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義記(卷第三)
楞伽經義記(卷第三)
太虛大師講述
十四年夏在寧波天童寺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
己二 意生身相門
庚一 誡聽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意生身相,明佛菩薩得神應大用與二乘不同。佛不待問而直告誡聽者,以前在修行方便門已略明,此再從證成地位而說其差別相也。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標
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意生身者,以變化身譬同意識,想到何方即到何方,無空間之阻礙;想到萬年即到萬年,無時間之隔斷。譬如吾人念佛,想依正莊嚴之極樂世界,即現心中;又如讀至法華授記弟子當來成佛,一若各各剎土宛在眼前,此從喻立名也。從法立名,則廣義之等無間義,八識皆曰意;狹義之意,屬於六七二識。到菩薩位轉識成智,並非滅此二識。蓋二識上分別二執全斷,俱生執亦隨分斷除,與智相應之意心王,轉成清凈末那意識,現諸化身。佛果上八識全轉,湛然相續,即為自受用身;由七識現他受用身;前六識現種種化身;故意生身通於佛及菩薩。三種身相之第一種,初地至七地可得;第二、八至十地可得;第三、唯佛獨有。然十地亦分得,明得如實修行一乘法者,漸增上地而得三身。
壬二 別釋
「大慧!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原為初地至七地得,此舉中而攝前後也。蓋平等正受三昧樂,在三、四地才顯,所以發光、焰慧表其光明熾盛。由是自心所現種種之相,絕不分別,心無動搖,不為識浪所轉,了一切法無性而能現身無礙。雖然安住三昧,而常上求下化,皆是此意生身功用。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七地以前修行,尚須用功以自精進,至八地觀行成熟故,於無相觀中得無功用行,了知第一義空。身心轉變者,轉我愛執藏之根本依,故得無量三昧及無量相好、神力、自在、光明而迅疾如意。雖非四大造色之身,而現身土分分具足;雖現相好,猶如幻、夢、影、像。通達諸法即心自性,唯心為性。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者,遍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而現佛身,乃至異種異類之身,隨感而應。無行作者,言不假造作功用之境界。自證稱性圓滿無漏功德,與十方三世諸佛,平等平等。
壬三 結勸
「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
三種身大用如是,應觀察而覺了,覺了而修學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如來乘無乘相可得,非音聲、非文字所建立,非所證得之諦,非能解脫之智,非一切無所有之無相境;雖一切皆非,而一切皆是菩薩及佛乘。此大乘種種正受,種種自在,種種意生身等,因行具足,果海莊嚴,一切皆非,即是妄想無性,即是無有分別,即乘一乘大乘。正如心經所謂: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涅槃菩提、無不得成。又前四句、起信論所謂如實空,後四句、則如實不空。真俗圓融,空有雙照,大乘法門,依此而設。
己三 五無間業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造五無間罪業,必墮無間地獄。阿鼻、梵語,華言無間,此經譯為無擇,受苦無間義。名業曰無間者,因以果而得名,此六離合之有財釋。造無間業眾生,不能成佛,現生不能解脫,而佛何言此等男女不墮獄耶?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名
佛告大慧:「云何五無間業?所謂殺父、母、及害羅漢、破壞眾僧、噁心出佛身血」。
此先標五無間業之名。
壬二 別釋
癸一 內五無間
「大慧!云何眾生母?謂愛更受生,貪喜俱;如緣母立。無明為父,生入、處聚落。斷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諸使不現,如鼠毒發,諸法究竟斷彼,名害羅漢。云何破僧?謂異相諸陰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大慧!不覺外自共相,自心現量七識身,以三解脫無漏惡想,究竟斷彼七種識佛,名為噁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無間事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
此對自己內心所作無間事言。謂貪愛潤生,貪喜相俱,滋養眾生招生死之業種,喻愛是母,殺母、即殺此貪愛也。又、無明為父者,因無明為發業之惑,故喻為父,殺父者、即殺此無明也。此二煩惱為牽自心受生死身之根本,故須斷。諸使不現者,言十使隨眠隱而不現,有時為境緣所搖動,仍然發現,如鼠毒然,隱後仍發。故於諸煩惱使,究竟拔斷,令不再生,正如害不起惑無生之阿羅漢。五陰眾法,和合聚生,喻和合僧;——無有異相可得,亦無和合,故喻如破僧也。佛為覺義,眾生有漏八識皆有妄覺,因不覺知自心現量,取心外之自共相故。以無漏之三解脫觀智,斷此惡覺。惡覺喻佛,出佛身血,喻除去其煩惱漏法,乃轉識成智而非斷滅也。無間等,言現身實證平等解脫。
癸二 外五無間
「複次、大慧!有外無間,今當演說。汝及余菩薩摩訶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墮遇痴。云何五無間?謂先所說無間,若行此者,於三解脫——不得無間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現無間等;謂聲聞化神力,菩薩化神力,如來化神力。為余作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為勸發故,神力變化現無間等。無有一向作無間事,不得無間等。除覺自心現量,離身、財妄想,離我我所攝受,或時遇善知識,解脫余趣相續妄想」。
外五、蓋對內五而言。眾生愚痴,或不明內五之密意,而亦實造五無間業,誤為解脫。造外五無間,定墮無間獄。除佛三乘聖者方便權現,為令眾生除疑悔過,神力示同造業者外,未有實造而不獲報者也。然而如有覺知唯心所造,離內外法,離能所取,現雖不得解脫,來世亦可遇善知識,妄想不生而得解脫。悟無間獄亦是此心,墮而不墮。如昔阿闍世王,業報成熟,獄境現前,覺得水火寒熱罪器諸苦,發大怖畏,生懺悔心,蒙佛開示,悟五蘊空,心意清泰。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話偈言:「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表內無間業,次第斷諸惑,假名為五無間,故不入獄。雖未重頌外無間業,然而可以反證實作者必墮獄。
