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67/69(第四十四品到第四十五品)
67(第四十四品到第四十五品)演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演說《法華經》的秘髓嘛,所以這功德與《法華經》裡頭所說的是相等啊。在這裡頭是一種完全利他的心吶,你要自己對你所說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貪圖功德,這個心就是貪心了,已經是三毒了。貪功德同樣是貪吶,所以這個事要善護己念,要很分的清楚,不要夾雜。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明知道還有錯,就這麼為了名聞利養就跟人說,這不但沒有功德,而是地獄業。【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底下,就是經上說「廣為他說,常樂修行」,也就「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啊,若善男子善女人吶,對於這個法呀,就這個凈土法門吶,你已經再求了、現在正在求啊、還將來要來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啊。你們都應當安住無疑啊,應當安住於這個法門,不要疑惑。所以這一下子勸這個斷疑啊,要斷疑生信吶。所以想說法利人,首先自心,你自身首先要斷盡纖疑啊,極微細的疑惑都要把它斷掉啊。你自個還是懷疑不解啊,疑慮重重啊,不知道對不對啊,這個時候應當很好的去進修,所以就是要斷疑,要老實持念,勿生疑惑啊。我們這個念,老實念,是這樣子,所以咒裡頭就是有極殊勝的功德啊,常常下面就是講咒的經典的時候,「唯除於咒生疑」啊,你對這個咒你懷疑,你就得不到這個功德,你老想著能有這麼大功德嗎,這個叫懷疑,你不是說:「這咒是假的嗎?」,那你還念他幹嗎?你對於這個咒,你就是對這個功德你不能相信,能有這麼大功德嗎?我念能有這麼大功德嗎?這都是疑啊,不是說你咒是別人編出來的,騙人,這樣子,那就是更粗的疑了,那就提不上了,所以這疑就是這樣,有這麼大功德?我念是有啊,我怎麼念了半天,沒見到什麼啊,這都是疑嘛。所以這個念也應當老實執念吶,都得善利,但是要「安住無疑」啊。【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所以「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吶,所以斷這個見惑,初果要斷貪、嗔、痴、慢、疑。思惑是二果以後才斷的,見惑是【聽不清】,就是疑啊。所以到了初果就沒有疑了。那麼要斷這個疑根,應當知道如何去斷吶?知道這個方便吶。那麼疑惑所以不斷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慧,智慧不夠啊,所以是慧心不明朗啊,自個的慧心你本來是佛,你為什麼不明朗啊。就是因為你貪嗔痴這三垢,三垢障礙很深吶。那麼所以我們要生疑,怎麼能夠解決呢?一方面我們要明理啊,理明就信深吶,再一方面是好好念佛嘛。《安樂集》啊,道綽祖師的,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嗔痴一切諸障。所以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種,有的三昧能除現在的,有的三昧能除未來的,只有念佛三昧過去、現在、未來的,這貪嗔痴三毒這障礙,都除。垢一去光明就生了嘛,所以就沒有愚痴了嘛。【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那麼所以這個沒有愚痴了,才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所以,佛就勸你們不要有疑,有疑你們就會進入到什麼呢,【聽不清】,有邊地疑城嘛,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生信佛的智慧,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吶,你就生到邊地疑城啊,還甚至生到懈慢國啊。這種處所受種種樂呀,所以稱之為珍寶啊,也確實都是七寶所成的,宮殿吶、樓台啊,【聽不清】,所以珍寶。但是你不能夠自由去見佛啊,所以就稱為牢獄啊。所以叫大家斷疑啊,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面去啊。所以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看啊,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等等,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安樂集》這個地方,念佛提倡老實念吶,所以《安樂集》就說要斷疑啊。所以「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能專一,而且是至一,所以這個就沒有疑了。專心吶,專一啊,這樣念,一定可以生在佛前吶。所以勸後代的學者,要明白,要深入的明白,那就是知道念念不可得啊,念念,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啊,你說這一念哪兒去了?不可得,這就是智慧啊。可是我還是在念吶,相續不斷吶,這就是功德啊。所以,菩薩就是以功德智慧來修其心,來莊嚴其身吶,這不就是二種莊嚴嗎。