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社會——獨家專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原主席埃斯普馬克
2012-10-24 15:34 作者:陳安娜 萬之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42期
諾貝爾文學獎埃斯普馬克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公眾反應褒貶不一。反對者雖大都肯定其文學成就,但質疑莫言的政治身份。《三聯生活周刊》由此特地約請旅瑞中文作家、翻譯家萬之致電埃斯普馬克,就瑞典學院如何看待文學和政治的關係發表看法。埃斯普馬克寫了書面答覆,並經過了瑞典學院常務秘書皮特·恩格倫(PeterEnglund,1957~)的發表認可。
謝爾·埃斯普馬克(Kjell Espmark,1930~)是瑞典著名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文學教授,現為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終身院士,並長期出任其中五院士組成的評選委員會主席(1988~2004)。著作有長篇小說系列《遺忘的年代》、《伏爾泰的旅程》、詩集11本和文學評論集多本,其中包括介紹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詩人馬丁松的傳記《大師馬丁松》和專門介紹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原則的專著《諾貝爾文學獎:選擇標準的探討》(此著作曾有李之義的中譯本出版,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內幕》,灕江出版社出版)。此外,中文還出版有詩集《黑銀河》(李笠翻譯,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埃斯普馬克還獲得多項瑞典和國際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瑞典貝爾曼文學獎、特朗斯特羅默文學獎和義大利德尼諾文學獎及卡皮羅文學獎。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公眾反應褒貶不一。反對者雖大都肯定其文學成就,但質疑莫言的政治身份。《三聯生活周刊》由此特地約請旅瑞中文作家、翻譯家萬之致電埃斯普馬克,就瑞典學院如何看待文學和政治的關係發表看法。埃斯普馬克寫了書面答覆,並先經過瑞典學院常務秘書皮特·恩格倫認可後發給萬之。萬之全文翻譯如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核心成員在討論中,正中為現任評選委員會主席(圖片由埃斯普馬克先生提供)
詩與社會
我不願意說,作家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是作為個人的作家在面對自己的良知和社會時自己來處理的事情。我只為我自己說話。
在我看來,文學作品有一種雙重的地位。它是一個自在的小世界,邀請讀者進來根據這個小世界自己的特殊狀況得到體驗。
但這個微觀世界同時又會強制外在的大千世界清晰可見。詩作能夠讓圍繞我們的那個不定形狀的現實顯示它的面目。而這完全自然地意味著,作品在多方面也會有一種政治的內涵。
對我來說,作家的責任始終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必須在我的創作中也為那些當下的實際問題提供一個位置——在這方面,寫報刊文章是一種更有效的手段。而我關注的是更廣泛而有概括性的問題。我在長篇系列《失憶的年代》中,是從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運出發,透視文化、政治及經濟的狀況,而這一切都是在遍布世界的集體失憶的象徵中表現。
我特別讚賞人格的重要性,就是所謂公民勇氣。在我的小說《面對第三帝國的貝拉·巴托克》中,我描寫了一位少有的勇敢的藝術家對納粹帝國的抗爭。而我正在寫的小說《霍夫曼的辯護》中,我再現了這位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官兼詩人如何獨自一人面對在19世紀上半葉橫掃歐洲的保守壓力。
政治不是焦點。但文本具有一種間接的政治含義。
這是作家的責任帶來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謝爾·埃斯普馬克
注一:萬之翻譯中曾致電埃斯普馬克,證實標題的「詩」正如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詩」,泛指文學。
注二:「公民勇氣」原文為civilkuraget,指有勇氣參與公共事務。
注三:貝拉·巴托克(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1945)是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民間音樂學家。曾有論者將其成就與貝多芬相提並論。
注四:霍夫曼(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1776~1822)為德國浪漫主義作家、法學家。
推薦閱讀:
※雜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石黑一雄作品 《去日留痕》摘錄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
※論滾石樂隊跟諾貝爾文學獎及我輩的淵源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暫停頒發了,是因為#MeToo
※村上春樹諾貝爾文學獎的陪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