己四 諸佛知覺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佛之知覺。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
佛之知覺,即諸佛體性之自覺聖智。以此正明大菩提果,故請佛說之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
佛之知覺,斷人我、法我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了分段、變易二生死,斷根本、枝末二煩惱。若二乘能得之者,亦佛矣。此正說一乘之果覺。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頌意同於答語,誡諸菩薩善巧了知。以上諸佛知覺門竟,亦即大菩提果之第一自利智四門竟。明佛自證菩提果乃無上之果,一切現證自利,最圓滿,最究竟。
戊二 化地智
己一 四等密意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
前明如來實智不可思義,菩薩學佛者以得此佛果而為究竟。然大乘自證必化他,故大果上有種種權巧方便利濟眾生之妙智。下一門明果上化他大用亦不可思議,是故實智為體,權智為用,佛果功德,無量無盡,如法華方便品讚歎佛之二智雲:假使滿世間舍利弗猶稻、麻、竹、葦之多,亦不能測度之。法身大士如彌勒,猶須請問。如文殊,亦不過推往事而言。可見二乘對於菩薩,前地對於後地,乃至等覺對於佛境,均有莫明之妙。但菩薩達佛密意,亦能用佛之所用。佛之利他,譬喻、方便廣為假說有無量差別,有無窮委曲,所謂「三藏、十二部教義無非荊棘,千七百則公案皆是葛藤」,要須——透脫得過,乃能應用無礙。今者大慧當機,為後來修行者方便,一一要抉擇顯了之,使知由證妙果,有斯妙用,而起盡虛空遍法界不思議大行願。菩薩因中發菩提心,以方便為究竟,見無量無邊世界眾生纏縳煩惱沉埋生死故,救濟之心亦無窮盡。如法華壽量品明種種度眾生無有休歇,不問果前果後。所以菩薩應善覺知如來權巧方便秘密之藏,則以佛事門中、隨手拈來,皆成妙用,事事皆不思議利樂。
大慧恐後來眾生於我是過去一切佛句,隨言取義,將疑為十方三世只有一釋迦成佛,世界眾生將無成佛之分,同於外道不平等因。又、過去世受金輪王、象、鳥、帝釋、外道、仙人、種種百千生身,何故皆是佛之所現?故請問於佛。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云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以相等、平等、均等故,故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我。此中所舉過去三佛,即賢劫第一、二、三佛,釋迦是第四尊。所謂我者,本無我相,乃是唯識諸法假名。第一、字平等者,稱我、是此佛字,種彼過去諸佛亦是此佛字,以佛字等故我即諸佛也。第二、語平等者,圓音一演,均等普遍,佛佛功用,無有差別。六十四種者,梵音有八轉聲,聲各具八德,六十四種,佛佛相同。迦陵頻伽、譯妙音鳥,喻佛音聲超一切聲。以語平等故,我即彼、第三、身平等者,諸佛法身平等平等;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二無別;化身示現隨機,別而不別。以身平等故,我即彼。第四、法平等者,佛佛同證三十七菩提分、及一切智無礙,應一切機無礙,說一切法無礙,無礙即無分別。以法平等故,我即彼。此二、三、四等、亦顯佛語、身、意三輪不思議教化之妙用平等也。單答前意而未答後意者,正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此亦可通答佛即眾生。複次、若言前生是某,轉生為某,究竟何事從前生轉至於後生?於中須了實無一我於中流轉,各皆因緣所生,唯心所變,各各相同,故亦可以四等答之,實無報可受、無身可現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
過去諸佛即我之四平等密意,乃為菩薩演說,可見非二乘凡夫所知也。
己二 依二密法門
庚一 問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之一切不說,畢竟無所說,當有密意。大慧恐後人懷疑,故須打破此關。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大慧!於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二法者,依二種密法,非言詮表面所明者。自得者,即自證聖智。本住者,即未成佛以前本來如是者。自覺境界佛佛相同,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所以終日雖說,畢竟未嘗說到。是不思議親證諸法實性,乃本有之法,如金之在礦,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法界法性,常住不變。又如遵循古道而行,行道入城受樂,道與城樂皆是現成,非彼之所造作。眾生迷故,在安樂中受顛倒苦,佛隨機以止息其惑念而顯彼真性,故佛說法並非造作,佛出世不出世,法界眾生之真性常住也。乃至飛潛,濕化、大地、山河,恆轉*輪而無一字可得。因其如是,還他如是,所以古人有曰:「古鏡不磨,照天照地。古鏡既磨,照天照地」。然則法豈有增減耶?豈有說耶?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十方三世佛,皆不說一字。所以者何?緣自得法、本住法、無有差別故。
己三 法離有無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余菩薩摩訶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前來明佛終日說而實無所說,然而離言說相非不說也,非世間有無相可以限定分別。於是大慧乃思及一切法有無相之當離,所以請佛垂許開示,令諸菩薩乃至後世眾生得離邊見,通達佛意,學佛行,行佛事。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墮性非性,欲見不離離相。大慧!云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有生非無有生。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大慧!云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痴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痴性為有為無。大慧!此中何等為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痴性,後不復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痴性非性為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大慧!貪、恚、痴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痴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為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為壞者」。
