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留下的不解之謎:立扶蘇是謠言,立胡亥才是本意?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網路圖)一、《史記》中秦始皇留下遺詔的記載難以自圓其說
如果史書中沒有記載著可靠的、可信的消息來源,其實都是值得懷疑的。道聽途說,想當然演繹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考察《史記》的文字,證明有遺詔的證據沒有,而否定它的證據卻很充分:
1、如果秦始皇臨死前命趙高寫有遺詔,也只會有李斯、胡亥、趙高和幾個太監知道。一旦李斯同意篡改遺詔改立胡亥,三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銷毀真詔書,殺掉那幾個知情的太監,在這方面李斯、趙高和胡亥是不會手軟的,他們後來的作為可以證明。那麼,誰走漏了風聲?誰敢走漏風聲?司馬遷不可能見到真遺詔的原件,也不可能採訪到事件的參與者,他在《史記》中記載的不過是道聽途說而已。
2、如果真有遺詔立扶蘇,而胡亥篡位又誅殺扶蘇、蒙恬,以及自己的20多個兄長,李斯又是同謀,那後來趙高、胡亥想殺李斯的時候,就不應該那麼拖泥帶水。趙高先是栽贓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通敵,後又設計挑撥李斯和胡亥的關係,然後又把李斯下獄反覆施酷刑審訊,最後還在鬧市公開處決李斯。如果真有沙丘遺詔,趙高只要悄悄地對胡亥說,李斯心存不滿,曾以公開沙丘真相威脅,這就足以使胡亥下決心除掉李斯了,不會愚蠢地公開審訊,公開處決。
3、如果真有遺詔,而李斯礙於名聲不敢公開事實真相,那麼到了被判殘酷的五刑處死,一家人就要被滿門抄斬夷滅三族的時候,李斯不應該再有任何顧忌了。無論是出於被出賣的仇恨,還是出於對秦始皇的愧疚,抑或對江山社稷的擔憂,李斯都應該,也必然會說出真相。可是,即使是到了被綁縛刑場的最後時刻,李斯竟然還沒有一句對小人、仇人、忘恩負義之人的唾罵,竟然沒有喊出一聲垂死的「冤枉」!
二、秦始皇沒打算立扶蘇為太子
春秋以來,在傳位上不少國君並沒有遵從所謂的嫡長制,而是立自己所偏愛的兒子。再說《史記》上只是說扶蘇是長子,但是不是嫡長子並不能確定。
1、太子是不出京城的
古代作為太子往往是呆在京城的,如果到了外地,那便是貶謫的結果。在唐朝,設立太子,經常是被封為雍王,雍指的其實就是京城,正好說明這點。
2、太子是不做軍隊中的事務的
太子不做軍隊上的事,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想來太子是未來的君主,怎會去打仗,太子應該做的是學習政治事務。看看明朝朱元璋的皇子,皇嗣朱標以及之後的朱允炆,不都是在京城養尊處優,不都是在京做政治事務的,而其他皇子都在守衛邊疆,後來奪位的燕王朱棣不就是在守護北平嗎?
3、扶蘇確實是沒有什麼作為
想來他的一生,也就是在勸阻秦始皇坑術士中有所作為而已,說出了一番治國的良言。秦始皇可能因此也就絕了立扶蘇為太子的想法。扶蘇在北疆長城做監軍,沒有什麼可以說道的作為,而胡亥繼位之後,處死扶蘇蒙恬,扶蘇也是顯得十分幼稚,很輕鬆地就赴死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扶蘇既是掌兵權,卻毫無反抗,他沒有能力更無成為領袖的魄力。
4、身體病重的緊急情況下為何不傳詔招來扶蘇
第五次巡遊時,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如果秦始皇選取的繼承人是扶蘇的話,沒有理由不帶上他。而事實是,此時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退一萬步說,即使開始巡遊時沒帶扶蘇,當秦始皇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時也應緊急傳詔招來扶蘇,而不是留什麼遺詔,那時又不是現在招之急來,而帝國不可一日無君,英明智慧的秦始皇難道還不明白這一點。這一切只能說明,秦始皇沒有想過立扶蘇為太子。
三、秦始皇有廢長立幼的打算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於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的時候,當時胡亥二十歲。
秦始皇即位以後,曾經五次巡遊天下。第五次巡遊,帶上幼子胡亥同行。史書上只有這麼一句簡單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這句話是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這一天,始皇帝開始出行巡遊天下。政府百官分成兩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帶領一套隨始皇帝同行,右丞相馮去疾帶領另一套留守咸陽。幼子胡亥愛戴父親,請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僅僅由這句話,我們似乎看不出這件事情與秦始皇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之間有什麼關係。但如果我們將有關這個決定的兩個背景情況加進來考慮的話,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背景是,這時候的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的決定,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第二個背景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長子,皇位第一繼承人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從而,秦始皇最終將選定誰做繼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樁懸案。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他們都是有皇位繼承權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或者在車上,或者在行宮中。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連帶著帝國政治中樞的移動,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動中,秦始皇選取胡亥同行,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這種非同尋常的重大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如果從父子之情來看的話,表明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的親情;二,如果從皇位繼承的政情上來看的話,則是顯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太子的政治意圖。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繼承人的事情,是歷史上被忽略了的問題,實有其事而被視而不見。
秦始皇立胡亥為繼承人的考慮,在史書中是有明確的線索可以追尋的。這個明確的線索,有胡亥和蒙毅兩人可以作證。
胡亥即位以後,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決定殺害親近扶蘇的大將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長期侍從在秦始皇身邊,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親信大臣。他熟悉宮廷內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經派遣御史傳令指責他說:「先帝曾經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從中作難。如今丞相參劾你不忠,罪當誅滅宗族。朕不忍,賜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決斷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殺以前為自己申辯說:「如今指責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於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說是知曉先帝之意了。又指責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遊天下,獨有太子跟從,先帝親愛太子之情,遠較諸位公子深厚絕遠,臣下是盡知而無所懷疑。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敢有過謀慮!臣下決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只是擔心事情不實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罷了。懇願使者能夠有所考慮,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責和蒙毅的辯解當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經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話中,更是明確透露出,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時的念頭,而是經過數年醞釀的積慮。看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有意立他為太子的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事實。(程三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