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前的最後一次開示:出家的功德--靈寶根據錄音整理
文章來源:http://shijiajs.com/viewthread.php?tid=34785&extra=&page=1 各位同修晚上好,非常榮幸啊!又能來到山上跟大家見面,喝茶聊天,感到非常高興! 首先,要感恩佛陀給了我一個這麼殊勝的因緣,我內心非常的感動。人身千百世難得——得了;佛法千百世難聞——聞了。然後又能夠修行,又能懂一些法義,又有一些方法與體會能跟大家交流,感到非常榮幸。 其次,要感恩國家,感恩黨的領導!現在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才有我們坐在這裡的因緣。如果是在打仗,如果有土匪的干擾,我們就很難靜下心來坐在這裡共同學習。 第三個,感恩這裡歷代的祖師、護法,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坐在這裡的喝茶共修,所以這份因緣啊!很不可思議,很殊勝。以前也都知道,這次感觸特別的深,通過一番番的波折,一次次的磨性,慢慢體會到,真的是要上報四重恩啊!
昨天基哥給我打電話,問我有沒有時間,講一講《出家的功德》,大家想聽。當時我也在辦事,根本沒時間。最近,事情比較多,身體比較累,所以下午在山上向基哥拿了一個本子,在上面寫了一寫思路。 留在這裡長住的人啊!你要把所有的事情,凡是與你生活相關的,都要考慮到。我先前對每一個來的人都說,你要慎重,比如說辭工作啊,什麼啊,我說你不要慌,慢慢來,想清楚,想明白。凡是有工作,辭工作過來的,我都會這麼講,這個話是真話也是實話,雖然我很希望大家在山上。那走這條路的過程當中,凡是每上一個境界它都會有磨性,都會有不順你心,不合你意,對你不利的,但每每這些的背後恰恰是推你往上走的。所以老善人也講,反面的助,力量更大。在山上的每一個人,要問一問自己:為什麼來這裡,住在這裡了,今後路怎麼走,碰到磨性怎麼辦。因為都是人,毛病都會有,你看見不順眼、不順心的怎麼辦?別人誹謗的時候怎麼辦?或者當你上境界的時候磨性來了,你如何去對待!這些都有的。 下面講出家的功德,我們先分以下面幾方面講。 第一點、什麼是出家?就是說出家的概念,你要把它搞清楚。 第二點、我們講出家的目的與動機。就是你為什麼出家?動機不純,那事情就麻煩了。 第三點、講出家的條件。 第四點、我們講出家的功德。 第五點、講出家的修行。 下面我們把這些問題一點一點地來分析。 第一點、什麼是出家?
在《佛法修學概要》里講僧的時候,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出家了的人我們稱之為僧,僧是用生命邁向解脫的人。還有一種是菩薩道,他自己邁向解脫了,同時,用自己所體證到的法與他有緣的眾生結緣,引導他們也邁向解脫。《佛法修學概要》裡面還講到出家是出什麼家?出三界之家啊,出煩惱之家,出貪嗔痴之家,這是出家的概念,是我們理解的概念,供大家參考。 那出家到底是幹嘛的呢?我們跳出來看人的整個生命、整個人生。先前講過啊!是千百劫難遇,那碰到佛法更是不易。從做人、從學佛這個角度講啊,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能聽聞這個佛法,應該是累生累世積累來的福德資糧,無福之人,聽不了佛法。 聽聞佛法,也是有層次的。很多人剛開始接觸佛法的,只能聽一些信仰式的佛法,讓你燒燒香,拜拜佛。福報深一點的,給你講五戒十善。再有根基的,跟你講解脫道,熄滅貪嗔痴。根基再好一點的,給你講菩薩道,發菩提心。所以這個聽聞佛法啊,包括我們現在,聽到《楞嚴經》,《法華經》,很不容易啊。當然碰到佛法以後,若是發心出家,那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因緣。 當年我也想出家的,我不是不想出家,我在寺院裡面都住了兩、三個月。當時出家的目的,我也是想了生死,想解脫。在我的概念里呀,我自己沒有解決問題,我沒有能力去普渡眾生。但是,出家的時候,沒想到過要那個所謂的人民幣,因為先前對國學這一塊,四書五經也很感興趣,所以也知道要孝敬師父,路上碰到也都恭恭敬敬,該供養的也供養。因為不是為錢,寺院裡面有居士來結緣,老師父看我人好,雖然沒有落髮,他也給我留一份。後來做佛事,我雖然沒有落髮,老師父也總是把我帶上去。如果一場佛事做下來有一百元,一般來說都是四六分,寺院長住,寺院裡面的開支佔百分之四十,參與做佛事的佔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說一百塊錢,十個和尚在那裡念,寺院抽了四十塊,剩下六十塊,十個和尚分,每人六塊,那多我一個人他們就少分一些錢嘛!因為我不要錢,所以,我的一份留給寺院,這樣,引起了大家的不滿。第二個我對老師父也比較恭敬,後來許多人對我有意見,說我假裝,容不下我。我自己正想修行,那個地方也是一個名氣很大的禪宗道場。雖然衰落了,老師父還是每天帶領我們坐三枝香,上午坐完香之後拿鋤頭去菜地、茶園除草。雖然環境挺好,因為我不合眾,最後沒有出成。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某某大寺院的師父來,因為出了事情,來到這裡是避風險的,直接說要帶我去哪裡哪裡,有很多紅包。我說我頭髮都還沒有剃呢,他說沒關係,理髮店一搞就可以了。我一看這個情況,我不出家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大家的不對,人與環境都有問題。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是什麼啊!是自己的福德資糧不夠,所以才有這樣的遭遇,才會碰到這樣的因緣,這樣的人緣。自己沒福德啊,沒能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或是生在隋朝、唐朝,那時候的修行氛圍更好,但我也在想,今生我不解脫,再過個三、五百年,這個佛法會怎麼樣?所以呀,我們得了人身、聞了佛法,若是再能夠出家啊,那是大福報、大因緣,是百千年難遇的因緣。 出家是遠離紅塵世俗,所以出家又稱之為出塵。六根觸到六塵的時候,眾生都在執著迷戀、被境所轉,眼睛看到的是色塵,耳朵聽到的是聲塵,都是被這個塵轉了。根與塵一碰觸,你就黏在那裡了,你看不懂這個相,所以你的心被轉了。一轉就起波動,所以《金剛經》說,要生無所住心。在哪裡無所住啊?在根塵相觸的當下無所住。像醒嫂在吃東西,這個吃的當下,手碰到那個水果,把水果放在嘴邊咬了一口,是舌根碰到的味塵,就染在那裡了,就成了你的習性與稟性。所以六根不被六塵轉,你的心才會如如不動、心無所住。