此世眾生專依有無二種以起種種分別,墮有無二見,並未曾夢見於出世之法,妄謂已明出世之相,此是妄取之一。又、依有而起有見者,以為有世間之法,有實在因緣生之,則非非有,而此法乃從實有而生,非從無而生。如是之有見,歸根結底,落於無因。又依無而起無見者,以已起貪、嗔、痴心後,又在獨頭意識上起妄想說空。在計空時,三毒始終未斷,惑已經起,業已經造,計為空故亦無懺悔行為,則終須招苦矣!所謂行在有中,妄說為空。口說並不心行,於己造罪而曰無罪,見人作福而曰無福。又有見佛及菩薩、二乘親證諸法空實性,凈斷三毒而不取者,亦妄計彼貪、嗔、痴等行為。如不取其有性,則其性相亦自寂靜,不受其有。以之妄擬佛及二乘亦不過不取三毒之性,故不起有無見。佛問大慧!行有計無,如實證空,此二見誰為破壞者?大慧答以:彼有三毒之性,復妄計取無者,佛即印可,以彼不但於自所造惑、業計之為無,而且坏於佛法,以其妄執惡取空之斷滅無見,將業果法、修行法、乃至解脫法,悉皆撥棄不存,是壞世間法又壞出世間法也。佛及聖眾,以了內外性不可得,親證三毒體性本空,無法為縛,亦無縛者,安住二空解脫之中,並非妄取為空,無可壞故,非是壞者。不為三毒所縛,又非被縛之者,縛因縛果畢竟空寂。聖人親證如實空性,不同凡夫壞有為無之增上慢空見。撥無因果,是十使中邪見,是惡見中最重惡見,故寧取有不取無見;有障出世,不障人天善故。然對無見比較,有見過輕,非言有見之可取也。自得聖智,是空曰空。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曰增上慢。未證於空,妄取曰空,所以為壞佛法,所以仍墮入自共相希求。不知唯心,見外有陰、界、入諸法差別無常,展轉變滅,從變滅處計著為空。虛妄分別此空,以為如來所說離文字相,此皆無見之過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無是二邊,乃至心境界,凈除彼境界,平等心寂滅。無取境界性,滅非無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賢聖境界。無種而有生,生已而復滅,因緣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緣所集起,云何而得無?誰集因緣有,而復說言無?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復無所滅,觀此悉空寂,有無二俱離」。
有無邊見,皆妄心之所行,凈除外境,境自寂滅,所謂無取境界,非滅而無。平等心現證真如,即聖智自證境界。無種而生,即生復滅,計有計無,皆非佛說。眾緣所生之法,非佛及外道等所能造集之而有,云何可由妄想而說為無?故計有計無,皆妄想邪見。以諸法本空故,無所生,無所滅,離於有無。
己四 宗通說通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通者,修行正法之宗趣,聖智內心自證境界。前來所說之壞者,正以其非宗通也。故大慧繼前而問,使諸菩薩及後世眾生得通達是相,不隨虛妄之覺觀分別及墮於魔外。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薩,應當修學」!
宗通對說通言,故說二種。大慧問未及者,舉宗而攝於說。宗者、修行內自證義。說者、化他義。宗通者,謂證得殊勝真實相,離一切虛妄分別,趣佛無漏自覺境界,降伏外魔,慧光遍照。說通者,謂善能應機說法,以悉檀宗旨,離四句執著廣度眾生。菩薩於宗趣、言說、皆應修學。九部教法者,如來十二分教,大乘、小乘各九部,此言大乘,十二部中去因緣、譬喻、本事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宗及說通相,緣自與教法,善見善分別,不隨諸覺想。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為解脫?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增長於二見,顛倒無所知。一是為真諦,無罪為涅槃,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雖有貪、恚、痴,而實無有人,從愛生諸陰,有皆如幻、夢」。
宗通、說通,即依佛法內行、外化,善能了知,則不隨凡外之妄想分別。凡外愚夫無此真性實智,即思解脫無可解脫,取有為之生滅相續,增長有無二見,凡夫顛倒,無正知見。須知唯一佛法是真,離佛法外無真解脫。無罪、無漏,即是涅槃。世間虛妄分別,皆幻、夢耳。僅有貪、嗔、痴三毒之妄想,無能起妄之人;貪、嗔、痴所生之五陰,亦無人、我、眾生等相。離於二見,皆不可得。
己五 虛妄分別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云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湣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以前種種說不實妄想──即虛妄分別──之相,但妄想何故生?何名妄想?於何法中妄想?此中三義,大慧今更請問。妄想之名,有寬有狹:狹、即是遍計執,寬、則三界有漏心心所聚皆是虛妄分別。異生五、八識,雖現量變緣根身、器界,皆不證法實相,未能轉為四智相應清凈心品,皆為虛妄分別識也。更從寬說,凡除佛菩薩根本智親證真如之外,即後得如量智權巧方便變緣真如萬法,亦名虛妄分別,亦是妄想。此問中所指之妄想,確指三界異生有漏心心所聚。大慧悲願深切,深見眾生許多心病,請佛應機施教,講明妄想何物何來,令認識之。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義、作境界解。凡夫於種種境,不知唯心所現,攝受計著則不實妄想生。此答第一問也。由能取之分別心取於所分別之境,墮於二見,由此增長外道惡習,遍計執所熏心心所妄想不息。此答第二問。隨其所能相應起妄計者,執一陰為我,餘四為我所。此答第三問。
