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之韻—古老的新石器時期玉器(下)

龍山文化時期的玉器

大汶口文化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先驅,山東省的考古工作者已經找到了地層疊壓關係方面的證據。

龍山文化是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距今年代約3500-4000年,它的下限年代較晚,有可能已經跨到我國歷史上的夏代,是高度成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在山東、江蘇和河北沿海以及遼東半島。如山東膠州市三里河龍山文化墓地中出土了許多玉石裝飾品,又如黃河下游地區前所未見的鳥形或鳥頭形玉飾成組隨葬,為以後商代大量盛行動物雕開創了先例。

此時期玉器製作領域進一步擴大,山東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里,曾經發現了成坑的半成品玉材,這說明當時的玉料來源比較充裕,出土有玉斧、玉錛(圖20)、玉刀、玉鑿、玉璇璣等,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山東日照兩城鎮發現的一件扁平長方形玉錛(圖20A為玉錛上的圖案紋飾)。錛玉質為墨綠色,長18cm,厚僅0.6-0.85cm。我們認為這麼長而薄的器物不可能是實用品,而應當是一件禮器,即「圭」的前身。在錛下部正反兩面單線陰刻了兩組不同紋飾,這兩組紋飾都以旋轉曲線圍繞目紋展開,形成非常概括的變形人形神像圖案。

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玉器,雖然有不少地點出土,但無論是從件數上還是在品種器形上均不多見。其真正成批出土的僅有陝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和較邊遠的湖北天門石家河三個地方。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與徵集來的各類玉器共127件,其中有禮器牙璋28件,大多數都在30cm以上,最大的長49cm,寬7.8cm,厚1cm;圭9件,作方首或兩角略成弧形,即所謂的「鎮圭」和「琬圭」;璜10件,扇面形,約圓的三分之一,兩端各穿一孔,有的外端有突出的齒牙裝飾;璧1件,外徑恰好是內徑的一倍;工具玉刀近40件,鏟2件,斧1件,玉戈3件,鉞5件,戚1件,璇璣2件;在藝術品中有玉雕人頭像(圖21)、虎頭、蠶、螳螂和蝗蟲等。玉雕人頭像採用雙面平雕手法,頭束高髻、團臉,鷹勾鼻,薄唇半張,線刻誇張性大眼,面頰透雕一圓孔,後腦平坦,頸細而短,腮幫略鼓,耳置於腦後。其面容安詳,神態自然,寫實細膩,比例協調,整個人像神態似帶笑意(圖21C)。這可能是部落酋長或其祖先的雕像,也可能是石峁人崇拜、祭祀的偶像。螳螂,圓頭勾吻,甬形體,軀體前後各有一棱外突,富有跳躍感。這批玉器製作大多數樸素無華,圓雕動物姿態生動逼真。

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器有玉琮、璦、鉞、鏟、梳、簪、管、臂環等。琮的造型與常見的有所不同,它的外周以四道豎槽分割成對稱,作距離不等的八角形,外圓弧面各飾三道淺槽,磨製光潔。玉梳作長方形,上方有一透雕圓孔,最密的一件有梳齒20個,是目前已知出土所見到的最早玉梳。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器與神木相比數量雖少,種類單一,但它仍是研究中原玉器極有價值的一批寶貴資料。石家河遺址1955年就曾出土扁平狀玉人面飾、捲曲形立體透雕玉獸、玉鳳、玉蟬和鳥首殘玉飾等。自1987年開始發掘,該遺址出土玉器豐富,器物類型有雕刻精細的人面形、飛鷹形、豬龍形、蟬形、管形、璜形等。玉器雕刻表面光滑,線條自然流暢,小巧玲瓏,造型逼真。特別是一件玉鳳,呈圓餅形,鳳作環顧狀,高冠,尖嘴,圓眼,身軀下部有數個透孔,肩披雙翼,毛端雙翎倒卷,姿態生動活潑,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我們從龍山文化出土玉器的造型、紋飾來分析,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和社會特點及時代所賦予的特殊性質,圖20B龍山文化玉斧上所雕刻的鷹鳥形像,並不僅僅只具有裝飾的意義,說明它與當時宗教思想有關,這種以某種生物為崇拜對象的現象正是原始圖騰的特徵。而我國史前時代的山東地區也恰恰是鳥圖騰集中流行的地區。在祭器、兵器上標誌鳥形族徽的現象一直到商末周初仍大量存在,但徽識中的鳥形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鳳鳥,有的是燕,有的是梟等等。這種現象或可與遠古時期「以鳥名正王帝之官」,即在一個大的鳥圖騰部落中包含許多以不同鳥類為標誌的氏族的情況相印證。

社會性質的改變必然使社會意識發生變化,我們從日照兩城鎮遺址發現玉錛的紋飾來看(紋飾是變形的人形神像),可以反映出很重要的一點,即人格神的出現是圖騰神向人格神的過渡,也就是說具有至高權力的人格神,取代以往圖騰神的地位,正是氏族社會逐漸瓦解,階級社會和奴隸制國家最高統治者出現造成的宗教觀念的必然改變。


推薦閱讀:

野人武宗雲挽救了即將消失的羅布泊史前文化——中國石器行(羅布泊段)
新石器時代玉璧 功能多樣的文化載體
石器時代考古
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玉器
【古玉天地】古玉鏤空製作——新石器時代

TAG:玉器 | 石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