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遺址:遠古先民的斑斕世界

興隆窪遺址:遠古先民的斑斕世界http://www.sina.com.cn2009年11月13日00:04中華工商時報

  8000年前的遠古先民怎樣生活?他們的藝術世界色彩斑斕還是愚昧低下?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為我們破解了這一系列的謎底。

  8000年前建築史上的經典篇章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內蒙古東南部的敖漢旗開展了田野考古調查工作,在興隆窪村東南的一處坡地上採集到粗糙厚重的夾砂陶片和打制的石器,當時沒有人料到這裡竟埋藏著一處保存完整的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

  自1983至1993年,先後經過6次發掘,將整個聚落全部揭露出來,94座房屋均整齊排列,最大的兩座並排位於村落的中心部位,村落的外圍有一道近似圓形的圍壕將房屋和窖穴環繞其內,西北側留出一個出入口。

  整個村落系統一營建而成,布局規整有序,堪稱中國8000年前建築史上的經典篇章。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林西縣白音長汗、遼寧阜新縣查海等遺址,儘管村落的規模大小有別,年代早晚略有差異,但均秉承了規整排列的建築設計理念,同屬於興隆窪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

  從出土遺物看,當時人已經能夠燒制陶器,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陶器的外壁裝飾出各種壓劃紋樣,美觀而實用;根據器類選擇石材,採用打制或磨製的方法加工出鏟、斧、錛、鑿、磨盤、磨棒等,用作掘土、砍伐或穀物加工的工具;利用動物肢骨加工出坯料,再經過磨製,加工出各類精良的骨器。玉器的發現舉世矚目,由此將中國雕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成為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在玉料的選擇、造型特徵和雕琢工藝等方面均開創中國玉文化之先河,在東亞地區玉文化發展史上佔據先導地位。

  舉世矚目的玉器發現

  興隆窪文化玉器的出土數量目前已達50餘件,多屬於陽起石、透閃石軟玉類,色澤呈淡綠、黃綠、深綠、淡青、乳白或淺白色。主要器類有玦、長條形墜、彎條形墜、管、斧、錛、鑿等。在選材方面,8000年前的興隆窪先民已經具有了鑒別玉材的能力,能夠將玉材從石材中分辨出來,並因材質的大小、優劣雕琢成不同形態的玉器,無疑在使玉器進入人們生活的進程中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儘管當時人的擇玉觀念與我們今天從材質科學鑒定的角度所確認的玉器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興隆窪先民在鑒識玉材方面為後世玉文化的發展所起到的奠基作用確是毋庸質疑的,由此印證中華民族崇尚美玉的傳統文化觀念始於史前時期,至少從距今8000年前一直延續、影響至今。興隆窪先民在雕琢玉器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切割、拋光、鑽孔等技術,並且日趨成熟,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興隆窪文化玉器大多通體拋光,目前尚未發現器表有裝飾紋樣的例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對於玉質溫潤、晶瑩等自然屬性的高度認同,充分展示玉質本色。玉器的鑽孔式樣和方法的選擇依器型的不同而有變化,同類玉器的鑽孔位置有一定的規律性,長條形玉墜的鑽孔均位於頂端偏中,自單面鑽成的圓孔;玉管是從兩面對鑽而成的長孔。這說明玉器的加工具有一定的規範性,已經日漸走向專業化生產的道路。

  通過觀察興隆窪文化玉器表面或缺口、鑽孔內側面留下的痕迹,可以確認當時人較多採用了琢制技術。玦、長條形墜、彎條形墜、斧、錛、鑿等玉器表面多帶有琢擊形成的窩點或片狀白斑,在毛坯成型階段,琢制技術發揮了較重要的作用,例如把打制毛坯凹凸的表面琢平、凹槽狀結構的琢制、穿孔的琢制等。在東亞地區史前玉器中,琢制技術的位置相當突出,而琢玉傳統的形成,應追溯至興隆窪文化,其意義影響深遠。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線切割技術對玉器的開料和修整,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謂線切割技術,就是把動物毛皮或植物纖維製成的繩子,作為砂粒的載體,再加入水後,砂繩在玉料上來回運動,由堅硬的砂粒對切割體摩擦,達到分割的效果。興隆窪文化玉玦的缺口處常見有線切割的痕迹,是東亞地區目前出土最早使用線切割技術的玉器。