壬二 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說余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云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大慧領佛所說而問難:若如是,則外種種境,離有無,離能所,而墮於二見相;則第一義亦如是,離有無、能所、比量根覺、宗因喻相,應亦可墮於虛妄分別之二相!佛何以說種種境起妄想,而不說第一義起妄想耶?然則佛說亦不平等,說一生、說一不生故!此非微細抉擇不可。佛答:非說一生妄想、一不生也。聖智覺了自心現量故不生,非言語建立分別故不生;心外之法畢竟無有故不生。自證之心如是,並非心外別有一實體之第一義諦,若凡夫所取之心外實法可不生於妄想,而凡夫自心生種種妄想;亦非另有種種境之實體能使生起,即在自心所現種種事業當前而起。所以說種種虛妄分別者,令彼愚夫以之為鑒,離我我所計著,斷能作、所作諸妄計因果,覺眾生自心妄想相之非,轉入如來知見之境,於五法、自性分別見,徹悟泯離。以是因緣,故如是說。於種種不實之外境,知唯心現,了如實義,一一皆得解脫。明此、則不應計著另有一第一義諦不生妄想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間非有生,亦復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凈,我說名心量。施設世諦我,彼則無實事,諸陰陰施設,無事亦復然。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諸因及與緣至心轉得無我,言計著有何法為因為緣,實有因緣從此生許多事,不知佛所說義。世間妄想,著四句見,皆非佛法;所以諸因諸緣,悉是愚夫虛妄分別。如實觀之,世間法相非有非無,離四句,絕百非,轉舍有漏,證二無我。一切性不生至非有性可得八句,言一切法不生,實非絕滅緣生,緣生緣滅實無一法生滅,以唯眾緣而法法非有故。果不自生,若從自生,未生有果,是有兩果之過。無自即無他可對,共亦不可得,一切性均不可得。事不自生事三句之事字,均作果字解。觀諸有為法至我說名心量八句,言一切有為法,離能所緣,能緣之心量離,所緣之境自消,故說唯心自覺聖智究竟清凈。施設世諦我至第四修修者八句,言十法界差別名相,悉皆假名,明此不但知唯心和合假聚是假名──人無我──,即五陰之法亦假設。四平等法印:一、相平等,二、因平等,三、性生──所生法意,亦果字意──平等,四、無我平等,乃修行者所應觀察。所謂相者,即自共相,皆分別之所現。因、性生、無我者,凡為因之法,亦為因所生──不同外道異因無因──,為果亦能生果,而一切有為法畢竟無我。此四法畢竟平等無前後次第差別,如台宗所謂:一空假中,一切皆空假中也。妄想習氣轉至我說為心量二十句,決定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佛法、眾生法、妄想法、緣起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一一皆唯心,唯心為諸法決定通量也。頌文可知。
己六 善於語義門
庚一 依義不依語句
辛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云何為菩薩善語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大慧對於佛說依義不依語句,誡人善巧觀察語義,故有是問,以為抉擇。
辛二 解說
壬一 長行
癸一 離觀
佛告大慧:「云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齗、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為語。大慧!云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
語者,謂言字等與意識能取之妄想和合,由肢體上種種發音器具以生出音聲及言字,運用妄習而發種種言說。義者,義是言詮所指之真實義;然必在言詮上離去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乃契第一義真如法性也。菩薩於此所聞,靜而尋思,引如實智,得無分別,證真如,趨佛地,轉所依,歷諸地,增進自覺乃至成佛,是為善觀語義菩薩。
癸二 合觀
「複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複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者,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離言詮則無由顯義,故非定異。然第一義必離言而始顯,故非不異。若定執異,不能因聞教起思、而修、而證第一義,故言語如燈,第一義如色,由聞燈、思燈、修燈、而入第一義。若只執著言語,求第一義則難到。複次、前說不生不滅,乃至諸心王自性等,若隨言取義,徒執著佛之種種言說,建立分別,計有計無,不能善觀語義,如計幻以為實,愚而不智,深可惜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彼言說妄想,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復非無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諦。一切法無性,凈穢悉無有,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
以隨言取義故墮建立過,以建立故而墮地獄,正誡不可隨言取義。若計五陰有我無我,或我是非,如彼妄想所執,若非無有是一切悉有者,則彼所見不誤,應皆證諦。然凡愚實非見諦,而唯妄想耳。所謂一切染凈法皆無自性者,非如外道撥無之見,以外道與佛智所證之實際相違故。
庚二 依智不依識句
辛一 誡聽
「複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前問善語義外,尚有依智不依識句,亦極重要。因語辨義,須依智不依識,故佛不待問而逕告。此言識者,正是三界眾生有漏心虛妄分別。此言智者,與智相應清凈心品,有自證化他之功用。然識智之通義,互通凡聖,故誡菩薩等當善分別也。
辛二 正說
壬一 長行
「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一、世智,及凡外計著有無之智。二、二乘出世智,然尚計有無我、無為涅槃等之自共相。三、出世上上智,佛菩薩觀一切法唯心無所有,見不生滅,離於有無,乃自證畢竟二無我境界而生,非隨他人言說而生。又生滅者觀有為法,不生不滅者觀無為法也,此通賢聖。墮相無相等者,言墮入遍計所執相無相,及墮有無見種種異因。超有無相者,即超脫上所執也。此、指聖智。長養相者,八識心王種現熏習集起之相,非長養、指佛智。未到佛果,菩薩皆有不思議熏不思議變,不能有此非長養智;故清凈佛智,非長養相也。複次、有三種智:即能了知初說三種──世智、出世智、出世上上智──乃佛所獨有之權實智也。複次、無礙者,離縛解脫也。境界種種礙者,煩惱束縛不得解脫也。三事和合者,根、塵、識、和合而生也。無事者,無此三事自性清凈也。得相者,取著相也。不得相者,不取著相也。種種分別乃至後得智,皆曰識,惟佛及菩薩自覺根本無分別智,始可稱智,故喻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採集業為識,不採集為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縛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無所有及勝,慧則從是生。心、意及與識,遠離思惟想,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凈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我有三種智,聖開發真實,於彼想思惟,悉攝受諸性。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凈」。
