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玉器全集—清代篇(三)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5.5、寬4.1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白色,細膩溫潤。龍首形鉤,龍眼凸出,張嘴露齒。腹部浮雕一爬行的蟠螭,螭尾呈卷草狀。背面鉤紐作橢圓形。

蟠螭紋如意頭玉帶鉤 清代

長10.8、寬3.1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玉質白色。鉤首作如意雲頭狀,上嵌紅寶石。鉤腹浮雕一小螭爬行。圓形紐。整件帶鉤線條剛柔相濟,清晰流暢。

螭紋龍首玉帶鉤(2件) 清代

上:長13.67、寬3.23、高3.27厘米

下:長11.7、寬2.33、高2.38厘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上:玉質青色。鉤體呈弧形,其上浮雕一螭龍,長須,長發披於背部,圓睜雙目,雙耳後伸,體捲曲,長尾分卷,脊背有突起聯珠紋。鉤首呈龍首狀,雙目圓突,張口露齒。體下有圓形紐。下:玉質墨色與青色相雜。龍首形鉤首,圓目,闊嘴,眉角上卷,雙耳、角後伸,長發。鉤體採用俏色琢法,利用部分青色玉料浮雕一螭龍,螭首與龍首相對,身體捲曲,四足匍於鉤體,長尾舒捲。體下有一圓紐。

卷草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8.8、尾寬1.4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

玉質青色,有白斑。鉤首作龍首狀,鉤身半浮雕卷草紋。鉤紐為橢圓形。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1.7、寬2.1厘米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玉質白色,細潔滋潤,凝脂光澤,通體無瑕。鉤作龍首形,張嘴鼓腮,尖錐狀耳,額頭呈塊狀隆起,「蝦米眼」外突,鼻尖上翹,鼻翼舒展,腮幫上刻有表示力度的塊狀肌。額頭出雙角。鉤身作條形,上琢螭龍,口銜瑞草,眉、眼、鼻堆砌在臉部前緣。下頜出須與鉤身相連。螭耳間生毛髮後揚,發順身以陰刻線表示。脊線尖凸,身軀凌空擺尾前行。底部有一橢圓形紐。整器作風寫實,打磨圓渾,刻畫細膩,為清代晚期帶鉤精品佳作。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4、寬2.8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玉質青色。一端有鉤,鉤頭雕成龍首,下端呈琵琶形,背面有紐。帶鉤正面採用鏤空及高浮雕技法,雕琢成口銜瑞草的蟠螭。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2.6、寬2.7、高2.8厘米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龍形鉤首,龍首回眸,龍角龍眉突出;鉤身透雕一螭龍,圓眼細眉,一綹鬍鬚拖於鉤身,四肢匍匐,與龍首相呼應,為「蒼龍教子」帶鉤常見的形制。腹下鉤紐較矮,呈圓形紐。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3.7、寬2.9、高約3厘米

現藏於廈門市博物館

玉質白色,夾雪花點。鉤頭做成龍首狀,鉤背上另外透雕出欲飛的螭龍,形成雙龍對語的情景,鉤柄向上彎曲,帶鉤下部內側連接處有鉤紐。整個帶鉤造型精巧,形象生動,雕刻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化,透雕技術高超,是清代玉器中的精品。

螭紋龍首玉帶鉤 清代

長11.8、寬3厘米

現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和田白玉質。呈長條狀,底部有圓形紐。鉤頭為龍首,龍首無發,角突出,額頭光滑無飾紋,嘴窄,眼神偏向兩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發向後飄拂,須在頜下撐起螭頭,面對龍首,造型優美,有「蒼龍教子」寓義。整件帶鉤線條剛柔相濟,清晰流暢。

翡翠螳螂首帶鉤 清代

長8.6、寬1.85、厚1.65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白綠色翡翠質。鉤首為螳螂首形,螳螂眼部凸出,飾漩渦紋,鉤身陰刻對稱圖案以示雙翼。精細的做工和翡翠的色澤相得益彰。

螭紋龍首翡翠帶鉤 清代

長8.8厘米

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綠色翡翠質。鉤為龍首,龍嘴微張,龍眼圓鼓,毛髮飄拂,回頭望著伏於其身上的幼螭。螭龍對視,神態各異,造型生動有趣。

