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運六氣?大氣變暖
06-18
中醫·五運六氣·大氣變暖樊正倫 張曉彤2009年9月題 解當我們把「中醫·五運六氣·大氣變暖」這個題目列出來的時候,連我們自己也覺得有些彆扭,但反覆考慮,卻沒有比這個題目再貼切的了。這是我們的認識過程,我們正是從中醫而認識和證實五運六氣的規律,又從這個規律引發了對大氣變暖的思考。於是,這也就成了我們論述這一問題的步驟和層次。我們想這更便於大家的理解,尤其對於中醫的界外人士,在沒有興趣關注中醫時,或許因為這個題目而能耐著性子把這篇文章看完。當我們把這篇文章寫完的時候,連我們自己都覺得這三者是一個問題了,儘管看起來有點費解,有些枯燥,與我們的常識有不小的距離,但是它有一以貫之的思維方法。這個題目還透著幾分浮淺和不確定性。原本想加上「初探」或「淺析」之類的後綴,但總覺得謙虛得有點假,不如坦蕩直白來得痛快。本來這個議題就有些跨學科的邊緣性,就別讓它邊緣化了。這是一個小題,也是一個大題,當大氣變暖成了世界關注的大事的時候,我們該有個清醒的頭腦,有點探求真理的勁頭。把小題當作大題來做,實在是有些迫不得已。對於這個題目,我們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但實際上,僅只是個開端,只是擠開了一個小小的門縫。要想打開這扇大門,真得靠大家用力了。五運六氣的推算準確嗎?我們重視五運六氣是從「非典」開始的。通過這一特殊疾病的發生、蔓延、消失的全過程,我們領略了五運六氣的神奇。五運六氣的推算竟然是驚人的與實際相符,使我們不得不嘆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而自豪。解不開的「非典」之迷我們只要認真回顧一下,就會看到從「非典」發生直到今天,仍然還有一連串解不開的迷:為什麼「非典」三月來,五月走?來時不知是哪裡來的病毒,走時又沒聽說誰殺死了病毒。為什麼「非典」的傳變傷及的是肺,而不是心、肝、脾、腎等臟器?為什麼「非典」的傳染,從廣州到北京?上海同樣是大城市,同樣有廣州人前往,為什麼卻安然無恙?為什麼往常傳染病發生時,接觸人最多最雜最易染病的計程車司機,在這次「非典」中卻無一例感染?為什麼「非典」多光顧青壯年,而通常認為免疫力較低的老年人和兒童反而染病者甚少?為什麼防護嚴密、消毒嚴格,多有預防素質的醫務人員染病的比例反倒大大高於沒有防護的普通人?為什麼第二年(2004年)從實驗室裡帶出地道「非典」病毒的人,往返於北京外地兩個來回,沿途接觸不下數百人,卻只傳染了一個家人,再沒有形成大範圍的傳播?解開「非典」之迷這一連串的問題,用現代醫學的病毒病菌學說恐怕全都回答不了, 以至於西方醫學的權威專家至今沒有一個人敢於問津,都在那裡視而不見,裝聾作啞。真正敢於正視這些問題的恰恰是被冠以「偽科學」的中醫。依據中醫清晰、完整、系統、嚴密的理論,我們輕而易舉地給出了答案:發生「非典」的2003年是癸未年,司天之氣是太陰濕土,在泉之氣是太陽寒水,三月至五月(二之氣)的主客氣都是少陰君火,正是濕氣為主兼有寒熱二氣。中醫認為天人相應,濕、寒、熱三氣並存,正為疫病的發生提供了最根本的條件。儘管作為傳染源的病毒各式各樣,儘管它不斷發生人們難以料想的變異,但只要具備條件,就必然形成疫病。《黃帝內經》說在這種氣運下是「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非典」既然以濕、寒、熱三氣並存為條件,當五月下旬進入三之氣,主氣變為少陽相火,火旺攜風,風能克濕,當濕的條件不存在了,疫情就會結束。我們在當年四月據此作出「非典」將在五月下旬結束的判斷(當時即上網公布並致信政府)。而正是在5月20日全國「非典」發病報為零,準確得連我們都難以相信。作為現代醫學至今沒有殺滅病毒的藥物,發生病毒性流感後的傳變並不少見,都屬非典型性的,常見非典型性腎炎、心肌炎等。中醫認為這次「非典」發病的年運火旺,在二之氣時,主客氣少陰君火疊加,火旺克金,肺屬金,發病傳變必主在肺。「非典」之春,北京氣候一反常態,無風而多小雨,溫暖濕潤;而上海也不同於往年,是少雨而多風。那年春天上海的風比住年都大。有風而少濕,上海就不具備「非典」發病的條件。正因為北京當時氣候宜人,計程車幾乎都是開窗行車,車行有風,恰恰是風除去了司機體內的濕熱,從易感者變成了非易感者。老人和兒童雖然免疫力不如青壯年,但他們不熬夜,不喝大酒,不過分操勞,體內很少有濕熱,所以他們不是易感者。而我們的醫護人員都把自己嚴嚴實實包起來,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加上濫用消毒水擦地刷牆,把環境搞得濕氣很重,自己製造了濕熱易感的條件。平心堂的醫護人員同樣奮戰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線,但由於堅持以中醫理念預防,清熱祛濕的中藥加上有「天然白虎湯」之稱的西瓜,即使連夜加班,也沒有一人上火,故而平安無事,一例疑似也沒出現。至於第二年從實驗室里跑出來的「非典」病毒攜帶者,儘管帶的病毒是真的,卻由於自然大環境已經完全改變,人們體內的小環境也隨之平和,再兇惡的病毒,沒有了生存、繁殖使人致病的條件,也就無處施其淫威了。直到今天,我們沒有聽到「非典」病毒被消滅的喜訊,但是「非典」卻離我們遠去,談虎色變的恐慌已經消於無形。難道我們周圍真的就一個「非典」病毒都沒有了嗎?恐怕只有傻瓜才會如此天真。那為什麼我們不再「非典」了?這就是我們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中醫防治「非典」的真象「非典」來時,大家紛紛喝中醫預防。真正有效的,是那些清熱祛濕的清輕之劑。當時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防治「非典」的鄧鐵濤老(著名中醫,現年93歲,近日獲「國醫大師」稱號)專門打電話來,叮囑我們,防治此病,重在祛濕。