採集、即長行中長養,採集有漏種現熏習名識,否則成智。觀察諸法不取著相,解脫自在,故名為智。境縛為心識,覺想生為智;此智為世間小乘智,無所有則是大乘最勝智。心意識若離於分別,則得無分別智,佛子得如來清凈智,善巧增進最勝之義,非聲聞可比,而所行境界,畢竟皆離,無有可取。三智、乃唯佛所開示之真實相,於聖凡境悉皆了知攝受,遠離諸相智。二乘不相應,以二乘執法有自性,而清凈智佛智超諸心量也。
庚三 九種轉變論
辛一 長行
「複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云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前來說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外道總依轉變立論,所以外道依識不依智也。形者、形體處量,相者、相貌,因者、緣起親因,成者、與因相應之法,見者、能執之見,性者、法之自體,緣者、諸法生起之緣,所作者、因緣之結果,事者、事物。外道由此九轉變論,見有計為有,見無計為無。例如執形處轉變,如金成種種器物,其實非變非不變,以器物雖轉變而金性不變。其他物性,亦復如是。如是而計九種轉變。此九變若非如妄想,妄想因轉變而起故。亦非異於妄想,離妄想亦無轉變可得故。乳酪等物,由生至熟,次第因緣如是,皆自心現,何有轉變?外道計外若有若無,外實無法而欲妄計生滅,如執幻夢為實。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妄想非明智。最勝於緣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間緣起,如犍闥婆城」。
形時轉變,如四大種、五陰和合、中陰身等、漸次而生,外道妄想不智之過。諸佛於世間緣起法,聖智覺知。言如犍闥婆城、如幻而有,不同外道虛妄計執有無。正如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己七 相續解脫門
庚一 辨相續解脫
辛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曜,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相續者,梵文一字,古有三譯:一、譯為節,關節義;二、譯深密,幽深堅密義;三、即此相續義。藏中別有一經:一曰解節經,一曰解深密經,一曰相續解脫經。第一種義,為通此難通之妄想關節。二為解脫深密之妄想。三為解脫相續之妄想。楞伽唐譯,於此亦作深密。依此研究,以譯深密最為精到;喻幽深堅密,相續不斷之妄想,無處不緣。如太禾蟲,除火以外無不能住。所以名、相、覺想、三法,結縛深密,解析不開。斯妄想相續執著,除法空般若亦無能斷之者。大慧前聞佛說外道依語不依義,依識不依智,計著轉變,皆最深最堅之虛妄分別,必用何等方便善巧對治之法,始可解脫諸妄相續?若能解脫,則知語義、智識之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將不能由言說通達第一義;若非異者,則又隨言取義,妄想堅固。所以菩薩必了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離妄想覺,漸達於佛前所開顯種種神變莊嚴無邊行願境界,得勝轉依,自利利他。
辛二 解答
壬一 長行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複次、大慧!此及余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計著。複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見,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複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複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痴,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複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凡夫眾生,於一切法如言取義;法無量,堅固妄想亦無量,所謂計著種種諸法自共相也。諸緣也,有無有也,何法生何法、不生也,何法滅何法、不滅也,乘此法從因而果乃至於出三界、或所乘非法而不得果也,有造作無造作也,從凡至聖、小乘至大乘、菩薩一地進一地也,自性分別心次第而起也,依有無起邊見也,佛法有三乘一乘起次第見也;乃至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上計有名必有義,隨義起執,縱聞佛法,亦是墮入妄中。要知佛法治病,並非增病,是故凡愚妄想深密,正如蠶絲自纏,相續不斷。蓋已說、現說、未說之種種自心相續,非從外來,名義上起妄想,妄想又起名義,連環鉤鎖,莫能出離!惟有菩薩能以大般若火,燃斷妄想絲網,了一切法寂靜,無有能分別之妄想,亦無解脫之相,故相續及不相續皆不可見。以所觀一切法,皆能觀之自心所現,心外之法、心外之相,皆畢竟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要知妄想亦由無始之習氣依現增上緣而起,亦是一緣起無性之法。菩薩於寂靜法,不見相續相故無縛,不見不相續相故亦無解。於一切法離有無者,以無人我自體性可得故;眾生、作人我解。凡所謂縛解者,必有能縛之事。愚夫有三深密纏縛:一曰貪、恚、痴,現在之惑;二曰愛未來,未來之惑;三曰有喜愛俱,過去之惑。以此三世密縛之惑業故,致三有、五趣生死流轉之苦不斷。言五趣者,以阿修羅攝各趣中故。此三相續相斷,則生死輪迴悉斷。複次、因根、塵、識三緣合合功用,虛妄分別相續而生,了知此三緣皆是阿賴耶識中所起現行,不見三緣之自體性,則取著識斷,即三解脫門:現在境貪恚痴空,過去境有喜愛俱無相,未來境貪愛無願。了生死者,了此相續之惑,而非佛法亦不能斷此相續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於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不實妄想,即相續深密相。真實知其云何生、何法生,不隨分別造作,則此深密之生死網必斷。倘於諸法寂靜性不如實覺知,隨言取義,則以妄想絲結深密網以自纏。不觀察真實義,即取縛之由也。
庚二 辨遍計依圓
辛一 問答
壬一 初問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凈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大慧聞佛以上種種所說,又疑問曰:如佛說由種種妄想,分別種種法,好似所想一切皆無,唯有種種妄想。然則法法都無自體性相,但是妄想自性,則妄想性離,諸法皆無矣。佛一向所說清凈雜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諸法皆無,將無有壞法之過耶?
