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北京多少座城門被拆除?
建國後北京多少座城門被拆除?
1:北京城保存下來的城門,今天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角樓只留下內城東南角的箭樓;而城牆,只剩下不足400米。正陽門,就是我們俗稱的前門,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80年代騰退。現僅存城樓與箭樓。圖為正陽門城樓。
2:北京內城有城門九座,由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組成,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圖為正陽門箭樓。
3:德勝門,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瓮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上世紀六十年代,修環城地鐵,從德勝門箭樓南側通過,不妨礙地鐵線,德勝門箭樓僥倖保存下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德勝門箭樓有一角發現裂痕,為保證行人安全,有關部門決定拆除箭樓,媒體公布這個消息後,很多專家學者上書,呼籲保留德勝門箭樓。當時,拆除箭樓的腳手架已經搭好,後來有關部門決定,接受專家的建議,保留德勝門箭樓,利用拆除的腳手架,變拆為修。
4: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報》對朝陽門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釋,「由於年久失修,發現牆身多處下沉、裂縫,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飛檐和柱子接榫處很多糟朽,南面樓門劈裂下來。如果不拆除,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雖然此前城門的拆除已經開始,但朝陽門給文物專家們的震動尤其大。因為文化部大樓就在朝陽門附近,文物局辦公室又恰在文化部大樓的東南角,從辦公室的窗口就能看到朝陽門。然而學者的呼籲並未能挽救朝陽門的命運,最終拆除成了定論,只好眼睜睜看著朝陽門消失在自己眼前。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1958年,箭樓拆除完畢。朝陽門痕迹蕩然無存,拆除前聲稱將要保存留待後用的原建築構件也在「文革」中散失。
5: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1966年崇文門城樓被拆除。
6:宣武門建於明代,初稱順城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宣武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門樓與城牆拆除,護城河被填平,闢為宣武門東、西大街。
7:阜成門又稱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阜城門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門」之稱。70年代修建環城地下鐵路,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
8:安定門,又名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1969年,安定門城門及箭樓被拆除。
9:東直門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補沿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樓曾引發火災,火災後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朝在嘉慶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樓。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閘樓拆除,於箭樓後部兩側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於1958年拆除。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10:西直門為北京城牆內城西牆之北門,正值元大都西牆「和義門」之位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燕王曾重修利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重修後改名為西直門。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重修時,增建瓮城、箭樓、閘樓,將和義門瓮城城台包砌於西直門箭樓城台之內。以後明萬曆,清乾隆、光緒等朝均有修繕,但形制未加改動。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曾經對西直門進行較大維修。圖為西直門城樓。
11: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1954年底,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將地安門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車輛通行。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持反對意見,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木樑、木柱、木柁、木檁都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統統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北壇上門內照樣移建一座地安門。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垛在那裡的木質材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地安門之議從此也就泡了湯。將近50年過去了,如今在天壇北門內尚殘存有少量地安門拆下來的殘磚、廢石和破舊的琉璃瓦,又因為沒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就無法實施了。
12:廣安門位於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稱廣寧門,又為「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提高了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改建後的廣安門城樓高兩層,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通高26米,面闊三間(13.8 米),進深一間(6米)。瓮城原為半圓形,乾隆時改建為圓角方形,寬39米,深34米。廣安門瓮城及箭樓於1940年代拆除,城樓於1957年拆除。 圖為上世紀20年代初在城外從北向南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瓮城、箭樓的北側面。
13: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長達16里。永定門是外城中最大的。其形制是,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瓮城牆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台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14: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拆除永定門西側部分城牆,將原在城外馬家堡的京津鐵路終點站移至天壇。1901年修建前門火車站時又在城門東側增開豁口,鋪設新路軌。1951年為改善永定門交通,拆除了瓮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及箭樓於1957年被拆除。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議下,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城市規劃和景觀,在原址稍北的位置重建了永定門城樓。2005年,完成了城樓的彩繪,永定門採用雅五墨旋子彩畫。圖為2005年復建完成的永定門。
15: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瓮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1930年代日軍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瓮城。
16:東便門
17:西便門
18:中華門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原明代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平常日子不得開啟。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澤東紀念堂。
19: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前的東側,長安街因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門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與長安右門東西相對,為皇城通往內城東部的孔道之一。該門為皇城天安門的東復門。明清殿試後,將寫有中進士者姓名的黃榜,接出午門,在鼓樂御杖引導下,經天安門,東轉出長安左門,張掛在臨時搭建的龍蓬內。舉子們一旦金榜提名,猶如魚躍龍門,古時人又稱此門為」龍門」,或稱」青龍門」,以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或謂」孔聖門」,意由孔聖之學而登此」龍門」。舊時,文武百官須在長安左門外下馬下橋步行而入。1912年12月,為便利通行,將長安左、右門漢白玉石檻拆除,1913年1月長安街正式通行。此門於1952年拆除。
20:1950年起北京城牆被逐段拆毀。這一過程經歷了大約十年。
21:西南角樓1930年代拆除,城台1969年拆除。
22:外城城牆及角樓於1951-1958年間陸續拆除。
推薦閱讀:
※佟爱国老师2013年7月讲于北京《如何打好佛七》文字版
※北京城十大親王府,貪官和珅曾坐擁三座,睿親王多爾袞府邸最慘!
※向京:沒有桃花源
※我為什麼,不離開北京
※對不起,你的北京戶口還在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