事實證明,只要人體內環境改變,沒有了濕、寒、熱三氣並存的條件,人就不會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處」。廣東省中醫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應用了這一理念,全部治癒,無一例死亡,無一例有後遺症。平心堂當時也是依此理論,熬配中藥兩萬多人份,凡服用此湯藥者,包括已被宣布隔離的北方交大、電影學院等,均未出現一例疑似。因緣相合則為果,在「非典」流行之際,「非典」病毒是「因」,致病患病為「果」,由大自然而影響的人體內的濕、寒、熱則是「緣」。中醫防治疫病,正是從「緣」入手,即從條件入手,切斷了由「因」到「果」的通道。不管病毒是什麼類型,也不管病毒如何變異,中醫不是用殺滅病毒的「對抗」方法,而是以調整體內平衡的「調和」之法,達到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這就是中醫常引用《黃帝內經》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我們在夏天經常用來治療腹瀉的藿香正氣水,在實驗中卻是大腸桿菌的良好培養基,說明此葯沒有殺菌的功效,它的作用正是從「緣」入手,從條件入手,改變了人體內濕熱的環境,抑制了大腸桿菌的生長。不僅是「非典」我們用了這麼多的筆墨回顧「非典」,目的只在於證實五運六氣的科學性。《黃帝內經》說:「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中醫順應此規律,使防治有效,反過來也證實了這一規律。有道是事實勝於雄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說,還應加上「時間」,實踐和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可能這個命題,更接近於真理。能證實五運六氣的科學性的不僅是「非典」,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比如在此之前,1956年(丙申年)全國爆發乙型腦炎,老中醫蒲輔周根據當年年運屬火運太過,是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的歲氣特點,擬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熱為主的處方,在全國推廣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後遺症減少。1958年(戊戌年)全國再度發生乙腦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當年的處方卻收效甚微,請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運以火為主,1958年卻是年運屬土以濕為主,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屬寒濕歲氣,必須重用性味苦燥的蒼朮,重在散寒燥濕,蒲老據此調整處方後,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療效,顯示了中醫的威力。再比如今年的「甲流」,今年是己丑年,屬土氣平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以濕寒為主,豬為寒畜,所以寄主為豬。發病時正值春天二之氣,少陰君火當令,在寒濕之上又加上風火,由此我們判斷「甲流」爆發的條件是寒濕風熱四氣,以寒為主。西方的研究結果也證實,「甲流」病毒含有豬流感(寒,豬為水畜)、人流感(濕,人屬土性)、禽流感(熱,禽為火性)的成分,其廣泛流行正是風的表現。寒濕風熱四氣使「甲流」在各個季節都能流行,因以寒為主,故只是在春季和秋冬之季天氣較冷時發病較多,但因為四氣自身互相佐制,使得這一流感不象「非典」那麼兇險,致死率不那麼高,很接近於普通的流感,也很容易轉化為普通的流感。我們推薦服用「防風通聖丸」,此葯兼有驅風、散寒、解熱、祛濕的功效,其有效性已經在今年的防治實踐中得到了證明。我們預測H1N1型甲流應該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因為從大寒起進入下一個年運,屬金運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不再是以寒濕為主的歲氣(詳見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氣候特點和養生提示》)。再度驗證五運六氣從「非典」開始,我們以《黃帝內經》所述的五運六氣年年推算,月月對照。越對照,越感到五運六氣不僅可信,而且有理;不僅有理,而且可用,可大用。大家記憶猶新的2007年冬,從11月下旬小雪到2008年1月中旬大寒之前(即丁亥年的終之氣),《黃帝內經》是這樣說的「終之氣……陽乃大化,蟄蟲出見(通「現」),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實際情況正是如此,除了流感病人見多,人們愜意於暖冬的舒適,陶醉於股市的飆升,卻忽視了《黃帝內經》的提醒。老天爺一點也不講情面,從春節前的大寒起,氣溫驟降,南方大雪加凍雨,成為數十年(應該是30年或60年一見)罕見的大災。這時我們才想起翻開《黃帝內經》,對戊子年的初之氣(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是這樣描述的:「初之氣,地氣遷,燥將去,寒乃始,蟄復藏,水乃冰,霜復降,風乃至,陽氣鬱……」。又言中了。