪官污吏,貪名最大的是什麼人?楊榮回答說:誰也比不上左都御史劉觀。楊士奇說,御史的職責在於整肅百官,都御史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幸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宣宗皇帝說:除惡務本,但誰來代替劉觀任左都御史呢?楊士奇和楊榮都推薦了京兆尹顧佐,說他治理京城「廉公有威」,能「禁防下吏」而使「政清弊革」。於是做出了任顧佐去劉觀肅貪濁的重要決定。  這是一次以反貪肅貪為重要議題的小型決策會,言之及義,議之有決,其「義」其「決」的核心內容就是「除惡務本」。如果當時也有媒體發表會議公報,這次會議是很有一些東西值得稱道的。  面對著朝臣貪濁、請託賄賂公行無忌的局面,往往會有這樣兩種表現方式截然相反的錯誤態度。一是不敢正視現實,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只以現成的套式「極少數」、「極個別」一言蔽之,於是做出一些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決定; 二是眼前一團漆黑,看不見一絲希望,於是自認無力回天,索性得過且過,放任自流。從上述史實可知,楊士奇和楊榮以及宣宗皇帝全然不是如此,「除惡務本」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除惡」。他們既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不自認無力回天,力圖挽狂瀾於既倒,這種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態度,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任何時候都說貪官污吏只是「極少數」、「極個別」,這不符合事實,但貪名最大,影響最壞的,倒確實只是「極少數」或「極個別」。「法不責眾」的癥結,就在於沒有懲罰這樣的「極少數」或「極個別」。執法犯法,讓貪污犯去當反貪局長,這貪濁之風就無論如何也剎不下來。御史和有司大概就是反貪局長一類的角色,抓好這一條戰線的肅貪工作,乃是肅貪的關鍵。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左都御史劉觀,卻是貪名最大的貪官,其負面影響之大,更是不言而喻。楊榮、楊士奇以及明宣宗抓住了劉觀這個「極個別」,可謂是抓住了關鍵的關鍵。因此而說這是「除惡務本」,也是言之成理的。  這次小型決策會決定採取任顧佐去劉觀的組織措施也很值得稱道。誰貪誰廉,老百姓心裡自有一桿秤。顧佐任京兆尹期間,儘管大環境貪濁成風,卻能在他管轄的小環境中有所作為,於是「廉公生威」,「政清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用這樣的清廉之士取代貪官劉觀當左都御史,不僅在道義上弘揚了正氣,而且在組織上保證了倡廉肅貪。「知人之賢不能舉,知人不肖不能去,知事之非不能改,知事之是不能從」,此乃為政之大忌。能夠斷然採取這樣的組織措施,也體現了決策者反貪肅貪的決心和氣魄,向世人表明他們的「除惡務本」並不是一紙空文。  毋庸諱言,明宣宗的「除惡務本」,也自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應該說,反貪肅貪的根本在於制度建設,任顧佐去劉觀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貪風。明宣宗之後,貪風一代烈於一代便是證據。然而,在尚未建立權力的制約機制的情況下,反貪肅貪並非就一無可為,從這一點看,任顧佐去劉觀仍然值得借鑒。
推薦閱讀:

第13章?決策篇1
運用《周易》做趨利避害的決策
CEO如何做最正確的決定?一個公式搞定
找到客戶的關鍵決策人
強觀點,弱堅持?Facebook 永不妥協的產品哲學

TAG:決策 | 明宣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