但是開始學的人,不能夠破相,就是智慧不夠,「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一個很重要,你就依相,但是只要專至啊,也沒有不往生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前頭也大勸,以無相智慧,植諸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應當去做。而一般的人很難體會,不要說去修行了。那麼什麼辦呢?你只要依相專至啊,就是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這個相,你供著佛也是相,你念著佛也是相,你就依著這個相,你專心致至、專一。「至」是專一到登峰造極,就是這一句,你別管有相沒相,這個你也把它放開,你就是去念,所以這個就只念當前這一句,這個就老實念,這些都甭管了,什麼叫有相,什麼叫作離相,什麼無相,你都不要管,你就是念當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句,就老念當前這一句,沒有不往生的。不要懷疑,所以這個當作我們斷疑。你說又要離相,又要什麼什麼,那是上品上生的事,上品生的事,一般還都是凡聖同居土啊,還都是達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這個話真正是凈土宗的密藏,凈土宗的心髓,就是這。真正能信受奉行,依著這個相專心至念,老實念,縱然沒有離相,你暗合道妙,決定往生啊。依相專至,凡夫也能夠做呀,這離相是菩薩境界,《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非凡夫境界。所以,凈土宗妙用,這個暗合道妙,方便中的方便。【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底下,佛又叫彌勒,阿逸多是彌勒的名。阿逸多啊:「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吶。有很多啊,世界上有許多等類啊,有大威德的人吶,他能夠在佛法中能夠生出廣大異門吶,廣大異門就是對凈土法門說的,凈土法門以外的法,稱為異門。就這樣有大威德的人,他對凈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門,他能夠理解、能夠演說等等,能生廣大異門,這些大士,這樣的大士,由於對於凈土法門不聽聞故,沒有聽聞,就有一億的菩薩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轉了。菩薩為什麼還退轉呢?那麼說信位的菩薩,就如空中的柳絮啊,為什麼不聞這個法就退轉吶,因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啊,你沒有聽過這個法,沒有修習,你也難於究竟自覺啊。你這個自覺達不到究竟啊,所以是不能成功啊,再者,念佛法門,是度生方面,逕路中的逕路。你沒有聽到這個法,你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啊。你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啊。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都困難吶。所以「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啊,你自己在艱險的道路上在那兒跋涉啊,苦的很吶,對於眾生你引導他們行於坑坎之路,引導大家走在坑坎路,沒試過平坦的路啊,你沒有契會到如來的方便,你就難入一乘願海啊。一乘願海的殊勝加被力達不到這個人的身上,達不到這個菩薩的身上,所以,有一億菩薩沒有聽見這個凈土法門而退轉於無上菩提啊。【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所以釋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所以就勸。這不說到這兒,有人就說,你說這話說的不對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的時候,《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還沒出版呢。這就是時間的錯覺,你就陷到時間的錯覺裡頭去,超時間吶。都聽到這部經啊。所以勸令大家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並且還要流通,雖然僅僅是「須臾之間」吶,「須臾之間」是四十幾分鐘,四十八分鐘啊,為他演說,為他人來演說呀,勸令聽聞吶,勸他聽這個經啊,勸他能聞到這個經啊,就是讓他不要生憂惱啊。這樣說法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這個一個就是說,須臾之頃做了這件事,乃至於晝夜都在思維彼剎跟佛的功德。這又精進一些了,「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這個人在無上道裡頭始終都不退轉。【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此人臨終的時候,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到了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咱們這個地球、銀河系、太陽系,種種的天體,都在火劫之中都燃燒了,咱們在大火之中,你也能超過那個大火,往生極樂世界啊,所以後頭一段就是說,「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就生到極樂世界。是人已曾值過去佛,這個人已經過去遇見過過去佛,受過菩提記。