五運六氣是什麼五運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運變化,簡單來說,甲乙屬木主風,丙丁屬火主熱,戊己屬土主濕,庚辛屬金主燥,壬癸屬水主寒。其間會有太過或不及,也會有平氣之年。年運與歲氣的推算互相關聯,密不可分。六氣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歲氣,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六氣,即四個節氣為一氣。從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為初之氣,春分到小滿前為二之氣,小滿至大暑前為三之氣,大暑至秋分前為四之氣,秋分至小雪前為五之氣,小雪至大寒前為終之氣。依據每年氣候常規,每一氣的主氣都是守常的,初之氣的主氣是厥陰風木,二之氣的主氣是少陰君火,三之氣的主氣是少陽相火,四之氣的主氣是太陰濕土,五之氣的主氣是陽明燥金,終之氣的主氣是太陽寒水。六氣的主氣年年如此。厥陰風木的概念是陰盡陽生,所以定為一年之始。這時的氣候特點是地氣返暖,萬物萌動,「木」表示生髮,「風」除了顯示多風,還表示多變化而不穩定,稱為「善行而數(shùo)變」。少陰君火的概念是陰氣收斂,陽氣始至。氣候特點是溫而不熱。「君火」與「相火」相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取類比象的表述。「君火」時如君臨天下,光明普照,熱多在形而少在實;一到「相火」,就如同宰相治國,才是實熱。少陽相火的概念是陽氣正當少壯。氣候特點是日漸炎熱,而且火旺攜風,所以常有風氣相助。太陰濕土的概念是至陰返陽,陽氣在外,暑熱夾濕,土育化萬物。氣候特點是雨多濕盛。陽明燥金的概念是陽藏秋窗,「明」字原為「朙」,是月照窗欞之意,喻陽氣收斂,熱隨秋去,金為肅殺之氣。氣候特點是天干氣燥,寒霜漸臨。太陽寒水的概念是至陽返陰,陽氣收內,水沉於下。氣候特點是天寒地凍。除了以上隨季節規律性變化而確定的主氣,每一氣還有客氣相佐。客氣是依每年歲氣的變化而推算出來的(見表一:歲氣變化周期一覽表)歲氣的變化,是以「司天」和「在泉」來表述的,「司天」和「在泉」之氣統轄全年,司天之氣偏重上半年,在泉之氣偏重下半年。再加上司天之氣與三之氣的客氣相同,在泉之氣與終之氣的客氣相同,則更強化了客氣的影響力。有些時候,當季的氣候特點更多的是反映客氣的狀態。在主氣和客氣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一氣隨歲氣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性氣候特點。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司天之氣是太陰濕土,在泉之氣是太陽寒水,則氣候特點是全年濕寒,上半年偏多雨,下半年偏寒冷。已經過去的三之氣(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氣是少陽相火,客氣是太陰濕土,明顯比往年雨水偏多。尚未來臨的終之氣(11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下旬)在泉之氣、主氣和客氣都是太陽寒水,三寒疊加,儘管會因物極必反,出現短暫熱象,但整體上一定會比往年冬天要寒冷,大家屆時不妨驗證一下。(詳見附件2《己丑年[2009年]氣候特點和養生提示》)。以上只是對五運六氣的簡單的常識性解釋,要想掌握更廣泛的深層次的內容,需要深入學習《黃帝內經》、《易經》等典籍;如果想破解此規律之迷,則需要藉助天文、曆法、物候、氣象等各門科學;如果想從此入手研究生命科學,那就只有在中醫中找答案了。表一:歲氣變化周期一覽表歲氣地支司天在泉六氣變化氣候特點六氣主氣客氣子午之紀司天少陰君火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火燥在泉陽明燥金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丑未之紀司天太陰濕土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濕寒在泉太陽寒水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寅申之紀司天少陽相火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火風在泉厥陰風木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卯酉之紀司天陽明燥金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燥火在泉少陰君火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辰戌之紀司天太陽寒水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寒濕在泉太陰濕土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巳亥之紀司天厥陰風木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風火在泉少陽相火四之氣五之氣六之氣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依據《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推演五運六氣的周期從表一可見,氣運變化每六年就出現一個相似的周期,比如在未年(羊年)的2003年出現的疫病「非典」,到丑年(牛年)的2009年又出現疫病「甲流」。