那我們在山下背東西上來,教大家身心脫離,其實也是這些。 只有出家了,你才會一心修行,才會警惕自己。僧袍加身啊,每天吃的是大眾供養的飯,睡的是護法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房子與床,所以古大德有一句叫: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出家以後,你每天都會鞭策自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勤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所以出家是超凡入聖的轉折點。你連出家的心都沒有,你說要了生死,要解脫,你拿什麼來解脫?那個不出家的執著,是誰在那裡留戀?所以出家是世、出世間的關鍵點。你要出離六道輪迴,出家表的是一種決心,至死不渝的決心。出家也是由小我邁向大我,由大我邁向無我的開端。我們都說要無我、無我,卻連個身子都舍不下。那你不出家的目的到底有哪些?心中在乎的還有什麼?個人有個人的因緣啊!如果有貪嗔痴的,絕對要拍死。如果老父、老母沒人照顧,這個理由是正當的,可以的。所以出家是生死趨向涅槃的界碑。你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出家了要越出輪迴。看似出家表的是相,實際上表的是你的決心,你的發心。所以,出家也是由煩惱變為菩提的轉折點,我們都有煩惱,我們也都想滅除煩惱。如何能滅除煩惱呢?出煩惱之家唄!所以,出家是由迷惘轉為覺悟的分水嶺。 我們每天都在無明、迷惑、造業當中,我們不知道啊,當不順你心,不合你意的時候,那個剎那,你真能身心脫開,那就是觀。你就不會造業了,但世間又有幾個呢?平時講《楞嚴經》中的《四種清凈明誨》挺好的:殺盜淫妄。事情一來什麼都忘了,隨著自己的習性稟性在那裡搬弄是非,兩舌惡口。一個學佛之人,謠言止於智者,依法不依人啊!若還在搬弄是非,你的內心怎麼清凈? 出家是好事情,我很早就想出家了,找不到我的修行環境,找不到我的修行氛圍,後來在面壁的時候才發現,是我福報因緣不夠,我就得顯這個相。打坐的時候我又知道,我還要坐在這裡跟大家講,是有因緣,非無因緣。但我對出家非常的嚮往,也只有出家才能真正的解脫,所以我很讚歎出家的。 我們今天,聞到佛法得到人身,很多人都以為自己佛緣很深。在我的概念里呀,不是我們佛緣深,是菩薩慈悲。地藏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十二大願誓弘深;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沒有這些菩薩們生生世世的接引,我們哪來的福德坐在這裡熏修佛法?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更要對得起這個人身,這份佛緣啊!也不枉菩薩對我們生生世世的接引。所以佛法的無我啊,要去學誰呢?以誰為榜樣呢?看那些菩薩們。地藏菩薩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能空得了嗎?我們一般人的概念地獄是空不了的,所以他永遠也成不了佛。他真的沒成佛嗎?我們講無常、無我、空,什麼叫無我?這個才是真正的無我啊!我們講空性、佛性、無我的時候,有沒有去體會地藏菩薩那個願,什麼叫無我?去體會一下你就知道了。我們現在嘴上講的無我,那個無我是有執著的,有我見的,是嘴皮子功夫,倒果為因,所以要出家修行啊!
出家是累劫累世積累下來的大福報,是大善根。當然出家更需要大智慧,你沒有智慧的話,一時興起隨隨便便就出家,到時侯又後悔。所以,出家需要有大舍之心。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有染愛執著,比如說慈姐在山上挂念她的兒子,那是正常的,但是她能克服並放下這一切,能在這裡修行。所以我很佩服,也很讚歎,能離家修行。 上面我們講的第一點,什麼是出家,晚上可能話題說的比較遠。 下面,我們講出家的動機與目的。大家可能會想,出家還有什麼動機,什麼目的。是啊,有的。你去看看那些出家師父們,出家五年、十年的,都在幹嘛,你就知道了。同樣的顯這個相,他是有層次差別,有三六九等的。出家的動機要純、要正,先前講過什麼是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這樣才是真正的出家,絕不能以賊心入道。 什麼叫賊心啊?在山下打工賺不了多少錢,出家敲敲木魚,錢來的快;在山下自己沒學歷、沒本事,得不到人家的恭敬尊重,出家後,人家一見你,對你頂禮膜拜,你也欣然受之,這個都算賊心。為受人恭敬禮拜,為財色名食睡,為五欲之樂,你要出家,要修行,都是賊心入道。因為那個不是真正解決你內心的問題。我這裡一開始的重點講熄滅貪嗔痴,無非就是直接了當地解決這個問題。 言行錄上有沒有賊心入道的?始終跟老善人學的人,大家去看看有幾個,所以你再去看宣化上人的書,為什麼跟著宣化上人的這麼多都走了,為什麼跟著老善人的,最後立到志界的不到十個,這就是一開始學的那個動機與目的。那如果我們要出家,我們的目的與動機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如果要出家,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願,行菩薩的慈悲喜舍。既然出家了嘛,不要僅僅為自己的解脫而出家,世上不需要這樣自私的出家人,要為了眾生的解脫而出家,這件袈裟穿披在身上,你今生必定解脫,因為你每時每刻挂念著眾生在苦海。所以,你必須得修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內心解脫,你才有能力去攝化你周邊的因緣。 因緣,它是有規律、有規則的。你只有自己解脫了才有能力去觀察這份因緣,隨順這份因緣,尊重這份因緣,去講你的法,弘你的道。就像老善人辦善德當,該失敗的時候它照樣失敗,不是上下知六萬年嗎?怎麼就失敗了。不是上下知六萬年的嗎?兒子從外面回來,帶了個小媳婦,大兒媳婦這碴接不上來為什麼不知道啊?好多人跟著老善人演了二十多天嫡嫬道,結果一來,這個碴接不上,大兒媳婦一見面哭了,回房了。所以啊,無常裡面有規則,有因緣。比如說善德當辦失敗了,誰最傷心啊,除了老善人外,還有他的侄子,曾經跟著他要錢,跟到東北,大家送錢的時候善人不要,把他急的,後來沒辦法,他說我也不要了。所以修行這條路啊,只要你真修行真發心,肯定會遇到磨難的,遇到後看你怎麼去對待,我讓大家看言行錄,看宣化上人的事迹,無非也是跟大家暗示這個主題。看看人家的一生,回過頭來再看看自己的修行、生活當中碰到的一些境相該怎麼去對待!
