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蔘、黃芪、白朮 茯苓 甘草 》 第(62)篇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pic-64hh01人蔘
【歌訣】人蔘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譯註】人蔘味甘微苦,性溫。甘溫主補,最善補益元氣。元氣源於腎精,化生周流全身的元陽、元陰之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和營養全身的動力。本品峻補元氣,益氣固脫,為治療元氣虛脫、虛勞內傷第一要葯,可挽救大病、久病及大吐瀉、大失血等原因所致的元氣耗散、體虛欲脫的危候;還可補足五臟之氣,治療諸臟氣虛症,如心氣虛心悸不寐、脾氣虛泄瀉肢冷、肺氣虛氣喘息短、肝氣虛驚悸不寧、腎氣虛骨弱痿軟等症。這就是大補元氣的含義。元氣充足則脾胃不虛,運化正常,能輸精微,布津液,故本品又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內熱消渴及熱病津傷口渴之症。其大補元氣兼補五臟之氣,化生周身氣血,外既能養衛氣,內又可調營血,凡氣血不足之症,均可應用。 此外,本品大補元氣,又能益氣攝血、益氣助陽,還用治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及元氣不足、命門火衰的陽痿證。臨證處方中本品與祛邪葯同用還可起扶正祛邪的作用。 【應用】用治大失血、大吐瀉以及一切疾病所致的元氣虛極欲脫,脈微欲絕之證,單用濃煎頻服即可;如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象者,可與附子同用,以增強回陽作用。用治脾虛倦怠,食欲不振等證,常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用
pic-65
治肺虛喘咳,乏力自汗,動則加重者,常與蛤蚧、胡桃同用。用治津傷口渴、消渴等症,屬熱病氣津兩傷,身熱而渴,汗多脈大無力者,多與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同用;屬熱傷氣陰,口渴多汗,氣虛脈弱者,多與五味子、麥冬同用;屬內熱消渴者,又常與生地、玄參、天花粉、山藥等同用。用治氣虛血虧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證,多與當歸、龍眼肉、酸棗仁、茯神、遠志等同用。此外,用治血虛,常與熟地、當歸、白芍等補血藥同用:用治陽痿,多與鹿茸、胎盤等助陽葯同用;用治體虛外感或里實正虛之證,可與解表、攻里葯同用,以扶正祛邪。 【用量用法】5~10g,宜文火另煎,將參汁加入其它葯汁內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2~3次。如挽救虛脫,當用大量,即15~30g,煎汁分數次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蘆,畏五靈脂、皂莢,忌同用;陰虛陽亢、骨蒸潮熱、咳嗽吐衄、肺有實熱或痰氣壅滯的咳嗽、肝火上升,以及一切火郁內實之證均忌服;服人蔘不宜喝茶、吃蘿蔔,以免影響藥力;服人蔘腹脹者,用萊菔子煎湯服可解。 【現代研究】人蔘具有「適應原」樣作用。主要含多種人蔘皂甙,對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均有增強作用。有抗休克、抗疲勞、抗輻射、抗過敏、抗利尿及抗癌等作用。能興奮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提高應激反應能力;能增強性腺機能,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此外,還可降低血糖,促進蛋白質、RNA, DNA的生物合成,調節膽固醇代謝,促進造血系統的功能。 【附方】 1.獨參湯:單味人參加量濃煎頻服,用於元氣暴脫的危證。
pic-66
2.參附湯:人蔘、附子,用於元氣虛脫兼見亡陽之象者。 3.四君子湯: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用於脾虛倦怠、食欲不振等證。 4.人蔘胡桃湯:人蔘、胡桃、生薑,用於肺虛喘咳證。 5.人蔘蛤蚧散:人蔘、蛤蚧、杏仁、甘草、知母、桑白皮、茯苓、貝母,用於肺虛喘咳證。 6.白虎加人蔘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蔘,用於熱病氣津兩傷。 7.生脈散:人蔘、麥冬、五味子,用於熱傷氣陰證。 8.玉壺丸:人蔘、天花粉,用於內熱消渴。 9.歸脾湯:人蔘、黃芪、白朮、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甘草、生薑、大棗,用於氣虛血虧的心神不安、失眠驚悸等證。 10.安神定志丸:石菖蒲、茯苓、茯神、遠志、龍齒、人蔘,用於心氣不足的心悸怔仲等證。 11.人蔘養榮湯: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熟地、當歸、白芍、甘草、桂心、五味子、遠志、陳皮,用於血虛萎黃證。 12.參茸固本丸:人蔘、當歸身、熟地、枸杞子、鹿茸、巴戟天、菟絲子、肉蓯蓉、白芍、小茴香、陳皮、白朮、黃芪、牛膝、桂心、山藥、茯神、甘草,用於陽痿證。 13.參蘇飲:人蔘、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生薑、大棗,用於體虛外感。 14.黃龍湯:人蔘、當歸、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用於里熱實證兼氣血虛弱者。 【按】人蔘野生的稱「野山參」,以年代久遠者為佳,
pic-67
補力較大;栽培的稱「園參」,補力較差;園參蒸熟後晒乾為「紅參」,性偏溫,適用於氣弱陽虛者;直接晒乾的為「生曬參」,適用於氣陰不足者;經沸水浸燙後,再浸糖汁中一、二日,取出晒乾的為「白參」,作用較生曬參弱,亦適用於氣陰不足者。
黃芪
