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多生於「郁」,國醫大師六方解憂!
1.氣血失和——「孫氏益氣活血安神湯」
孫光榮教授曰:氣血失和,多因氣血兩虛造成,《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血互根互生互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為本,心為之主。又心主神明,養氣血之本,首重心神,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酸棗仁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益氣活血安神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酸棗仁15g,雲茯神12g,龍眼肉10g(臣)
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鬱金10g(佐)
生甘草5g(使)
2.氣失升降——「孫氏扶正祛邪中和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人體五臟六腑陰陽平衡,有賴於人體的氣機升降正常。若氣機升降失常,則導致氣鬱,進而導致痰、瘀、熱、毒等產生。為調暢氣機升降,孫光榮教授以張仲景「小柴胡湯」加減化裁,自擬用於扶正祛邪的「孫氏扶正祛邪中和湯」。
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10g(君)
北柴胡12g,川鬱金12g,制香附12g(臣)
法半夏10g,廣陳皮10g,淡黃芩10g(佐)
大紅棗10g,生薑片10g,生甘草5g(使)
3.痰邪作祟——「孫氏化痰降逆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痰邪作祟。易生百病,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且肺為嬌臟,易受痰擾,致生咳喘類疾病,為此,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射干麻黃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化痰降逆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炙麻絨10g,北細辛3g,生薑片5g(臣)
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佐)
清半夏7g,五味子3g,大紅棗10g(使)
4.濕邪致病——「孫氏滌痰鎮眩湯」
孫光榮教授認為,濕邪屬於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的範疇,《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濕邪致病,導致痰飲內停。治療濕邪,可從脾、肺、三焦入手。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滌痰鎮眩湯」。
生曬參10,生北芪15g,紫丹參7g(君)
雲茯苓15g,炒白朮10g,化橘紅6g(臣)
川桂枝10g,炮乾薑10g,車前子6g(佐)
大紅棗10g,炙甘草5g(使)
5.食積致病——「孫氏益氣溫中湯」
朱丹溪《局方發揮》中說道:「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輾轉傳變,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孫光榮教授繼承朱丹溪的顧護脾胃學術思想,認為中焦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易致胃痛、腹脹、便秘、呃逆諸症,導致多種脾胃疾病的產生。在張仲景《傷寒論》之「理中丸」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益氣溫中湯」。
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7g(君)
老乾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臣)
炒白朮10g,炒六曲15g,谷麥芽各15g(佐)
大紅棗10g(使)
6.火邪致病——「孫氏清熱利腸湯」
火邪為病最多,針對火邪致病的病機,孫光榮教授在張仲景《傷寒論》之「白頭翁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清熱利腸湯」。
西洋參7g,生北芪7g,紫丹參7g(君)
白頭翁12g,川黃連12g,川黃柏12g(臣)
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銀花10g(佐)
車前子10g,生甘草5g(使)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與念佛】
※[轉載]篆刻大師—韓登安2
※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畫語全紀錄+經典山水、花鳥作品200P大覽(珍藏版)
※(149)一位易界高手真大師的八字
※聆聽七十年前大師的教誨(下)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