剛才講了出家的發心,要發大悲心,發菩提心。下面我們講出家的條件。出家是有條件的,就像我當年就出不了家,說明了某份因緣不具備啊,我實際上也喜歡清靜的,我那天跟他們講過,實際上我就希望有一間小房子,有壺茶,閑著沒事喝喝茶、打打坐、念念佛,這樣的一生多好啊!但是沒辦法啊,托著這個累人的肉體,很多事情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受也得受,不受也得受。 那出家有什麼條件呢?一般,在經論上講啊,要生活能自理,從這個角度講,年紀太小的,他就不適合出家;年紀太大的,也不適合出家。所以經上講了:七歲以下的、六十歲以上的都不適合。《四分律》中記載:佛陀的父親凈飯王要求出家,佛陀對他說:但觀無常行,足以得道,不須出家。還有盲聾喑啞的、殘疾的,都不適合。這是從身體這方面講的。
從心理上講,出家要自己發心,這個是最前提的條件。因為出家是為了了生死啊,你自己不發心,人家讓你出你就出,沒用啊!因為我們都是父母養育的,所以出家要經過父母的同意,這個也符合我們中國儒家的文化——孝道。家人不同意的情況下,不是很適合出家。就像我們的「成就者」,實際上我是很喜歡、很在乎他,說穿了他剛學佛才一兩年,我學佛一兩年的時候沒有他那個慧根,他的慧根明顯比我好,口才也比我好,人又靈活,是很好的一位師父,今後有大作為的。這個人哪,很多時候啊,有些話只能放心裡,講了也沒用,過了也就過了。因為他出家父母沒同意,所以一回家就被鷹叼走了。那這個父母同意的事情,佛在《律本事》中也講到,如果你真的很發心,很堅固,也就是說你對佛法的信仰很堅定了,無牽無掛了。這樣的人也可以出家。所以先前,我的朋友, 他是二十七歲出家的,慧根很好。他一學天台宗,天台宗的內容一眼看過去馬上就會,理解的很好,就是前世啊,對這部分內容他學過。他要出家,家裡不同意就到處跑,母親到處追,他跑到哪裡,母親追到哪裡。最後跑到我那個拜經的師父那邊,結果他母親找來了,拜經的師父就把他放在藏稻穀的那個箱子裡面,他母親找不到就走了,後來落完發,一、兩個月後,他母親又跑到這裡來,找到了,但是已經沒辦法了,已經出家了。那個時候他母親哭的死去活來,因為她不信佛,就這麼一個兒子,唯一的獨子。因為放不下兒子嘛,愛屋及烏,後來他母親也跟著學佛,學個一兩年後心態也變了,沒事了。這是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就是釋迦佛,他自己當年就是這樣子,越城出家,他何曾管過父母妻兒,這樣的人,很什麼啊?很自私。也就是因為他的自私,所以成就了他的無私。當年虛雲老和尚也是這樣啊,虛雲老和尚有兩個老婆,所以高僧大德展現出來的往往都是這樣子,都是大根器人。人家兩個老婆啊,我們現在沒老婆的還想著討老婆呢,在山上修行,修個幾年下去抱女人了。人家有女人不抱的,你去對比一下兩種心態。虛雲老和尚開悟的時候好像五六十歲了,人家這麼用功修行啊,開悟還需要這麼多年,你去對比一下你的心態,你說你要了生死,發心、存心在哪裡啊。在《律本事》裡面佛陀有講到,在過去世沒修過行的,今生對三寶沒有太大信心的初學者,或者以前學過外道,學過其他法門的人轉過來學佛法的,這樣的人要觀察四個月,觀察了四個月以後,才可以視他的情況,要不要給他出家。這個都是出家的條件,所以出家不是隨隨便便的。 第四點,我們講出家的功德,講功德之前,把出家先分一分。有些人帶著頭髮沒出家的,他不為錢。有些人,剃了光頭穿上袈裟他是為錢的。有些人,剃了光頭穿上袈裟,既不為錢又不為名。所以這裡出家他就分出了層次。有些人心想出家,結果肉體這塊搞不定,比如說男女之欲,你不搞定的話,這個出家就有煩惱。一年兩年你可以克服的,三年五年啊,你的心就不一樣了,十年十五年啊,你可能就變了,所以佛法講: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啊。 關於身出家心不出家的,佛法裡面有一句叫: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有些人出家為賺錢的,有些人出家為躲難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啊,那我們現在,在這裡因地修行的發心真不真,問一問自己,你的修行如果不是為了熄滅貪嗔痴,為了了生死,那麼你就會到哪裡啊?有福報上天堂。在天上說明你的內心有五欲之樂,你在那裡執著,內心放不下。內心放不下的,你現在在這裡修行,你如何去正視它啊,我認為還是早點回家,對你的人生更有意義,這也是對你人生的負責啊,你想想,你都二十七八或是三十多歲了,一沒錢二沒權,今後日子怎麼過?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啊。因果之間它之所以稱為因果,就是說它有必然性,所以這個守戒啊,不是人家要求你守不守,是你自己要求自己的。因為,因果有必然性,要不要解脫你要考慮;你要享受五欲之樂,今後有三惡道等著;你現在放下這些,用功修行,可能以後會到色界無色界;你如果熄滅貪嗔痴可能會脫離六道輪迴;你如果發心要普渡眾生,菩薩道,佛道等著你;這個因果就這樣子的呀。因果它就是宇宙間的一種能量,它自動的會在那裡起作用,因果不需要人家來審判的,所以說他是自作自受。個人因果不一樣,業報不一樣,所以產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因為是自作自受,所以做的事情不需要給他人看,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釋。因為因果之間是這樣子的,你要解脫需要守戒,所以出家,沙彌有沙彌戒,在家居士有五戒。 戒,佛教裡面講,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那這個罪加一等加在哪裡?不要說什麼果報在閻王在那裡。我們現在把這些觀念撇開,我們講的是良心問題,講的是一種功能,因果之間的必然性,是這種功能在起作用。 為什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啊,因為你知法是你的心在知法,你已經懂了這個東西,你還去做。人家不懂的呢,他了解以後一懺悔他就可以懺掉。因為他以前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知道了,真心一拿出來,這個業就消了。然後你的真心呢,你這個法都知道的,你今後懺悔怎麼懺啊。夾在那裡,夾雜在你的心裡。所以這個因果很實在的,它就是一種功能的作用。如是因,如是果,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啊。還有一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為什麼畏因啊,因地造作啊,它必然會產生那個果。因為菩薩懂這個法,他清楚,所以在因地上,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謹慎去看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這個還是五戒十善的部分,他要看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要使他清凈,要使他無住、無執著。所以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依法、依律、依戒。凡夫為什麼畏果呢,凡夫在因地的時候,任性妄為,辦事情不負責任,人家說他,馬上報復的心就來了,所以說是非的背後,他都有個動機,都有個目的。 那麼我們學佛,懂五戒十善了,我們也經常去勤策自己的三業,但是當真正厲害關係來的時候,我們還能不能依法、依戒、依律而行,能不能勤策三業,善護自己的心,這個就是本事,要靠平時自己練的,來臨的時候擋不住的。