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當代身體藝術的碰撞
原標題:來自當代身體藝術的碰撞
「中國—中東歐舞蹈夏令營」是目前中國文化部與中東歐國家在藝術培訓領域開展的重點項目。第二屆夏令營由文化部外聯局最近在雲貴兩地舉辦。
作為中方工作人員,筆者有幸參與了本屆舞蹈夏令營的全程活動。此次夏令營吸收了31位來自11個中東歐國家的海外學員,52位來自國內14個省、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學員。學員們的年齡在18歲至30歲之間,多數是高校在讀的舞蹈專業學生,也有一些從事教學的舞蹈教師和專業舞團的職業演員。
夏令營每天除了既定的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當代舞蹈的課程,還有當地民間歌舞的學習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後者包括書法、武術和中醫等。在短短3個多星期里,如此密集、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和東西方迥異的文化藝術理念,讓每個參與者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和文化碰撞、思想衝擊。對於筆者來說,這種碰撞和衝擊更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更加全方位地看清楚自己,更加深入地認知自己的身體表達方式,也激發我們深入思考——西方現當代藝術理念和創作方式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又存在哪些問題和困惑。
夏令營課程中以歐洲教師為主導的當代舞課程,尤其是接觸即興的訓練方式,一開始讓多數國內舞者都感到有些迷惑甚至無所適從。國內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註重作品的主題表達和舞台效果的展示。相比之下,西方現當代舞蹈訓練更強調舞者對於自己身體的個人感知和體驗,強調源自身體的真實且自我的表達。這種理念植根於西方現代藝術誕生之初的思想土壤,即個性自由表達和「為藝術而藝術」的獨立精神。
在筆者看來,對於自我表達和個體直覺體驗的忽略及不重視,並不僅體現在專業藝術教育領域。在公眾審美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也長期忽略源自感官直覺體驗的審美快感,往往只關注藝術作品宏大的說教主題,並不深究和體驗源自作品形式本身的美感。大概我們每個人都記得小時候在語文課上,老師們引導大家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背誦作者簡介,似乎很少有人在意來自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意象和語言的韻律美感。長期以來,這種只關注藝術作品的理性含義而忽略直覺審美體驗的欣賞方式,使得很多普通觀眾在面對現當代藝術時,往往困惑不已,不斷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意思」「那個又想表達什麼?」
公眾的審美能力與當代藝術的創造力息息相關甚至互相依存,沒有哪個藝術家會永遠滿足於小圈子裡的自我陶醉和自娛自樂,任何一個有野心的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獲得最大程度的欣賞和共鳴。由於長期審美教育的偏差和審美快感的缺失,普通觀眾的困惑和無力欣賞,無疑阻礙和限制了現當代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在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領域,我們也由於缺乏直覺體驗和個體感受的引導與領悟,一味功利地追求技術技巧的熟練與精確,從而導致作品的千人一面和創造力的匱乏。即使在當今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潮之下,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作品,也往往只局限於各種古典符號和傳統意象的簡單堆砌,缺乏直擊人心、直接訴諸感官、體現傳統藝術精髓的美感衝擊力和審美意境。
因此,只有回歸藝術作品的本體,拋開那些束縛在作品身上的主題解讀和功利目的,以感官的直覺體驗來感受作品形式本身的美感,才能真正實現藝術創作自由和審美自由,也才能真正地在理性的工業文明社會中,實現不丟失人性自身不可或缺的感性與直覺的體驗能力,進而成為自由而完整的當代人。要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並不難,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力所能及地多走進博物館和畫廊,感受來自色彩和線條的美感衝擊;多走進劇場,面對舞台,體驗美妙的音樂和令人震撼的舞台表演。
回到舞蹈藝術,其最大特點是它以人類自己的身體為媒介,因而也決定了舞蹈要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能直接而真實地表達人的情感,以及人性深處的種種複雜矛盾。這也就要求以此為專業的舞者首先要對自己的身體擁有一種敏銳的體驗能力和感受能力。這種基於個體表達的身體感知能力的訓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編導和舞者回歸人性自我的審視和體察,並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創作出真正體現當下國人情感訴求和人性關懷的當代藝術作品。對於世界範圍的觀眾而言,這樣的作品也將不僅是充滿東方異國情調的淺層呈現,更是可以超越時空與文化隔閡,贏得觀眾共鳴與認同的人性之美的呈現。
對於此次舞蹈夏令營,筆者相信,來自中東歐國家的老師和學員對於身體的認知理念和訓練方式,已經為每個中方學員打開一扇無限悠遠的窗子,透過這扇窗,我們隨時可以體驗來自當代身體藝術的真實表達與美感震撼,這或許也是最值得深思的部分。
張延傑(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6年09月26日 02 版)
推薦閱讀:
※身體各部位減壓養生法
※身體發胖前的5大徵兆
※痣長在哪個身體部位,一生福運當頭
※多吃粗糧一定對身體好嗎?這類人一定要遠離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