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理財的智慧
賺錢是一種智慧,更需要具備智慧的品格。
你的品格承載著屬於你的財富。
我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合理的投資也要選擇恰當的時間。
——《塔木德》
猶太人的觀念裡面"有錢不置半年閑",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裡面睡覺,靠利息來補貼生活費,養成一種依賴性而失去了冒險奮鬥的精神,不如活用這些錢,將其拿出來投資更具利益的項目。
《塔木德》說:"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在於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快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他。」
一個70多歲的窮人領到1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按慣例到銀行存了20美元。出銀行大門的時候,他看到一位年紀相仿的紳士在抽雪茄。
"您的雪茄很香,」戒煙已有50年的窮人主動搭訕問,「這樣的雪茄不便宜吧?」
「20美元一支。」
"嗬,您一天抽多少呀?」
「15支。」
"唷,您抽多久了?」
"50年了。」
"一天300美元,一年10萬多美元,50年,唉呀,您算算,您抽雪茄的錢不算利息已有500多萬,這大概可以買下這家銀行了吧?」
"·····哦!您好像不抽雪茄吧?」
"是的,我不抽。」
那你能買下這家銀行嗎?」
「老實說,不能。」
「告訴您,這樣的銀行我有10家!」
這個窮人其實很精明。因為第一,他賬算得很快,一下子就計算出每支20美元、每天15支。50年的雪茄煙錢可以買一家銀行;第二,他很懂勤儉持家、由小發大的道理,並身體力行,好久都沒有抽過一支20美元的雪茄。然而,誰也不能說他有「活智慧」,因為他雪茄沒抽上而銀行也沒攢下,不得不對紳士表示恭敬。那位窮人的智慧是死智慧,而那位紳的智慧才是活智慧:錢是靠錢生出來的,不是靠剋扣自己攢下來的!
為了迅速地成為富翁,猶太人的常規做法是投資金融行業和其他資金回收較快的行當,把78%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傾注到「錢生錢」上。努力攢小錢的人冒險氣質的缺乏,決定了他們不能通過其他途徑快捷致富。
話又說回來,不贊成攢小錢,並不代表在商務活動中不精打細算。
在這方面,猶太商人的"吝嗇」氣質暴露無遺:成本能省半分就省半分,價格能高半分就高半分。
也許你要問,不至於世界富翁們都這樣吧?
猶太商人有白手起家的傳統,至今世界上有名的猶太富豪中有不少人發家有兩三代人的歷史;但猶太商人沒有靠攢小錢積累資本的傳統。
一方面,猶太商人在文化背景上就沒有受到禁欲主義束縛。猶太教在總體上從來沒有這方面的要求,猶太人的生活也從未分化成宗教與世俗兩大部分。猶太人在宗教節期間有苦修的功課,但功課完畢之後便是豐盛的宴席,雖然無法同中國人相比。所以,那種形同苦行僧般的不抽雪茄的生活方式,不是猶太商人的典型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從猶太商人集中於金融行業和投資回收較快的行業來看,他們本來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錢生錢」而不是「人省錢」上面。靠辛辛苦苦攢小錢的人是不可能有猶太商人身上常見的那種冒險氣質的。
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猶太商人的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照。在業務方面,猶太商人精打細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成本能省一分就省一分,價格能高一點就高一點,利潤一定要算稅後利潤,以免去為稅務署作的貢獻。但在生活上,類似於每天吸20美元一支的雪茄15支,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現象。
猶太商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令同為當今世界著名商人的日本商人嘆為觀止。其他不說,僅猶太商人不管工作如何忙,對一日三餐從不馬虎,總留出時間,還要吃得像模像樣,而且進餐時忌諱談工作,就讓日本商人感慨萬分,並對自己的人生格言「早睡早起,快吃快拉,得利三分」大覺羞愧。
其實,豈止吃飯這點時間不談工作,虔誠的猶太商人每周同樣要過那整整24小時不談工作甚至不想工作的安息日!因為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諳熟「平常心即智慧心」的道理的民族:猶太教靠尊重信徒的自然生理心理要求而保持住了他們的虔誠,猶太商人也同樣靠「尊重」自身內在的自然要求而保持住了自己經商時的心理平衡。
而一個在利潤問題上拿得起放得下的商人,其智力才不會衰竭昏聵。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還有什麼比淡定自信更為重要的呢?