所以太平無事的時候,要想想磨性來了怎麼辦,閑著沒事的時候,想想有人在背後說你是非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對待。如果要出家,這些東西都要慮一慮的,你看唐三藏西天取經七十二難,觀音菩薩跟如來佛祖都在那掐指算呢,過了幾難過了幾難。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修行他必定會有這些過程,除非你是假修行的。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啊,你就要把這些事情慮清楚,看明白。這裡呢,我又講到讓大家讀言行錄,讀宣化上人的事迹,也是這個。你看了人家這一生,看到人家起起伏伏,你再回過頭來看自己,你這一生該怎麼辦,這一生路該怎麼走。哪怕所有的人都走偏了,哪怕所有的人都退道心了。你,怎麼辦?這個很實在的!只有立住這樣的心,王財貴的國學現在才世界聞名,只有立住這樣的心,王鳳儀老善人我們今天還記得。沒有這樣的心,今後都會半途而廢的。 剛才講的是身出家,那麼現在我們講心出家。心出家,他未必現僧相,比如說我們佛教裡面有《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啊,他是在家的,辯才無礙,智慧如海,人家那個是無心住啊,內心已經體證到那個法。雖然現的是在家相,他有他的因緣。比如說我們當代的大居士南懷瑾,他寫了一首詩叫「此生不上如來坐,收拾河山亦要人」。意思也就是說他在家居士有他的因緣,所以當年虛雲老和尚跟他分別的時候說:「你留你的發」。那他就留他的發走他的路。這個都是心出家。像我呢,我也很想出家,但我有我的因緣,只能以這個形式。那今後身出家的因緣到了,那很好,來個身心都出家。 對於身心都出家,古人有一句話叫: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身難。錢再多有什麼用,要房子有什麼用啊,你看山下的都是房子,都是錢。家家都和和樂樂嗎?都開開心心嗎?內心都沒有煩惱苦迫嗎?都能不老不病不死嗎?要錢有什麼用,要房子有什麼用啊,一點用都沒有啊。我也很感慨啊,這件袈裟披肩真難啊,如果披肩容易的話,我們整天就可以講經說法,打坐實修,真真正正地拿我們整個生命去體證佛陀所講的法了。因為出家難,因為我們福報還差一點,現在所有的福報都是佛菩薩給的、加持的。自己修的不夠,所以,今生我們要建道場,要化緣,要與眾生結緣。然後,先前也有業需要消,要通過這件事來磨我們的性。袈裟披身非常的難啊!那我們在佛法裡面有一句叫: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事,非世間將相王侯所能為。這個也就是說出家是要舍的,親情、愛情、錢財、名譽、聲望、權利,我們問一問自己內心在乎的是什麼,還有什麼?到底是為了熄滅貪嗔痴而坐在這裡的,還是為了未來的五欲之樂坐在這裡的。為了今後的五欲之樂而現在修行的,都屬於因地不真。今後能得到五欲樂的,家庭會很幸福。但是人身千百年難得啊,等你回頭想修行的時候,對不起,你晚了,你的精氣神,該耗的,耗的差不多了。你有家庭的拖累,不是你想出來就出來的。人在紅塵身不由己啊,上面有老,像鐵鏈把你的頸給拴住;中間有老婆,有愛人,腰部系了個繩子;然後下面有孩子,腳啊,就被他捆住了。所以你的頸部,你的腰,你的腳啊,全被捆住了,你說你怎麼修?而且真正上功夫啊,你看那些高僧大德,全部都是有什麼啊?閉關!都有住茅棚的過程的。廣欽老和尚,來果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宣化上人,他們都有住山洞,住茅棚,閉關。弘一大師還先前辟穀辟了二十一天,南懷瑾在峨眉金頂也閉關,也有辟穀的經歷。他們都有一段時間脫出來在那裡專修,專修是很重要的。你說你有一家老小在那裡,拴住你,你怎麼修啊?所以出家是大丈夫所為事啊,要有大雄大力大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方能成辦的事。所以這個身心俱出啊,前面講的是比較難,因為難,所以它功德大。 在《本緣經》裡面講: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寺院,推出短期出家。那麼在泰國啊,幾乎所有男子都有一段時間在寺院裡面過。 《僧祗律》也講: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三百六十三萬六千歲三途苦。這個數字也很大,能離苦。
還有那個《萬善同歸集》講到:乃至醉中剃髮,戲裡披衣,一香時間,當期道果。你今後都會有因緣出家修道,而且能證果,更何況割慈舍愛,俱足正因。 所謂正因就是什麼啊,正因就是你發心出家,這個心很純很正,為了了生死。那麼這個出家要割慈舍愛,割斷父母的慈悲,捨棄夫妻的恩愛。割慈舍愛是很難的,談過戀愛的,失戀了,那個就叫舍愛。年紀小的,父母死了一個,或者父母雙亡。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同伴,跟你過一輩子的人死了。等你五十歲了,六十歲了,兒子、女兒死了。這是幼年喪父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人生三大苦痛事。當你碰到過了,就知道什麼叫割痛,什麼叫舍愛,那個時候是割也得割,不割也得割,舍也得舍,不舍也得舍。 所以,我以前說過啊,為什麼不等這些因緣沒來的時候,你就割痛舍愛啊,內心裏面先脫出來。因為要修行要解脫啊,解脫的就是這些東西,這個就是我們的劫數啊,我們的執著、染愛的地方啊,痛苦不痛苦,大家自己知道。所以我說修行是痛苦的,要把舍不掉的東西舍掉。講到這裡,我前兩天也講了一些,也就是這些東西,實際上對我來說也根本無所謂,但是我還得顯一個相。老善人辦善德當,辦失敗了,眾人面前呢,他也愁眉不展、苦著臉,關起門來在那裡哈哈大笑,一樣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啊,要借事練心,看看自己內心裏面啊,有沒有割慈舍愛,解脫的就是這個東西啊。 佛在《寶積經》的時候也講到: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若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最大的功德,最大的利益就是出家。若是出家,有十種功德。 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 不著諸欲,大家知道,不執著那些五欲六塵。樂阿蘭若呢,阿蘭若就是寂靜的修行的地方。你喜歡寂靜的,清凈的,比如說一間玻璃房啊,一壺鐵觀音啊,自己就喝喝茶打打坐,就這麼過日子,很寂靜,很輕鬆,樂阿蘭若。 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 因為你出家了,凡夫都在染愛執著裡面啊,你出家以後就自然離了凡夫境。當然這個要身心俱出家才能做得到。 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 因為你出家了,妻子兒女財產,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你要的不是這些,你舍的恰恰是這些,你解脫的恰恰是這些。