壬二 初答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佛先以大慧所難者為當,然不知此但依愚夫性說,非依聖智而說。愚夫妄想所取之法實無自性,若聖智所證之諸法實相,聖知、聖見通達之諸法自性相,則法爾如是而非無有也。
辛二 再問答
壬一 再問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話如妄想相不如實有。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大慧又疑唯聖知見為有,落常見過,再難於佛。若諸聖以聖慧眼知見得諸法實性,非天眼、肉眼之愚夫能得,是愚夫將永為愚夫,縱然聞到佛法亦是妄想,則妄想從何能離?如何轉識成智?佛法亦無功用矣!複次!既有聖愚兩種相待,聖以愚為顛倒,愚亦可以聖為顛倒;因其愚恆常愚,總覺不到離四句之聖智,故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即愚恆常愚,則愚非是病──若是病、必可離──故非顛倒。但聖智確非如是故,非不顛倒。由此愚夫亦自有一種之真實境界,各有各境,將永與聖智為對待。複次、聖者不同愚痴凡夫種種而見,在聖人自見聖智之境界,確與愚夫不同,不說有因無因,離於四句之見。若聖以自見為真而愚為妄,彼愚夫亦可說自見為真,以聖為妄,如是輾轉相難,不能決定,墮無窮過。以凡夫不覺性自性相,而聖人亦非妄想自性,如是聖愚互諍,不能判別。既互相異,各不相似,各不為因,佛可據說眾生是妄,為令離妄,說雲妄非實有,以遮眾生之有無見。又說聖智所行境界,不說諸法空性,反墮於有見耶?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說法意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佛非不說一切法空,亦非墮於有見;說聖智自性,仍是一種方便。因眾生無始來計著性自性見,彼聞寂靜之法,誤為空亡而生恐怖,故為說聖智自性事令離恐怖。但眾生又因聞聖智得自性而計著於有,故對執有復說空法。佛並非說性自性相,但如實證寂靜法空,離惑亂相,現得三解脫如實印。佛之正智悉超言說,對空說有,來常說無,實離於有無也。
癸二 不應立宗
子一 長行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一切法不生,此句之宗,不能成立。如反問雲:此宗生否?如答雲:不,則無能生之因,所生之宗亦無,宗不成立。如答雲:生,則此宗法既生,何得說一切法不生?故一切法不生之宗,彼論自壞,以此宗入於一切法中故。又、若對於有無法中而曰不生,語亦自壞,以所立不生宗,入有無法中故。如是五分、三分諸論,因、喻成宗,因喻能生,宗為所生,種種是生,不應立不生宗。不但此也,即一切法空、無自性等,亦不應立宗。當善觀察教義,不當在名言上妄取。要當以言遣言,以分別除分別。如是毌寧說一切法如幻、夢,或較少過患,彼愚夫各現各相各不相到故,皆惑亂取著故。為愚離怖,可說有聖智自性相,否則,仍當說一切如幻。然不隨順眾生,眾生將不敢親近於大乘佛法;而得佛權實二智者,善用有無四句而為權巧方便解說,使不離大乘耳。
子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譬如翳目視,妄見垂髮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聖人見清凈,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云何性非性?云何為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一切法無自性、離言說、無現行事體、無種子依處、乃至於不生,不應立宗;愚夫妄覺,實可厭惡如死屍也。所謂一切不生,非生之外另有不生。稱性緣起所能成就,是緣起即如幻,豈外道可妄執為無生?故慧者不作是想。宗為因所生,宗所成立,因能成立;覺者見彼不生宗之悉可除滅矣。愚夫妄想,喻如病目見空華、垂髮相,以見三界皆是假名,無有實體,自性皆假施設,思惟分別諸法自相,設種種之名相言教,愚夫智淺不了,意識為之震亂,菩薩了知而能解脫。二乘、凡夫外道等,欲在名相上得到何法,皆是惑亂。正如渴鹿認陽焰而為水,不能得其實水,聖知見清凈則不然。此清凈見從三解脫三昧而生──三昧、通有無漏,三脫、惟聖無漏──故能離生滅,常行無相境,修無相行,雙照空有,雙非空有,實相平等,佛果圓成。若不了內外法唯心,則將為境界風漂動;以平等智照之,境緣無不壞滅。
己八 智不得境門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佛說智不得境,意謂愚夫妄執諸法自性所緣諸法境界,智慧皆不可得。智了、但是施設量之假立,不能得諸法自相,故所攝能攝皆假無有。假智不能證實,緣假名相故不得境;實智不緣妄執諸法,故不得境。大慧由之興種種疑:或不得法之事,或不得法自共相之同異差別,或自共相有無隱蔽,或山、石、四大之隔障,或因遠近,或因諸根不具,以上種種困難,雖實有境而智不能得耶?若境實有而智不能得到,應說無智,不應說智。所以名為智者,因能了知境界,雖有境而不能了知,不應名曰智故。智不具足,應正名曰無智,此不得不問矣。
辛二 答