它能使你自己發揮原有的能力和才智,能使同伴增加信任,能使對手感到壓力。一個氣定神閑、心平氣和的商人,才最容易成為真正成功的商人。
而這一切很多都體現於一個人的內在智慧與對生活的感悟。
《塔木德》如是說:如果店主算不清賬,他的賬就會找他算賬。
在猶太商人看來,一個人怎樣使用錢——包括賺錢、存錢和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雖然金錢絕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也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在猶太商人看來,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獲得感官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
事實上,人性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品質是與正確使用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慷慨、誠實、公平和自我犧牲精神,也包括節儉的美德。另一方面,是它們的對立面如貪婪,欺詐,不公平和自私,就像一個愛財如命的人所表現出來的一樣。一部分人濫用和誤用了金錢這種手段,產生了浪費、鋪張、揮霍、奢侈等罪惡。
猶太人弗蘭西斯·霍拉的父親在他開始進入杜會的時候,對他提出忠告說:"我衷心地希望你事事開心如意,但我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勸導你要節儉。節儉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德行。然而,淺薄的人可能會輕視它。其實,節儉是通向獨立的大道,而獨立則是每個精神高尚的人所追求的崇高目標。"
猶太人亨利·泰勒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寫成的《生活備忘錄》一書中指出:「在賺錢、儲蓄、花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作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不幸:失業、疾病和死亡。
前二者他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
可能性,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到儘可能小的程度,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於自己的人們。這樣來看,誠實掙錢和節儉使用都是極為重要的。
正當賺錢,是吃苦耐勞、不懈努力、不受誘惑和得到回報的希望的表現;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幹、富有遠見和自我剋制的體現。金錢可以代表許多有很大價值的東西:不僅是食物、衣服和感官的滿足,而且是個人的自尊和獨立。
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去獲得一個較為牢固的地位,這其中包含了人的尊嚴,它使得一個人更為強壯,生活得更為美好。從長遠來說,它賦予了他更大的行動自由,能使他有更多的力量為將來而努力。為了獲得獨立,生活簡樸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節儉既不需要超人的勇氣,也不需要卓越的美德,而只需要一般的力量和普通人的能力。實際上,節儉只不過是秩序原則在家庭事務管理中的運用:它意味著統籌安排、合乎規則、精打細算和避免浪費,耶穌也表達了這種節儉原則,他要求「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
節儉也意味著將來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因此人要有抵禦眼前的滿足誘惑的能力,這也是人超越於動物本能的高貴之處。節儉完全不同於吝嗇,因為正是由於節儉才使一個人能夠時時表現得慷慨大方。人也不能把金錢作為崇拜的偶像,而只能把它當作一個有用之物。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所說的:「我們腦子裡必須有金錢概念,但是,不能一心想的都是金錢。」我們可以稱節儉為精明的女兒,剋制的姊妹和自由的母親。顯而易見,適度節儉是自助的最好展現。
每個人都應該量入為出,按照自己的收入過日子,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誠實。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是誠實地按照他自己的收人過日子,那麼他必定是虛偽地按照他人的收入過日子。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消費缺乏長遠考慮,只顧眼前的享樂,那麼等到他發現錢的真正用途時,就已經太遲了。
培根有句名言:"與其去賺些小錢,不如去存些小錢。」"許多人不屑一顧隨手扔掉的零錢和其他一些不當回事的支出,往往是人生中財富和獨立人格的基礎。這些浪費者往往是屬於這個世界中權利受到分割的階層,其實,他們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如果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不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他還怎麼能指望別人成為自己的朋友呢?