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 惡道因跟善趣法它是一樣的,離了惡的就是善,趨向善的就離惡。那為什麼能離惡道因,修善趣法呢?因為他依戒依律而行,你守這個戒它自然會有那個善果。不是說誰來給你的,你行善了我給你加一些善因,你行善了我來封你一個什麼位,不是的。因果之間有必然性,你只要這麼做,他肯定有那個果,這個才稱為因果。所以行善它必有善果,做惡必有惡果。《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學》上也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也正是因果,所以,因果這個東西啊,不需要向世人解釋什麼,因果之間的事不需要解釋,等著瞧,就這麼回事。 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損減。 哇,這個出家就太殊勝了,宿世善根啊,我先前看到那個「成就者」,成就者很好,有慧根,慧根就是你過去世修的嘛。因為如果他不學佛的話,比如說,他前世誦《金剛經》的,他今生不誦《金剛經》了,今世的善根就沒了。那麼比如說你去誦其他的經,你感覺總是沒那麼舒服,你如果一誦《金剛經》,前世那種感覺馬上找到了,然後你再去誦其他經你就很歡喜。所以《法華經》卷一,誦完以後有個感應錄,感應錄就是說誦《法華經》的那個感應啊。它說有個和尚經常誦《法華經》卷一,每天誦的時候都騎驢,結果這個驢死了以後,一投胎轉世,聽到《法華經》就很熟悉。這個就是宿世善根,人家在它背上誦,它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為什麼啊,耳根的作用就這麼好。所以當那個和尚騎著毛驢在驢上面的時候,這個毛驢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每天就這麼聽的時間長了,驢皮換了,成了人身。《法華經》其它六卷他不懂,但這第一卷他就很熟,前世善根在那,不需要看就會背。 九者恆為諸天之所讚羨。 諸天讚羨是因為你持戒,依法依律在行;諸天讚羨是因為你克服了你的貪慾,克服了你人天的慾望。講到不好聽一點,男女關係你能把他克服的話,諸天讚歎不讚歎?我們連這個欲界天的東西都解決不了啊,更別講什麼色界無色界了。所以這個修行啊,都很直接很現實的,你如果不去正視這些問題,你每天誦那些經、持那些咒,你到底是為了什麼?我不是說那些經、咒沒用,我說你修行要轉化你的色身,你要把它給轉化掉,經咒當然有經咒的功能,但是你修行,要抓住根本啊,從你的身上下手,從你的心上下手。 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所以出家啊,功德很大。《寶積經》講了十種功德。 佛在《宣說大種變經》上講:大千界眾生,皆發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發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於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舍家,得成無上道。三世一切佛,稱讚出家法,若樂供養佛,當依佛出家。 出家真正的功德是六道輪迴的解脫,出家真正的功德在於你無盡的煩惱沒了,出家真正的功德是你的貪嗔痴淡了、薄了,出家真正的功德是因為出家能成佛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了。
佛在《文殊師利所問經》裡面講到: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 所有的功德,都不如出家的功德大。 何以故,住家者無量過患故,出家者無量功德故。 那在原經裡面,佛陀列舉了很多在家的過患,出家的功德,也對比著一條一條地講出來。這個原經大家可以去看。比如說,關於住家,經上講: 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 什麼叫障礙啊?孩子就是障礙,你成天抱著孩子,你怎麼修行?連拜佛的時間都沒有。在家有老人你要孝養,有孩子你要撫養,有妻子你要照顧。 住家是塵垢處,出家是除塵垢處。 你住在家裡是在五欲六塵裡面,你在翻騰啊,在浮沉啊。出家出的就是這些塵垢,出的就是這些煩惱。 住家是結縛處,出家是解脫處。
所以出家是解脫啊,我們這裡一開始就講解脫。那麼講這些,原經裡面有很多,在《文殊師利所問經》裡面,佛陀把這些在家的過患與出家的功德講了很多,最後跟文殊師利菩薩說: 若我毀訾住家,讚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也就是說啊,讓我去講出家跟在家的事,在家有很多過患,我再怎麼講,都講不盡。讚歎出家啊,也是一樣,講不盡。為什麼,因為他能解脫唄!所以你再怎麼比喻,因為他能成佛,再怎麼比喻都言說無盡!所以出家的功德很大,還有前面的什麼叫出家,要對整個概念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出家的發心,動機與目的,你要純要正,不能以賊心出家,不能說我在這裡修好了,我再找一個化性的姑娘。第三就是出家的條件,你要出家你要具備那些條件,看看自己條件具備不具備。在這三個前提下我們才講出家的功德,才對出家的功德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出家到底為了什麼?受戒到底為了什麼?比如說先前那個「成就者」在背《沙彌十律》,你為什麼要背?也只有出家人以這個戒而住,以這個戒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才顯出你出家僧人的高貴。 如果出家了跟在家人都一模一樣的話,如何顯出出家的高貴啊!因為一受戒以後你的身形展現跟在家人不一樣啊。不懂的話,大家可以學禁語,禁語七天你就知道了,修行,修住自己的習慣性不容易,真正的改稟性不容易。 出家人真的依戒律而行的話,他顯得非常的莊重、莊嚴,非常的端正、圓滿,非常的有攝受力、凝聚力,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大家看到他以後,給人一種親切感。所以學戒、守戒啊,非常的必要,因為戒它不是來約束我們的,戒是來修正我們的,戒是來成就我們的。 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口意呀,把不良的習性稟性給修掉。那怎麼修呢?拿什麼來修呢?拿戒刀來修,拿這把戒刀來修正自己不良的習性稟性,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果是這樣的話,別人家的因果你還要去管嗎?《六祖壇經》怎麼講:若見他人非,自非卻在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若見他人不對的時候,自己怎麼樣啊?自己也跟著非了,自己的心也跟著五逆十惡在那裡了,沒有依戒依律而行啊!所以我先前講過:戒有不後悔之德。所以守戒很重要,戒不是人家來讓你守的,要自己主動,所以先前我記得有人講,下山去體會體會人生的一些經驗,存此心者是邪道,是魔道,就這麼一念。魔佛沒有差別,就這麼一念間的呀。所以一念發心你就是菩薩,一念報復心起就是魔王,佛都拿你沒辦法。因為你是人,人變的是最快的,今天說你好,明天可以說你不好,後天呢,因為你對他好一點,他又說你好。人的心變化是最快的,閑著沒事,你躺在床上去觀察每一個起心動念,你可以先看著自己的心跳,撲騰撲騰撲騰,然後再去觀察你的念頭,它是怎麼樣的起起伏伏。 第五講出家的修行。出家修行,我們發心要純,要發菩提心,發大悲願。因為你是存了這樣的心、存了這樣的願,所以你的修行就要依這個心、依這個願去做,而不是說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因為你有願心在那裡,你只要依著願心去做,那怕今生今世你不解脫,來世有這個願心在,還會繼續推動著你去走這條路。就像老善人,一開始要辦女學,結果去化緣,最後倒在路上。這個都是願心、願力在起的作用。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有什麼同修啊、佛菩薩啊,在那裡給他顯個相。