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法美學講義(十九)
二、墨色交替。不但用筆可以表現出一定的斷續關係,而且行墨也可以表現出一定的斷續關係,這就是墨色的濃淡、枯潤的交替。陸居仁《題鮮於樞行書詩卷跋》「伊」字領起的五字,「薊」字領起的四字……都是由濃漸淡,由潤漸枯,每一組中微妙的差異可以嶷翻一系列不同的色調。筆墨的這種周而復始,斷而還續的顯隱起伏,是一種節奏的藝術,使人如睹「墨分五色」、粲然盈楮的繪畫美,又使人如聞輕重交替、強弱分明的音樂美。沈尹默曾說過: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蹟,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欣賞陸居仁的這一作品,諒來你也有這種美的感受吧!三、筆勢回顧。書家使毫行墨的筆勢,如蔡邕《九勢》所說,是「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作品的氣脈正是這樣形成的。一般來說,筆勢的行進總是向前的,或者說是下行的。但有的書家在適當的時機,在適當的條件下,偏要暫時「遏止」一下,其表現就是讓一個字的末筆向上回顧。如宋克的《草書唐人詩卷》,第一行「金銅仙人辭漢歌」,是李賀一首詩的標題,最後的「歌」字,恰好利用末筆向上鉤起,回顧以上六字,以見其標題至此結束。同時,它又有向第二行飛度的筆意,使之「氣候通於隔行」。這種瞻前顧後的一筆,是很有意趣的。再如一個「送」字、兩個「天」字,都是藉助於字形,表現出一往無前中的停頓,不可遏止中的「遏止」,使得通篇筆意更為豐富,使得氣脈一貫之中偶有不一貫處,使得審美的目光也不是一溜直下,而是到一定的地方就向上回顧一下,這也是一種心理的調節。四、中斷筆意。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書須筆筆斷而後起,言筆筆有起訖耳。」就以楷書來說,筆畫與筆畫之間既要有「脈接」、「意連」,又要「斷而後起」,起訖分明,甚至在轉折處也要「斷而後起」。當然,這種轉折處的「斷」,又要不露形跡。顏真卿《勤禮碑》166)中的有些字,轉折處的斷意非常明顯,甚至在形跡上也顯示出來了。例如「魯」、「碑」的兩個轉折,一筆明顯地分作兩筆。一個「田」字的轉折處,和。魯。、「碑」二字的其他轉折處一樣,是斷而實有連意。書法藝術是有它的節奏的。凡是筆跡斷多於連的,節奏就慢;凡是筆跡連多於斷的,節奏就快。試比較顏真卿的這三個字和趙孟頰《膽巴碑》中的三個字,節奏感就截然不同。趙孟頰把原應斷開的筆畫都連寫了。相形之下,顏書風格穩重,節奏徐緩;趙書風格流暢,節奏輕快。然而二者又不是只斷不連或只連不斷,而是或以斷為連,斷中有連,或以連為斷,連中有斷,都表現出連與斷、跡與勢巧妙配合。蘇軾的《歐陽永叔醉翁亭記》168),氣脈「連」與「斷」組合得更為巧妙。作品的開頭和結尾,以楷書為主,中間則以連綿的草書為主,而且楷書的轉折處也多斷筆。這樣相互映襯,就顯得斷處愈斷而連處愈連。先看作品開頭和穿插在中間的「翁」、「而」、「山」三字,斷得出奇。《冷齋夜話》說蘇軾論詩主張「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這三個字的斷筆,就以出奇制勝。「而」字的折鉤,似乎要脫離整體而掉下去了,但它那向上一鉤又似乎鉤住了。「山」字斷為隔離的四筆,但又是朝揖呼應,無筆不連。再看插在草書「發而幽香。中的「幽」字,上下的字都是兩三筆而草就,而這個「幽」字,竟斷成互不連接的七筆,使節奏到這裡大大地放慢了,就如在前後連貫而流暢的旋律中插進了若干休止符。這種藝術處理,既是「反常」的,反一般書寫習慣之「常」,又是「合道」的,合斷續相問之「道」,可說是富於審美的「奇趣」。再如圖例169「陵」字,在上面「誰廬」二字草書連寫的筆勢的牽帶下,其左旁理應很流暢地一筆而就,但作品中卻一反常態地突然斷開。