螭紋龍首翡翠帶鉤清代

長9.5、寬2、高2.3厘米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綠色翡翠質,有褐、白斑。鉤首作龍首反顧狀,鉤身上爬一螭,螭首和龍首相對,鉤紐為扁平委角方形。

水晶螭首帶鉤 清代

長11.2、最寬4.3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透明水晶質。一端有鉤,鉤頭作龍首狀,下端呈琵琶形,向上拱起,背面有柱紐。

獅紋翡翠帶鉤 清代

長7.8、寬6.7、厚0.6~1.4厘米

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綠色翡翠質,半透明,大部分的外緣呈琥珀色。表面玻璃光澤。正面透雕獅紋,獅子口銜銅錢,寓意招財進寶。背面有掛鉤。

牡丹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6.5、寬5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和田青玉質。由三塊方形玉板組成,正面均為陰刻牡丹紋。中間玉板兩側有雲頭形扣環,環上雕刻雲頭紋,背面有穿。其餘兩塊一端均有龍頭形鉤,背面亦有穿。此帶扣玉質潤澤,雕刻工藝精美。

牡丹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7.5、寬4.5、高2.8厘米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由兩件帶鉤和一件帶環組成。兩側帶鉤鉤首作龍首反顧狀,鉤身刻牡丹花。中間為委角長方形帶環,兩側有孔扣龍首,面亦刻牡丹紋。

幾何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7.4、寬4.9、高1.7厘米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由三塊方形帶飾組成,中間為白色帶飾,面飾鏤空幾何紋組成的圖案,兩側緣凸出,呈鏤空長方孔,以供鉤扣。兩邊為碧綠色方形帶飾,鏤空浮雕勾雲紋、乳釘紋和幾何紋。一側為龍形鉤首,與中間帶飾鉤連,成為一組。背面雕琢凸起的橫貫長方扁穿,用於束帶。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1.1、寬4.8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帶扣為方形,背後有長方形帶穿。由鉤、扣兩部分組成,鉤為龍首。鉤、扣身各浮雕一螭虎,兩螭相對,蜷身,體態較渾圓。螭圓眼、圓耳。此帶飾玉質、拋光均較好。

龍紋玉帶扣 清代

扣:長7.4、寬5.9、厚1.4厘米

鉤:長7.8、寬5.8、厚1.1厘米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玉質白色,質地細膩,局部有沁。由鉤、環兩塊方形帶飾組成,均為鏤空盤曲龍形,龍身雕琢隱起的勾雲紋。一塊龍首為鉤,龍首圓眼、寬鼻、長發後抿;一塊凸雕龍首,尾部有橢圓形孔以供鉤扣。背面雕琢凸橫貫長方扁穿,以系腰帶。

龍首玉帶扣 清代

通長9、寬3.5、高2.4厘米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玉質白中泛灰色,是清代晚期常見玉材。一鉤一扣,可以搭扣。鉤相扣後呈長方形。鉤為龍首,圓眼,頭頂飾菱形方格紋。橋形器身光素無紋,邊棱挺直,稜角分明,弧度適中。底部均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系腰帶。

馬上封侯玉帶扣 清代

長8.6、寬5.6、高1.8厘米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玉質青白色,質地溫潤,局部有黃色沁。器略扁,正面鏤雕一回首跪卧式馬。頭較小,口銜,後雙腿屈於身下,左前肢於身側彎曲,右前肢微抬。頭側向馬背,頭頂部及後頸陰線琢出長鬃,分垂兩側,馬尾向下彎曲附於身下。馬背上蹲坐一猴,雙手持飄舞的綬帶。寓意「馬上封侯」。背面有一圓形紐及龍首鉤。

翡翠雲龍紋帶扣 清代

通長9.7、寬3.5、高1.5厘米

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綠白色翡翠質,晶瑩細潤。帶扣形體寬厚,稜角圓滑。分為鉤、扣兩節,鉤首為龍首形,與扣相合。兩節的背部中間都有一個圓紐用來固定腰帶。帶扣正面浮雕龍紋及勾連雲紋,圖案輪廓線條婉約,龍體紋飾簡練。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1、寬5.1、高2.1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碧玉質,有黑色斑點。器物由鉤和扣環組成,器身浮雕捲雲螭龍,螭寬額,圓眼,卷耳,身體彎曲,口銜靈芝,寓意如意吉祥。鉤首為龍首。背面有圓形鉤紐。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7、寬5.2、高3厘米