受記,就是佛在他成佛之前,給他授記,說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這是叫作受記。像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就給他授記,將來一定成佛。這就是這些例子,假使這樣的話,有的人能夠,在這個經典能夠讀誦、書寫、為人演說以至於晝夜思維等等,這個人,他在臨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過,往生極樂國土,由於什麼,由於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佛,已經受過菩提記,佛都給他授過記要成佛的,一切如來,同所稱讚,這樣的人吶,是一切如來,都同所稱讚吶。這個劫火,大家要知道啊,這個經上說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不是個假設,這是個事實啊,因為咱們這個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劫要二十小劫的時間。住劫之後就有壞劫,壞劫的之末,成住。住劫就壞劫,壞劫之末,劫就要空了。這是成,成了之後住,住了之後就要壞,壞劫之末,有火、風、水災,這個是「劫火洞燃,大千俱壞」。大千世界都燒壞,風吹的猛焰燒到天宮,這是《俱舍論》,天親菩薩的《俱舍論》,乃至梵王宮殿,無遺灰燼,梵天宮殿。這個劫火,這樣看來就是宇宙的大崩潰。核爆炸,大的核爆炸,【聽不清】,全世界的核爆炸。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人在這個環境之下,【聽不清】。【聽不清】,所以勸人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專心就是心專一啊,沒有餘念吶,沒有雜念,持誦就是受持讀誦啊。「說行」,如經而說叫作「說」啊,依教奉行就是「行」,勸大家。獨留此經第四十五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最後一品是「獨留此經」,「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現在我讓大家看見無量壽佛和他的國土,和國土一切所有。因為當前正是極樂現前,大家都看到極樂,佛就跟告訴彌勒,看到這個情況,說你看到了沒有?看到邊地沒有?這說到邊地,懷疑,等等。我就讓大家看見極樂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了,一切大家都看見了,如對目前。會中大眾人人都看見了,讓大家會眾生起實際的信心吶。同時有阿彌陀佛的威德加被,大家都見到彌陀了,威德加被啊,大家善根都增上啊。【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日本《會疏》解釋這兩句話,「所當為者」,就當作往生願行。你為了往生,要發這個願,要達到這個願,圓滿,你所應當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順佛經而得到它,皆可求得,就皆可得之,這一些願一些行。所以大家看到極樂世界這個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就再三勸導大家,不要生疑啊。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壓下去,每個人都需要注意這些。有疑應該很好去解決,應當要找一找還有什麼地方有疑啊,不要叫它存在。疑是癌細胞啊,要醫治,要看經、要請教、要修法,種種方面,要去掉這個疑。所以金剛經,斷疑生信,一上來就是斷疑啊。「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到這個流通分,再三告誡大家,要去掉這個疑啊。不要因為在佛滅度後,再又生出疑惑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將來的時候,經道是完全滅掉了,要滅光的,善導大師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吶。這就是一萬年後,三寶在世界上就滅了,可是最後這個經還長住百年吶。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法,所以我們依止這個說法,別的我們就不談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就是末法一萬年,末法之後,經道滅盡,《法滅盡經》講的是先滅《楞嚴》,《凈影疏》上說是《大涅槃經》先滅。總之,就這兩部經先滅。這兩部經都是談佛性,談佛性,大家眾生不容易理解了,就要先滅了。《涅槃經》現在看不出來,但是《楞嚴經》現在已經苗頭很明顯了。《楞嚴百偽考》什麼什麼,大家就說《楞嚴》是假的。現在還有人護持,比如像圓瑛法師還在講《楞嚴》,講了一百多遍,等等,還在印啊還在念吶。慢慢的,一千年後,呂學者他這個《百偽考》,那就要成為「聖經」了。那麼《楞嚴》就沒人念了,沒人念就滅了,很自然。所以一本一本的滅。《無量壽經》最後滅。這還在這個經說,「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經道滅盡,最後這個經,就是《無量壽經》。這個也從《法滅盡經》可以參考,《法滅盡經》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佛說的話,他自然而然,他各各經典可以證明。佛打個譬喻,說燈在要滅的時候,突然間它最後它要放光,比以前還要亮。咱們這個太陽黃昏,夕陽無限好。人臨死,迴光返照,夕陽也就是迴光返照,所以特別好看。