【歌訣】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譯註】黃芪味甘,性溫。甘補溫升,為補氣昇陽的要葯。衛氣虛則肌表不固,可引起汗出不止,本品能補肺氣固衛氣,故常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若陰虛盜汗者也可應用。氣充則血足,所以又能補氣血治療因氣血虧虛無力托毒排膿或不易收口生肌的癰疽瘡瘍等外症。因此本品是治療氣虛不可缺少的藥物。 本品還有升舉中氣和利尿消腫的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及虛性的風水水腫等。其補益力強,還有益氣養血、益氣攝血、益氣行滯、益氣生津的功效,用於氣虛血虧證、氣虛血脫證、氣滯血瘀證以及氣津兩傷的消渴證。 【應用】用治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證,屬病後氣虛體弱,可與人蔘同用;屬中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泄瀉,可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屬氣虛血虧,可與當歸、熟地同用;屬氣虛陽衰、畏寒多汗,可與附子等溫里葯同用;屬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常與党參、白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同用;屬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常與党參、白朮、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用治表虛自汗,多與浮小麥、牡蠣、麻黃根等同用;陰虛盜汗,多與生地、pic-68
熟地、黃柏等同用。用治氣血不足的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多與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或熟地、當歸、党參、白朮、肉桂等同用,以透膿托瘡生肌收口。用治氣虛失運,浮腫尿少,多配伍防己、白朮、茯苓等同用,以加強健脾益氣利尿消腫之功。此外,治氣虛血滯,半身不遂,常與地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同用;治氣虛津虧的消渴證,又與生地、山藥、五味子、天花粉等益陰生津葯同用。 【用量用法】一般川一20g,大量30一60g。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尿消腫宜生用;補中益氣昇陽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質溫升,可以助火,又能補氣固表,故外有表邪、內有積滯、氣實胸滿、陽盛陰虛、上熱下寒、肝旺多怒,以及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服。 【現代研究】本品主要含甙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還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調節血糖含量、保護心血管系統、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機體的修復等作用。 【附方】 1.參芪膏:人蔘、黃芪,用於病後體弱、脾氣虧虛、氣短乏力。 2.芪術膏:黃芪、白朮,用於中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泄瀉。 3.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用於氣虛血虧證。 4.芪附湯:黃芪、附子,用於氣虛陽衰證。 5.補中益氣湯:黃芪、白朮、陳皮、党參、甘草、當歸、升麻、柴胡,用於中氣下陷、臟器脫垂。
PIC-69
6.歸脾湯:見人蔘條,用於勞傷心脾、氣血雙虧所致的心悸失眠或氣不攝血的便血崩漏證。 7.牡蠣散:黃芪、煅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用於表虛自汗症。 8.當歸六黃湯:當歸、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連、黃柏,用於陰虛盜汗。 9.透膿散:黃芪、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用於氣血不足、癰疽不潰。 川.十全大補湯:党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赤芍、黃芪、肉桂、生薑、大棗,用於氣血虧虛、癰疽久潰不斂。 11.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朮、甘草,用於脾虛失運、浮腫尿少。 12.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川芎、赤芍、地龍、桃仁、紅花,用於氣虛血滯、半身不遂。 13.玉液湯:生黃芪、天花粉、葛根、知母、生山藥、生雞內金、五味子,用於消渴證。
白朮
【歌訣】白朮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①。 【譯註】白朮味甘苦,性微溫。甘溫補氣,苦燥濕濁,有補益脾胃之氣、燥濕化濁止瀉的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而引起的泄瀉、水腫,以及痰濕停留而致的胸腹脹滿的「痰痞」證。 此外,本品補脾胃、實肌腠,還有固表止汗的作用,用於衛氣虛、肌表不固的自汗證。又能健脾和胃安胎,應用於
pic-70
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引起的妊娠嘔吐、眩暈以及兩足浮腫的胎氣不和等證。 注:①痞(pi):積聚成塊,稱為痞塊;脹滿不痛,稱為痞滿,這裡作痞滿解釋。 【應用】用治脾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常與党參、茯苓、炙甘草同用;若為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者,可加乾薑、附子等以溫里散寒;兼積滯者,可加枳實、炒神曲、雞內金等,以消積導滯。用治脾不健運、痰飲水腫,多與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用治表虛自汗,多與黃芪、浮小麥、麻黃根同用。用治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兼內熱者,常與黃芩同用;兼氣滯胸腹脹滿者,可配蘇梗、砂仁、陳皮、大腹皮等;兼噁心嘔吐者,可配半夏、生薑等葯;兼胎元不固,腰酸腹痛者,可配杜仲、阿膠、川斷、艾葉等葯;兼血虛頭暈心慌者,可配熟地、當歸、白芍等同用;若為氣虛重證而見少氣無力者,又當與党參、炙甘草等補氣葯同用。 【用量用法】5~l5g。炒焦者名焦白朮,土炒者名土炒白朮,均可加強燥濕作用。補氣健脾宜炒用,燥濕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燥濕傷陰,故只適用於中虛有濕之證,如屬陰虛內熱或津虧液耗、燥渴便秘者,均不宜服。 【現代研究】本品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蒼朮酮,白朮內酯A、B及糖類。有強壯、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並能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原減少的作用。 【附方】 1.四君子湯:見人蔘條,用於脾虛脘滿、食少便溏。 2.參苓白朮散:人蔘、白朮、白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白扁豆、縮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棗,用於脾胃
