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炎帝祠、炎帝陵

炎帝祠、炎帝陵

2010-06-19 16:18:31|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炎帝生於蒙峪(寶雞市渭濱區蒙峪溝),長於姜水(寶雞市區南,現在的清姜河),沐浴九龍泉(位於現在的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浴泉村),殂於天台(寶雞市區南,現在的天台山風景名勝區)。炎帝「以火德王」,被稱為「火神」,寶雞人自古就有崇火、敬火、保存火、用火避邪穰災祛病的習俗。關於最早培育粟谷的人,有神農「始教民播五穀」之說。炎帝首創發明了新的農業生產工具——木質的耒耜 ,為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百姓尊奉為「農業之神」。炎帝為了讓剩餘產品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創辦了「日中為市」的市場經營模式,被人們稱為「太陽之神」。炎帝為了幫助百姓解決病痛,在寶雞天台山遍嘗百草而發明醫藥,被後世尊為「醫藥之神」。以神農氏炎帝為首的姜炎族,為中華文明的興起和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寶雞是炎帝故里,是姜炎文化的發祥地。民間傳說,寶雞地區的炎帝祭祀活動可追溯至黃帝。約在5000年前,炎帝因誤嘗火焰子(俗名「斷腸草」)而逝於寶雞天台山。黃帝聞聽後,從姬水(為渭水一支流。《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急速趕往天台山祭奠。現在天台山還留有燒香台遺址,傳說為黃帝祭祀炎帝之地。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人在吳山設上、下田寺(左田右寺,下同),分別祭祀炎帝、黃帝,開創了我國官方祭祀炎帝的先例。西漢時期,漢高祖劉幫自稱「赤帝之子」,設「田寺」,祭祀「五帝」。延至唐代,今神農鎮浴泉村民開始建廟祭祀。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年,重修神農廟。(《重修鳳翔府志·卷三》載:「神農廟:一在縣東郊,一在縣南九龍泉上」),今留《重修神農廟九龍泉碑記》殘碑一通。此廟重建後,於民國二十年前後和建國前又修繕過兩次。於此同時存在的還有今金台區神武路神農廟一座,亦名「先農祠」、「先農壇」。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寶雞縣誌·建制》載:「每年部頒日期,前期致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齊集壇所」,舉行「祭禮」。 建國後,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浴泉村神農廟在1957年的破除迷信中拆毀,金台區神武路神農廟改為神武路小學,祭祖活動亦隨之中止。上世紀80年代始,隨著改革開放,祭祀炎帝活動開始在民間興起。經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論證,上世紀90年代初,在原河濱公園(現「炎帝園」)易地重修了炎帝祠;渭濱區神農鎮與寶雞橋樑工廠聯合在常羊山重修了炎帝陵。自此,每年的清明節、炎帝忌日,分別由市政府和渭濱區政府在炎帝祠、炎帝陵舉行規模宏大的祭禮典禮。 寶雞炎帝祭禮活動,其主要價值和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價值。炎帝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具有「共祖」、「文化紐帶」、「精神感召」等多方面象徵作用。炎帝所表現出來的「敢為人先的實踐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源頭。炎帝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壯大,其內涵在不斷的豐富和擴大,鑄造成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使其成為滲透於中華民族政治、法律、文學和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等領域的精神元素。並世代流傳,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穩定的心理情感,這是中華兒女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以,傳承這一傳統文化,舉辦寶雞炎帝祭祀活動,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呼喚民族情感,團結全球華人力量,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其他形式的群眾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同時,對宣傳寶雞,提高寶雞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進寶雞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亦發揮重要作用。二是經濟價值。寶雞重修的炎帝陵、炎帝祠以及其他與炎帝、姜炎文化有關的景點、廟宇,已成為寶雞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以炎帝姜炎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天台山,已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十多年來的各種祭祀活動,吸引了數百萬遊人來寶雞尋根祭祖,觀光旅遊。