所以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後要滅盡的時候,這個時候等於迴光返照。也等於蠟燭燒到最後,燒油燈這個很明顯,特別亮,亮的多。所以他這個時候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雖然人愚痴到那個程度,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他這個時候他出現超前的智慧光明啊。所以這百年,還憑《無量壽經》得度。所以這個「特留此經」,就是如此。佛以慈悲哀愍眾生啊,因為別的經留下來之後,是佛的聖教,但是大家並不能因為有這部經就得度。《金剛經》,我們就讚歎極了,我就得《金剛經》的好處,還願意要報恩吶,但是《金剛經》留下來之後,後這一百歲,誰還從這《金剛經》得度。「無住生心」,「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了不起的法,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後,你又怎麼做。所以,《無量壽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後經滅盡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人就是金剛阿闍梨。所以有時候我也想,現在我也不能那麼去責備那些法師。末法了,他現在只要這根器,將來還要差,當最後的阿闍梨就只會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那不就是很殊勝了嗎?別人不會念,就他會念。所以隨著這個時節因緣吶,所以不能都要求現在的這些出家人,都像蓮池藕益那樣,這不可能。大家就是因為這個時候這種光明,所以才能夠還因此得度,最後能說這四個字,最後就是天空中有這四個字,大家看見,有人還能度。最後再過去,就什麼都沒有了,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以這部經就是度眾生最好的一部經典。在法滅的時候,還要靠這個經來度眾生。佛以慈悲,特別慈悲哀愍,特別留這部經來度眾生。所以這部經,他的重要、利生,這種究竟的方便,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深深的去體會,所以說這個經如此。【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有眾生遇斯經者」,你眾生啊,你能夠遇見這個經的了,你必定可以滿足你的本願。在這個最後的時候,這個經留下,這個眾生遇見這個經的,你都可以得度。所以因此我們就知道,在末法的時候,眾生遇到得度,我們現在,我們根器好的多了。我們能遇到,當然也必然得度。底下說到,得度呢,就是度生死之海啊,超越生死,登到涅槃,所以得度。把生死看成是中流,咱們是此岸,極樂涅槃是彼岸,得度呢就是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彼岸。【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底下,釋迦牟尼佛:「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如來出興於世,是難得能夠碰見同時啊,所以難值啊。見著更難了,當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錄音中斷】(分之一的人知道佛名,見過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沒見過佛;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沒聽過。)【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可以說手裡頭拿著的叫得,耳朵聽見叫做聞,亦可以說你讀誦叫做得,你聽到算是聞,都很難啊。「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啊,遇見了善知識,你聞到了法,你能夠行,這也很難啊。這個裡頭就提到善知識,而這個善就是對我有益啊,我們相知相識,對我有益,廣泛的都可以稱為善知識。那麼轉到《圓覺經大疏》呢就進一步了,「善能知真識妄」,知道真,能認識妄,「知病識葯」,知道病,認識葯,稱為善知識,就能夠了別真妄,能夠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根,病之所在,根據他的病給他葯,這叫善知識了。這個《安樂集》根據這個《法句經》說,這是《法句經》的話,「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呀。什麼叫善知識呀?善知識要能說很深的法,說「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所講這一切都是理體、本體了。可是,「然於畢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所以善知識這個定義就很清楚了,好啊,比以前看,下得好啊。於畢竟空啊,無所有啊,沒有這些差別呀。「熾然建立一切法」,熾燃如大火,嘭嘭嘭的燒著,熾燃吶。「熾然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落空邊吶。可是這一切法建立在何處啊,建立在畢竟空裡頭。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不是說夢中佛事就不做了,是大做夢中佛事,雖然大做佛事,還是如夢啊。