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風之閉證與脫證
06-18
中風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又叫卒中。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因本病起病急劇,證見多端,變化迅速,以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以中風名之。正是由於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以及併發症多的原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在本病突發的最危急最關鍵的時刻施以搶救,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不少人對中風認識模糊,一遇中風便以安宮牛黃丸視為救命之靈丹妙藥。殊不知中風之證有經絡和中臟腑之分,而中臟腑又有「閉證」和「脫證」之異,且「閉證」還有「陰閉」和「陽閉」之別。因而治療用藥也有本質的不同。 所謂「閉證」是指疾病在急劇變化過程中,正氣不支、脅氣內陷而出現的臟腑功能閉塞不同的病理反應。多因邪熱、痰濁等病邪,閉阻於內,多見於中風及溫熱病,熱入瑩血階段,均屬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其表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其根據熱象的有無分為「陽閉」和「陰閉」。而中風之「陽閉」是由風火痰熱之邪,內閉經絡,肝陽暴張,陽升風動,氣血上逆,挾痰挾火,蒙蔽清竅而形成上盛下虛陰陽不能維繫的危機癥候。其癥狀除「閉證」的表現外,還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而「陰閉」則是痰濕偏盛,風挾痰濕,上蒙清竅,內閉經絡,阻滯陽氣的濕痰內盛之象。其癥狀除「閉證」的表現外,還有面白唇暗、靜卧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沉滑緩。 「閉證」是以邪實內閉為主,屬實證,急宜去邪。因有「陽閉」和「陰閉」之分,故治療也有區別。「陽閉」治以清肝熄風,辛涼開竅,方以局方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辛涼透竅,並用羚羊角湯清肝熄風、育陰潛陽。「陰閉」則以豁痰熄風、辛溫開竅之法。方用蘇合香丸並用滌痰湯溫開透竅、燥濕豁痰。 所謂「脫證」,是指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大量耗損至生命垂危的綜合表現。「脫證」包括疾病很多,臨床上一般把中風、大汗、大瀉、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氣急驟耗損導致陰陽離決者稱為「暴脫」。如休克基本可以包括在此範圍內。若因久病元氣虛弱、精氣逐漸消亡所引起,則稱為「虛脫」。心肺肝腎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可包括在此範圍。由於病因病理和癥狀均以精氣向外而泄為特點,故又稱「外脫」。 而中風之「脫證」常以「內閉」、「外脫」為病理基礎。本證以陽浮於上、陰竭於下、正氣虛脫、心神頹敗,陰陽有離決之勢。其表現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脈細弱或脈微欲絕等五臟衰敗,陰精欲絕,陽氣暴脫之徵。治以益氣回陽,救陰固脫之法。葯以大劑量參附湯和生脈飲救之。 總之,「閉」「脫」二證均屬危急重症,但因證候性質不同,所以臨證之時應予區分。一般地說,「閉證」比較多見,「脫證」比較少見,二者既可同時並見又可相互轉化。「閉證」若因失治、誤治或者正不勝邪,可轉為「脫證」;「脫證」經過治療,正氣漸復,癥狀逐漸消失,也可有好轉之機。故在「閉證」轉化的過程中,往往出現「閉」「脫」二證互見的證候,因而在治療時,要特別注意病情的發展與轉歸,隨時掌握標本緩急和扶正祛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閉證以開閉祛邪為主;脫證以固脫扶正治本為主;閉脫互見者要權衡主次,標本兼顧。閉症出現脫證癥狀,是疾病轉重的趨勢,應在祛邪的同時,必須注意扶正。 綜上所述,中風之發生,病機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於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偏勝偏衰,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在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互相作用而突然發病,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其本為肝腎不足,氣血衰少;其標為風火相扇,痰濕壅盛,氣血瘀阻。所以臨床上根據病情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者大多是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或由於肝腎陰虛、風陽上擾,病位較淺、病情較輕,一般無神志改變,僅表現為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臟腑者,病位較深、病情較重,主要表現為神志不清、歪僻不遂,並且常有先兆及後遺癥狀出現。無論是中經絡或是中臟腑,大都包括了現在醫學中的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病毒性腦炎以及面神經麻痹等病。並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深淺、虛實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法。為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就必須實行中西醫結合,採取必要的物理檢查和西醫治療手段,特別是在出血性腦中風的急期,有顱內壓升高、腦水腫、腦疝時要分秒必爭緊急採用降低顱內壓、降低血壓等西醫措施。根據本病的標本緩急配合中醫、中藥、針灸等法,使本病轉危為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2條有關家中風水的禁忌
※20歲出道,和吳京合作《太極宗師》大火,照顧中風劉家輝引熱議
※「治未病」思想在中風防治中的運用
※風水相中風水書房文昌位指點紛繁迷途人生路
※掌紋這裡出現斷裂,是中風徵兆!發現及時,就能救命!
TAG: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