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趙雲
論趙雲沈伯俊內容提要 本文指出:歷史上的趙雲,雖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眾人,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精心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雲形象:首先,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其次,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再次,精思妙裁,將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文章還深入探討了廣大讀者喜愛趙雲甚於關羽、張飛的原因。關鍵詞 歷史 《三國演義》 趙雲 藝術形象 |
在《三國演義》的億萬讀者心目中,最令人喜愛的人物,除了諸葛亮之外,就要算趙雲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廣大《三國演義》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也把趙雲排在第二位。
我在《論魏延》(1)一文中曾經指出:「作為歷史人物……論才幹,論對蜀漢政權的貢獻,魏延都比趙雲高出一籌。」然而,作為小說中的藝術形象,趙雲留給讀者的印象不僅大大超過魏延,而且似乎比關羽、張飛還好一些。這是一個涉及藝術魅力來源的問題,很值得探討。
一
歷史上的趙雲,初屬公孫瓚,後歸劉備,「為先主主騎」(衛隊長),逐步成為蜀漢集團的重要將領之一。平心而論,在那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代里,豪傑競逐,猛將如雲,趙雲並不算其中的頂尖人物。謂予不信,有史為證——
論武勇,趙雲不及呂布、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人。呂布「便弓馬,臂力過人,號為飛將」[1]。關羽、張飛都號稱「萬人之敵」,被目為「虎臣」[2]。馬超被諸葛亮稱為「雄烈過人,一世之傑」[3]。黃忠「常先登陷陳(陣),勇毅冠三軍」[4]。趙雲呢?其勇敢是毫無疑問的。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之役中,他從容拒敵,以少勝多,被劉備稱讚為「一身都是膽」,並從此號為虎威將軍[5]。這與張遼在合肥大敗孫權,使孫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6],甘寧以百騎劫魏營,使曹軍「驚駭鼓噪」[7]可相媲美;但綜觀其武藝和威名,在當時仍比前述諸人略遜一籌。
論功業,趙雲也不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等人。關羽在劉備創業的過程中,每每擔任方面重任,可謂劉備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劉備重新佔據徐州時,就派關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戰前,劉備的軍事實力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劉琦率領的江夏軍隊萬人,另一部分就是「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大戰後,劉備奪得荊州數郡,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劉備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荊州事」,足見倚重之深。而關羽在荊州敗曹仁,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以至「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8],真可說是功績赫赫。張飛功業亞於關羽,亦為劉備股肱。赤壁大戰後,「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獨當一面;劉備奪取益州後,又「以飛領巴西太守」,處於與新占漢中的曹軍對峙的第一線;他大敗曹軍名將張郃,為劉備鞏固對益州的統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馬超雖然遲至建安十九年(214)方歸順劉備,但他的剽悍善戰早已聞名遐邇,所以他一到劉備軍中,就使被劉備圍在成都的劉璋失去鬥志,開城出降,從而為劉備立了一大功。黃忠於建安二十四年(219)親斬曹軍名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延從建安二十四年起鎮守漢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經營北伐前進基地的重任;劉備去世後,他更以蜀漢第一員大將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勛。趙雲呢?長期跟隨在劉備、諸葛亮身邊,很少獨當一面,功業自然就不那麼顯赫了。
正因為這樣,在蜀漢集團中,趙雲的地位不僅不如關羽、張飛,而且不如馬超、黃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早已被封為漢壽亭侯);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先已被封為新亭侯);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先已被封為都亭侯);拜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時,趙雲僅為翊軍將軍。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除關羽、黃忠已卒外,張飛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馬超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魏延也進拜鎮北將軍。這時,趙雲的官爵卻未升遷。建興五年(227),諸葛亮駐漢中,準備大舉北伐。這時,關、張、馬、黃均已物故;魏延以鎮北將軍、都亭侯的身份,擔任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而趙雲則以鎮東將軍、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諸葛亮身邊,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趙雲去世。
然而,歷史上的趙雲絕非平庸之輩,他有著一些不同凡響的優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當其時也,為一己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驅使者更比比皆是。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趙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 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這一段話,可以看作趙雲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則——「從仁政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趙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無怪乎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劉備要去討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之仇時,趙雲又挺身而出,竭力勸阻,指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由於劉備拒絕了趙雲、秦宓等人的諍言,一意孤行,終於遭到夷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這從反面證明了趙雲意見的正確。