「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者」。「善知識者」是什麼啊,是汝父母啊,「養育汝等菩提身故」,是生養你們、培育你們的菩提身吶;「善知識者,是汝眼目」,是你眼睛啊,讓你看見一切善惡的道路啊,你能分辨的清楚啊;「善知識者,是汝大船」吶,你要度這個苦海,生死海,只有這個把你運出去啊;「善知識者,是汝韁繩啊,能挽汝等出生死故」啊,有個繩子把你救,將你從生死中拉出來。《法句經》後頭還說:「一切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所以剛才這兒就是說明,你要遇善知識,這說明善知識的重要。要證菩提,就應當求善友啊,怎麼求善友呢?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啊,所以我們就討論一下。《圓覺經》開示最好,「末世眾生」,就現在是末世啊,「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一個大的心,要求善知識,想修行的,求怎麼人呢?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那個正知正見的人,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於二乘的境界。他是「雖現塵勞,心恆清凈」;雖然他也示現有很多塵勞的的事情在做啊,可是心很清凈啊。「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可是他讚歎梵行啊,他所主張的是梵行啊。「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不是善知識啊!善知識讚歎梵行啊。「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讓眾生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也有錯啊,但是他的主張,如見,所以這個見很重要啊,正知正見吶,知見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求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昨天我不大懂,我說這個條件太低了,現在才知道條件一點也不低啊。那就是如此啊,【聽不清】,一點也不能還價。這是愚痴啊,你才會覺了【似乎應該補上「這個條件低」】。在這個地方就不懂了,現在懂了,你怎麼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見吶,你要能知,你是什麼水平啊,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你還能發現這個人吶,這個人還有些什麼毛病。你能把他發現出來,是殊勝根器啊。那麼先要求善知識,首先求正知正見。什麼叫正知正見,《圓覺經大疏》,這是圭埄大師作的,圭埄大師,禪宗的祖師,華嚴宗的祖師。「善達覺性」,善於通達本覺的這個覺性啊,這個覺性是不因修生,不是從修而出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所以覺性就是性覺妙明啊,性覺就你的本性的覺啊,是妙明啊,微妙啊光明啊,你善於通達自個本有的性覺,這個性覺就是覺的本性嘛,所以就叫作善達覺性。本有的,是你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所以不是因為修而得的。這是一個所謂「行不到處」嘛,所以大家要注意"行不到處」,是由你種種行持修行,你達不到的地方。所以都是種種,在這個時候,在心裡入了無心三昧以後,你觸著碰著,不是行持所能直接達到之處,所以「不因修生」。但是,也確實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吶。但是「不因修生」啊,不是行所能到的,但你不能離開行。抉擇,是能分別各種法,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抉擇是「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個華嚴的話,「善能分別諸法相」啊,這是什麼法啊,「抉擇」。 「無疑」,對於第一義而不動啊。這是兩句《華嚴》的話。「善能分別諸法相也,於第一義而不動也」。雖然是很分別,在第一義上他無有動搖,雖然第一義無有不動搖,然而善能分別一切法相,就抉擇無疑。所以這個叫做正知見。「心不住相」,底下說,《圓覺經》的話,末法要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圓覺經大疏》說:「言心不住相者,就離開凡夫的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有一點點小法當情,所以在你情見之內,情見,你就有所分別的。所以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吶,有一法當情,那就不是了。有一個人少法當情,都叫作住相啊。「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法執啊,要取菩提,證涅槃吶,都是很嚴重的法執。法我啊,這個還不取著,何況世間的幻夢境界,如夢如幻這些境界。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吶」。「得無住心,即契圓覺」,應當無住而生心,等到得到無住的心了,你就契會圓覺了。這個無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夠相契啊。