氣候與發病特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見表二:歲氣與溫病相關表)。我們暫稱之為「似周期」。表二:歲氣與溫病相關表年 支公 元歲 氣易 發 病 氣 運氣候與發病特點司 天在 泉氣 運主 氣客 氣辰1988 20002012 20242036 2048太陽寒水太陰濕土初之氣大寒到驚蟄1.23—3.21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去年的少陰君火在泉之氣此時遷移,相火與君火二氣相交。氣候反常地溫暖而多變,易發疫病和溫病。戌1994 20062018 20302042 2054卯1987 19992011 20232035 2047陽明燥金少陰君火二之氣春分到立夏3.21—5.21少陰君火少陽相火陽熱更盛,導致各種危急病症發生。人們常因患病突然死亡。酉1993 20052017 20292041 2053終之氣小雪到小寒11.23—1.23太陽寒水少陰君火冬天氣候反溫,易發溫病。寅1986 19982010 20222034 2046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初之氣大寒到驚蟄1.23—3.21厥陰風木少陰君火氣候反常地溫暖而多變,易發生溫病。申1992 20042016 20282040 2052丑1985 19972009 20212033 2045太陰濕土太陽寒水二之氣春分到立夏3.21—5.21少陰君火少陰君火火熱之氣極盛,氣候較熱,易導致溫疫病大流行,不論地區遠近,都可發生。未1991 20032015 20272039 2051子1984 19962008 20202032 2044少陰君火陽明燥金五之氣秋分到立冬8.23—11.23陽明燥金少陽相火氣候燥熱,易發生溫病。午1990 20022014 20262038 2050巳1989 20012013 20252037 2049厥陰風木少陽相火終之氣小雪到小寒11.23—1.23太陽寒水少陽相火時值冬令氣候反溫,易致溫病、疫病發生。亥1995 20072019 20312043 2055這種「似周期」的推算,僅以年歲的地支為參數,若再加上天干,則60年為一個「准周期」,稱之為一個「甲子」。「甲子」不是單純的紀年辦法,它所包含的內在規律,是我們的先人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觀測總結出來的。西方民族的起源多是游牧為主,雖也受氣候影響,但由於可以隨時遷移,所以消弭災害的能力比較強。而我們東方則不同,我們是以農業為主,必須對氣候變化規律有更深透的了解。60年「甲子」這一規律被我們的祖先廣泛地應用於農業、醫療等生活中,並擴展到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成為涉及天文、曆法、物候、氣象、地理等綜合性很強、應用面很寬的一門科學。並在經受實踐和時間的檢驗中,逐步滲透進我們的文化,成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讓時間驗證一下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疫病。雖然史書的記載不盡完整,但只要是比較嚴重的疫情,總會找到些蛛絲馬跡。在這次「甲流」發生後,李維賢先生(中醫主任醫師,原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基礎所副所長)從大量史籍中,查找己丑年的疫情,居然被他抓住了規律性的現象,請看下錶(表三:己丑年史載發病疫情表)表三:己丑年史載發病疫情表公元朝代紀年干支疫 情出處269年西晉武帝五年己丑大疫見《疫症集說》卷一869年唐懿宗五年己丑宣、歙、兩浙疫見《唐書》卷三十六《五行志》1049年宋皇祐元年己丑河北疫,遣使頒葯見《續資治通鑒》卷五十1109年宋大觀三年己丑江東疫見《宋史》卷六十二1589年明萬曆十七年己丑時疫盛行見《傷暑全書》卷下附刻《疫證治案》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湖州大疫;四月桐鄉、象山、高淳大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潛山、南陵、銅山、無為、東流、當塗、蕪州大疫;十月江南大疫。見《清史稿》卷四十《災異志》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婁縣疹症大行見懷抱奇《醫徹》卷一《發疹類》;兼見沈又彭《傷寒論讀》原書凡例1889年清道光九年己丑邗上喉患盛行見張振鋆《痧喉正義》江曲春序(李維賢提供)從此表看,病毒病菌竟然如此聽話,不是聽我們人類的話,而是聽從大自然的擺布。疫病與年運竟然有這麼強的相關性。當時的記載太過粗略,沒有發病月份的標註。我們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依氣運規律推算,發病應多在二之氣。中醫常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當冬天不冷,陽氣不能內收,藏而不能化精,則必成內熱鬱積,遇到二之氣的少陰君火,使內熱難以發散,內熱遇外寒或內熱夾濕,則很容易發生流感。陸懋修的推算晚清有一位名醫,叫陸懋修(公元1818-1886年),儒醫兼通,精於臨證,在當時極有影響。他說「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氣司天之為病」。依據此理,他將公元前2697年(黃帝八年)作為第一甲子的起始,推算至1864年,第76甲子。