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單身社會」來臨未必是好事

來源:中國網 2017-08-27

如果說中國即將進入「單身社會」,那麼推動社會轉型的人口力量來自兩個方面,即被動單身(被單身)和主動單身(願單身)兩類。當然,找不到對象和不想找對象在動機上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作者:穆光宗

穆光宗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單身社會是以單身人口為基礎的社會。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曾經指出,單身浪潮最早發生在北歐和東歐,之後蔓延到西歐、南歐、北美,如今已經開始影響到東方國家,其中以日本最為顯著。大約在2012年,紐約大學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出版了專著《單身社會》。在1950年代,美國人口中只有22%的人單身,而今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戶數則佔到了美國總戶數的28%,這一比重使之成為美國最普遍的家庭形態,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比重。這代表著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作者指出:我們正在學習單身的全新生活方式。該書對單身社會頗多溢美之詞,但僅僅從生活方式變革來看這種社會轉型卻未必全面。

所謂單身人口是指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但調查時沒有法定配偶的人口,包括未婚、離婚和喪偶人口。有數據稱,2015年我國的單身人口超過2億。2015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中國總人口數為13.68億人,20歲及以上年齡人口中,單身人口比例達到21.5%。其中,未婚人口比例最高,20-59歲未婚人口達1.4億人,20-34歲適婚群體在未婚人口中的比重為91.6%。離婚人口與喪偶人口有隨年齡段增加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為數眾多的大齡未婚人口,即光棍和剩女現象。2017年以來,「空巢青年」一詞開始走紅。2015年央廣網報道稱,調查顯示中國有超過5800萬人在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全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2013年的14.6%。單身獨居群體日益龐大正隨著中國第四次單身潮的到來而日益顯現。

如果說中國即將進入「單身社會」,那麼推動社會轉型的人口力量來自兩個方面,即被動單身(被單身)和主動單身(願單身)兩類。當然,找不到對象和不想找對象在動機上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首先,我國出現的單身人口現象客觀上有特殊的人口生態失衡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口性別結構的扭曲和不合理有關。眾所周知,我國適婚年齡人口正面臨性別比嚴重失衡所引發的婚姻擠壓問題,即光棍現象。根據2014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的數據,35-39歲單身男性人口比例已達69.1%;20-24歲單身人口中,男女人口性別比也達到130:100。適婚女性人口在每個年齡組的嚴重短缺大大增加了男性找到配偶的難度,特別是經濟條件差社會地位低的農村男性更是如此,從單身人口分布看我國大齡未婚男青壯年主要集中在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就足以佐證。目前,我國0—19歲年齡段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377萬;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2400萬,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累積的失衡效應已逐步呈現和爆發。

被單身人口(主要是草根男性)生活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現實是結婚成家立業生子依然是我國農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國歷史上結婚率也一直很高,終身不婚的比例很低。嚴峻的性別失衡態勢下的巨大被單身人口只能望婚姻成家而興嘆,客觀上被剝奪了正常的性愛權利、享受家庭親情和老有所依的權利,他們必然成為終身不婚人口,部分則可能淪落為「狼性人口」,在性本能和人性惡的驅使下干出種種違背倫理道德和破壞社會秩序的事情,如性犯罪、拐賣婦女、聚眾滋事等等。身心處在壓抑狀態的被單身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惡的力量,威脅著社會的安定、和諧和團結。

其次,當人工智慧技術橫空出世,當發達的經濟、繁榮的文化和便捷的社會服務條件足以支撐每個人的單身生活,婚姻家庭已經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那就意味著「單身社會」來臨了。願單身人口群體的出現與離婚率的急劇攀升、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和混亂也不無關係。如果說上述的「被單身人口現象」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那麼「願單身人口現象」則是世界潮流。

單身主義在發達國家儼然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不在乎婚姻的「單身貴族」越來越多。現代文明高度細化的社會分工和服務體系也使單身男女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沒有後顧之憂。像北歐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單身獨居比例高達60%。在日本,40%的單身者根本就不想「脫單」。在法國,介於單身與婚姻之間的中間區——同居,已經非常普遍。2000年法國同居登記的人數為2萬多對,2011年迅速上升到21萬多對,法國同居者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結婚者。2000年法國77.5萬新生兒中,非婚媽媽所生的孩子佔42.6%,到2012年這一比例升至55.8%。反觀中國,過去非婚生子女會淪為黑戶,但時代在進步,多省已經明確表示,不得為新生兒辦理戶口設前置條件,這似乎在為中國邁入「單身社會」掃清障礙。在當下的中國,90後新生代擇偶看「三觀」,不急結婚更想談戀愛,成為風尚。在中國,未婚女性的人數出現顯著的增長,25-29歲未婚女性在2010年達到了21.62%,是20年前的5倍,30-34歲的未婚女性幾乎是20年前的9倍。而據《單身社會》一書中所預料的,中國是當代獨居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單身的「好處」是能夠充分享受沒有約束的自由,生活可以自主和任性,「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壞處是家庭責任無處培育、血脈親情無法享受、孤獨痛苦無人分擔。丟掉了人類應有的社會性,個體人格可能異化,變得冷漠自私。單身人口越來越多也將在無形中摧毀植根於家庭責任的倫理體系,社會的價值體系將更加混亂和脆弱不堪。由於缺乏家庭這個溫暖的社會細胞和堅實的社會基石,「單身社會」很可能演變成一個分裂冷漠的、倫理失序的社會。很難想像,一個以人類個體為細胞單位的社會是溫暖和可持續的。

中國的剩女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而且高學歷、高收入、高標準的女性成為剩女可能性更大。成為剩女的原因至少有:擇偶眼光偏高,不願湊合,過分挑剔。個性霸道強勢,令人生畏。交際圈子狹窄,朋友很少。長時間的等待換來的就是大齡剩女。這一方面反映了「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下優秀男性人口(所謂「高富帥」)的稀缺和相當不足,另一方面一些願單身女性想擺脫婚姻家庭的束縛和負擔,實際上是在理性或者本能逃避家庭的責任和生兒育女的使命。不婚主義必然導致不育主義,因此單身社會也將蛻變為像日本一樣的低慾望社會和持續的超低生育社會,進而導致人口和社會發展雙重的不可持續性。

遺憾的是,我國大齡未婚群體中男女人口存在明顯的「錯位」現象。大齡未婚女性絕大部分集中在城鎮大受教育程度多數在大學專科以上;而大齡未婚男性更多地集中在農村,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多數在初中及以下。結果,產生了光棍與剩女兩不搭界、互不交融的「人口隔閡」現象。應該看到,單身社會可能是大勢所趨,但並非所有的大趨勢給人類帶來希望和光明。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20_170420.html

推薦閱讀:

唐鶴德守著張國榮的骨灰過了15年,至今還單身一人
單身男女始終單身的命理原因
如何一眼看出一個人是單身?
情感上「單身」多年是種什麼體驗

TAG:社會 | 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