  興隆窪文化時期流行居室葬俗,將部分社會成員死後埋在房屋的特定位置,絕大多數房屋埋入墓葬後,仍被居住。興隆窪文化的玉器主要出自居室墓葬內,多為墓主人隨身佩戴的裝飾品。玉玦成對出自墓主人的耳部,是佩戴在耳部的裝飾品,也是東亞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玉耳飾。興隆溝遺址曾發現將一件玉玦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內,起到以玉示目的作用,其使用功能發生顯著變化。玉管出自墓主人頸部,其出土數量明顯少於石管,應是項飾。匕形器多成對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作為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玉質斧、錛、鑿與石質同類器造型相仿,形體明顯偏小,其使用功能亦應與石質同類器有別。從發掘資料看,並非所有的居室墓葬內均隨葬玉器,玉器除裝飾功能外,可能還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身份的功能。

  興隆窪文化影響深遠

  興隆窪文化的經濟形態以狩獵、採集為主,農業經濟雖已出現,但還處於相當原始的階段。在興隆窪遺址118號居室墓內,墓主人的右側葬有一雌一雄的兩頭整豬,佔據了墓底近一半的位置,是祭祀祖靈與獵物靈魂合二為一的真實見證,可能具有了圖騰崇拜的意義。查海遺址的中部有一個小型廣場,發現有一條19.7米長的龍形堆石。興隆溝遺址的西南部發現有排列密集的灰坑群,其中35號灰坑是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圓形,口徑最大值為4.22米,周圍有6座略小的圓形灰坑將其環繞。坑底中部相對放置2個豬頭骨,東側的豬頭骨及軀體擺放較完整,豬頭骨平置,朝西南,吻部朝西北,額頂正中鑽有1個圓孔,軀體主要由陶片和自然石塊擺放而成,還有4件殘石器,大體呈「S」形,頸部疊壓放置,較寬,身部和尾部均單層擺放,尾部漸細,明顯上翹,朝向東北,通長1.92米。這是中國目前所能確認的最早的豬首龍的形態,對研究龍的起源及崇龍禮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興隆窪文化的人物造像特徵鮮明,寓意深刻,堪稱遠古先民的藝術佳作。白音長汗遺址出土1件石雕人像,系用黑灰色硬質基岩雕成,通高35.5厘米。頭部略呈三角狀,其長度約佔通高的1/3。顱頂隆起,額頭突出,雙眼深凹,外側眼角均向上斜吊,吻部略突,下頦後縮,脊背前曲,腹部微鼓,雙臂隱約可見,呈下垂狀,底端打製成楔形。石雕人像出土時,栽立在居住面上,面對灶址及門道。興隆溝和白音長汗遺址還出有小型石人面飾,嘴內嵌蚌,表示牙齒,是東北地區年代最早的鑲嵌藝術珍品。此外,興隆溝遺址還發掘出土了圓形或盾形人頭蓋骨牌飾,其上有對稱分布的鑽孔或鏤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應為舉行宗教典禮活動時所用的法器,亦為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人頭蓋骨製品。

  興隆窪文化代表了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第一個繁榮期,諸多優勢因素被本地區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所承繼,也影響到我國東北其他地區、俄羅斯濱海地區、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等地。

推薦閱讀:

【朱】姓遠古源流世系及【邾】姓改【朱】姓(二)
【宇宙文明的印記】:遠古文明的入口
【走近「非遺」】牛皮鼓製作技藝: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技術活
「哈雷彗星」存在著遠古人嘛?
【熊龍】—— 遠古圖騰的召喚

TAG:世界 | 遠古 | 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