pic-71
氣虛、濕盛泄瀉。 3.附子理中湯:附子、乾薑、党參、白朮、甘草,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 4.枳術丸:枳實、白朮,用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 5.五苓散: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枝,用於痰飲水腫。 6.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用於虛人易感、表虛自汗。 7.當歸散:白朮、當歸、芍藥、川芎、黃芩,用於懷胎蘊熱、胎動不安證。
茯苓(白茯苓、赤茯苓) 附:茯苓皮
【歌訣】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輪【譯註】茯苓味甘淡,性平。甘平和緩,淡而滲利,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使停留在體內的水濕從尿道排泄,故可治痰濕不化及小便不利等證。本品分赤、白兩種,白茯苓善於化痰涎,赤茯苓則長於利小便、通水道。 此外,本品利水滲濕還常用於因水濕瀦留引起的水腫脹滿;其甘平和緩而能補,既能祛邪,又可扶正,尚有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致的泄瀉以及水飲凌心引起的驚悸失眠等證。 【應用】用治水濕停滯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常與豬苓、白朮、澤瀉、桂枝等同用,以加強利水之功。用治脾虛不運的神疲食少、腹脹腸鳴、大便溏瀉等症,常與党參、白朮、山藥、蓮子肉等同用;若治脾虛水濕停滯的痰飲眩悸證,又常與桂枝、白朮、豬苓、澤瀉,或半夏、生薑等
pic-72
葯同用。用治驚悸失眠,屬心脾兩虛者,常與党參、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屬心氣不足或心腎不交者,又常與人蔘、龍齒及遠志、菖蒲、硃砂等同用。 【用量用法】煎服,6~l2g。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現代研究】本品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胺酸、麥角甾醇等。具有利尿、鎮靜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附方】 1.五苓散:見白朮條,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2.參苓白朮散:見白朮條,用於脾虛濕盛、食少便溏。 3.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用於痰飲眩悸。 4.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薑、茯苓,用於痰飲內停、嘔惡眩悸。 5.歸脾湯:見人蔘條,用於心脾兩虛、驚悸失眠。 6.安神定志丸:石菖蒲、遠志、茯苓、茯神、龍齒、人蔘,用於心氣不足、驚悸失眠者。 【附】茯苓皮:功專行皮膚水濕,治皮膚水腫常與桑白皮、生薑皮、五加皮同用。用量15~30g。
甘草
【歌訣】甘草甘溫,調和諸葯,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譯註】甘草味甘,生用性微寒,炙用性微溫。其甘平和緩,與方中寒熱溫涼各類藥物同用,可調和各種藥物的偏性,使諸葯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本品炙用功善溫補脾胃,益氣和中,還可養心氣、止驚悸以及潤肺燥、止嗽咳;生用偏涼能瀉火解毒、消腫利咽。
pic-73
此外,本品甘能緩急止痛,還用治各種急症、痛症。 【應用】用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多配伍党參、白朮、茯苓同用。用治心氣不足,心動悸,脈結代者,配伍人蔘、桂枝、阿膠等葯。用治氣喘咳嗽,屬風寒犯肺者,多與麻黃、杏仁同用;屬肺有鬱熱者,可在上述配伍基礎上加入大量生石膏,以清宣鬱熱。用治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常與芍藥同用。用治癰疽瘡毒,常與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同用;若為咽喉腫痛,又常與桔梗、牛蒡子等同用。用治食物或藥物中毒,可單用本品水煎服,或與綠豆同用,以加強解毒之力。此外,與毒副作用強烈的葯同用,或入寒熱並用的方中,有緩和藥性、調和百葯的功效。 【用量用法】2一10g。清火宜生用,補中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緩壅氣,能令人中滿,故濕盛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均忌同用。久服較大劑量的甘草,每易引起浮腫,使用也當注意。 【現代研究】本品含甘草甜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為甘草的甜味成分;此外尚含多種黃酮類。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鎮咳祛痰、抗炎、抗過敏作用。 【附方】 1.四君子湯:見人蔘條,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 2.炙甘草湯:炙甘草、人蔘、阿膠、桂枝、乾地黃、麥冬、麻仁、生薑、大棗,用於心動悸,脈結代證。 3.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用於風寒犯肺、氣喘咳嗽。
推薦閱讀:
※黃芪當歸能長期喝嗎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黃芪的副作用
※氣血雙補黃芪大棗湯
※胡適常喝黃芪水的啟示
※黃芪建中湯的運用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