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入太極江湖:練太極如在空氣中游泳——大國小民
2016 05/13
她病重身體垮掉,父親說"再不練太極拳,你就要死了"。
《大國小民》第383期,文|吳絳楓
本文系網易原生內容中心《大國小民》欄目出品,每周一至周四晚上9點準時更新。
「太極拳是老年人的專利」,連馮秀茜上一年級的小外孫也這麼認為。
四月底,馮秀茜在北京天壇公園教外孫和他的兩個小夥伴練太極。小傢伙起初並不情願。知道太極拳有「摸魚」的招式,他一邊比劃一邊抱怨,「這拳太慢了,我才不學」。馮秀茜告訴他,「太極拳也可以快起來」,祖孫倆說笑比劃,連說帶哄,外孫才應允試試。
習武二十餘年,這是馮秀茜頭一回教孩子。她在人生的下半程,才領會到太極拳的妙處,心有遺憾。於是早早開始給外孫啟蒙,「沒有那麼多深刻的東西給他們,太極拳講究『沾連粘隨』,先讓他們沾一沾,帶著他們玩一玩。至於將來學不學,學到什麼程度,看他們自己發展吧,順其自然」。
天壇公園裡,參天的松柏多,陽氣足。老樹圍成的林子中,暗藏著各路門派。有心習武之人,穿梭在樹林之間,切磋技藝,互相學習。自1989年學拳伊始,馮秀茜就選在此處修鍊。
平日里練功,馮秀茜並不拘泥於太極練功服,往往一身現代休閑運動裝,「怎麼舒服怎麼來」。她身材嬌小,神情平靜舒展,看上去慈眉善目。將背包往低矮的枝頭一掛,便開始站樁、採氣。
一套拳打下來,內行人都看得出她功夫高,卻不知她是誰。上前一打聽,才曉得她是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宗師馮志強的三女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馮志強早年師從胡耀貞和陳發科。前者是心意拳名家,身懷道、武、醫三絕。後者是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三十歲時,天資聰慧的馮志強,即已成為二老的得意弟子。他博採兩位師父所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融會貫通地創出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開宗立派。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分為功法、拳法、器械、推手、散手五部分,既有養生保健之用,又有技擊防身之效。在給拳法命名時,不少人建議馮志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但他堅決反對。他認為拳法雖為他所創,卻是承自前人。為表達對兩位恩師的敬意和緬懷,馮志強以其武功師承來命名此套拳法。
前香港特首董建華有位保鏢,一身硬功夫十分了得,起初十分不屑於這「軟綿綿」的混元太極拳。經過幾次切磋,他感受到太極功法的博大精深,遂拜入馮志強門下,成為他的入室弟子。外家拳及很多西洋技擊術剛猛有餘,溫養不足,多年的江湖闖蕩雖令他揚名立萬,也讓他身體的內在機能受到損傷。隨馮志強修習太極拳後,身體逐漸得以復原。
作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馮志強在武林中享有盛名,又因其為人俠肝義膽,總有武林同道登門求教。像這種不打不相識的師徒情分,和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人數不勝數。
早在30年前,馮秀茜雖然知道父親厲害,但是並不清楚父親的修為到底有多高。那時她也根本沒想到自己會把父親的太極拳傳承下來。她自幼反感習武,覺得「都是些大男人在練」,不適合女孩。
1987年,馮秀茜的心臟出了問題。她原本就體弱,在研究所上班時壓力大,常年服用安眠藥。病來如山倒,一下就垮了。眼見她羸弱不堪,做父親的馮志強心疼,語重心長地規勸:「該練太極拳了。再不練,你就要死了。」
她決定試一試。沒想到一試就是半輩子。
走進父親的江湖
馮秀茜出生於1957年。彼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即將拉開序幕。馮秀茜在北京的五老衚衕長大,家裡共有四姊妹。一間窄小的屋子,被分隔成兩部分。除了床,幾乎沒有落腳的位置。