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玉質青色。帶扣為一套兩件,分鉤、扣兩部分。器表玻璃光澤,高浮雕螭龍紋,螭龍口銜靈芝。鉤首為龍首。器物整體感強,雕琢精美,螭龍栩栩如生,動感強烈。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8、寬5.7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有黃色褐色斑。帶扣為圓形,葵紐。由鉤、扣兩部分組成,鉤為龍首。鉤、扣身各浮雕一螭虎,兩螭相對,蜷身,體態渾圓。螭圓眼、圓耳,嘴中銜靈芝。

龍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3、寬5.2、高2.9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玉質青色。整體呈方形板狀,龍首形鉤首,長方形扣眼,背面有條形穿。兩塊器表高浮雕螭龍紋圖案。

雙結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寬5.2、高2.4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玉質白色,溫潤晶瑩,純凈無瑕。帶扣由鉤和扣環兩部分組成,鉤作龍首形,扣環一端有長方形孔。鉤和環體各琢一如意雙結,底部均有圓形方孔紐。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寬6、高6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溫潤光亮。四方「亞」字形,片狀。兩塊正面浮雕蟠螭紋,一塊一側琢長方圓形孔為環,另一塊一側雕螭首帶鉤相套。背面都有一圓形紐。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5、寬4.5、高2.3厘米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玉質白色,溫潤無瑕。長方亞字形,底部微弧。兩塊正面各鏤雕以蟠螭,一塊一端挖有方形孔為環,另一塊一端雕螭首為鉤形,鉤環相套。背面各有一圓形紐。

石榴花紋玉帶扣清代

通長14.5、寬5.9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鏤空透雕,方形板狀。一板有環,一板有鉤,二者相扣。帶扣背面有長條形穿。鉤頭雕成龍首狀,兩板面均透雕石榴花紋。

螭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12、寬4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和田青玉質。方板狀,一板有鉤,一板有環,鉤扣背面有柱。鉤頭雕為龍首狀。每塊板面上高浮雕一條螭龍,龍頜微翅,扭動身軀,尾部捲曲,呈遊走狀。

龍首玉帶扣 清代

扣:長5.7、寬4.4、厚0.6厘米

鉤:長6、寬4.4、厚0.6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玉質白色。由兩個近方形玉片的鉤和扣環組成,鉤作龍首形,扣環一端有橢圓形孔洞,鉤環相扣後呈長方形。鉤、扣環表面均光素無紋。

龍首玉帶扣 清代

扣:長5.7、寬4.4、厚0.6厘米

鉤:長6、寬4.4、厚0.6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玉質白色。由兩個近方形玉片的鉤和扣環組成,鉤作龍首形,扣環一端有橢圓形孔洞,鉤環相扣後呈長方形。鉤、扣環表面均光素無紋。

盤長紋玉帶鉤 清代

長7.2、寬5.4、高1.8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

玉質墨綠色,光亮有灰斑。正面為透雕盤長紋,背面一端為橋形紐,一端為鉤。

人物紋玉帶環 清代

長6.2、寬4.1、高1.3厘米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帶環正面陰刻一人物,右手持銅錢一串,體態豐滿,笑逐顏開,下接一扣環,背有長方形穿孔。

鴛鴦紋玉帶扣 清代

通長8、寬4.1、厚1.9厘米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質白色,有褐色沁。帶扣略呈橢圓形,雕琢成一對在湖面戲水的鴛鴦。正面兩隻鴛鴦在水面相向浮游,腹下飾波濤,背上蓋著荷葉,共含一枝葉莖。眼睛用管鑽工具雕琢而成,眼稍較長。整體圖案以淺浮雕結合陰線的手法雕琢,把鴛鴦在碧波蕩漾的湖面嬉戲的景象表現得活靈活現,雅趣橫生。背面為露出水面的荷葉與龍首,龍首作鉤,蓮蓬作紐。龍首略方,蒜頭鼻,火焰眉,陰刻雙角內卷,鬃發刻成雲頭形。荷葉的葉脈由一周一長兩短的「小」字形陰線組成,蓮蓬上浮雕「太極」紋。此帶扣紋飾富麗,構圖頗具匠心,刀法細膩嫻熟,碾磨拋光十分精細,是清代玉器中的上乘佳作。

