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吳重憙石蓮庵
在天津現存數以千計的小洋樓中,煙台道56-58號似乎早已被遺忘,綠樹婆娑中,很少有人願意多看它一眼。然而,只要翻開《中國文物地圖集·天津分冊》我門就會發現,它的主人並非尋常之輩。
吳重憙,字仲懌,一字仲飴,號石蓮,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吳式芬次子。山東海豐(今無棣)人。道光十八年(1838)二月初七日生。同治舉人。曾任直隸布政使,護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倉場部侍郎,河南巡撫等。吳的仕途與袁世凱密切相關。他光緒初任河南陳州知府時,鄉居之袁世凱適辦了「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因與吳約為「詩酒友」。袁還得吳之助,以蔭生進學讀書,成為袁的受知師。袁世凱出掌北洋後,調吳任直隸布政使,此後快速升遷。吳重憙跟著袁世凱官運亨通,但也挨了不少罵,梁鼎芬就曾直指吳「卑下昏聵」。台灣作家高陽在小說《瀛台落日》中,對吳重憙也有極盡揶揄的描寫。
吳重憙
宣統遜位後,吳重憙與眾多滿清遺老一樣遷寓天津,住在英租界十四號路(即今煙台道56-58號)。1918年7月29日卒於天津。關於吳氏卒年說法不一,此據《那桐日記》所載。那桐在津時與吳家住得很近,兩人來往密切,所記當可徵信。
《那桐日記》原件
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後,多次派人請吳出任官職,吳閉戶不納。使者復至始被延入,可還沒等來人啟齒,吳就說:「吾年逾七十,旦夕且死,寧有心依戀利祿耶?」袁聞之默然,最後以公府顧問名義,每月致饋八百元。從現存資料來看,吳重憙對袁世凱的復辟活動從未支持,可見其頭腦還是頗為清醒的。
吳重憙寓居津門時,名其藏書室曰「石蓮庵」。他精於鑒賞,且好題識,每於書冊首尾,述其源流本末。其間他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系統整理了吳氏明清兩朝五百多年間的文章、詩詞、奏本等,輯刻為《吳氏世德錄》、《吳氏文存》、《吳氏詩存》諸書。此外,他還與友人李葆恂合撰有《津步聯吟集》。
石蓮庵刻山左人詞十八種
海豐吳氏輯刻的其他典籍也為數不少,有《石蓮庵刻山左人詞十八種》,光緒十七年刻本;《豫醫雙璧》,宣統元年排印本;《石蓮庵彙刊九金人詞》,光緒年間刻本,此書光緒十二年至三十二年在不同地區隨刻隨刊,至光緒三十二年始匯印成叢書。
吳氏晚年生活落魄,藏書開始散出。重憙諸子,在其去世後兩三年內,也相繼離世,以至吳氏藏書很快星散。1923年,北京開明書局李象乾,就曾收得吳氏家藏日照許印林撰《攀古小廬手稿》及《攀古小廬雜著》等20餘種。但吳氏藏書的最後出手,還是在十年以後。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詠海豐吳氏藏書云:「清華家世海豐吳,此日真看竭澤漁。山澗口家繙半夕,棄余仍是雜精粗。」他釋義說:「海豐吳子苾觀察式芬,及其子仲飴侍郎重憙,累代積書,刊有《捃古錄金文》、《九天金人集》行世。住南城達智橋,去余寓不百步。侍郎歿於辛亥後,遺書漸散,至去歲(1934年)九十月間,出尤亟,日見打鼓販趨其門。最後,山澗口書販李子珍,以千二百金全有之,載數十車。」由此推斷,達智橋似是吳氏在京居所。藏書當為後人移去。在倫明所言的最後「數十車」吳氏藏書中,包括有吳式芬校本《平津讀碑記》、稿本《貞石待訪錄》等。後者十八巨冊,倫明曾與書賈商購未成,書遂不知所終。
推薦閱讀:
※為人處事的技巧
※為人之父,我就想問一句:子女的家是父母的家嗎?
※它是最不為人知的貓科動物,穿梭于山林15年首次現身
※河洛命名法為人改變運氣的手段
※建國初期鮮為人知的平墳運動 YS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