以人們所熟悉的有影響的古來醫家為例,探索六氣變化與醫家流派的相關性,得出「濕寒、寒濕之運,則以溫散溫補為治者,非偏矣」,「風火、火風、燥火、火燥之運,則以涼瀉清滋為治者,非偏矣」(見表四:六氣變化與醫家流派的相關性)。中醫門派很多,但主要分為寒涼派和溫熱派,只有當它們療效十分明顯時,才有可能為人們所認可,成為當時的名醫名派。而探究其內在原因,則是與當時的氣運變化相應。中醫歷來主張因人、因時、因地施治,就是對這一規律的認識和應用。表四:六氣變化與醫家流派的相關性甲 子歲 氣公元紀年用 葯 特 點第49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184-213214-243張仲景以桂枝、麻黃之溫,治中風、傷寒之病,用寒涼之青龍白虎湯治溫熱、濕溫之病。時人慣用烏、附辛熱,為治多誤。第65甲子陽明燥金少陰君火1144-11731174-1203劉守真,燥火用事,亦宜於涼。第66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濕土1204-12331234-1263李東垣,寒濕用事,故宜於溫。第68甲子少陰君火陽明燥金1324-13531354-1383朱丹溪,火燥用事,故宜於清。第72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濕土1564-15931594-1623張介賓,寒濕用事,專主溫補。第73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1624-16531654-1683吳又可,風火用事,溫熱暑疫,多用寒涼。第74甲子少陰君火陽明燥金1684-17131714-1743火燥用事,相延用寒涼。第75甲子太陰濕土太陽寒水1744-17731774-1803循故轍施治多乖。濕寒用事,王朴庄以溫散溫補見長。第76甲子少陽相火厥陰風木1804-18331834-1863火風、燥火用事,霍亂盛行,盡為熱證,陸懋修獨以石膏、芩、連,清而愈之,或以涼水調膽礬,吐而愈之。第77甲子陽明燥金少陰君火1864-18931894-1923依據陸懋修《六氣大司天上下篇》我們的再推算陸懋修的推算,揭示了氣運變化與中醫醫家流派的相關性,「補瀉溫涼,各隨其運」,進一步證實了中醫的天人相應的理論。對於《黃帝內經》所說「必先歲氣,毋伐天和」,陸懋修指出「此但就逐年之歲氣言之,而六十年之歲氣不可不講也」。按照這個規律,我們繼續下推:表五:第78-81甲子氣運表甲 子主 客 氣公元紀年氣候特點第78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濕土1924-19531954-1983寒濕第79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1984-20132014-2043風火第80甲子少陰君火陽明燥金2044-20732074-2103火燥第81甲子太陰濕土太陽寒水2104-21332134-2163濕寒由此可見,我們現在正處在風火之第79甲子。現在40歲以上的人都還記得,小時候一到冬天天氣很冷,都需要穿棉褲、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腳、耳朵屢犯凍瘡。而從1984年之後,據氣象觀測記載,至2008年之前,已經出現了16個暖冬,這又恰與我們推列的氣運的變化規律相符(請看錶六:1984-2013年30年氣運表)。未來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會回到與1984年相同的坐標橫軸,重新開始變冷。當今的中醫,雖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但仍可見寒涼派與溫熱派兩派並存。正因我們這代人的年歲跨了兩個不同的甲子,1984年以前為寒濕氣運,則溫熱派多良效,之後為風火氣運,與當年張仲景所處年代的氣運相似,則又能以寒涼派勝出(見表四、表五)。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辨證施治,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正是中醫的高明之處,正是我們的老祖宗的高明之處。「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不考慮年運的變化,不從大處著眼,抓不住氣運變化的大參數,只去摳腳趾頭,又怎麼能看好病呢?表六:1984-2013年30年氣運表甲子紀年公元紀年司天之氣在泉之氣氣候特點甲子庚午丙子壬午戊子*1984*1990*1996*20022008少陰君火陽明燥金火燥乙丑辛未丁丑癸未巳丑19851991199720032009太陰濕土太陽寒水濕寒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1986*1992*1998*20042010少陽相火厥陰風木火風丁卯癸酉己卯乙酉辛卯*1987*1993*1999*20052011陽明燥金少陰君火燥火戊辰甲戌庚辰丙戌壬辰19881994200020062012太陽寒水太陰濕土寒濕己巳乙亥辛巳丁亥癸巳*1989*1995*2001*20072013厥陰風木少陽相火風火以*標明的年份應是1984—2007年間出現暖冬的年份,之後的暖冬還會出現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大氣變暖與淡水危機從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將出現20個暖冬(至2007年已經出現了16個)。而且根據表五所推,這30年屬於第79甲子的前30年,當以厥陰風木為主,氣候雖會變熱,但由於風具有「善行而數變」之性,其間還會出現偏冷的現象。