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死了!!!》為何能引發暢銷:心理學書籍需要越過1.0,走向2.0
近些年,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習得一個新的心理學辭彙。從前兩年的「拖延症」,到最近的「討好型人格」,每當一個新的心理學辭彙在大眾傳播領域流傳開來,就有無數人大呼中槍,忙不迭地對號入座。
跟這種現象遙相呼應的,是近些年心理類書籍的暢銷。最近,就有一本去年在美國引爆各大排行榜的心理類暢銷書《高興死了!!!》出版了中譯本。剛剛上市一個月,這本書同樣引發了熱銷。
今天,我們想從這本典型的心理學類暢銷書入手,跟大家談談近些年心理類書籍的出版情況:雖然評價兩極分化,但它為何能暢銷不衰?它的出版趨勢有沒有什麼變化?它的出版跟讀者之間的互動又是怎樣的?
撰文 | 張婷
評價褒貶不一
心理類書籍仍然暢銷不變
抑鬱症、焦慮症、躁狂症、強迫症、失眠症、迴避型人格障礙……你見過同時遭受這麼多種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嗎?《高興死了!!!》一書的作者珍妮·羅森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十幾歲的時候患上抑鬱症,自此開始了與各種精神疾病抗爭的歷程。多年來,她一直在進行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談話治療。她自己形容「抑鬱症是一位比較規律的來訪者,而焦慮症是一位長期虐待我的男朋友」。
在與抑鬱症漫長的抗爭中,珍妮發現最多的情感,除了絕望,還有憤怒。為生活向她拋出的她根本接不住的弧線球而憤怒;為人間悲劇的分配看似如此不公平而憤怒;為自己沒有其他的情緒可以用來表達而憤怒…… 在憤怒之中,珍妮開始寫博客。8年前,也就是2010年10月,她的一篇博客引發了推特上的一場狂歡,她在博文中描述了自己糟糕的情緒和精神狀況,並發起了一場名為「高興死了」(furiously happy)的運動。簡單地說,這是一場關於如何在激烈的絕望、憤怒等負面情緒中,發現和體驗同樣激烈的快樂的運動。幾個小時內,「#高興死了」在推特上傳遍了全球。人們大聲抗爭著,想從抑鬱症惡魔的手裡奪回自己的生活。珍妮·羅森以此為靈感寫成的書《高興死了!!!》去年出版,獲美國亞馬遜2017年度最佳圖書冠軍,被《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等眾多權威媒體選入年度最佳榜單。今年引進國內之後,更號稱每3秒就賣出一本。
《高興死了!!!》英文原版是2017年度美國的現象級暢銷書,中文版引進一個月,也顯示出「暢銷」的賣相。
我們好奇,為什麼這樣一本書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暢銷現象?
無論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高興死了!!!》都有著非常典型的暢銷書「潛質」:
一個有噱頭的、俏皮的書名;
緊跟時下熱鬧的話題;
以及,輕鬆幽默、容易進入的寫作文本……
書的主要內容是珍妮·羅森以心理獨白的形式,從一個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親歷者角度,記錄的日常所思所想。與傳統抑鬱症題材書籍的灰暗絕望不同,這本書的文風風趣幽默,是本瘋狂又奇妙的雜文集。
但伴隨著超高銷量同時而來的,是褒貶不一的讀者反饋。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英文原版還是中文譯本,都遇到了相同的待遇:暢銷以及兩極分化的評價。
以goodreads與豆瓣這兩大典型的閱讀網站為例,我們都可以看到,有的讀者對這本書喜愛至極,「怒打五星」;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讀者覺得看似有趣實則乾癟,不得不打一星。
一個真實的文本,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實錄,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一個自稱該死的天生的瘋子,活在幻想與現實根本分不清的世界中,她完全接受了自己是個精神病,享受一切時空錯亂的美妙感受。她有多痛苦,就有多歡愉。一口氣看了100頁,讓我神魂顛倒又潸然淚下。(豆瓣網友陳列)
珍妮對精神疾病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但這本書里的東西對我不起作用。它讓我感覺作者用力過猛,她絞盡腦汁讓隨機組合的字句看起來幽默有趣,同時儘可能奇怪。也許這只是她說話/寫作的方式,但我並不能對此感同身受,這些文字只令我感覺突兀。(goodreads網友Raeleen Lemay)
越過標籤
心理類書籍出版需要去粗取精