壬一 長行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佛所謂智不得境者,非如大慧所說諸不得因。佛說智正是智,並非說隱覆於所緣之境而不知,曰智不得境。然明施設量所建立,乃是假智所緣假名相法,而自證真實智不以此假智之假名相為所攀緣處。以正智中實在了知但是自心現量,心外之法皆不可得,愚夫計有計無都非正智,菩薩畢竟了知唯心,無心外境若事若因可取,無所緣故亦無能緣之智。地前菩薩經信、住、行、向位,修四加行,在下忍境不取,在中忍智不得,在上忍境智雙不存,由是境智雙忘而入初地。所以愚夫種種虛妄分別,不能如實了知正智所知,於所計心外之法上,有性無性分別不斷,不了唯心假立名相,更著內我、外物,於所妄取之法,觀察有無不得而生斷見。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此無智非智,是妄想者說。於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為邪智。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焰,是亦說邪智。
牒前大慧所問種種智不得境,皆妄想邪智耳。
庚二 寄辨宗說
辛一 誡聽
「複次、大慧!愚痴凡夫,無始虛偽惡邪妄想之所迴轉,迴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凈相通,不善分別」。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說二通前已辨明。此因顯聖智境即自宗通,故寄辨誡聽也。以凡夫為無始偽習循環流轉心中,終日蒙蔽於妄想窠臼,不了知自證宗通──通達自心現量──,及說通──如實通達隨宜而說──之法門,取心外相,執方便說,不善修習離四句清凈之自證境界。大慧領契佛意,若諸菩薩知此二通之法,來世教化二乘及凡外,乃毫無差失。佛亦讚許大慧得旨。
辛二 正告
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三世諸佛依此二通法門,逗機宣化,隨眾所宜,說十二分方便契經,令修如實行者,內證諸法皆自心現,取心外法種種妄想不生,離四句見,超三界有漏虛妄分別識,達自覺境,遠離能所取相應之見相二分清凈,為一向執邊見之凡外二乘所不可同日而語。然覺了須自心內證,能離一分妄想,即得一分正智。但如何能漸離妄想,仍須方便言教,故誡勸諸菩薩皆當修學此二通相。
辛三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二通法門,說通為教童開蒙之妙用。童、喻初發心人,蒙者、蒙蔽──即妄想。修行者,依佛之教理而修而行也。童蒙者,喻地前菩薩。修行者,喻地上菩薩。
己九 勿習世論門
庚一 長行
辛一 初問答
壬一 初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慾,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佛一向之方便說法,弟子每有疑誤,故當檢出,辯難抉擇。如某時曾誡眾等勿習近世論,若習近者,不得法利,且增貪慾。世論者,梵語盧伽耶陀,惑世之邪論也。
壬二 初答
癸一 顯理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痴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世論亦有句味、因喻,粉飾莊嚴,凡夫愚痴,易為誘惑。以致世俗沉埋於中,對此離妄想所通真實法,證入無由。執心外法,墮於二邊,妄想紛紛,自害害他,以致充滿三塗,人、天減少。總之、不覺自心現量,不離心外堅計,種種建立,種種辯聰,皆起惑、造業、受苦,自惑惑人、自亂亂人之世論。如近百年中主張進化論者,詞富證繁,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實、損人利己,擾亂和平。所以者何?彼因妄見植物、動物由能向外競爭,自保生存,乃成蕃殖,於是轉計人為萬物靈長,更應特異發達。此念一橫,自私慾熾,遂擴充之以與他人及萬物相角逐,以征服欺壓不如其殘暴之族。於是禮讓平和之性,完全為其爭名奪利、損人利己之惡辭所誘亂破壞,群認天演淘汰、優勝劣敗、生存競爭為金科玉律。為人只圖自富自強,不顧其他。乃至為一家、一國、一種族、亦復如是,以為不如此便不能生存,便不優勝,便不富強發達,必使他人完全被我征服。以致貪嗔充塞,戰爭迭起,亡國滅種,在所不惜。極其競爭破壞凶慘殘殺之力,以是一家、一國、一世界、均不得相安,而由各各所造共業之因展轉增上,器界亦生種種災禍。佛說三界猶如火宅,器世間之薪炭,經貪、嗔、痴火之燃燒,遂成今世天災人禍之象。斯皆侈言大道,實背真詮。所謂說進化實不進化,說平等實不平等,說博愛實不博愛,說共產實不共產。克要言之,皆攝受貪慾、不攝受法之大弊。苦海無邊,孰為援救?有之,唯攝受正法、不攝受貪慾之佛法耳。
癸二 證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此引帝釋與世論弟子辯負事,以證世論之當遠離,不可親近,免受其惑。持龍形像者,變作多頭龍形也。於以知畜生尚能以種種句味,何況於人,或再勝於人者?弟子尚且如此,何況其師?帝釋諸天乃至阿修羅尚為其所惑,而況於人?倘不慎為所誘迷,執著生滅,將起惑、造業、受苦而不已,人亦何苦習近之耶?