而其後30年,即從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後30年,則屬於少陽相火當令,應該比前30年更熱,現在人們所說的大氣變暖將會更加突出。就是說現在還沒熱到頭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後才有可能開始降溫。在以溫熱為主的年運中,必然多發流感,大家應注意表2的提示。值得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氣變暖之後的第80甲子,進入火燥當令,在熱之上又加乾燥少雨,恐怕將出現比較嚴重的淡水危機,我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危機。與其現在花大力氣去防止大氣變暖,不如趕快為解決淡水而未雨綢繆。改變大氣變暖不是人力可為,而解決淡水缺少卻是人必當為,舍當為不為而取不可為強為,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氣運的疊加陸懋修依60年一個「甲子」的准周期,「擴而大之」,以6個60年,即360年為一大運;以6個600年即3600年為一大周。並「從厥陰風木運始」進行推算。依此推算,從1984年起進入第14大運,至2343年前,這360年就是少陰君火和陽明燥金當令,屬火燥大運。從公元904年至4503年,這3600年為第2大周,亦屬火燥大周。可見,我們今天正是在火燥疊加的氣運之中,氣候變暖大勢所趨。只不過周期越長、越大,與某一年的相關性越小,影響力越弱。但這類疊加的推算卻可以作為長期趨勢的參考,或許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有意義,或許能給我們一個探索大自然規律的新的啟示。綜合歸納、推理演繹、取類比象是我們祖先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與西方的統計演算、數理分析、精密實驗一道,共同詮釋著人類面對的各種事物。與西方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一些精確性,但更多了系統性、完整性和變化性,從這個角度上評價,其科學性不容置疑。誰是大氣變暖的罪魁禍首誰是大氣變暖的罪魁禍首?許多人認為是人類自己,是人類無止境地開發、索取、享用的結果。人類真的該承擔罪責嗎?前些時候,有新聞報道,在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發現了一個經考證為漢代以前的碼頭,說明這沙漠曾有過廣闊的水域。我們至今未見到人類曾在這裡有過大規模開發的記載,那麼這片土地何以變成了沙漠,碼頭何以埋在了沙丘之下?恐怕誰也無法將之歸罪於人類。在世界各地,幾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發生,20多年前的興安嶺大火、前年的希臘大火、這兩年的美國加州大火,哪一場大火不是在增溫?哪一場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們卻沒有見到周邊地區氣溫升高的報道,如果說它們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會有人相信。這些大火與幾千個發電廠或數萬輛汽車的排放相比,該得出什麼結論呢?關於大氣變暖的思考按照運氣學說,大氣變暖是一個周期性的必然,就象大氣變冷一樣,都是不可避免的,都不是人為可以操控的。本文在前面已經將此規律陳述得很清楚了。即便按照能量守恆定律,也應該認識到有變暖的地方就會有變冷的地方,不然暖從何來,寒歸何處?現在面對大氣變暖,我們說是人類過度地開發了能源。如果將來變冷了,又該怎麼說?是不是又要說是人類過度地消耗了能源?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卻沒有人大驚小怪,也沒有人試圖讓地球停止轉動。為什麼面對長期的冷暖濕燥的規律性變化,人們卻如此恐慌?人不僅生活在地球上,更要知道人還生活在宇宙中,其他星球的運動變化不可能不對地球產生影響,只是它們的運轉軌道太遠,運行周期太長而已。地球打個噴嚏,就已經是人類難以抗拒的地震、海嘯、颱風、洪水等災難。宇宙如果打個呵欠呢?人類該怎麼辦?面對大自然的變化,面對大自然的規律性變化,人類該怎麼辦?是改變地球的轉速,還是調整與太陽的距離?是把大氣層的暖被揭開幾層,還是讓海水的蒸發把熱量散到大氣層之外?是把海水注入地殼讓岩漿冷卻,還是把月亮上的冷氣輸送到地球?這恐怕都只能出現在神話或科幻故事裡。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這麼大的「道行」。設想在陰霾的天氣中,集合數萬人,一齊發力吹,吹不開一片青天;在烈日當頭時,儘管有「揮汗如雨」的文學誇張,人再多也澆不濕地皮。「人定勝天」,只是人們的曲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早成了歷史的嘲笑。國慶60年「十一」的藍天白雲,是主客氣陽明燥金的必然,若說是當日早6時在門頭溝所發的400多顆火箭所為,只怕有貪天之功之嫌,怎麼連「早看東南,晚看西北」的諺語都忘了?既然如此,人類該怎麼辦?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之點,在於不僅誕生於天地,不僅生存於天地間,而且還可以反過來認識天和地。在認識天地、探索天地規律的基礎上,順應天地、保持與天地的和諧。中醫就是這麼做的,老祖宗就是這麼做的,我們想,人類就該這麼做。當我們在春天播下種子,無須揠苗助長,我們能做的只是施肥、鋤草、澆水、殺蟲,當秋天來臨時,自會迎來豐收的喜悅。