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夔:一條腿的海怪

夔(kuí)是上古時代的海怪,早在黃帝時期已經存在。在與蚩尤的大戰中,黃帝曾遣人入東海捕捉住了一隻夔,剝其皮作為戰鼓,這面戰鼓的出現,在僵持不下的戰局下起到了出奇制勝的神效,黃帝終將蚩尤打敗,其事見於《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可見,夔的神異之處,在於裹挾風雨雷電,具有雷神的神格,與晚出的雷神相較,夔的形象顯得過於古老,是純粹的獸身,尚未經歷人格化塑造,或認為夔獸是雷神的坐騎。按《山海經》的說法,夔是僅有一條腿的無角之牛。它的風雨雷電的神性,或出自對海上風雲變幻的氣象觀察,無可解釋,便歸之於夔在海上興風作浪,這種思維方式在古代神話中極為常見。夔皮蒙的戰鼓,能夠「聲聞五百里」,無疑是對夔的雷神神格的再度引申,由響徹天地的驚雷而到聲聞五百里的鼙鼓,皆以大聲名世。像夔這種神怪,自身的神通生來獨具,凡人難以習得,但往往可以通過直接使用其身體器官而收到類似效果,比如獬豸的角可以辨別忠奸,就屬於此類例子。後世的記載中,夔的數量不斷激增,夔皮鼓的功能也進一步誇張,《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云:「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又有吳任臣《山海經廣注》云:「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以馗(夔)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這些註疏增添了夔鼓的具體細節,使這場大戰更顯得驚心動魄,比如對夔鼓數量的進一步誇大,神異的進一步渲染,都促成了夔的神話的文本增殖,這種增殖存在於古經的註腳中,可見此類神話形象的附會之弊,在諸家的附會中,夔的形象日益蕪雜,它在故紙堆中完成了自我增殖。

夔的形狀,最深入人心的當然是牛形。《山海經》的各種圖本中,夔均作牛形,故而又稱之為夔牛。但在《山海經》體系之外,夔除了牛形還有龍形、猴形之說。許慎《說文解字》曰:「夔,神魖也,如龍,一足。」《東京賦》:「夔,木石之怪,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戰國青銅器及玉器中常見夔龍紋,後來但凡龍形的連續紋樣總稱夔紋,即是夔龍的例證。夔形如猴的說法最為怪異,亦見之於古籍,與牛形、龍形之說鼎足而三。《說文》:「夔,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韋昭注《國語·魯語》云:「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繰……人面猴身,能言。」《永嘉記》載:「安國縣有山鬼,形如人而一腳,僅長一尺許。好盜伐木人鹽。」《白澤圖》說得更直接:「山之精,狀如鼓,色赤,一足而行,名曰夔,呼之可使取虎豹。」在這裡,夔又具有山中精怪的屬性,它出現在越國,是近海之地,疑為夔的古老神話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山魈故事,二者合二為一,這使夔離海登陸,成為山居之怪。也可看做是古老的信仰衰落,當年的神獸也隨著信仰的沒落而降格為精怪。

↗山魈,國畫,溥心畬/作

↗無支祁,鐵塑,南宋

神話學家袁珂認為,猴形之夔後來演變為禹治水鎖系之水妖無支祁。無支祁是堯舜禹時代的奇妖,也是有史以來最有神通的第一奇妖。無支祁出生在豫南桐柏山中的花果山,為天生神猴。後娶龍女為妻,生了三個兒子,都是神通廣大的魔頭。他自為淮渦水神,在淮河中建有龍宮,其勢力波及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無支祁的形象在唐人李公佐的《古岳瀆經》中被描述為「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後來無支祁又演變為《西遊記》中的神猴孫悟空。這是夔猴故事的一條秘密通道。可見,上古時代的神獸可以以多種形象保存在後世民間信仰中,年代愈久遠,發生的形變也就越大,甚至難以辨識,夔猴的演變之路,就頗見古史考稽之難,民間信仰與原始神話的相互侵染,也為這種難度不斷加碼。

上古時代的神獸形象,直接影響了中古和近古的神話,神話在流傳中的變異也是處處可見,夔的多種異形因此而生。近世地理大發現又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物種視域,於是我們發現,古籍對夔的形象描述,酷似澳洲的袋鼠。夔所在的東海流波山入海七千里,與澳洲的位置也大致相當,至於「夔一足」,則可看做是袋鼠雙腳併攏跳躍時的側面形態,故被觀察者誤認作只有一足,而其上肢極為短小被忽略,蒼身無角的形貌也完全符合,我們看蔣應鎬繪本的夔,就會發現其頭部特徵與袋鼠的某種相似性,海外物種的引入,為我們考察上古神話提供了新的角度,袋鼠隱然即夔的原型。然而上古時代囿於交通條件,《山海經》的作者又怎能見到遠在澳洲的袋鼠?這是一個難解的謎題。古史中諸如此類難以解釋的問題,多被歸之於外星文明的干預,這樣的解釋也實在難以令人信服。說到袋鼠,不得不提及一種見之於古籍的怪獸——邛邛岠虛。《爾雅》載:「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嚙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邛邛岠虛是似馬的怪獸,邛邛是擬聲詞,象徵此獸發出的聲音,岠虛,鼠也,是鼠的音轉。邛邛岠虛善於奔走,有一種比肩獸是邛邛岠虛的夥伴,與邛邛岠虛形影不離,邛邛岠虛經常馱著比肩獸奔走。邛邛岠虛與夔相似,也是疑似袋鼠的動物,比肩獸則可能是袋鼠袋鼠的幼崽,在袋鼠的口袋裡,與袋鼠形影不離。其實這些名稱怪異的古代神獸,都有實際的動物影子,這使我們觀察上古神獸時有了生物學意義上的全新視域。