一個生活節制適度的人,他的口袋裡才會有錢去幫助別人;而一個鋪張浪費、缺乏遠見和揮霍一空的人,是不會有機會去幫助別人的。當然,節儉絕不是做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否則就是一個可伶的守財奴。在生活和交往中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是極端短視的人,只會導致失敗。
有句諺語,叫做「只有一分錢的胸懷,絕不可能得到二分錢的收穫」。日常生活中的無數事例都說明,人生的輝煌成就源於慷慨大方和誠實守信的生活準則。
100%發揮一塊錢的功用
在猶太人的用錢觀念中,都普遍堅持錢不能隨便用,一定要把錢用到最需的地方。猶太人之所以堅持這種觀念,是因為他們懂得「支出」和「慾望」的關係。提到這個問題,看來有一點深奧,先看下面一段文字,你可能就會明白一——會用錢的人是一個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
猶太人認為,不要把支出和各種慾望混為一談。毎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慾望,可是這些慾望是其收入所不能滿足的,因此,切不可把自己的收人花在不能滿足的慾望上面,因為許多慾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人常為不能滿足的慾望所愁苦。別以為億萬富翁有那麼多的金錢,一定可滿足每個慾望,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作為億萬富翁,他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能到達的路程有限,能吃進胃裡的食物有限,而且享樂的範圍也有限。
猶太人認為慾望好像野草,農田裡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長,繁殖下去。慾望就是如此,只要你心裡留有慾望,它也會生根繁殖。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你能滿足的卻微乎其微。人們只要仔細研討現在的生活習慣,就會發現原來認為是必要的支出,經過明智思考之後便會覺得可以把支出減少,基至會覺得可以把它取消。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當作格言:花一塊錢,就要發揮一塊錢100%的功效。
在企業經營或是家庭開支上,猶太人注重做預算,並且根據預算的90%支出、10%儲蓄的原則,慎重使用支出費用及購買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東西全部刪除,因為它是無窮慾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納和反悔。他們牢記不要動用儲蓄的10%收入,因為那是致富的本源。
世界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猶太人是吝嗇鬼。」此說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是一種誤解。因為猶太人中有很多是經商的,而且是經商高手。作為商人,對物品斤斤兩兩計較和對金錢分分毫毫核算是其職業本能的反映。商人如不精打細算,不愛惜錢財,怎能獲得經營的利潤呢?
猶太人的社會背景和所處的職業地位,使他們形成了如下的金錢觀念:
「賺錢不難,用錢不易;
金錢可能是不慈悲的主人,同時也是能幹的傭人;
金錢雖非盡善盡美,但也不致使事物腐敗;
並不一定貧窮人什麼都對,富有人什麼都不對;
金錢對人所做的和衣服對人所做的相同;
讚美富有的人並不是讚美人,是讚美錢。」
這些猶太人格言反映出猶太人對金錢的觀念。說到底,猶太人把金錢視為工具。因此,他們不管別人怎麼評論與誤解,兩耳不聞是非事,一心埋頭把錢賺。
確實,對錢財必須具有愛惜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願地跑進你的口袋。對金錢除了愛之外,還要惜,也就是說,除了想發財外,還要想辦法保護已有的錢財。用現代的流行語說就是要「開源節流」。猶太人這些金錢觀念是很有哲理的,這是猶太人經營致富的一個奧秘。猶太富商亞凱德說:「猶太人普遍遵守的發財原則,那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人,如果支出超過收人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
猶太商人用錢時珍惜錢財的事例有許許多多,有不少成為美談趣話,據說,美國當今最大的財團之一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曾經有過兩段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剛開始步人商界之時,經營步履維艱,他朝思暮想發財卻苦於無方。有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是推銷一本發財秘訣的書。他為此高興極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了一本。他迫不及待地把買來的書打開一看,只見書內僅印有「勤儉」二字,其餘再沒有任何內容了,這使他大為失望和生氣。洛克菲勒因此思想十分混亂,幾天寢不成眠。他反覆考慮該"秘訣"的"秘"在哪裡?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他,於是想疾書指控他們。後來,他越想越覺得此書言之有理。確實,要發財致富,除了勤儉之外,別無其他辦法。這時他才恍然大悟。此後,他將每天應用的錢加以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5年,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在經營中他精打細算,千方百計地將開支節省,把盈利中的大部分儲存起來到一定時間把它投入石油開發。照此循環發展,如滾雪球一般使其資本愈來愈多,生意愈做愈大。經過30年左右的"勤儉"經營,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最大的三個財團的首領,到1996年,其財團屬下的石油公司,年營業額到1100多億美元。