《高興死了!!!》是個典型的例子,它不是唯一一本有著超高銷量,同時口碑充滿爭議的心理類暢銷書。
在名目繁多的圖書出版市場上,按具體內容劃分,我們大致可將心理類書籍分為:職場發展類、情感解惑類、成功勵志類以及靈性修行類。每一個門類都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2012年中信出版社的《意志力》《萬惡的拖延症》、2009年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的《放下愛》《一個人不要怕》、200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與神對話》、2008年華夏出版社張德芬的《遇到未知的自己》等等,都是心理學領域讀者們耳熟能詳的暢銷作品,同時,也幾乎都有較為兩極化、喜惡分明的市場反饋。
數據統計平台「開卷」所作的2012-2013年度出版市場上各類心理類書籍所佔比例。
邁入新千年的近二十年里,在出版市場上,心理類書籍是增長頗為迅速的一個門類。梳理心理類圖書的出版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心理類圖書出版經歷了最初的大爆發,正在走向越來越理性的過程中。《出版人》雜誌曾形象地將這一過程稱為心理學類書籍從1.0版本到2.0版本的躍升。在1.0版本時期,心理類書籍大多以較粗糙的「心靈雞湯」形式出現,文本碎片化,充斥著大量雞湯語錄。成功學書籍就是1.0時期的代表作,勵志包裝、速成指導、快餐文本,讓這類心理學書籍快速暢銷。而隨著心理類書籍出版市場的逐步成熟,讀者的鑒別能力不斷提高,想用粗糙的名言警句式寫作、單薄的勵志式包裝就打造一本爆款類的心理類暢銷書,已經不太可能。
近些年代表性的心理學類暢銷書。
越過大而無當的噱頭與標籤,心理類圖書出版正走在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過程中。儘管仍然魚龍混雜,但已經出現了向好的趨勢。
根據數據統計平台「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的統計數據, 2013年,開卷監測的心理自助類圖書品種為3587種,較2012年出現了明顯下降(減少886種);從2014年到2016年,心理學類圖書的新書品種數量也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從2014年的9.54%下降到2016年的7.77%。
以《高興死了!!!》為例,它能火熱暢銷,依靠的已經不僅僅是抑鬱症、治癒系等模糊的標籤,而是極具特色的心理獨白。這些獨白本身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讀者感覺它們為了幽默而幽默,看似瘋狂實則乾癟,但它贏在特色鮮明。換句話說,如今的心理類書籍要實現暢銷,可能仍然褒貶不一、充滿爭議,但必須要有更鮮明的特色——要麼更專業,要麼更有趣。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興死了!!!》正是心理類書籍出版過渡時期的一個代表產品。
如何閱讀
出版與閱讀之間,需要良性的吸引力
書籍之外,網路上的心理學類熱點也同樣層出不窮。流量即王道的大環境之下,心理學這樣一個暢銷大戶自然不會被放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讀到一篇10w+的心理類網文。這些網文同樣處於泥沙俱下、去粗取精的過渡時期,那麼面對各類心理學類「爆款」,作為讀者的我們,應該秉持著怎樣的閱讀態度呢?
一方面,我們對自我的體察越來越細緻入微。十幾二十年前,我們可能並不把「心理健康」作為自我健康監測的一個部分,吃飽穿暖、多多賺錢是大部分人的主要訴求;而現在,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心理變化大都極為敏感,對心理的關注不亞於對身體的關注。這自然促發了心理類書籍和文章的出版與生產,但另一方面,大量心理類文字的湧現,也反作用於人們的心理——甚至,可能造成我們對心理狀況的過度焦慮。
不信,你可以測試一下近些年出現過的心理類熱門辭彙,哪一個沒讓你感覺「膝蓋中箭」?從前兩年大熱的「拖延症」,到最近的「討好型人格」,我們見證了很多新型心理學疾病命名的誕生,而每當這些名詞出現,我們都能看到無數人爭先恐後地「對號入座」——彷彿這些心理疾病是時髦的時尚單品,必須人手一個。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作者:[美] 歐文·戈夫曼
推薦閱讀:
※性(性反常)
※為什麼總會拒絕和過去的朋友聚會見面 甚至聊天?
※九寨溝災後心理疏導,標!准!模!板!【楊鳳池,西英俊】
※為什麼大部分日本動漫里的女生叫聲,驚嘆聲,感嘆聲聽起來都像嬌喘?
※「童言無忌」和「古靈精怪」Part4:如何培養出充滿幽默感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