儘管我們心有不甘,儘管我們在不斷掌握更先進的科技手段,但終究不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那就還是讓我們腳踏實地吧!關於大氣變暖的再思考我們人類的確在毀壞著自身的生存環境,這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的行為已經為人類所不解,所不恥,所不容。當我們承受了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朝鮮的焦土轟炸、越南的地毯式轟炸;當我們見識了伊拉克的人體炸彈、美國九一一的慘禍,我們無法再保持沉默,我們為我們自己感到悲哀。我們不知道哪一樁增加了大氣的含氧,哪一件降低了大地的溫度。飛機、坦克的轟鳴,該相當多少汽車?導彈大炮的呼嘯,該勝過多少黃沙?如此排放,該用多少錢來購買?我們呼喚環保,我們更呼喚和平!和諧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要求,違背規律,倒行逆施,帶來的將是人類更深重的災難。我們今天認識到的,還只是要治理空氣和水的污染,其實人類違背規律的「作為」還遠不只如此,人類自己放出的魔鬼,在覬覦著人類的幸福,啃噬著與大自然的和諧。人類視為靈丹妙藥的對抗性藥物,破壞著人體和大自然的菌群平衡,再濫用下去難免會出現菌群污染。 「甲流」的肆虐,已經讓我們看到病毒變異會越加複雜、越加廣譜、越加迅速的傾向,發展下去,假以時日,人類用疫苗對付病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總有一天,會象今天抗菌素無法殺滅病毒一樣,走到束手無策的地步。到那個時候,花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長期濫用藥物、菌群紊亂的個體今天已不罕見,社會上的菌群污染也已經初露端倪,尤其是規模龐雜的大城市,會更早地出現這類問題。菌群污染的恐怖將遠遠大於空氣和水的污染,其治理的難度更是不可想像。我們首先要治理的應該是人類違背大自然規律的做法,我們最終要實現的是與大自然的和諧。從家庭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走向自然和諧。「人定勝天」不能曲解為人一定能戰勝老天,而是說人類的和諧安定必會帶來大自然的完美的回報。客觀存在的規律,什麼時候能服從人的主觀意願?我要服從我,你要服從我,大家要服從我,大自然更要服從我,當「以人為本」被悄悄換成「以己為本」的時候,人類自己就離魔鬼不遠了。天上有財難買命,世上無葯可醫愚,最愚者莫過於逆天行事。違背規律,自以為是,最終將受到規律的懲罰。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氣候特點和養生提示》庚寅年為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乙庚化金,原屬歲金太過,但由於受到司天火氣抑制,構成金運平氣之年。一般來說會獲得正常的收成,尤以稻穀和堅果類收成良好,秋風多發,天高氣爽,但可能會出現暴涼現象。全年氣候,上半年以熱為主,下半年以多變為特徵。因而全年氣候偏熱,變化較大而不穩定。同時由於火氣偏盛,熱極生寒則必有寒氣來複,會出現突然寒冷的變化,人們易於發生外熱內寒症,也正因為寒熱往複,虛實並見,而且發病急、變化快,在治療上應採用及時調和的方法,即「和而不爭」,這是全年施醫的準則。初之氣,大寒至春分前(1月20日至3月20日左右),主氣是厥陰風木、客氣是少陰君火。司天之火,加以客氣之火,造成在風氣偏盛之時,氣候偏熱,「候乃大溫,草木早榮」,而且「寒來不殺」,即使偶有變天,也不會影響到草木的生長。這段時間人們發病以溫病為主,氣鬱結於上,肝火上逆,易患血溢、頭痛、目赤、咳逆等病。養生重在平肝氣、養肝陰、去風熱。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前(3月20日至5月20日左右),主氣是少陰君火,客氣是太陰濕土。與往年多風乾燥的春天不同,氣候特點是春雨綿綿,濕溫互現。火氣被濕氣遏制,熱鬱結於上,易發生咳嗽氣喘、嘔吐上逆、皮膚瘡瘍等疾病。養生重在避濕。以多食苦味、燥濕、清火類食品為宜。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前(5月20日至7月20日左右),在全年司天之氣為少陽相火的情況下,這段時間主客氣都是少陽相火,三火疊加,所以「炎暑至」,氣候特別炎熱,不再有雨濕天氣,疾病多由於內熱而生,宜多食清涼解暑、生津降火之品,對於室外工作者應注意防晒。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前(7月20日至9月20日前後),主氣太陰濕土,客氣陽明燥金,氣候轉涼,雨水偏多,氣候多變,時冷時熱。疾病多因濕困。當金風送爽之時,人們的感覺會比較舒服。養生重在避濕,以多食苦瓜、薏米等為宜。五之氣,秋分至小雪前(9月20日至11月20日前後),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太陽寒水,陽熱已斂,寒氣到來,雨水尚多,樹木早凋。由於秋行冬令,氣候略冷於往年,要注意防寒保暖。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前(11月20日至來年1月20日前後),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厥陰風木,由於全年在泉之氣也是厥陰風木,風氣偏盛,沙霧迷濛,忽冷忽熱更顯頻繁,又由於冬行春令,應冷不冷,草木提早萌發。此時人們肝氣偏盛,易於氣滯血瘀,再加上木氣反侮肺金,易出現咳嗽等病。養生應重補脾清肺,以多食山藥、百合和酸味養肝等食品為宜。