美國連鎖商店大王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國50個州和世界許多地方,他的資產數以億計,但他的午餐從來都是1美元左右。美國克德石油公司老闆波爾·克德是一位節儉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參觀狗展,在購票處看到一塊牌子寫著:"5時以後入場半價收費。"克德一看手錶是4時40分,於是他在入口處等了20分鐘後才購半價票入場,節省下0.25美元。要知道,克德公司每年收支超億美元,他所以節省0.25美元,完全是受他節儉習慣和精神所支配,而這也是他成為富豪的原因之一。
看來,猶太人經商致富的秘訣不單是會做生意,還與他們善於節儉、不揮霍錢財有關。猶太人的用錢觀念可歸結為努力掙錢是開源的行動,設法省錢是節流的反映。巨大的財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時也需要杜絕漏洞才能積聚。正如古人所說的"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那樣,世界上有許多猶太人成為大富豪,正是因為他們具有那種可貴的用錢精神。
節儉,絕不奢侈!充分利用手中的一分錢,幫助一代又一代猶太人踏上財富之路,登頂財富之巔。
有錢不置半年閑
猶太人有一個故事一個財主有一天將他的財產託付給位僕人保管與運用。他把錢分成8份,給了第一位僕人5份,第二位僕人2份,第三個僕人1份。猶太財主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妥善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1年後再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錢財的。
第一位僕人拿到這筆錢後進行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1年後,財主召回三位僕人檢查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僕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1倍,財主感欣慰。惟有第三位僕人的金錢絲毫沒有增加,他向主人解釋說:"惟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
猶太財主聽了大怒,並說道:"你這愚蠢的僕人,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
猶太人的觀念裡面,就是"有錢不置半年閑",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裡面睡覺,靠利息來補貼生活費,養成一種依賴性而失去了冒險奮鬥的精神,不如活用這些錢,將其拿出來投資更具利益的項目。
這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捕捉金錢,收穫財富,使錢生錢,就得學會讓死錢變活錢。千萬不可把錢閑置起來,當作古董一樣收藏,而要讓死錢變活,就得學會用積蓄去投資,使錢像羊群一樣,不斷地繁殖和增多。
在猶太人眼裡,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經商智慧,關鍵看其能否靠不斷滾動周轉的有限資金把營業額做大。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他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覆觀察和考慮後,他決定從報業著手。為了搞到資本,他靠自己打工積累的資金賺錢。為了從實踐中摸索經驗,他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闆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闆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經過普利策反覆自我介紹和請求,老闆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耐老闆的剝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於採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吸引了廣大讀者。面對普利策創造的巨大利潤,老闆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普利策也開始有點積蓄。
通過幾年的打工,普利策對報社的運營情況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
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竟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報紙,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資金進入良性循環。即使在最初幾年,他每年的利潤也超過15萬美元。沒過幾年,他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極有限的錢,一刻不閑置地滾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這就是猶太人"有錢不置半年內"的體現,是成功經商的訣竅。
商業是不斷增值的過程,所以要讓錢不停地滾動起來,猶太人的經營原則是沒有的時候就借,等你有錢了就可以還了,不敢借錢是永遠不會發財的。攢錢只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貧窮,因為連他的思維也貧窮了;賺錢會讓人富有起來,因為這是一個富人的思維。
猶太人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能夠發出燦爛的光芒;而如果我們選錯了人生,那麼我們的生命就將因窒息而暗淡無光。
推薦閱讀:
※【貨殖營生】什麼是理財?
※錢是死的人是活的 寧做「理財官」不做「守財奴」
※帶你了解車貸龍頭--微貸網
※關於年輕人理財的那點事
※【互金每日預警評測】點融網近期負面不斷,收益這麼低,你還會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