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綱解讀30個穴位經驗用法,不可不知的小兒推拿奧妙!

為了寶寶健康快樂成長,小兒推拿已成為很多媽媽的最愛!很多媽媽總是諮詢我穴位找不準的問題,儘管已在視頻里發過一些,但不夠全面。在這兒呢,我匯總講解小兒推拿30個最常用手法,較以往完善一些,方便媽媽奶奶姥姥學習掌握。

1、脾經

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脾為後天之本,補之可補虛扶弱,補血生肌,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痢;清之可清熱利濕,消食化積。現在的寶寶營養過剩,容易乳食積滯,經常生病的,大多數都會脾虛,清補脾特別適合消化不良愛生病的寶寶。

脾穴,是離心推?還是向心推?不懂辯證,出手便錯。媽媽奶奶一般不懂辯證,這兒的建議就是來回推清補脾是安全的!

離心推是清法,向心推為補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稱補脾經(或補脾土);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推至指尖稱清脾經。

2、運八卦

有行氣的作大家疑惑的主要是運八卦的方向,經常出錯。一定記住:不是順時針就是順八卦,逆時針就是逆八卦!為便於大家好記,左手的順時針是順八卦,逆時針就是逆八卦!右手反之。

有行氣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導滯,止咳化痰,按照三字經流派小兒推拿的經驗,往往都是做的順八卦,適應各種體質的孩子,腹瀉便秘,積食厭食,咳嗽痰多也都可以用它。

3、四橫紋(掐四縫)

行氣散結,消食導滯,止咳化痰,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主要調理傷食、厭食及口瘡、扁桃體炎等症。

對於小孩的各種肚子脹,掐揉四橫紋的效果也不錯!

4、揉板門

不僅對上吐下瀉有特效,而且對食積、腹痛或泄瀉、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效果都很好!不僅對孩子有效,對成人特別是胃病人群也很有效!不妨用勁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呢?

板門穴,又被稱之為脾胃之門,位於肌肉豐厚處,可用揉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通調三焦,也可用捏擠法,治食積化熱之身熱、口瘡口臭、煩躁不安、大便秘結或下利稀黃。

主要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常用於乳食停積、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症,多與推脾經、運八卦等合用。

5、清胃

主要是和胃降逆,與板門穴功能相近,主要調理噁心、嘔吐、口臭等症,但板門有通調三焦之氣之功。

6、大腸

調理腹瀉便秘的一個穴位,家長一般來回大腸就可以,比較安全。有調和氣血的作用,能清除腸道宿便,促進腸道運動,清利臟腑濕熱。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主治積食厭食,肛門紅腫,泄瀉便秘。

將小兒食指固定於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

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濕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後再用補法;里急後重時先用瀉大腸,癥狀緩解後改為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秘者用瀉法或清法。

7、小天心

能安神鎮驚,媽媽睡前搗一搗,寶寶會睡得更香哦!小天心位於掌根,大小魚際肌交接處凹陷中。在推拿經典之作《推拿按摩卷 釐正按摩要術》中有「掐大橫紋,大橫紋即總心經,小天心在掌根處,為諸經之祖」的說法。搗法,除了可以安神鎮驚外,還可用搗法調理包括寶寶斜視。當然,小天心也可以用揉法,有通竅活絡的作用。可作用於驚風癲癇、煩躁夜啼,小便赤澀,實熱咳喘,痘疹欲出不透,目赤腫痛等,為治療一切眼病的主穴。

8、分陰陽

主要用於陰陽不調,忽冷忽熱,寒熱往來。比如,一會兒黃鼻涕,一會兒清鼻涕等。

9、平肝清肺

主要調理感冒,咳嗽,發燒和疹痘類的病症,常與清天河水,退六腑合用。

10、清天河水

主要用於清各種內熱,孩子發燒時,多用於中低熱,常與平肝清肺一起使用,是經典用穴組合,是臨床退燒應用最多的穴位。

11、退六腑

是所有穴位里藥性最寒涼的穴位,主要用於各種實火,孩子發燒時,多用於高熱,熱重的積食和便秘也經常使用。

12、上三關

此穴為溫穴的代表,對應大寒大虛之證,與退六腑二者一補一瀉、一熱一寒,均為臨床常用要穴。因二穴寒熱較烈,故臨床上,若以熱、實為主,以退六腑為主,推三關次之;若以寒、虛為主,則以推三關為主、退六腑次之。以防寒熱、補瀉太過,有平調之意。

13、一窩風

在小兒推拿里是一個解表發汗的穴位,很神奇,我很喜歡用它!孩子流清鼻涕打噴嚏怎麼辦?媽媽快揉「一窩風」,越早好的越快。特別是媽媽要注意觀察,如果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著涼的癥狀,比如:發現孩子們打噴嚏,流清涕,這個時候用一窩風的效果就特別好。務必第一時間推拿一窩風,越早好的越快,可有效防止病情的發展。

14、外勞宮

外勞宮溫中和胃的作用,也就是溫里寒,溫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誤食冷飲,或者風寒入里導致的腹痛,腹瀉,或者高燒的時候渾身怕冷,都可用外勞宮。溫中健脾作用突出,對於陽氣虛損,脾胃虛寒,久瀉不止,受涼腹痛,尿床疝氣等病症療效顯著。

一窩風則側重於散一身之寒,我們講的外寒,體表受寒了。

15、二扇門

與一窩風一樣,都有發汗的功能,但主要用於退高熱發汗,效果比較好。

16、揉二馬(二人上馬)

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保健要穴,可以陰陽雙補,大補元氣,對脾虛腎虛等體質虛弱的寶寶,日常媽媽可以每天推拿這個穴位,有增高益智的作用。

