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造就美國慈善神話 --古城服務網

普通人造就美國慈善神話


這張2003年5月21日拍攝的資料照片顯示,世界第二富豪、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左)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與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交談。

160多萬個非贏利機構掌握6700億美元資金,75%的美國人為慈善事業捐款,2005年人均捐款878美元……

張 建

絕不僅僅是富人的遊戲

今年,兩個與富人辦慈善有關的新聞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一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決定在未來兩年淡出微軟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準備把主要精力傾注於衛生和教育慈善事業;二是美國"股神"巴菲特決定向慈善基金會捐資370億美元,其中約300億美元捐給蓋茨基金會。

蓋茨和巴菲特皆為赫赫有名的美國富豪,他們的大手筆自然備受矚目,但在美國,慈善絕不僅僅是富豪們的遊戲,普通民眾才是慈善事業的主體。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13歲以上人口中有50%每周平均志願服務4個小時;75%的美國人為慈善事業捐款;每年有30%的慈善捐款直接從工資中划出,平均每個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4%;共有160萬個以上的非贏利機構,掌握的資金為67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印度或韓國的國民總收入,非贏利機構的僱員有1100萬人;2005年,美國人的慈善捐助達到2603億美元,人均捐款878美元。從以上幾組數據來看,美國人參與慈善事業的廣泛性無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雖然富豪們的慈善捐贈可以高達數百億美元,但美國眾多慈善機構的成立和發展離不開普通民眾的參與和推動,美國約85%的慈善捐款來自普通民眾。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年收入在1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他們捐贈的是收入的5.2%,而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他們捐贈的僅為收入的2.2%。可以說,每一個比爾·蓋茨的身邊,都站著數以百萬計的普通民眾。

基金會撐起慈善事業的大梁

鋼鐵巨頭卡內基是美國公認的私人慈善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卡內基認為,不應把財富零零散散地分給大眾,而應以設立企業的方式來管理財富。因此,基金會逐漸成為慈善事業的主要運作方式。所謂慈善基金會,就是"將私人財富用於公共事業的合法社會組織",主要資助教育、文化、科學、醫療、公共衛生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其中,教育和醫療衛生始終是基金會關注的重點。

美國早期的慈善家們認為,困難群體受教育的機會較少,越窮越上不起學,而受教育程度低又影響其提高生活水平,因而導致惡性循環。卡內基基金會在建立的初期就向教育事業捐贈了560萬美元,超過了當時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經費。哈佛大學基金會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學校基金會,現有大約50億美元的儲備。此外,美國的教育台專門播放教育節目,不需廣告支持,因為它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大力資助。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捐贈重點則在醫療事業,造福人類的青黴素髮明就是其資助成果之一。

在美國,基金會除了從事慈善活動外,還會進行一些投資,如購買共同基金、股票、債券等,以保證資金的保值和增值。根據法律規定,基金會的運作能得到免稅、減稅優惠,獲得其他企業不能企及的高回報。

慈善傳統培養民眾社會責任感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歷史並不漫長,但其慈善文化積澱非常深厚。美國慈善活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歐洲的基督教教會。基督教教義的"普世"思想使教會一直將扶貧濟窮視為己任,教會經常舉行慈善活動,如現場捐款等。美國的慈善事業繼承了歐洲的傳統,基督教的思想為美國的慈善文化奠定了基礎。時至今日,一些教會的教友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都禁食兩餐,把省下來的錢拿出來救濟窮人。

雖然美國的慈善文化最早源於歐洲基督教的教義,但現代美國慈善文化卻主要基於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財富的社會管理人。也就是說,在法律意義上,財富是私人所有的,但在道德和價值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卡內基白手起家,擁有超越金錢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意識,他所寫的《論財富》一文,被視為"財富福音書",簡明而清晰地闡述了相關的理論。卡內基認為,處置多餘財富,讓其真正有益於社會是一種智慧,花錢需要的智慧與賺錢需要的智慧同樣重要;致富的目的應該是把多餘的財富回報社會。富人行為是否得當應由"明達的公眾情緒"來判斷,富人應在生前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於公益。"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成了他世代為人傳誦的名言。

美國人有著務實而進取的心態,一方面,他們捨得消費,該花的錢絕對不摳門,但也絕少鋪張浪費;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有著普遍的責任感,公益捐助被視為捐贈人的權利和精神寄託。美國人認為,慈善捐助能給捐助人帶來滿足感,既有內心得益又有聲譽得益。因此,他們一邊賺錢,一邊將錢回報社會,富豪們如此,普通民眾亦如此。

完善機制打造陽光慈善

如果說慈善文化是美國現代慈善事業的靈魂,那麼制度則構成了支撐其龐大身軀的強健筋骨。在美國,遺產稅制度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一方面,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實行高額累進位,當遺產在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遺產受益人還必須先繳納遺產稅,後繼承遺產。所以有人說在美國"富不過三代",原因就在於此。另一方面,法律規定向慈善機構捐款的捐款者享有扣除相應數額稅收的待遇,包括免稅、所得稅豁免和捐贈減稅,以激勵人們捐贈。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說美國慈善是"有私慈善"。這些年美國稅率在不斷下降,但慈善捐款仍在上升。

美國政府和社會對慈善組織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監管。慈善組織每年會向國稅局詳細報告本年度經費的來源和支出情況以及各項活動經費的來龍去脈,以便政府檢查慈善組織的活動是否符合免稅規定。

不過,總的說來,美國政府在監督非贏利機構方面的立法還是比較寬鬆的。對於慈善組織如何使用所募集的捐款,法律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和規定,這與美國形成的行業自律傳統有很大的關係。在美國社會,自律觀念得到普遍認同。內部監管作為自律的一種形式為各類慈善基金會所採納。它們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約束機制,尤其是資金的申請、撥付及運營費用的預算、核銷等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

此外還有媒體以及民眾的監督。捐助者不僅有權知道自己所捐的錢用到了什麼地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有權對所捐款項提出具體的使用意見,慈善部門不得違背捐助人的意志。各類媒體更是關注基金會的運作情況。慈善基金的高度透明化,以及媒體的無處不在,使得美國成為陽光下的慈善國度。(編輯:趙利根)


推薦閱讀:

對中國人型,愛心壓榨光子炮!
真正的慈善者 托尼
紅色iPhone7 很好,但我不會買
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博士榮獲中國慈善榜「年度慈善領袖」

TAG:美國 | 慈善 | 古城 | 神話 | 普通人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