「寶雞炎帝故里——全球華人老家」,已成為寶雞的旅遊品牌,城市名片,打響海內外。尋根祭祖,不僅促進了寶雞旅遊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古到今,在寶雞地區流傳很多有關炎帝的故事和習俗。民間傳說,寶雞地區對炎帝的祭祀最早始於黃帝時代,黃帝居於與「姜水」相鄰的姬水,即今天的氵韋 水。炎帝仙逝後,黃帝登上天台山祭奠炎帝,至今在此山上還留有名叫「燒香台」的遺迹。自此以後,炎帝的祭祀活動以兩種形式進行:   民祭:是由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的祭祀活動。由於地域的不同,祭祀的時間、形式亦有所不同。渭濱區神農鎮是以每年農曆正月十一為炎帝的誕生日,七月初七為炎帝的忌日。神農鎮村民祭祀炎帝是在距寶雞市20公里的天台山神農廟進行,前後要延續一個月。民祭活動具體程序是:首先全體肅立、鳴鐘、奏樂。然後由民眾代表敬獻祭品,順序依次是:幡帳隊先行,上香蠟裱燭,敬獻大小三牲,上面花和時令鮮果。在敬獻祭品時,由身著長衫的禮賓行「三跪九叩」之禮,並依次傳遞祭品於供案上。接著進行奠酒儀式,隨之是民眾敬獻花籃,最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主祭人,恭讀祭文。此儀式完畢後,全體肅立,向炎帝行禮,至此禮畢。自1993年以後,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曆的七月初七,關於炎帝的民祭活動就在常羊山的炎帝陵舉行,鳳翔槐原為每年的正月二十六,陳倉區橋鎮白荊山為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這種民間祭祀活動相沿日久,最盛是明清兩代,僅在寶雞市區十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神農廟和炎帝祠五處。 公祭:是由一級政府出面組織的祭祀活動,參加的人員多為朝廷官員。在寶雞地區,歷史上的公祭,有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422年秦靈公在今吳山設「田寺 」,祭炎帝、黃帝;隨後的漢高祖、漢武帝在「雍」祭「五帝」;明清時期,春秋兩季,在知縣的率領下,以「藉田」的形式祭祀炎帝。從1993年起,寶雞市人民政府於每年的清明節在炎帝祠廣場舉行「寶雞各界民眾公祭炎帝典禮」,市長為主祭人,儀式有恭讀祭文、敬獻珍饈鮮果,祭祀歌舞,瞻仰炎帝塑像等,時間大約為30分鐘左右。2005年10月3日,寶雞市人民政府與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世界華人協會在常羊山炎帝陵共同主辦了「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典」,海內外一萬多名華人參加了祭祀活動。 寶雞的炎帝祭祀因涉及多個鄉鎮,有眾多群眾參加活動,再加上年代久遠,資料缺失,傳承譜系不是很清晰的。只能就大概情況予以簡述。 民間傳說,寶雞地區的炎帝祭祀活動可追溯至黃帝。約在5000年前,炎帝因誤嘗火焰子(俗名「斷腸草」)而逝於寶雞天台山。黃帝聞聽後,從姬水(為渭水一支流。《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急速趕往天台山祭奠。現在天台山還留有燒香台遺址,傳說為黃帝祭祀炎帝之地。 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人在吳山設上、下田寺,分別祭祀炎帝、黃帝,開創了我國官方祭祀炎帝的先例。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自稱「赤帝之子」,設「田寺」祭祀炎帝,這種祭俗延至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多次到雍地設「田寺」,祭祀「五帝」。 延至唐代,今神農鎮浴泉村民開始建廟祭祀。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年,重修神農廟。(《重修鳳翔府志?卷三》載:「神農廟:一在縣東郊,一在縣南九龍泉上」),今留《重修神農廟九龍泉碑記》殘碑一通。此廟重修後,於民國二十年前後和建國前又修繕過兩次。於此同時存在的還有今金台區神武路神農廟一座,亦名「先農祠」、「先農壇」。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寶雞縣誌?建制》載:「每年部頒日期,前期致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齊集壇所」,舉行「祭禮」。 建國後,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浴泉村神農廟在1957年的破除迷信中拆毀,金台區神武路神農廟改為神武路小學,祭祖活動亦隨之中止。 上世紀80年代始,隨著改革開放,祭祀炎帝活動開始在民間興起。經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論證,上世紀90年代初,在原河濱公園(現「炎帝園」)易地重修了炎帝祠;渭濱區神農鎮與寶雞橋樑工廠聯合在常羊山重修了炎帝陵。自此,每年的清明節、炎帝忌日,分別由市政府和渭濱區政府在炎帝祠、炎帝陵舉行規模宏大的祭祀典禮。
推薦閱讀: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黃帝、炎帝與蚩尤
神話中的「上古四方天帝」都是誰?炎帝祝融等神都治理哪些土地?
「炎帝」研討
李侃良:中華探源(5章炎帝黃帝蚩尤氏)

TAG: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