底下就是說,《圓覺經》說,「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我們就講《圓覺經》這幾句,《稱讚大乘經》說:「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所以這個大乘佛法,特殊的不共之處。我寧可在地獄中呆百千劫,我也不發二乘之心。所以這就真正符合佛的本心吶,佛是權說,沒有辦法,說了華嚴,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槃。勸請說法中,委曲求全,將就眾生的根器,說了這些阿含部,說了這些聲聞緣覺之法,這也算是正法。但是後來,佛就說這是焦芽敗種,你在這兒停下來的時候,那就辜負佛的本心了。所以,「寧在地獄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密宗的戒律,同聲聞眾住七日是破戒,跟聲聞的大眾,同住在一塊兒,住七天就破戒了。所以《圓覺經》的話:「當求一切正知正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就是說他還是有些毛病。《圓覺大疏》,圭埄大師說的很好,這是也是跟大家想的是相反的,所以我們還是存在著顛倒見,相反就是顛倒啊。「壞見之人雖不壞行」,這個人見壞了,他沒有壞行,沒有做壞事,行持上沒有毛病。「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他不堪給眾生當道眼,就修道的眼目,他不堪吶。「雖壞行,雖然壞了行了,行上有錯誤,可是不破見,見沒錯,「是則人天真勝福田"。所以一般人有的時候,常常在這個地方就顛倒了,看問題看不清楚,不是說這個人可以作道眼,這是真勝福田吶。所以這個份量很重,所以這些大德,所以這個下語,他這裡頭這個份量,很有感染力,很有啟發啊。《大智度論》說:「於諸世尊,如世尊想」,對於這些世尊,你應該像跟佛一樣的看。所以這個不僅也是密宗。「若有能開示深義」,若能夠講出很深的意思來,能夠解散疑結。你有疑,打了個結,能把你這個結給解開,「盡心敬之」,你盡你的心來恭敬他啊。「不念余惡」,他有什麼毛病不要去想,不在心上。打了個譬喻,「如弊囊盛寶」,你不能因為囊上有什麼就不要這個寶了。「夜行險道」,一個很髒的人拿著個火把,你不能因為嫌這個人臟,這個人不好,他照,道路他照著,你光明都不要。菩薩也是這樣,「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可以從師那兒得,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計他有什麼過失。禪宗也如此,「欲求無上道,第一莫疑師,但摘果子吃,莫問樹橫支」,你要求無上道,不要懷疑老師啊,你摘果子吃,你管那樹枝是直的是橫的。所以,彼經結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是真善知識,你對於真的善知識,能夠尊敬能夠求,所以就必然要證菩提。《圓覺大疏》又說:「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時指示」,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有明眼的老師,這個老師必然到必要的時候,就會指示你的。就同善財童子在文殊處啊,文殊就叫他去親近善友,告訴他去見德雲比丘,然後一個介紹一個,這是五十三參,這自然就會得到指示嘛。《法句經》有二十個比喻,「善知識是父母、是眼目」等等,我們就不多說了。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吶。「大眾聞已,舉聲號哭」啊,大家都哭啊,自己想到我這多少劫以來,都是有善知識在守護我啊,所以今天我能遇見佛了,能得到這樣的利益啊,可是我還從來沒有報過過去善知識的恩吶!我也沒有繼續親近他們吶。說了這些,「舉身號泣」啊,把身體都蹦起來啊,趴在地下,踴躍,哀哭,感過去善知識的恩吶。所以《圓覺經》還有一個《普覺品》勸大家:「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叫修行的人應當盡命,把命都拿出來,供養善友啊。怎麼供養、怎麼恭敬呢?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說你要拿什麼物質上的東西,表面上是禮敬啊。是如教奉行啊,善知識難遇難求,現在你得到了,善知識給你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這樣就良醫束手啊!良醫是真是良醫啊,但是他束手,他沒辦法啊,所以,你遇也同於未遇啊。故於善知識的教化,應聞而能信吶,要能相信,信而能行,所以這個甚難甚難吶。所以經上說:「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吶」。「如來興世,是難值難見」,諸佛就難值難見;能遇見善知識;聞法亦能行;這個又是非常之難得。但上面這三種難吶,莫過於底下這個難吶。【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乃為難中之難吶。如果你能夠聽到這個《大乘無量壽經》,你聽了之後,還相信,還樂意去信受去修持。是難中之難,沒有再比這個更難的了。這個所謂這個難吶,不是說這個法門難修啊,是說這樣的人吶,他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難有啊,難找啊。難中之難啊,他這個能遇見,這種根器,他聽見這個經,能夠信樂,能夠受持啊,這個比遇見善知識聞法能行還難吶,這種根器是更難有啊,不是說這個更困難,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最方便的,《凈影疏》說:別的經,佛處處都說,真正開顯凈土法門,教人往生,獨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最全。