總之,全年宜隨時注意氣候冷熱變化,提前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附件2《己丑年[2009年]氣候特點和養生提示》按照《黃帝內經》的推算,2009年即己丑年,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氣候以濕寒為主。己丑年屬土運不足之年,但得歲運相助,構成土運平氣;可是由於同時又是太乙天符之年,全年氣候變化極不穩定,疾病表現比其他年份來得急重。各季的氣候變化大體如下:初之氣(1月20日至3月19日)主客氣均為厥陰風木。氣候由寒轉暖,風和日麗,大地回春,萬物欣欣向榮,只是雨水偏少。人們疾病較少,主要疾病是肝氣偏旺,由於肝主筋,因而易出現筋絡拘強、關節不利。應注意疏肝理氣,避免生氣急躁,可少量服用烏雞白鳳丸、加味逍遙丸等藥物。二之氣(3月20日至5月20日)主客氣均為少陰君火。氣候偏熱,雨水應時而來,人們感覺十分舒適。但由於易受溫邪,可能各地都有流行感冒發生,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汗出而渴。應注意清內熱,防感冒,可服用流感Ⅰ號等藥物提前預防或者以綠豆、白茅根、冰糖、荸薺煮水,每日飲用。也可以多吃西瓜、橙子等水果。三之氣(5月21日至7月22日)主氣是少陽相火,客氣是太陰濕土。氣候大體正常,雨水偏多,寒熱互見。由於濕邪較重,人們易出現全身酸重、下肢浮腫、胸滿腹脹等癥狀。應注意採取辛開苦降,寒熱平調,發汗利小便等方法溫寒、燥濕。同時注意依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不宜過早更換夏裝。四之氣(7月23日至9月22日)主氣是太陰濕土,客氣是少陽相火。氣候白天炎熱,早晚偏涼,雨水比往年略多。還是以濕邪為主,易出現腹壁水腫,全身浮腫這類疾病。防治方法與三之氣大體相同,還是重在發汗、利尿、溫中、清熱、燥濕。多吃苦味食品。五之氣(9月23日至11月21日)主客氣均為陽明燥金。氣候偏涼,寒霜早降,西風清肅,樹木凋零。人們易患咳嗽惡寒、鼻堵流涕、皮膚斑疹這類疾病。應注意保暖防寒,不宜過份「秋凍」。應提前補心火、扶陽氣,往年立冬開始服用的養顏、養精膏方應提前至國慶節之際。六之氣(11月22日至2010年1月20日)主客氣均為太陽寒水。氣候特別寒冷,陰雲不開,霜凝為冰,雪凍冰堅。人們易患關節禁固、腰椎疼痛、腎病腰痛等疾病。防治重在預防,在五之氣時即提前進補,多吃牛羊肉、雞肉等溫性食品,並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準備。總之在以寒濕為主的年份應注重溫寒燥濕,尤其是在入冬後「必贊陽火,令御甚寒」。而在春季應以多清熱、少出門為佳,避免流行疾病的侵擾。以上提示,只是以《黃帝內經》的理論所做的預測,是否準確,有待大家的觀察和體驗2011年(辛卯年)氣候特點和養生提示根據《黃帝內經》的推算,從2011年1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下旬,作為辛卯年的氣運周期,是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而且是水運不及之年,大體是上半年偏涼,下半年偏熱,氣候反常而多變。初之氣:從大寒至春分前(1月下旬至3月下旬),主氣是厥陰風木,客氣是太陰濕土。風濕是其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倒春寒,天氣變冷,河水復凍,時有寒雨。濕邪在表,熱邪在里,多見腫脹、嗜睡、鼻衄、嘔吐、小便赤黃等。應多吃小米、薏米、紅小豆等溫性燥濕類食品。二之氣:從春分至小滿前(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主氣是少陰君火,客氣是少陽相火。天氣溫暖,春光明媚,草木榮茂。由於氣溫回升過快,熱邪鬱積難發,易生癘氣,很可能會有瘟疫流行,須防急病致死。發病可能多在北方。應多吃綠豆、荸薺、藕等清火類食品。三之氣:從小滿至大暑前(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氣是少陽相火,客氣是陽明燥金。天氣不熱反涼,涼熱交替,燥雨互現,忽冷忽熱,氣候嚴重反常。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防止感冒。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調整飲食,適當吃些辛溫類食品。四之氣:從大暑至秋分前(7月下旬至9月下旬),主氣是太陰濕土,客氣是太陽寒水,冷雨降,多濕寒,會明顯感到「一場秋雨一場寒」。由於濕傷脾、寒傷腎,應多吃些小米、薏米、山藥、大棗、黑豆、紅小豆等溫寒燥濕類食品。五之氣:從秋分至小雪前(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主氣是陽明燥金,客氣是厥陰風木,深秋不冷反溫,草木不凋反榮,多風少雨。此時要防咳防燥,以備暖冬。應多吃梨、果、多喝水。六之氣:從小雪至大寒前(11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下旬),主氣是太陽寒水,客氣是少陰君火。蟄蟲不藏,水不結冰,氣候溫和,是為暖冬。此時又可能有感冒流行。應注意多吃些去火的食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能治什麼病之七:癌症
※中醫醫療技術手冊│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五音入五臟 | 中醫五音療法探析
※血府逐瘀湯
※咳嗽吃什麼好的快 40個中醫治療感冒偏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