獅紋龍首玉帶扣 清代

長7.9、寬6.8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潔白溫潤。帶扣呈橢圓形,正面浮雕大小兩獅,大小兩獅相對,大獅圓眼大鼻,捲髮向後飄,小獅露出頭部,前肢用力,似正在努力攀爬。背面一端為龍首鉤,一端為圓形紐。此帶扣雕刻精美,拋光極好。

山水人物紋玉帶飾 清代

長5、寬3、厚0.7厘米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質白色。帶飾呈扁長方體,正面雕刻江河波濤翻滾,岸邊山坡上行走一人,身穿交領寬袖長袍,腰系帶,款款漫步走向小橋,路旁綠樹成蔭,河彼岸在雲霧中有宮殿樓閣。背面中部下凹,兩邊有穿孔,可繫於帶上。

八卦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6.7、寬4.5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玉質白色,溫潤細膩。為扁片狀,仿漢代韘形佩樣式。採用鏤雕、浮雕技法,中心為一圓孔。正面浮雕八卦圖,周圍環繞祥雲,上端雕鳳鳥紋,底端雕瑞獸紋。背面略呈雞心形,陰線刻勾連雲紋。

人龍獸面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16.4、寬5.5、厚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稍有綹裂。扁平體,整器中部為仿漢代韘形玉佩,上下出廓。上部出廓透雕一人、一龍,人舞蹈狀,喜笑顏開。龍張口露齒,兩爪,龍身呈S狀扭曲,並延伸至心形佩之上;佩下方出廓鏤雕一獸面,圓眼,寬眉,以雲紋和主體相連。雞心圓孔周圍篆書一圈:「人如玉貴質,德擬龍為文,貞堅蘊彩耀,動變生風雲。」共二十字。佩反面內凹,為正面人與動物之反面。整器文字與紋飾精工細琢,相得益彰。擬古而有所變化,較為難得。

龍鳳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7.9、最寬6.1、最厚0.6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玉質潔白溫潤,料質極佳。器形仿漢代韘形玉佩,鏤雕龍鳳雲螭。佩中圓心上部凸雕篆書「宜子孫」三字。正反面紋飾不同,但均浮雕各種螭龍紋和鳳鳥紋,龍身捲曲,張口。鳳鳥張翅,身飾細密的小網格紋和細陰線的尾紋。器身高浮雕或陰刻各類雲紋,龍鳳穿梭其間,極富動感與韻律。清代康熙、乾隆時期仿製了許多此類佩飾,用料均好,可見對其喜愛之甚。

龍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7.5、寬4.3、高1.7厘米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玉質白色。主體作心形,上端鏤雕出廓夔龍,顧首,龍口為孔可系佩,叉尾從中部圓形孔中穿出。此器為仿漢玉器造型。

螭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6.83、寬5.9、厚0.57厘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玉質白色。扁平體,近長方形。器仿漢代韘形玉佩形制,主體為雞心形狀,上端出尖,下端渾圓,中間有一大圓孔,器面減地刻螭紋,三面透雕螭虎及夔龍紋,琢刻精美。

龍鳳紋韘形玉佩 清代

長7.2、寬4.9、厚0.8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瑩潤微泛黃。器體扁平,主體為橢圓形,中心有一圓孔,上端尖,下端略圓,周圍稍凸起,一面略下凹。兩面紋飾相同,以陰線刻飾捲雲紋。兩側附飾透雕而成,並以陰線裝飾,一側為鳳鳥紋,鳳鳥挺胸,高冠上卷,華尾下垂。另一側為變形龍紋,呈爬行狀。一龍一鳳,寓「龍鳳呈祥」之意。

