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陽艷
初教0606班
【內容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也是為了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針對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我們在某些偏僻的農村做了一個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和走訪,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 現狀 原因 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 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拚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卻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⒈留守兒童的困境。身體上稍顯「單薄」。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層次的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父母給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齡稍大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心理上缺少「呵護」。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兒童心理健康發育的重要環境。留守兒童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其實他們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也特別想和別的同齡孩子一樣能在父母的懷抱中受到呵護。
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富裕的生活,不然,他們也會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的。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兒童時期正是生長發育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是十分重要的。
⒉心理障礙問題嚴重。留守孩子父母忙於生計,孩子生活內容單調、貧乏,缺乏與父母共處的機會,消極的東西極易醞釀滋生。他們覺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愛,對父母有一種抵觸情緒,導致心理封閉,敏感且攻擊性強。有的自閉,心靈變得憂鬱,哀傷,有的放縱。一些孩子不積極和監護人及老師溝通,遇事從不說,也不知道向誰訴說。因長期的自閉會使這種情緒壓抑在心底,影響他們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導致他們迴避現實,不再提及和重視親情。
⒊道德行為規範失常。老人帶孩子會出現無意識過度溺愛的特點。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各方面問題出來了。從而導致孩子既軟弱又自私專橫。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引導和過問孩子的學習,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大部分監護人是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⒋留守兒童很少有全面發展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品德發展不盡人意。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總體差於非留守兒童。「雙差生」絕大部分產生在留守兒童中,是學校和老師的一塊心病。由於沒有父母的細心監護,而班主任老師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當一部分留守生學習缺乏自覺性,交友沒有選擇,喜歡成群結夥,打架鬥毆;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勤儉節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的甚至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參與偷盜,迷戀上網等不良行為。
現在的孩子們,在父母親眼裡、祖輩眼裡都是手中寶,正所謂「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於孩子們的寵愛也越來越重,父母親為了掙錢養家,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祖輩身邊,祖輩們捨不得打罵,對於孩子們過度的溺愛,以至於有些孩子養成那種「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的性格,則有些孩子卻因為父母親不在身邊而養成那種孤僻的性格,很少與他人交流,總是一個人做事,一個人學習,甚至有些孩子都不與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交談,可是這種性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試著去改變它,也許會有希望再看到孩子們那純真的笑臉。所以為他們做的有很多:
⒈關注並塑造孩子健康的心靈,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留守兒童大多數長期與父母分離,遠離親情,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產生一些不良行為。
①用「我相信,我能行!」——去呵護、培植孩子們的自信心;賞識孩子——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中,努力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多正面引導;通過評比「生活小標兵」、「學習能手」等活動,激勵孩子上進心。
②用「我相信,我能行!」——倡導學生建立自信心,提出「我相信,我能行」的口號,讓他們經常對同學說,我幫你,你真棒!對自己說,我要學,我思考!告訴世界,我能行,太好了!讓孩子們把學校當成他們第二個溫暖的家,在這個家庭里愉快地生活、學習,健康地成長。
⒉強化家庭監護責任,為留守兒童築就避風港。一是改變父母外出方式。應盡量避免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應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繫,督促其生活、學習、行為;同時還應多與孩子的班主任聯繫,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和老師一道教育孩子,促進其健康成長。三是監護人及父母既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 的觀念。
⒊父母、孩子間通信——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樑。為了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溫暖,減少親情缺失,學校經常組織留守兒童給遠在他鄉的父母寫信,通過寫信來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表達對父母的理解與問候。信的內容主要包括: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我的一件高興的事;我的進步等。活動之前,由班主任向學生講解他們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讓他們懂得現在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並使他們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在父母背井離鄉、艱辛勞動的條件下努力學習,照顧好、關心好在家中的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農活,發揚中華民族勤勞的傳統美德。
⒋加強家庭教育,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與教育子女的關係。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充分利用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家長會,通報情況,使學校與家庭產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無法代替的,每位父母親千萬不能放鬆對子女的教育,應有開闊的眼界和長遠的打算,在物質條件基本滿足情況下,應該多為下一代考慮。如果沒有可靠的監護人,父母外出務工時,至少要留一個在家,這對於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學業成績都是有益的。每個家長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長及監護人要樹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決兒童成長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確對待兒童存在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共建。從目前現狀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它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必須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當作一項希望工程,民心工程來抓,並切實落實在行動上,全面推動和諧社會的進程,關愛留守兒童。
推薦閱讀: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纖維
※單身男女調查:錯過理想婚齡 4成女仍不降標準
※你有貴族血統嗎?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
※調查顯示: 男銀偏愛柔妹紙 怕被女漢子「倒追」
※「80後」婚姻危機調查:70%婚外情都與網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