如果拋開那些所謂的神奇的事情,實際上就是那個願心、願力在起作用,因為你有這個願了,所以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因為你先前因地里發了這個心,現在因緣湊成了,這個果必須得去圓滿的。所以這個發菩提心、大悲願啊,在我們的修行路上就顯得非常重要,道心不堅,願力不夠,今後啊,碰到小磨小難就退心了。那在這裡又講到尊師重道也一樣的,或者同修之間的友誼,也一樣的,因為你對這個東西,菩提心啊,願力啊,你認識的不清楚,所以碰到事情,你就在內心糾結,然後退宿。所以整個修行啊,菩提心、大悲願很重要,一定要發的真,發的切。哪怕在最低谷的時候,你要每天不斷的讓自己去熏你的心與願。沒關係啊,現在是種子落地,你先讓它落地唄,沒必要一定要長出果實啊!就像我下午跟大家講的,辦國學沒事啊,我不成功的話,人家在那裡辦成功也一樣啊,目的無非把國學給托出來唄,把中國傳統文化好的精神、好的內涵,讓國人繼續延續下去嘛,成功不必在我呀!事情我在做沒在做,我有沒有這個心愿,這個很關我的事啊!所以大家在播種的時候啊,別一個勁地想著成果,一心想著解脫,努力就可以了。以這種傾向、這種發心不斷地去做,不斷地去熏。無心插柳,柳會成蔭的,有心在那裡插,插不出來的。 如果發了菩提心與大悲願,你要做的就是六度萬行。六度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放在首要的,你說你出家了,成天捆著那個錢財鈔票,有用嗎?你如果有三百萬的,你會想著現在利息長了還是跌了,你會想著通貨膨脹,錢沒用了,不值錢了。如果出家了,自己房子還有三套在那裡,你的心啊,始終有牽掛,出家不要這些東西了,就沒事了。舍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可能都很容易,舍什麼難啊?捨身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干粗活重活累活臟活,一天干,兩天干,半年干,五年十年干,誰願意啊!所以這個布施啊,出家容易捨身難,捨身容易,舍什麼難啊,舍稟性、習性難,難得不得了。山上的上上下下的這麼多人,哪一個曾經真正把自己那個心給捨出來過啊。你看他們捨身、舍財,個個是慷慨啊,那布施要講波羅密啊,要講到彼岸啊,講圓滿。大家都在有所求,認為這個舍值得,當他認為不值得的時候,他還會要回去,不分青紅皂白的,要了這個還要那個,凡是能有所得的、他能要回去的,都要回去。所以他先前舍的再怎麼多,都是有相布施。因為我們講六度,波羅蜜嘛,如何把這個東西做得更圓滿。既然舍了又後悔,說明你在舍之前是感情用事,對整個事項你沒認清楚,也就是說,我先前在這裡講的話,你都當耳邊風了。我講修行要理性,讓你不要慌,不要忙,大事小辦。事情一出來就感情用事了,也不存在依法不依法了,都依人去了。 去年十月份,我們這裡紅紅火火的時候,安安樂樂的時候我就講了,大家要依法不依人,結果到現在,聽進去的有幾個啊!以這種心態在那裡修行,你怎麼解脫?所以在前兩天我也顯個相,為的是師道尊嚴,實際上是為他今後的修行。大家都在好惡裡面啊,所以在坐的一定要理性,不要感性,比如說,像耀哥留在這裡我很高興,那你想想碰到什麼情況、什麼因緣,你會再走。那如果不走,不走的前提是什麼,你要搞清楚。比如說,現在我留在這裡了,我為什麼留在這裡,你把這個理由先搞清楚,然後問問,這個理由在什麼情況下我會波動,我會把這種留下來的理由給推翻。很理性的,算賬啊,算賬要清清楚楚,講這些東西我們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留下,今後你長期的留下來,不管任何事情,比如說我,哪怕我是嘴皮子,沒功夫,哪怕我也沒怎麼樣,人家謠言四起。你都會留下來,因為你知道你要什麼,因為留下來的理由在那裡很充分很堅定,所有能讓你把這個理由放下的因緣、條件你都考慮過了。 留下來的理由是什麼啊,依法,因為有這個法,這個法是很理性的,我從來沒讓大家迷信過,大家在道場這麼長時間,我什麼時候讓大家迷信過。我怎樣了不關你們的事啊,你們自己的行為很關你們的事啊。這個也是我經常講的,我講的東西有沒有合經合律合論,你們受不受用,這個很關你們的事啊。你認為我講的好的,要一起同願同行的,應該把我的東西背下來,有時間可以找我聊,然後呢,你講出來讓我聽,你有沒有偏離了我那個本意。同樣的應無所住,概念不一樣的,同樣的身心脫離,不同層次,概念不一樣的。人分三六九等的,每個人習性稟性都不一樣,同樣一個概念,只有把我的東西講給我聽,經過我的認可,那才在傳我的東西,也只有這樣子,我們的概念才會一模一樣,見和同解。
你以為我在講《阿含經》,你也拿《阿含經》講,比如說很好笑的例子啊,佛經上有講啊,有一位比丘,在佛陀出去乞食的時候,他一再的把佛陀給攔住,讓佛陀給他講法。佛陀說這個時候非時啊,我要去乞食。他再三請求佛陀跟他講,講完法以後呢,這個比丘一走,回去以後被一頭瘋牛給撞死了,古代嘛,牛很多。等佛陀吃完飯回來,另外比丘跟佛陀說,說某某比丘聽了你講的法以後,就被牛給撞死了。佛陀說他已經證果了,已經解脫了。那這一經的重點在講,解脫是無時無刻的,只要一句話相應了,你內心放下了,就禪宗講的,當下就悟了。悟了的人,我們儒家講:朝聞道,夕死足矣!這是第一個重點,第二個重點,他悟道了卻被牛給撞死了,死於非命,對這樣死於非命的人,就像我們現在,你學佛了,出去被車給撞死了,也是死於非命啊,一樣的道理。 我在講的都是什麼啊,在破除迷信,大家聽出來沒有,在印度啊,像這種開悟的死於非命的很多,有些是生病死的,開悟了,他哎呦哎呦很疼,在那裡叫,然後呢,要走就走了。很多人說,學佛要家庭和樂啊,錢越來越多啊,各方面都會身心如意啊。這個是前提。他說你要沒這個前提的話,你要解脫是不可能的。什麼樣人的學佛他會是這樣子的呢?把學佛的層次慮一慮,落在世間法的人,他的修行是有相福報,他都在修人天福報呢!所以他越修越好啊,越修越殊勝。 一個真正講內心解脫的人,一個他內心不求那些福報的人,他不得那個有漏福報,得也是自然而來的。第二他關注的是內心的煩惱,他永遠有解決不了的煩惱,所以他也不在乎那個東西,他的境界已經越三界的境界了,層次在那裡。所以關於這個肉體怎麼死,怎麼活,不是他的事,他關心的是自己內在的內心的解脫,對煩惱的解脫,對貪嗔痴的解脫,這一經講的是這個。 有的學友怎麼講?如何認為的呢?他說:佛陀討飯了,你還要問佛陀,佛陀都說不講了,你還要他講,你看,講了就死了唄!話也沒錯,時空點在那裡,但是那個東西,講與不講,死於不死,關你什麼事,不關你解脫的事啊,我說關什麼事的時候,是講的你內心的煩惱苦迫的解脫熄滅,講的是這個。從這個角度講,講那個東西不關你。所以你去理解經義的時候啊,大乘經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呢,從大悲心,大悲願的角度,菩薩生生世世利於眾生的角度。你以這樣的角度去看這個佛經,你就知道菩薩的悲心。那麼我們去看小乘的時候呢,你要從熄滅貪嗔痴的角度,解脫的角度,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這個高度都在那裡。你還從那個生與死啊,福報啊,功德啊,在這些裡面看的話,都落在什麼啊,三界內的角度,層次不一樣的。 講到布施把話題扯遠了,我們回來講。布施要圓滿的話,怎麼能把它圓滿呢?我們接著上面的話,從解脫的立場講,你把你的貪嗔痴捨出去唄,這算不算布施啊?當你煩惱來的時候,你不去抓,是不是就舍了?當你背著米上山的時候,一步一步很累,你不去抓這個累,是不是也是一種舍啊?我們看地藏王菩薩的發心發願,人家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為了一切眾生,自己在那裡忙忙碌碌,是不是一種舍?所以這個舍的層次啊,就不一樣了。那這些內容、層次,我們在《佛法修學概要》裡面講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就講這個東西,話說回來,這些層次的分析,還是在這些裡面。 