龍形玉觽 清代

長13.9、寬2.9、厚0.46厘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玉質青色,局部有白色沁斑。扁平體,扇形。首部琢成龍首狀,龍張口,吻部上卷,雙陰線刻出橢圓形眼。龍體邊緣陰刻輪廓線,其內陰刻兩兩相對或相背整齊勾雲紋。尖尾上部飾有目紋、菱形紋及捲雲紋。兩面紋飾相同。此器為清代仿古玉。

玉鎖(2件) 清代

上:長7.1、寬4.9、厚0.8厘米

下:長7.8、寬5.9、厚0.8厘米

現藏於旅順博物館

上:玉質白色。扁平狀,呈委角長方形,一面以篆體減地雕刻「玉堂富貴」四字;另一面飾盛開牡丹與枝葉,兩面上部兩側均刻捲雲紋。下:玉質白色。扁平狀,如意雲頭形。一面於長方形方框內減地雕刻篆體「長命富貴」,上部為蝙蝠紋,周邊圍繞卷草紋及祥雲;另一面於長方形框內以篆書刻「福自天來」四字,周邊圖案相同。

玉剛卯 清代

高3、長1.3、寬1.3厘米

現藏於安徽省文物局

玉質青白色,光潔半透明,有褐色沁。長方體,上下兩端中部琢一孔洞,四面陰刻「赤青白黃、四色自崗、正身剛印、尖尖四方」。造型工整,品相完好

花卉紋玉香囊 清乾隆時期

直徑5.5、高1.6厘米

現藏於福建博物院

玉質白色,潔凈溫潤。香囊為扁圓形,薄體,雙面鏤雕花卉紋,器體扁平,可旋轉開合。刀法嫻熟精湛,器體玲瓏剔透。

石榴形玉香囊 清代

長5.1、寬4.7厘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碧玉質,顏色較暗。整器鏤雕為石榴形,分為兩片,有子母口。地子鏤雕為小柿蒂紋,器面浮雕、鏤雕石榴果及葉。香囊口部為花瓣式,底部鏤空為枝葉形。系黃色絲帶穗和白玉小花一個。清代皇公貴戚常帶玉香囊,內貯各種香料。

鳳紋玉香囊 清代

直徑6、厚1.7厘米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質白色。香囊為扁圓盒形,鏤空透雕,子母扣,上下造型與紋飾相同。其紋飾以弦紋分內外區,內區刻串枝荷花,托一寶盒,寶盒內靈芝頂蓋而生,上空飛翔一鳳凰,長嘴高冠,展翅回首,銜花飛翔。外區飾一周串枝花。

干支紋轉心玉佩 清代

高7.8、寬4.8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圓形,片狀,兩面雕相同紋飾。內圈共分三層,第一層刻十二地支,第二層刻十天干,中心為陰陽魚。三層都可以獨立轉動。上下出廓部分鏤雕有鯰魚和萬字花結。這件玉佩利用活心工藝既可以佩戴裝飾,又可以將干支相配,用於記年、記時,同時圓形象徵周而復始,循環往複,再加上中心的陰陽魚,使一件小小的佩飾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容。

轉心玉佩 清代

高6厘米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質白色。雙環形邊框內雕花形轉心,邊框上面雕蝙蝠,下面雕方孔圓錢,寓意「福在眼前」。轉心是將玉料內心兩端鎪出轉軸,使內心可以轉動。

玉金剛杵 清代

長10.5、寬3厘米

現藏於西藏博物館

玉質白色。仿青銅杵樣式,中部稍鼓,柄身兩端作對稱蓮花把手,把手上各有四股刃頭,四股刃首尾收攏合於中軸。金剛杵是藏傳佛教之法器,源於古印度的一種兵器,代表佛智堅固,能摧毀眾生煩惱,一般和鈴配套使用。杵的質地一般為金、銀、銅、鐵等,玉質的較為少見。

人物詩文玉牌 清代

長5.6、寬3.7、厚0.7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玉質白色,瑩潤潔凈。扁平長方形,四角及邊緣圓鈍。正面去地淺浮雕一老者和一推車書童,小棲于山間小路;背面陰刻隸書「遠上寒山石逕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詩一首。