隔三差五,便有人來找父親馮志強切磋技藝。他為人慷慨寬厚,來客時,必定吩咐妻子備好飯菜,留人享用。
馮志強當時是北京電機廠的電工,工作繁忙。既不能對外教拳,也很少拋頭露面。但其為人仗義厚道,極為關照同門師兄弟,特地與在外開館教拳的師兄弟約法三章:一不生事;二不交手;如若有人「踢場子」,均由馮志強出面應對。
也是在1957年,陳發科因病去世。臨終前,他囑咐馮志強,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兒子陳照奎。馮志強謹遵師父遺命,無論是習拳練武還是在生活上,都對這小師弟百般關懷,情勝親生兄弟。
陳照奎同樣敬重這位師兄。每次趕赴外地教拳,總要提前與馮志強商量一番。回來後,不顧舟車勞頓,必得先同師兄聚一聚。師兄弟倆約好,等馮志強退休後,以混元太極的功法幫陳照奎好好「規制規制拳法」。可惜沒等兩人閑下來,不到60歲的陳照奎便因病去世了。這也是馮志強一生至憾。師兄弟兩人之間的情誼,讓馮秀茜印象深刻。
學者型的太極拳大師顧留馨,當年經常登門拜訪。他相貌斯文,配了副玳瑁眼鏡,不像練家子,倒有幾分讀書人的氣質。馮志強聊起拳法時,顧留馨就蜷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做筆記。一代大家毫無架子,虛心求教。
還有個大塊頭的海軍上尉,馮秀茜覺得有意思。上尉上門找馮志強練推手,每回被推倒在地,都笑吟吟地爬起來。有一次,還把家裡的玉石柜子撞碎了。
馮秀茜回憶:「這些是我小時候,對太極僅有的好印象」。
馮秀茜那時不理解父親的江湖規矩、武功境界,只是直觀地反感那些練拳的男人,「他們一來就不走」,「我們家全都是女孩,生活起來特別不方便」。於是對太極產生了天然的抵觸情緒。
幼年時,父親極少和她說拳,更不會主動教她。馮志強尊重孩子的意願,一切隨緣,並不強求什麼。
直到她病重,父親邀她一起練拳,馮秀茜還執拗地回絕:「要練也不和你練」。自己跑去天壇公園找了個練劍的女老師,「因為當時覺得舞劍看起來很輕靈漂亮」。跟著女老師學了半個月後,馮秀茜終於開始留意父親的功夫和他的武林圈子。「他們的更有意思,練起來也舒服。」
此時,自尊心較強的馮秀茜不好意思主動提出跟父親學,轉而「投奔」父親的徒弟。「碰到哪個,我就邀他教自己幾招」。前後大約跟了五個「師父」,三個月,學了一套完整的混元太極拳。頑疾如抽絲剝繭,一點一點祛除。馮秀茜的身體狀況開始好轉,很少失眠,不用再定期去醫院拿葯。肩頸的病痛,通過內功調理也得到治癒。
九十年代初,馮秀茜索性向工作單位申請病退,專心修鍊。父親瞅著女兒像在認真學,想教她。這一次,馮秀茜沒有拒絕。她開始走進父親的江湖,理解他,研習他創立的拳法,並在一招一式中探索更深遠的境界。
開山收徒
對馮秀茜而言,馮志強算不上一位嚴師。
父親對女兒習武的要求,最初只停留在強身健體的層面。花在她身上的心思,就「不及其他子弟」。不過,她跟隨父親走南闖北,推廣混元太極拳,有近水樓台之便。父親偶爾興起,就點撥一二。更多時候,她帶著問題,向父親請教。
練太極,講究自我的悟性。「從感悟、體悟,再到頓悟」,一通百通。馮秀茜找來父親編撰的太極拳相關書籍,潛心研讀,對照修鍊,不斷漸悟。正如一個太極拳的起勢,她反覆練了二十多年,卻總有溫故知新的感覺。
她原先會找個單獨的時間,專門練拳。如今,就不再拘泥於形式、地點、時段。等公交時,做家務時,都可以練,可以悟。「我不會覺得這是在幹活,反倒是放鬆和休息。」
雖然馮秀茜一直強調「自己只懂些皮毛」,好友王學斌卻用「圓活」來形容她的拳法。王學斌在天壇公園看拳四十多年,見多識廣,是天壇公園裡有名的「看家子」,眼光極高。他說「這詞,一般人用不上」,「是種由內向外的表達」。如果要說得更直白點,它可能接近於馮志強所倡導的境界——「練太極要像是在空氣中游泳」。
這些年來,總有人提出要拜馮秀茜為師,她都委婉拒絕。因為凡是謙虛肯學之人請教,馮秀茜都會毫無保留地指點,「入不入師門,差別不大」。這一點,也來自父親的言傳身教。
父親在世時,反覆和弟子強調:「恩師教給我的功夫,我絕對不能獨享,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傳承下去。要造福人類」。對馮志強而言,「造福人類」不是一句空話。武林中人最講究門第、師承,影視作品中因師門絕學被外人學去而千里追殺的橋段並非杜撰,看家立命的本事怎可輕易授人?
