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飲酒對健康真的有益嗎|冠心病|飲食|慢性胰腺炎

  美酒雖好,不要貪杯

  商務場合中幾乎免不了要喝酒,但凡正式的場合,都需要它來助興, 中國的酒桌文化也源遠流長。有一個話題在酒桌上廣為流傳,「適度 飲酒有益健康」。甚至一些醫學、營養學專家也力挺這種說法,這不禁給了廣大酒友小酌怡情找了個無比正當的理由,更讓酒廠老闆樂開了花。

  但事實是如何呢?要探究這個答案,我們就先從「適度飲酒有益健康」的來由說起。故事的起源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有人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法國人酷愛美食,在日常的飲食中攝取了大量高熱量和高 膽固醇的食物,但該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卻比其他歐 美國家要低很多?這在當時的營養學家之間引起了廣泛的思考,甚至將這一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

  各國科學家對此紛紛爭論不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圍繞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開展了大規模人群追蹤研究,總調查人數超過百萬,時間跨度有的甚至長達20餘年。經過一系列研究工作,科學家們發現以法國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心血管疾病的低發病率與當地的飲食結構密切相關。當地的飲食也就是現在營養學界中著名的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科學家發現,當地人日常飲食除了蔬菜水果、深海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之外,當地盛產的葡萄酒 也位列其中。於是科學家發現了十分有趣的現象:當地人群的飲酒量 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之間呈現出U形曲線的關係。也就是飲酒量與心血管發病率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拐點。人在不喝酒和大量喝 酒時,心血管發病率都較高;而在一個特殊的拐點時(女性每天飲用1個標準杯,約相當於12克純的乙醇(俗稱酒精),男性每天飲用2 個標準杯),其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最低。這一研究當時震驚了科學家,因為他們本來認為乙醇對人體至少是沒什麼好處的。

  隨著科學家對這個問題不斷的反思和其他研究的出爐,科學家認識到可能是混雜因素影響了我們的判斷。例如,有一個典型說明混雜因素影響的例子。科學家們認真地在一年內測量了一個小孩子的身高和一顆小樹苗的高度,他們「驚喜」的發現,隨著小孩子身高的增長,小樹苗的高度也在等比增長,於是科學家們寫了一篇戲謔的文章,「宣布」小孩子的身高會影響小樹苗的高度。但這裡我們根據常理判斷,顯然科學家在用一個幽默的方式闡述混雜因素的影響,真正影響二者的因素是時間。

  回到文中的實驗,在這裡筆者認為,常喝紅酒的人,其實社會經濟地位通常較高,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同時也可能具備更強的 健康意識,生活習慣也更健康,比如不吸煙,多吃蔬菜水果,熱衷於體育鍛煉等等。因此,喝紅酒的法國人,他們良好的健康可能來源於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豐富的醫療資源。但喝不起酒或有放縱飲酒習慣的人則相反。

  不支持適量飲酒的科學家也開始反擊。來自瑞典的科研人員招募了618 名冠心病患者以及2921 名健康人作為對照。結果發現,飲酒與 冠心病罹患概率的U形曲線關係只在攜帶特定基因型的人群中發現,而這部分人群只佔總人群的19%。這項於2014年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乙醇》(Alcohol)上的研究提示我們,「適量飲酒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說法可能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

  不管怎樣,由科學家幫酒廠做出了「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的結論,無疑讓酒廠樂開了花,由此形成了力挺適度飲酒的興趣團隊,也提出了一系列揭示「適度飲酒有益健康」的觀點。比較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紅酒中的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白藜蘆醇實際上是葡萄在生長過程中為防 止黴菌感染而產生的一種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2006年在國際著 名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白藜蘆醇能夠使由高脂飼 料誘導的肥胖小鼠的多項生理指標趨於正常,同時壽命得以延長。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有一些產品的健康宣傳往往模糊處理了一點,就是有效劑量。在該研究中科學家每天飼餵小鼠白藜蘆醇的劑量 是每千克體重22.4毫克。而對於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人來說,就相當 於每天攝入1300多毫克的白藜蘆醇。實際上,葡萄酒中白藜蘆醇的含 量是很低的,一瓶500毫升的紅酒中白藜蘆醇最高也就5毫克左右。這樣算下來,人要想達到這一有效劑量,每天要喝至少260瓶紅酒!我們顯然等不到白藜蘆醇幫我們延年益壽,可能第10瓶就已經喝吐了。