第二個講持戒,持戒也有波羅蜜啊,持戒波羅蜜,如何把持戒做圓滿了?持戒是為了修正自己的行為,行佛所行,是為了這樣子才去持戒的。戒是佛制定的,這個戒制定出來是和宇宙並轉的,合它規律的。你只要依著這個去做,今後必然會產生那樣的果。所以我先前講過,戒不是人家約束你的,你真的守戒以後,他就有一種功能:處眾人而無所畏,有威嚴,有威德。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無愧啊。 第三個是忍辱,忍辱這一塊,當你一旦上功夫,還記不記得那節宣化上人跪在那裡讀經,我們那天專門把這一節拿出來講了一講。等他一上境界的時候,大家都來攻擊他了。所以你一上功夫啊,第一關修的就是忍辱。不管是個人的修行還是弘法,只要你真正的用心,肯定會有磨難,不磨不成佛啊!王財貴把國學搞的這麼大,人家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王鳳儀先前把女學辦的這麼好,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張雅軒跟著王鳳儀老善人辦女學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人家都是怎麼過來的,宣化上人從開始的修行到最後的弘法建萬佛城,人家是怎麼過來的?所以這個忍辱啊,若是真的修行的話,你大修他必有大磨,大磨的話方能顯出你的真性情,磨性磨出來,才能講志界的如如不動,沒有磨性誰不知道笑啊。 講到這裡,《永嘉證道歌》上講:觀惡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觀惡緣:觀就是反觀,當人家講你不好的時候,你馬上反觀自己,有沒有被這個塵所轉,被這個境所轉,有沒有觀自在。當你聽到惡言的時候,要觀自己的內心,有沒有如如不動,有沒有透過這個因緣、透過這個現象,了知諸法皆空,當下無住,有沒有契入《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也只有契入了,才是功德,觀惡緣是功德。人家惡言相加的時候,或者在背後挑撥離間,兩舌惡口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不為所動,必能體會那個緣起性空,那個才是大功德。所以《莊子》講過一句話: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舉世就是所以有的人,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在讚歎你,稱讚你的時候,你也不會因此而越發努力,也不會因此而得意忘形。 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當全世界的人都反對你的時候,說你是非的時候,或者是誹謗、謠言,挑撥離間,兩舌惡口的時候,你不會因此而產生沮喪。 下面莊子怎麼講呢: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這裡講定,講辯,講榮辱,也就是說只有你把你的主心骨立住了,當這些人在說你的時候,講你的時候,你才能不為所動。那麼我們現在在修行,當人家沒說你的時候你就要存心了,你現在不存心,以後等人家一說你,你馬上退道心。所以功夫上來啊,大家都稱讚你了。你真的了不起嗎?想一想這點功夫算什麼啊。你那個觀照的觀還在不在,觀自在,你還自在不自在。稱讚你的時候,你抓住了人家的稱讚,根就被塵所染著了,你有纏縛、有結縛在那裡了,你有染愛執著在那裡了,你早不自在了,你知道嗎?當大家都在反對你的時候,你就真的錯了嗎?內心有沒有:辨乎榮辱之境,定乎內外之分?這是一種修養,或者說是一種功夫,或者說是一種境界,不管說什麼都可以,不管給它加什詞都可以,當這樣的事情來了,你能自在,這就是你的本事。所以永嘉《證道歌》講:此即成吾善知識啊。當他人惡言相加,兩舌惡口的時候,正是考驗你。比如說,對佛法法義的理解,是不是到位了,真的到位,真的無常無我了,你也真的能放下,見地到了,修證肯定到;真的惡言相加的時候,也是考你定力的時候,有沒有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惡言相加的時候恰恰在看你有沒有真的持戒,對戒的重要性有沒有認識透,認識到位。如果戒定慧都很到位,你自然不會被這個境所轉,在這個當下,你的心會與法相應,因為你的心不與法相應就會被境所轉,不被境所轉你的心就會與法相應,會契入無常無我,你的心會如如不動,會應無所住。所以他講此即成吾善知識。心不隨境轉,如如不動無所住的時候,你內心裏面是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好醜之分的,你知道的是:無常、無常、無常,無我、無我、無我,整個因緣生滅、生滅、生滅,如此而已。你不會去分別他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是是還是非,這是美女還是醜女,沒什麼好分別了,沒什麼好說的了,有因果在那裡,所以禪宗講:但有言說,都無實意。也只有這樣子,才契入《普門品》講的:慈眼視眾生。當你脫出這個善惡是非的時候,人家在那裡兩舌惡口,誹謗謠言,當你脫出來的時候,你就什麼啊?會認為他們很可憐啊。修行這麼長時間,你還落在這裡啊,都這麼發心了,你還落在這裡啊,多麼可憐啊,你內心的慈悲心慢慢就生起來了!因為他是因你而造下這個業,所以今後你知道,等你修好了,他會來跪在你面前,然後你呢,教他怎麼懺悔,先前造了什麼業,懺完悔,教他今後怎麼修。 菩薩就是這樣子的,你踹我一腳,我退兩步,因緣到了等著你懺悔。所以《普門品》講:慈眼視眾生,所以我先前講過我們能坐在這裡學佛啊,是菩薩的慈悲,不是我們有福報,不是我們佛緣深啊!說穿了,我們殺了多少佛,踹了多少腳,我們都不知道啊,曾經下了多少劫的地獄,我們都不知道啊。所以先前講:秦淮河邊一名妓啊,大家還記不記得,我還記得呢,你說當菩薩難不難啊。如果你對菩薩有這樣的認識,你的感恩之心自然生起,你的勇猛精進之心也自然會生起的。你不得不精進啊,你不精進對得起誰啊,一天到晚活著幹什麼啊!? 永嘉《證道歌》下面講:不因訕謗起冤親。訕謗就是毀謗,詆毀。不因為他罵我,我內心起嗔恨心,你生起嗔恨心就說明你有是有非,有對有錯,有好有壞了。也不因為他對我好,對我有利我生起什麼,生起親近的,感恩的,歡喜的心,這些都落在是非裡面好惡裡面,相對裡面,落在陰陽裡面。陽是好的,陰是不好的,所以講:何表無生慈忍力啊!無生法忍,如如不動,五蘊皆空那個境界,拿什麼來表達呢?拿什麼來顯像呢?就拿這個!慈悲怎麼表達出來的,就是你踹我一腳的時候我退兩步。忍辱怎麼表達出來的,你踹我的時候我也隨他去了。因緣到了,你來懺悔的時候,讓你懺,給你一條路,這就是菩薩,何表無生慈忍力。所以永嘉《證道歌》啊,很簡單很直接,我先前讓大家背。 觀惡言:我們要如實知,惡言是惡言,語言是語言,所以我下面寫了幾個字叫:觀惡言,如實知,風無來,幡無動。等覺心,同視之。觀惡言,你要如實了知,來由他來,去由他去,所以說風無來幡無動,就是什麼啊,《六祖壇經》裡面有一句叫:風動幡動仁者心動。風在那裡動,幡在那裡動,如實知的時候,風來不來,不關你的事,帆動不動,也不關你的事。對不對?人家說你好也不關你的事,說你不好也不關你的事。他說你好的時候是站在他的角度上認為你好,當有一天,他站在他的角度說你不好的時候,你就是不好了?他到底了解你多少?你這麼一反省就知道了。風無來幡無動,觀惡言就隨他去吧。等覺心啊,等是平等,萬法平等啊,皆有佛性眾生平等,覺呢,要覺照、覺知,用正等覺心同視之,都是一樣的。 第四個是講精進,精進是要自己發心,你要發菩提心,所以要解脫,你要渡眾生,所以要解脫,你要渡眾生,所以要有能力。