但他將自己的一身功夫全無保留地傳授給大眾。「中華武學博大精深,傾囊相授後人都未必能學會、發揚光大,閉門自封傳承就會斷了。」況且太極拳不是一個人一個門派的拳,它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武學,屬於全人類。「如果全世界都修習太極拳的話,世界就真的和平了」。
基於此,馮志強晚年一直帶領弟子在全世界傳授太極拳,不分門內門外、地域國界,毫無藏私。
以前,碰上自己喜歡且信賴的拳友,馮秀茜會主動引薦給父親,拜入他的門下。身兼數職的馮志強,平日事務繁忙,指導弟子習武的時間並不充裕。到頭來,可能還是由她接手。意識到女兒的修行有一定境界後,馮志強便有意無意地跟她說起穆桂英、花木蘭等巾幗英雄的故事。
馮秀茜明白,父親這是有心栽培自己。不過,雖習武多年,她仍有些不自信——「身體不好,還是弱女子」。父親鼓勵她「不要妄自菲薄」,她也明白「得考慮太極拳的傳承問題」了。
直到2015年,馮秀茜才正式開山收徒。11位跟隨她多年的練拳者,成了開山弟子,其中有三位是90後。「太極是一種文化,特別適合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習練……收了徒弟,感覺自己更要努力,要做好榜樣。對於弟子來說,入了師門也會對修習更為認真看重。」
拜師儀式上,弟子身著黑白色的素服,在見證人的引導下,叩首跪拜,正式入門。廳堂中間擺放著師祖的遺像,師門裡的前輩、其他門派的拳友,一共二十餘人端坐在兩側。「場面就像你在武俠劇里看到的一樣」。
「師父,我們來看你了」
中國人講究規矩和儀式感。對武術愛好者而言,拜師之後,練太極就不再是興趣所致。習武者的身份,意味著傳承太極的責任。作為師父,馮秀茜收徒看重人品,講究緣分。
「尚武精神,振興中華;尊師愛徒,團結同道;繼承師意,刻苦練功;發揚正氣,不辱師門;德藝雙修,奮鬥終生。」 這是混元太極的門規,代代相傳,要求弟子們知行合一。
門規也是馮志強一生踐行的立身準則。在馮志強家裡,擺著他兩位恩師的照片。每逢收徒,或是其他重要之事,他總要對著照片,虔誠地告知兩位師父。這麼多年來,馮秀茜只見父親哭過兩次。其中一次在河南陳家溝,站在師父陳發科荒草叢生的墓地面前,父親嚎啕大哭。
對待徒弟,馮志強守時,節儉。外出吃飯從不願弟子們請客。要弟子花錢的飯局,也盡量給他們省錢。
2012年5月,馮志強病逝。馮秀茜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也是在這時候,王學斌結識了馮秀茜。他在天壇公園看見馮秀茜打拳,拳意之間透著說不出的悲傷與苦楚。王學斌不解,上前找馮秀茜搭話。馮秀茜什麼也沒說,只是推薦他去看一本書,「姓馮的編的」。
馮秀茜常常夢見父親。在夢裡,父親會給她說拳。她在天壇教弟子練功,有時一拳揮出,不自覺地使出了父親的招式……她的手緩緩落下來,悵惘地說:「師父又來看咱們練拳了。」她習慣了稱呼馮志強為師父。
在馮志強看來,父女二人不僅是血緣關係,更重要的是道緣關係。「因為你我志同道合,才走到了今天。它更勝於親緣關係。」今年清明,馮秀茜領著師門子弟,給馮志強掃墓。大伙兒希望馮秀茜說幾句,她一出口,便是「師父,我們來看你了」。
父親走後,馮秀茜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把拳練好,教好,不能給師父丟臉」還肩負著傳承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使命,「把拳法傳承下去,就是對父親最好的懷念」。
至於如何傳承,有徒弟曾經問過師父馮志強:「如果我們的水平不能夠達到您的境界,是不是意味著混元太極拳很難傳承?」他笑了笑,沒正面回答。
幾年後,這位徒弟再次問起同樣的問題,馮志強給出了答案——「技藝層面的東西,通過你刻苦修鍊,只要悟性不差,多少能夠熟能生巧。然而技藝之後,卻是道。」
馮秀茜說:「太極拳不僅是一種拳術,不是學了一兩個套路就會了。太極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先賢提出要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太極拳恰好給了我們後人一種通過體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馮志強提出太極拳講求「松、柔、圓、活、靜、安、舒」,招式不用盡,凡事及而不過;與人推手不丟不頂,為人處世不卑不亢;內心篤定從容,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太極講究圓活,但是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培養浩然正氣。修鍊太極不但修身更能涵養心性。
而關於「道」,其實無可定義。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性境界對「道」都有不同的認識。
大道至深,統轄萬千;大道至簡,生生不息。
【「真傳計劃」(公眾號「zhenchuan-school」)由北京希望公益基金會發起,旨在減少傳統文化傳承學習中存在的「失真」現象,使文化傳人更直接、廣泛地與中國人的啟蒙教育、家庭生活對接,從而再續真傳。項目包括中國文化傳人公開課、真傳計劃以及傳人會。其中馮秀茜老師主講的公開課即將上線,她希望至少能影響一百個青年人(家庭)參與到太極拳的傳承。】
推薦閱讀:
※賭片已死,再無江湖
※為什麼出警當事警察不願意或十分反感被拍照?
※江湖相術集成(1~2)
※江湖相術中有關疾病面相秘術
※《江湖道》第二十一章 招親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