二喬觀書紋玉牌 清代

長5.4、寬3.8、厚0.8厘米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玉質白色,滋潤細膩,潔白無瑕,有凝脂感。扁平長方形,邊緣及四角圓鈍,兩面上端均去地琢一對夔龍紋,其間有穿系小孔。正面陽線邊框內淺浮雕「二喬觀書」圖案,背面邊框內去地琢陽文隸書「國色人間少,喬家竟得雙。共觀黃石略,佳壻足安邦」五言詩一首,末署陽文楷書「子岡」款。

仙人乘槎玉牌 清代

長6.1、寬4.8厘米

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

玉質白色。一面淺浮雕一槎,上掛寶葫蘆,一仙人端坐槎內,在海浪波濤中行進,上方祥雲仙閣;另一面琢陽文楷書:「疑是銀河落,九天高源雲,外懸入東洋,不離此逕穿。張元詞句。」並有「子岡」篆書款。

人物紋玉牌 清代

長5.8、寬4.3、厚0.8厘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白色,溫潤細膩。長方扁體。上半部雕琢對稱回首龍紋,龍嘴相對,龍身捲曲,長尾上卷。下部為凸起的方形框,框內正面雕琢行書詩一首,仿「子岡」款。另一面陰線琢仙人故事圖。上端中間琢一穿孔可穿系。製作工藝精湛。

螭紋玉璧 清代

直徑11.5、厚0.5厘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質青色。玉璧上以淺浮雕手法將兩條卷尾螭龍置於其中;螭龍狗耳、單卷角,角長而緊貼頸,角中以陰刻線砣出豐字紋;四肢、爪肥而有力;從肩起有一陰刻脊線,腰有「二」字紋,在尾中間刻一陰刻線。

龍紋玉璧 清代

直徑5.5、厚0.4厘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質白色,瑩潤細膩。玉璧以減地法將四條相互纏繞的龍隱起;龍紋以剪紙樣式出現。玉璧雙面工,圖案一致。此類玉璧古時多以用作佩飾,寓意廣游天下,交結四方。

螭紋出廓玉璧 清代

高24.4、璧直徑22、厚0.8厘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質青色,局部有烤色。此出廓璧用料較大,形制、紋飾為仿古製品;玉璧雙面工,玉壁與出廓部分均以鏤空手法製作螭龍紋。璧分為三個區間,外區間、中區間以減地手法製作;外區間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篆書「延年」文字作圖案,中區間以螭龍作圖案。出廓文字璧,從目前考古發掘材料所知,最早在漢代出現。

九螭紋玉璧 清代

直徑20、孔徑7.2厘米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玉質青綠色,略有褐色沁。璧體厚重,兩面共浮雕九螭,姿態各異,其中一螭穿璧孔。

卷草紋玉璧清代

直徑6.3、孔徑1.9、厚0.3厘米

現藏於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璧的周邊透雕卷草紋,孔緣雕8個圓圈紋。

螭紋玉璧 清代

直徑5.8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玉質青灰色,細膩如凝脂。玉璧正面浮雕一螭,呈爬行狀。身軀細長,盤曲呈環形,口銜仙草。玉璧背面內邊緣出

螭銜靈芝紋玉璧 清代

直徑5.4、厚1.1厘米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略有少許皮色,溫潤。玉璧一面浮雕一口銜靈芝、盤繞爬行的螭,另一面以減地手法琢出四組雲紋和邊線,間飾網格紋。螭圓頭圓腦,長角貼於腦後,頸上一縷長發披肩,前肢的肩部和後肢的臀部稍顯肥厚。身軀修長,體態圓潤,琢磨細緻,比例合度,工藝精湛,極富裝飾性。

螭紋玉璧清代

直徑6.7、厚1厘米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玉璧孔、璧邊均有凸緣,璧面浮雕兩條首尾相交的螭龍,龍側身回首,龍口大張,上唇向外翻卷;龍前肢伸展,小臂內勾;尾部分歧,其中一尾與另一條龍的龍臂相交。通體以細陰線表現眼、爪、麟等細部特徵。


推薦閱讀:

大教育家孔子的神秘玉器
四大文化期玉器,件件價值連城
國博:商代玉器製作工藝紋飾特點
大腦袋談玉——第一講:什麼是玉?什麼是翡翠?
讓玉器立體感十足的雕刻藝術,你知道嗎?

TAG:中國 | 玉器 |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