因為夔皮能蒙鼓,故夔又引申出音樂屬性,是其神格的深度引申,故而古時樂官多以夔為名,就是取其音樂層面的指涉。舜帝時有樂正夔,南宋有詞人姜夔,都是音樂方面的頂尖高手,足見古人取名的深意,今人取名則難以望其項背。《呂氏春秋·察傳》載有一則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問及樂正夔的事迹,也事關「夔一足」的討論: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樂正夔是一個高度神化了的人物,實為司樂之神,《尚書·舜典》中說夔「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敲打石頭,就能奏出美妙的樂律,令百獸翩翩起舞,顯然有著極為高超的音樂才能,連動物都能受到感染。彼時神話與歷史分野極為模糊,比如大禹,在神話中通常被描繪成人面蛇身,在史書中又是部落首領,那麼樂正夔甚至有可能就是夔獸的化身,或者說是神話中的夔獸在歷史中的形象。魯哀公之問,顯然是采自神話,然又頗覺其荒誕不經,故垂詢於博聞強識的孔子。孔子的回答,恐怕要讓博物學家們大感失望了,「子不語怪力亂神」,正是儒家的理性主義表徵,故而化神話為歷史,將神異敘事轉化為血緣政治敘事,「夔一足」由神異復歸尋常,是儒家禮樂政治觀對神話的主觀改造,使得上古神話崩落瓦解,最終消弭於無形。朱大可在《華夏上古神系》中認為:「混淆神與人的差異而把神話歷史化,是一場嚴重的文化災難,它不僅製造了上古歷史敘事的混亂,更導致了中國上古神話的湮滅。」夔由神獸演化為舜帝的臣僚樂正,唯一的神話特徵「一足」也被巧妙解釋為「有一個便足矣」,夔由神降格為人,不知魯哀公聽後作何感想。《呂氏春秋》舉出「夔一足」的例子,旨在論證對待傳言要審慎,相當於編給帝王看的教科書,藉以培養「兼聽則明」的明君。這種出發點,也是將「夔一足」作為荒誕不經的傳聞來看待,於是,夔脫去了神話的外衣,變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殷墟卜辭中出現的「高祖夔」,即高辛氏,也即帝嚳,他在卜辭中地位顯赫,是商王室經常祭祀的高祖,《世本·帝系》說他是「黃帝之曾孫」,其嫡系後裔即舜時的樂正夔,嚳是夔的音轉。甲骨文中的夔字,還是夔單腳起舞的形象摹寫,彼時巫、樂、舞不分,三者渾然一體,夔是那個時代能歌善舞的大巫,後世所傳的「夔一足」的形象,即從他單足著地的舞姿中衍化而出。

在民間,又有關於夔的雷神崇拜。郭萬祥先生在《膠東剪紙》中列舉一枚清代剪紙熏樣,經郭先生考證此為雷神,也即夔:「膠東的雷神剪紙多用在百姓家的門或灶台旁的牆壁上,據說有驅邪降福之效。」這幀剪紙熏樣是極為珍貴的民間信仰的實物,這裡的夔已經幻化為人形,唯一未變的是「一足」的特徵,不過這時他已有了雙手,他的一隻腳踩在大魚頭頂,從波濤中冒出來,上古神獸夔就這樣進入了民間信仰,驅邪降幅的功能,帶有民眾的美好期盼。夔因此被漁民所信奉,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後世的魁星崇拜,也與上古時的夔獸有著隱秘的聯繫。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二十八宿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可見二十八宿的體系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完備。魁星是道教主管文運之神,主天下科考。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從中略見魁星的始末緣由。或以為魁星與鍾馗有關,故而魁星是以藍面鬼的形象出現,一足踏在鰲魚頭上,預示著「獨佔鰲頭」的好彩頭,另一足向後翹起,隱隱有「夔一足」的形象隱喻,他的腳下除了鰲魚之頭,四周全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鮮明的海洋印跡,足以喚起上古神獸夔的古老記憶。而魁星手中拿著的筆專司點人名,據說被點中的舉子便可高中,文運、官運從此亨通,古時各鄉鎮皆有魁星樓、魁星閣等建築,就是魁星崇拜的寫照。

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 》中,有一怪人名叫「龍鬚虎」,獨腳,龍頭,能飛沙走石,在東海遇到姜子牙,被姜子牙收為弟子。這個龍鬚虎就是根據上古神獸夔的形象演繹而來,他的獨腿跳躍的姿態,是神獸的印跡。 若論來路之奇、變化之繁,夔是要首屈一指了。夔是來自洪荒年代的上古神獸,它一出現就被斬殺,做成了戰鼓。一出場便死去的海怪,恐怕只有夔了。它來自東海的流波山——大海深處的一座無法考證的虛構之山(島),它的身份也因此顯得可疑。自從被黃帝誅殺後,它的故事一路走到了今天,它早已面目不清,在它身後,甚至出現了無支祁、孫悟空、魁星、山魈、龍鬚虎等聲名卓著的隔代化身,在神異表徵之外,夔又隱然是上古之民對袋鼠的目擊記錄,這些身份層層疊加,使夔日漸成為一個巨大的綜合實體,成為神話之淵藪,宛如一頭碩大的蒲公英,源源不斷地裂變出新的種子。
推薦閱讀:

盛文強:海洋文化登陸
有哪些關於深海或者海怪的圖片?越恐怖越詭異越好。

TAG:海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