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拳之「出手打鼻樑」 φΦ
李毅虎與馬文國博士
在中國武術諸多的流派之中,翻拳是一個十分顯赫而著名的拳種,雖然在近代以來流傳不是甚廣,在地域上分成了河北、東北和西北三大支流,但在其發展和演進的歷程中基本上保持了其拳種的技術本色而未脫入流俗。
我們常常講,河北的翻拳彪悍凌厲,東北的翻拳短促有力,西北的翻拳由於受到劈掛的熏染而渾厚勇健,這自然是從翻拳的演練而言,在演練上翻拳還有「雙拳密如雨」的說法,但在翻拳的基本訓練和實戰上卻是遵循了中國武術拳法的要義,這一點從翻拳的技術體系可以窺得。
在古典的翻拳「八手」或「八閃翻」中,都是注重前手技術的訓練,所謂「出手打鼻樑」和「縮身奔胸膛」。翻拳是以拳法為主的拳種,無論是一步三拳的「密」,還是「順手擄」的「重」,還有來自槍法的「鐵翻桿」的「轉」,都是體現了翻拳作為一種近身短打拳術的優勢,在中短距離上,翻拳依靠前手和後手的連續快速組合打出一連串重而密的拳法,有「密不透風」之說。
而上下左右的拳法是依靠身體的吞吐起伏和開合擰轉以及步法的「旱地行舟」來完成的,顯然在中國的拳法中步法至關重要,拖拉行步若「旱地行舟」是古代拳家的一個偉大的創造,讓我們心生敬意,因為這種特殊的步法除了快速的移動和轉換,更有身體的衝撞力量,起到了防腿和限制對方出腿的效果。
在翻拳的訓練中,「出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打拳」,河北人叫「出撇子」,恩師張克儉先生講授翻拳之「出手」時,十分看重「力度」和「密度」以及「硬度」,當然還有更重要的「速度」和「準度」,這一點幾乎涵蓋了翻拳的拳法訓練準則。這裡的「手」顯然是「拳」,而捨棄「拳」用「手」是暗含了「手法」之意,因為「手法」帶有中國武術的技術和文化特色,在隨後的翻拳技法中大多以「手」而命名,諸如「挑袍手」、「雙裹手」、「順手擄」、「鏟額手」、「雲抹手」等。
那麼翻拳最主要的技法「出手打鼻樑」就是典型的翻拳手法,也是「八閃翻」的開門手法,翻拳的先賢們把這一重要手法放在了翻拳的經典套路「站樁翻」之中,在「旗鼓勢」之後接一個「外搭手」,隨後就是「出手打鼻樑」了。在拳學的意味上,顯然強調了出手的速度和突發性,注重以快制人,而「鼻樑」在這裡是「出手」的準星和靶子。「鼻樑」是頭部正面很明顯的器官,五行通背有「劈三山」講究,其中最主要的「山」就是鼻樑。
「出手」的目標直奔「鼻樑」體現了翻拳出手「准、穩、狠」的特點,也是中國武術拳種強調「出手不留情」的宗旨,而隨後的「縮身」即是「潛身」,第二拳就直奔胸膛了,這是一個由前手連續完成擊打的組合拳,更有隨之而來的「抹打挑打」,充分地展現了翻拳在格鬥上的「密」。也是體現了古人「拳打人不知」和「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的拳學認知。在這一手法的演練上,馬賢達先生帶有濃厚的劈掛風範,一招一式,不緊不慢,氣韻十足,一個閃擺取勢,利用身體的起伏接連打出上下兩拳,張弛有度,渾厚從容。我的恩師高西安先生則是在這一手法上凸顯了翻拳的「脆」和「快」,輕俏舒展,冷彈飄逸。
恩師張克儉先生又是一種風格,在擰轉有力的閃擺斜攔之後,身體驟然竄起,氣勢如虹,若一頭撲向獵物的雄獅,猛然發拳,勁力飽滿沉重,可以說一出手就體現了翻拳的「威力」。而張群炎先生在講授這一手法時則是神意迥然,發力通透,上下連環,拖拉帶步,身體的擰轉頓挫讓拳法暴烈雄健,長短伸縮自如有度,鬆緊轉換迅捷,充分詮釋了翻拳在手法上的「變」。在拳學遊歷的生涯中,有幸目睹了幾位先生的演練並得到他們的垂教,並在翻拳上得到了恩師張克儉和師爺張群炎兩位先生的悉心傳授,對於翻拳算是有了一種全新而深沉的理解,也由此而對翻拳一往情深,研習不輟,珍視教誨,每有感悟,則形諸文字,分享與拳友。
作者簡介:馬文國博士,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
紅拳高家門傳人李毅虎推薦
推薦閱讀:
※手打蛋白100%成功秘笈
※她用7年親手打造一個錯落有致的小院,讓四季花開不斷!
※央行出手打擊套利 外匯期權市場或迎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