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頭後陷中,補腎潛陽,引火歸原,行氣散結,利尿通淋。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左手食指墊於患兒小橫紋穴處,右手拇指一側或無名指(小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動。

17、腎經(腎水)

腎經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可補腎益腦,納氣定喘。向心推為補腎水,主要有滋陰的作用,如果孩手腳心熱,舌頭的顏色很紅,舌苔燥,脾氣急的寶寶多為陰虛,有的甚至在下午或晚上發低燒,都可以多推,如果配合揉二馬穴,效果更好。

對於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的,也都可以補腎水。補腎陽這個穴位臨床應用較少。

18、陽池

可調理頭上病症,有醒腦安神之功,比如頭疼,頭暈,鼻塞等症。

陽池就是經絡里的外關穴,很多做成人的會感到好笑,都以為我說錯了,其實真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9、推七節骨

可上可下,調理腹瀉和便秘。推七節骨可上可下,調理腹瀉和便秘。熱證的便秘下推七節骨,寒證的腹瀉上推七節骨。

20、頭面部「四大手法」,即: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背高骨

正如歌訣所說:「四穴解表兼定驚,外感夜啼有功勞。」常用於治療小兒輕度感冒,發熱,驚嚇,頭痛等癥狀。每個手法都要做50~60次,用於保健或治療都可以,在鼻炎和近視調理中,也是必做穴位。

21、下推天柱骨

下推天柱骨主要用於止嘔止咳,消化道病症在噁心嘔吐的時候用的最多,適應於各種嘔吐,不分寒熱。

22、摩腹

調理氣機,理氣活血,健脾和胃,可用於一切病症,根據病症,可順可逆,日常保健,可順時針36或逆36圈的倍數施術,以寶寶舒服為度,可預防疾病的發生。順為瀉法,逆為補法!一定不能只順揉腹!天天順時針摩腹,可致氣虛。順摩腹可調理積食,實秘等;逆摩腹,可調理寒瀉,脾虛等。

23、揉足三里

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靈樞》中就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這句話的大意是,當脾胃有問題、陽氣或陰氣不足、有腹疼腸鳴等的時候,都可以用足三里這個穴位來進行調理。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用小兒的手取),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 足三里發熱的感覺才好,如果沒有感覺說明你並沒有找對穴位。家長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先試一試

24、捏脊

又叫「擀皮兒」,「螞蟻上樹」,在民間流傳深遠,是一個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的手法,適用於一切虛弱之症,尤其消化道病症。保健作用就非常大,能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可以讓孩子長的高,吃的飽,睡的香!

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四指在前,拇指在後推動,不離肌膚。媽媽奶奶多練習幾遍就會無師自通。容易出現的錯誤,還是捏的方向問題。捏積要從下往上捏,陽氣順勢生髮,對陽虛氣虛體寒孩子效果好,適合早晨和上午捏。下捏則適合一些陰虛嚴重,積食、發高燒等實熱的孩子。

25、肩井

有歌訣雲「肩井穴是大關津,掐此開通血氣行,各處推完將此掐,不愁氣血不周身」。

按揉法是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肩井。拿法是對拿肩部筋肉,一個提升的方法,拿是手法,肩井是穴位,是往上提的,酸麻脹痛感覺非常明顯。經常愛感冒咳嗽的孩子,摸他頸部肌肉時,一般都是偏緊或是偏硬的。不管是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還是過敏性咳嗽、呼吸道病症,都可以拿肩井解決。治療感冒發熱時,通常會是與拿風池,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26、風池

對感冒、鼻炎的治療作用還是很不錯的。它對近視眼、鼻炎舌頭病、咽喉病、中風不能講話都有很好的作用。對風池穴按揉捏,向深層用力。對捏法,揉兩百次。

27、大椎

大椎穴是養護人體陽氣的穴位。對大椎穴進行適當按摩刺激,就達到一穴通諸經,振奮一身之陽氣。配合艾灸,刮痧,擠痧,針刺等中醫不同療法,對感冒,咳嗽,發燒等病症效果顯著。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天氣寒涼或者是大風的時候,一定要護住這個部位,能有效預防感冒的發生。

28、膻中

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推揉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療嘔吐、呃逆、噯氣常與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

29、揉中脘

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對腹脹腹痛、瀉泄嘔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嘔,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噯氣嘔惡等症。

30、分腹陰陽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是治療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家長要先用溫水將手泡熱,或者是雙手搓熱後再開始給孩子揉,揉的時候可以從孩子中脘至肚臍中線向兩肋方向分推,治療肚子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

【張老師溫馨提示】

1、大家給寶貝兒推拿時一定要用介質!一般一個病症的推拿時間在30分鐘左右,也看手法熟練程度,真正的高手是能夠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2、病情輕時,每穴可操作5分鐘左右,病情重時,穴可操作10分鐘左右。延長推拿時間,只要穴位準確,就可以提高療效。如媽媽奶奶還不會推拿手法,也可點擊我的頭像後點擊視頻一欄,有各種視頻手法。

真心喜歡小兒推拿的媽媽奶奶姥姥都能掌握小兒推拿!喜歡就關注「小兒推拿殿堂」,張家綱老師與您攜手同行,專心專註小兒推拿技法傳承與推廣,不遺餘力。


推薦閱讀:

小兒推拿廣意
小兒推拿中最常用的穴匯匯總,媽媽們快收藏了!
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反覆感冒、發燒
小兒推拿大全【 一切為了孩子健康】
小兒推拿不傳之秘(30)淋澀、目疾、雜症門

TAG:經驗 | 解讀 | 推拿 | 穴位 | 小兒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