  這還僅僅是心血管疾病,並不代表健康的全部。2004 年義大利的學者對於飲酒與包括冠心病、多種癌症及意外傷害在內的15項疾病風 險關係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匯總分析,發現飲酒量確實與冠心病發病風 險呈U形曲線關係。但是對於其他疾病,即使是每天攝入25克乙醇這 一明顯符合適度飲酒的量級,依然會導致疾病風險的顯著提升。例如,每天攝入「適量的」25克乙醇,可使肝硬化風險增加1.9 倍;口腔癌和咽癌風險增加86%;喉癌風險增加43%;食管癌風險增加39%;乳腺癌風險增加25%;肝癌風險增加19%;直腸癌風險增加9%;結腸癌風險增加5%;原發性高血壓風險增加43%;慢性胰腺炎風險增加34%。當然與飲酒同心血管疾病風險關係的研究相比,飲酒與其他疾病關係的研究還比較有限,尚無法形成明確的結論。儘管如此,這依然提醒我們飲酒對於健康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飲酒須謹慎。更何況 最新的研究結果對於「適度飲酒有利心血管健康」的觀點也提出了挑戰。

  因此,對於喝酒這件事,還是謹慎些為妙。當然對於白領人群來說,有些必要的應酬是避免不了的。那麼有什麼方法能夠儘可能地減小乙醇對機體的刺激呢?首先,飲酒前要先吃點東西墊底,如牛奶、麵食等。一方面能夠保護胃壁,能減少乙醇的滲透吸收,並且,蛋白質類 食物富含氨基酸,能加速乙醇的分解代謝。另外,多吃富含B族維生 素的動物肝臟、蔬菜、粗糧,有助於提高乙醇代謝酶的活性,增強機體的解酒能力。飲酒時應該小口慢飲,多喝湯水。慢飲能讓機體有時間分解代謝體內的乙醇,而湯水則能讓乙醇稀釋並儘快隨尿排出體外,因此喝酒時要勤上廁所。另外,酒醒後容易頭暈,可以多喝些水,緩解乙醇引起的脫水狀況。同時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緩解乙醇對消化道 的刺激。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或者一喝酒臉色發白的人,都是不能喝酒的表現,我們建議要遠離乙醇。老酒客喝起酒來,都會津津樂道比拼酒量。有的人說一喝酒就臉紅,酒量大,有的人說喝酒臉白的人酒量大, 還往往被認為是能喝的重要標誌。而科學家們經過研究,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主要靠一步一步地氧化實現的,最終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並釋放出能量(當然這裡的每一步並不是唯一途徑,但確實大部分的乙醇是這樣被代謝的)。乙醇俗稱酒精,分子式為 CH3CH2OH,在人體內首先經過乙醇脫氫酶脫去兩個氫原子,變成乙醛(CH3CHO)並釋放能量;乙醛進一步經過乙醛脫氫酶加上一個氧原子,變成乙酸(CH3COOH)並釋放能量。乙酸會參與到身體多條代謝途徑 當中,最終氧化成為二氧化碳、水。在這條代謝途徑中,乙醛對身體的危害要遠遠大於乙醇,它可以刺激血管擴張,對人體器官組織有毒 性。因此,喝酒臉紅的人是在乙醇代謝的第一步還可以,能夠順利把 乙醇代謝為乙醛,但是第二步就不成了,他們的肝臟缺乏乙醛脫氫酶,不能把乙醛代謝成乙酸,結果導致乙醇氧化形成的乙醛大量堆積,刺激血管擴張,形成過敏反應。而喝酒臉白的人,在第一步就敗下陣來,乙醇直接積累在血液中,造成血管緊張,臉色蒼白。當然,這些臉色變化之餘,附帶的感受還有頭暈、噁心等。

  當然,長期飲酒可以訓練我們的身體對這種過敏反應的耐受。比如,臉紅的人多練一練喝酒,次數多一些,臉就沒那麼紅了。但這完 全是表面功夫,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身體真的沒有受傷。如果你真的乙醛脫氫酶缺乏,這是由於基因缺陷造成的,並不能通過後天訓練得到 提升。科學家研究表明,基因缺陷而有臉紅反應的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要比沒有這種基因缺陷的人高。相同的實驗結果在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報道。關羽的臉可以是紅的,曹操的臉可以是白的,人家是自然紅、天然白。如果我們喝酒變臉,整個人就不好了。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喝酒臉紅或臉白,而且伴有明顯不適,一定注意遠離乙醇。

  聊起飲酒,營養學的科學家總是有一點失落。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乙醇的消費量也是直線上升,酒行業粗略估計達到5000億元的規模,遠遠超過茶葉行業的規模,而現在人均白酒飲用量幾乎和牛奶飲用量持平。沒錯,是白酒,不是啤酒。這對營養學界來說真是一個讓 人輕鬆不起來的諷刺,令公共衛生學界感到坐立不安。

推薦閱讀:

6張圖照著做,糖友可以放心飲酒、喝飲料!
一定要和宜昌人拜把子,讓他帶你豁個酒。
飲酒微醉,看花半開
試論蘇軾「和陶飲酒詩」中的衝突分裂與整合(1)

TAG:健康 | 飲食 | 飲酒 | 冠心病 | 慢性 | 胰腺炎 | 胰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