解脫沒有第二條路:戒定慧,唯有守戒守出來的定,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唯有依定而發的慧,才是我們需要的真實慧,不然的話會成為狂慧的。沒有定就是狂慧,或者是耍嘴皮子,世智聰辯。不是依戒而生的定就走入邪道魔道了。 第五是禪定,禪定我們講讓大家練身心脫離,講的是動中定。在生活當中把這個心給練圓融,在生活當中你都能脫開,打坐的時候腿一疼腰一酸你同樣能脫開。禪定要與智慧相應,所以練禪定之前要什麼啊?要法義在先。所以我們這裡,基本上沒讓大家打坐,雖然靜坐初修講了打坐的方法,我們基本上沒坐,為什麼啊?靈容來了多長時間啊,先前「成就者」來了,來了多長時間啊?一坐都有境界,身心都變化。你說你再坐下去,《楞嚴經》的五陰十魔不找你找誰,五陰十魔都是有境界的,有檔次的,沒檔次的人他還懶的找呢!所以這個禪定之前要有見地,要有法義。今後我們都會把一些法義啊,好的經典啊,推出來,讓大家去看原經。有時間我們可以聊,法義懂了、通了,再加上你現在這種狀態再去修,不成佛也難。為什麼?色身這一塊變了,你的發心只要堅固,不成就也難。發心之所以不能如初,就是因為色身不能轉變,色身一轉變,其他慢慢的就開始快了。色身是我們修道的一道障礙,因為它涉及到身體生理的需要,色身一轉變,心理的需要只要有菩提心的熏陶,慢慢都會轉變。所以色身的轉變是修行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如此,供大家參考。 第六是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那麼前面講的修禪定之前的那個見地啊,講的就是這個,然後通過禪定來圓滿這個。那這裡,就要讀各種經綸,今後,會把大乘經裡面好的,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圓覺經》、《涅槃經》、《大乘起信論》、《六祖壇經》,《維摩詰經》等,好的經典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去讀去誦,或者有條件我們這裡印一批,全世界的贈送,大家也誦,形成一種氛圍,讀大乘經。因為特別修禪定啊,大乘經典你都不懂,你說發菩提心,你發什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你都不懂。你不看《普賢行願品》,不看《地藏經》,不看《法華經》那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你怎麼知道菩薩的慈悲啊,你發菩提心、發大悲願就要像菩薩學習啊,你不讀這些經典你怎麼學。那我們講解脫的時候就學《阿含經》,講五戒十善的時候,就學善人道,了凡四訓。它都是有相應的內容。 這個講六度,六度我們以前都沒講過,這塊內容蠻多的,我們隨便講一下。現在九點了,那麼最後還有一小段,永嘉《證道歌》講: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現在的東西就是這樣,包括謠言啊,誹謗啊,是非啊,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啊,修行啊,都在做夢呢。我們都在夢裡沒有覺醒,等你真正契入那個空你就知道了,那是什麼,空空無大千啊。因為空空無大千,所以要六度萬行啊,要把自己給舍了,要捨身舍心。如果是無我的話就不需要舍了,因為有我,所以要把我,執著的我給舍掉。所以這個關於夢裡明明有六趣,我下面也寫了一個:熱騰騰,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五孽十惡隨性造,反認他鄉是故鄉;來荒唐,去迷茫,浮浮沉沉空里忙,頭出頭沒為誰愁,原為他人做衣裳。 熱騰騰,鬧哄哄啊。看上去很熱鬧,比如說我們結婚生子,都是熱騰騰,鬧哄哄在那裡。你方唱罷我登場,就像唱戲一樣,你唱完了我來唱一下。現在我是你的兒子,然後你是我的兒子,小烏今生是我們的狗,說不定來生我們是他的狗。你方唱罷我登場,都隨著我們的習性、稟性在那裡造,一點不順心、不如意,習性、稟性馬上來了,改不了。所以侯向琳啊,也迷了十年,侯向琳跟著老善人的,怎麼跟著老善人的都會迷啊,姑娘道講的這麼好,化性化的這麼好。五孽十惡隨性造啊,反認他鄉是故鄉。都在這裡,反認他鄉是故鄉。來荒唐,去迷茫。來的時候很荒唐,為什麼荒唐呢,我們知道啊,你怎麼來做人的,是人家在兩性關係的時候你執取那個東西,你有因緣執取那個東西,所以你來這裡了,來的時候很荒唐。去的時候呢,稀里糊塗很迷茫,不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有些死,莫名其妙地躺在床上,一天到晚人還沒死,看上去這個相已經顯地獄相了。去的時候迷茫。浮浮沉沉空里忙啊,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頭出頭沒浮浮沉沉。為什麼,空里忙啊。因為空所以才忙,如果不空的話你也不忙了。頭出頭沒為誰忙啊,我們生生世世輪輪迴回,我們都講為兒子啊,為父母啊,為家庭啊,為誰為誰為誰,到底為誰,問問自己,都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呢,結果呢?你自己的貪嗔痴沒有滅,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那天「成就者」講,這個人他怎麼樣怎麼樣,我說你不要說他,這個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啊,你自己的問題沒解決,你管他人什麼事啊。我內心有東西呢,我沒解呢,誰幫我解決,這個關我的事啊。 不好意思啊,晚上講了這麼多,給大家做一種參考。講出家,這裡也講的很清楚了,出家要你自己發心,不是人家讓你出家你就出家,你要自己有這個心這個願,另外在家修也很好啊,你看維摩詰,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南懷瑾,人家也很高明啊,寫了一首:此生不上如來坐,收拾河山亦要人。我也有這種感慨啊,收拾河山亦要人啊,拖著肉體到處忙啊,忙,忙了不討好。世間就這樣,有起必有落,有盛必有衰,有榮必有辱。所以去年,我拿著杯子,端著鐵觀音,我說兩年了,兩年了,一直在叨咕,為什麼啊,事情太順利了。辦國學,「唰」的一下就辦起來了,建書院,「唰」的一下就建起來了。在這裡,也搞得紅紅火火,護法居士們也很支持了,一切都很成功很順利。所以十月份的時候我就講啊,要依法不依人,那個時候都開始在講了,實際上我已經知道今後肯定會有低谷,所以,一直講依法不依人。因為大家都是有所求而來,大都是兩邊倒的人,人云亦云啊!世間就是這樣子,只要你發心去做,他就有起有落。辦任何事,都要發心,都要存心,都要發願。發心發願以後,慢慢去想,慢慢去慮,這個事情會有什麼結果,會有什麼過程,碰到磨難、磨性,你要怎麼去面對,怎麼去解決,高潮來的時候,你如何把自己立住,人家稱讚你誇你,你如何把自己立住。低谷來的時候,你如何讓損失降低到最少最小,積蓄力量迎接下一個高潮。若有這種心,你就不會得意忘形,也不會失意忘形。若是這樣,就能與無常共舉杯了。我的話講完了,謝謝大家! |
推薦閱讀:
※今日,農曆九月十九 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 祝願眾生法喜充滿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恭迎觀音出家日】讀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咒,隨手轉發,功德無量。
※人生分為三個層次,普通人、藝術家、宗教徒。
※沈星被富豪老公趕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