所以說是甚難吶。後面這一點,把他今天說完。【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如果有眾生聽到佛聲,根據古譯,我們知道這兒的佛聲,就是指的佛的名號,就是若有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聞了名而相信,而能接受。因為這個名是具萬德,他又能夠信受,所以能讓聞的人慈心清凈,生起了慈心,生起了清凈心吶。「清凈」,就是純凈無垢、乾淨,心中沒有雜亂。「歡喜」,就是內心歡喜高興。「踴躍者」,就是形出於身口,手舞足蹈。「衣毛為起」,渾身毛孔都開,毛孔都悚立,毫毛都立起來了。「淚出」,眼睛流淚。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什麼呢。都因為他前生曾經是從佛道中來。「曾作佛道」,也就是從佛道中來,「佛道」,佛所得的無上菩提就叫作佛道。因地上的行也叫作道,佛道就是能夠達到佛的地的一切萬行,叫作佛道。總之就說,這些眾生,都是曾作佛道,曾經修行,曾經趨向佛的菩提。「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前生都作過佛道,不是普通的世俗的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相反,若有人吶,聽到了經語,「並無所信」,一點也不信。念佛號,狐疑,心中狐疑,狐狸就最懷疑了,所以過河,河凍了冰,人只要看到狐狸的印從這兒渡過,你放心走了。因為狐狸它最懷疑的,它走幾步,就要聽聽,底下有沒有水的聲音,完全沒有它才走過去,所以稱為狐疑,猶豫狐疑,猶也是動物。所以聽到,這個就是說能夠聽到,那麼這個很殊勝。相反的呢,你狐疑不信吶,就是從三惡道中來啊。「宿殃未盡」吶,你過去的那個禍殃啊、業障啊還沒消除盡吶,你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未當度脫」,就你還沒有到了得度的時候。時節因緣對你還不成熟,所以你心中就狐疑啊,若聞佛號,心中狐疑啊,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從惡道中來,你宿世的殃禍、業障未盡,你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所以心中就狐疑啊,就狂亂啊。《金剛經》說:「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在後末世,我說這個金剛經有這樣的功德,【聽不清】,那麼些生命布施,不如拿四句經給人說。你就不信吶,這就是狐疑啊,是不是啊。狐疑不信,所以佛就不能具說,不能隨便說啊。這個人也是從惡道中來啊。所以,這個法門愈殊勝,世間人就愈難信。那凈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這樣難信之法,能生信,就證明你不是凡人吶,而是一切世間稀有之人。對於這個圓教,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能夠進一步產生圓解,你圓解就能產生圓修啊,你這個就叫作圓人嘛。圓人不是說你現在三明六通一切具足,那都是聖末邊事,聖道中末了的邊邊上的事情。大家常常感興趣的都是在聖末邊事。這個正主要的事情是不關心,信不及啊。聖末邊事就很有興趣,所以現在這一切,所以嚴新在美國又轟動,大家關心就這一類的事情,這些事情根本是邪法,不但不是聖末邊事,聖末邊事也談不到啊。所以這是很可憐,就是這個。我們這個圓信吶,圓解圓修啊,你就產生了圓見,這就是圓人吶。圓人修行一天,可以當平常人修行一劫。所以現在密宗稱為決定見宗啊,就是要你這個「見」先要解決啊。「見」之後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所以這個「見」字,大家要十分的十分的注意,要注重。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這兩個之間,你要產生圓見。大密宗見就是圓見,這個是一味的。圓教,凈土宗是圓教之法。你念佛,你的善根功德就同佛,善根功德同佛,那就是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一些,這都是圓見。你對於這個能信,就是圓人。你念一天佛,比別人,就等於一劫。要懷疑不信,那你還不止一劫了,所以這個事情就是全在當人吶。今天就到這兒,下一次稍微超一點時,把這個經講圓滿。總之,這個經,經過兩年,現在能把他講圓了。這個錄音帶,有一個整齊的,也是在這個末法期間的,一件很有重要性的事情。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結了這個善緣,要依止這個經,作導師想啊!作導師想。這個經一直在最後,他都有很殊勝的意思,比方今天這個講的善知識,都是怎麼去求善知識,怎麼分辨,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什麼是善。都是我們修行中最關鍵的問題,今天就供養到這裡,圓滿。(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探索門命學】2016年10月講座內容:全面系統論命(16)
※素食健康講座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67)
※郭暮雲帶你破解不信上帝的七個理由│橡樹聖誕直播講座
※【國學講座】孫立群:王朝興亡周期率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