至於「陽」字,右上角的斷開,猶如印章的破邊,書寫速度也相應慢了一下,但這個「斷」和「慢」,又為下面的「連」和「快」蓄勢,於是下邊的「勿」,竟化作三個半虛半實的圓圈,上下的方圓對照,更突出下面的連意。一字之中,竟作如此的變化,怎不令人「拍案驚奇」!蘇軾的這一書法作品,體現了他「以奇趣為宗」的美學主張,而這又和他對斷與連的巧妙安排分不開的。五、以橫斷脈。有人認為凡是成功的草書作品,應該是終篇展玩,不見橫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孫過庭《書譜》說,「草貴流而暢」。如果作品中橫畫突出了,速度就放慢了,氣脈就不流暢了,就影響草書的氣勢美了。所以姜夔《續書譜》論草書,也主張「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即使是行草或行書,橫畫,也不宜太突出,因為它影響行氣。但是,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卻偏在行、草中穿插一些橫畫,而且並列書寫,寫得較長,非常顯眼,如「書」字的八橫、「吾」字的三橫、「蠢」字的三橫等等,都非常突出,使氣脈似乎突然中斷,節奏似乎突然徐緩。這種穿插,也許你會認為太怪,太反常,太不協調了。其實,這「反常」也是「合道」的。你有沒有注意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它就有氣脈時續時斷、節奏時快時慢的穿插之妙。如五關斬將、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妙就妙在於連,可謂氣脈流暢,不見「橫畫」;而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妙又妙在於斷,節奏緩慢,節外生枝,中間插進了不少「橫畫」,然而人們讀來卻感到意趣盎然,並把這譽為「笙簫夾鼓,琴瑟間鍾」,或譽為「橫雲斷嶺,橫山斷脈」。鄭板橋「六分半書。及其以橫斷脈的穿插處理,有類於《三國》的敘事之妙。六、以點斷勢。孤立絕緣的「點」,在草書作品中往往不易貫氣。然而有些書家在草書中卻偏要以點斷勢,使行筆到這裡略頓一下,然後繼續下行。懷素《聖母帖》中的補筆點,是很有意思的。這個作品具有流暢圓轉之美,但是,書家唯恐它太流轉、太暢通,因而在適當的地方補上一點。第二行第四個「邁」字,右邊的一點,有留止筆勢的妙用,使行筆至此暫時稽遲不進。這個補筆點都是補在空際的。還有第一行第二字「冰」、第二行第二字「豐」、第三行第二字「神」,則是補在分外流轉的線上的,使線條流到這裡略略停了一下,又繼續暢快地向前流去。特別是一個「神」字,有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意味。這一「斷」,又相反相成地更顯示出「勢來不可遏,勢去不可止」的筆意。黃庭堅的草書,有「快馬入陣」,勢不可遏的藝術特色,但他的《諸上座帖》,卻別闢蹊徑,中間安插了眾多的點,東一點,西一點,這裡幾點,那裡幾點。這些互不連屬的點,使凌厲無前的筆勢不斷停頓。這種藝術匠心,或許會使你想起一支神兵的行動,既是快馬入陣,銳不可擋,又是穩紮穩打,步步安營。但是,還不如把它比作音樂更為合適。它是點和線譜成的交響樂章,其中既有「風趨電疾」的線,又有「高山墜石」的點的節奏頓挫,可謂「洋洋乎盈耳」了。七、楷隸間草。楷、隸行筆遲,草書行筆疾,二者相間,處理得好,能夠相得益彰。顏真卿的《裴將軍詩》,以楷書的體勢、隸書的筆意或隱或顯地摻雜到草書中去,形成了有斷有續的特殊的風格美。《書法美學講義(十九)(國畫網)》由【水墨長安書畫網】整理提供!
推薦閱讀:
※《書法字典大全》欣賞
※格言書法《菜根譚》(二)
※GIF動圖書法練習16
※周而復書法作品欣賞
※什麼是書法?看《辭海》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