癸三 結勸
「大慧!世論者,惟說身覺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於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余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論」。
世論但明身根所感覺之境界,皆為顧惜一己身體,除身之外,概不關懷!近世哲學家所謂唯物論者是。古來世論,尚有統一,降後分黨,各立門庭。依於原造百千偈論,自相破壞,無非妄以私心詭見造作,惑誘學者!文辭奇美,然無如實見解,無有自通。異論紛紜,失其標準,適足愚人亂世,故應遠離。
辛二 重問答
壬一 重問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大慧再啟疑難;謂外道不通達真實,專計著於世間之事,種種因喻、句味莊嚴,總是世論。而佛何以有時亦為天人等眾,從他方世界而來集會者,廣說種種因喻、句味,並非皆以內心自通之法開示,豈不同於外道世論類耶?
壬二 重答
癸一 顯理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佛說並不墮入世論,以知一切唯心所現,無來無去,無生無滅。來集會之聽眾,唯心所現,乃至根身器界亦唯心所現也。眾緣聚會則來,散壞即去,實無有何來去。所說之法,亦復眾緣聚顯,緣生無生,如何有滅?是以佛說非如外道墮於虛妄分別之中,亦不同其計著心外之法,若有若無;故能行無所有,不見能所攝受,不同外道執有實法。當情相對,故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而入三解脫門,如何說同外道之世論耶?
癸二 證事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閑,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答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惟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余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複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痴、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複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愛若因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此引與世論婆羅門辯難之事,以證佛說不同世論。婆羅門嘗遽然問佛:自有無造作乃至於有無中陰種種戲論,彼先橫一惡見而來,佛遂斥以世論,一切皆非。告以:種種無始妄想戲論惡習為生三有之因,不了唯心,妄緣外境,計我及根、塵三和合生法,皆外道法。佛法不說有因無因,唯說妄想及能取所取之緣起,故非執我者所能知。方便為小乘所說之三無為法,亦不可執。婆羅門聞上說後,不復以世論再難,而又妄引佛言以問:無明之痴,貪愛及業,為三有之因耶?又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耶?佛因外道妄想戲論邪纏不休,除正斥之,復總曉之:任如何之意識流奔法塵,計著外境,皆是世論。於是此婆羅門又反其論調而問佛:有非世論者否?蓋彼為一切外道之所宗。其意謂若無非世論者,則彼之世論即真實。故佛答曰:有。非無所宗、無所說,但非彼宗彼說。婆羅門復問:既有、何以非彼宗?佛告:此非世論,非彼執心外法之妄想所能知。佛法全在不生妄想,了達有無皆唯心現,自不妄取外境。此等清凈自覺之妙法,豈彼所能有?彼等心量妄識所到之處,若來若去,乃至和合相續假相,皆是世論,皆取法乎心外者也。婆羅門至此,無由再難,遂默然而退,思自所通達之理處。覺佛所說之法,異於己所能通之理,計為佛法無所成立,無何道理,則世論之惡覺妄想,邪執戲論,迷而不反為何如耶!
癸三 結意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慾,不攝受法」。
結前所顯證之意,而除大慧之所疑。佛並非說世論,且一向辯斥攝受貪慾而不攝受正法之世論也。
辛三 三問答
壬一 問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慾及法,有何句義」?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咨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以上、佛明世論婆羅門攝貪不受法,全系計著三界生死有漏果報。蓋受苦由業,業由惑,故須在根本上斷惑,以智慧除妄想,盪空一切,方入聖法。大慧懸知未來眾生必有無量墮此惡見,故三次問攝貪及攝法之句義,以便未來眾生得以離惑出苦。
壬二 答
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舍、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慾,不攝受法。大慧!云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大慧!是名貪慾及法,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諸苦皆從貪愛起,貪即十二緣起之愛支,潤種種業,受種種苦。法有通別:通、即說一切法,別、則佛之正法方能曰法。此所說是佛法,鬚根本覺知自心現,有如是心起,則如是法現。見二無我,離妄顯真,自然蒙佛加被,具足行願,不假方便,一切自在,是之謂法,不墮一切外道所墮。外道所以墮諸見者,以無善巧慧力,妄計有造作者,不後因生,立無因論。而復推求不得,或因壞滅而起斷見。佛法了唯心故,不見生滅。菩薩於法,當如是修學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世間論,外道虛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惟我一自宗,離於作所作,為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乃至心流轉,是則為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明了知去來,妄想不復生。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外道世論妄想分別,橫計作者,故不成立。唯佛立宗,離於能作所作,為弟子說,離於世論。以了唯心,不同外道有能取之分別、所取之法塵,是以二心
推薦閱讀:
※解讀《楞伽經》第四講
※解讀《楞伽經》第十三講
※1791 39 P0433 注大乘入楞伽經10卷〖宋寶臣述〗叄
※楞伽經 四卷 第二章 不生不滅離有無
TAG:楞伽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