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識見過人之處。
其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惇。在戰鬥中,趙雲俘虜了夏侯惇部將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在這種情況下——
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9]
不是私自賣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個人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稱讚!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其四,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兩次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一點,又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讚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如見。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眾人,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這一切,為塑造趙雲這個藝術形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生活依據。
二
傑出的歷史小說大師羅貫中,在精心結撰《三國演義》時,將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相結合,筆酣墨飽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雲形象。
首先,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竭力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
前面說過,歷史上的趙雲的武藝和威名並不是最突出的。對於廝殺疆場的武將來說,這畢竟是美中不足之處。羅貫中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這個英雄人物塑造得更為高大,極大地發揮了藝術想像力,使《演義》中的趙雲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
《演義》中的趙雲首次出場,就先聲奪人,不同凡響:當公孫瓚在磐河被袁紹大將文丑戰敗後,「文丑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谷而逃……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拔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這時,死裡逃生的公孫瓚才定下神來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只見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三國演義》第7回)趙雲的這個「亮相」,一下子就表現出一個蓋世英雄的神勇和氣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使趙雲名揚天下的乃是驚心動魄的長阪坡之戰,其實,這主要出自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云: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
寥寥數語,平淡無奇。根據這一記載,趙雲在抱著劉禪、保著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是的,這一番驚天動地的拼殺,使趙雲的形象猶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萬讀者心中;使「常山趙子龍」從此成了勇敢堅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詞,不僅在當時威震天下,而且在後世名垂千古!
羅貫中即使在大膽虛構的時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觀念的,他從來不盲目地揚此抑彼,從來不說趙雲的武藝超過了呂布、關羽、張飛、馬超等人。但是,羅貫中又是具有鮮明傾向性的,他巧妙地採用多種藝術手法,使趙雲的武藝和勇敢得到了比別人更充分的表現,因而產生了更突出的藝術效果。
一是對比。當呂布被曹軍圍困在下邳城的時候,為了向袁術求救,呂布不得不將許配給袁術之子的女兒送去。他「將女以綿纏身,用甲包裹,負於背上」,企圖突圍。但在對方的堵截下,「呂布雖勇,終是縛一女在身上,只恐有傷,不敢衝突重圍。」結果「只得仍退入城」(《演義》第19回)。再看趙雲的「解開勒甲絛,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拚命衝殺,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對比多麼鮮明!
二是烘托。《演義》一再通過敵、我、友三方的反應,來側面描寫趙雲的英勇無敵。對曹軍來說,趙雲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量。在漢水之戰中,黃忠被曹軍團團包圍,趙雲前去接應。他接連刺死曹將慕容烈、焦炳,「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曹軍勇將張郃、徐晃也「心驚膽戰,不敢迎敵」。當曹操得知後,驚呼:「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急傳令曰:『所到之處,不許輕敵。』」(《演義》第71回)在東吳方面,趙雲的威名也是婦孺皆知。當諸葛亮借得東風,由趙雲接回夏口之時,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陸兩路追趕。趙雲一箭射斷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喚徐盛船近岸,言曰:『……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汝知他當陽長坂時否?吾等只索回報便了。』」(《演義》第49回)在劉備甘露寺相親時,吳國太聽說立於劉備身邊的是趙雲,便問:「莫非當陽長坂抱阿斗者乎?」並盛讚:「真將軍也!」(《演義》第54回)而在劉備集團中,趙雲更是受人欽佩。以勇武聞名的馬超初降劉備時,適逢劉璋部將劉晙、馬漢來攻,趙雲引軍迎敵,「玄德在城上管待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龍已斬二人之頭,獻於筵前。馬超亦驚,倍加敬重。」(《演義》第65回)這些側面之筆,以少勝多,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其次,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
歷史上的趙雲的優秀品格,在《演義》中大都得到了藝術的再現。例如:用他勸阻劉備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演義》第65回),反對劉備為報私仇而伐東吳(《演義》第81回),來表現他的忠直敢諫;用他將劉備集團的開基創業放在首位,不貪美色,拒娶桂陽太守趙范之嫂(《演義》第52回),來表現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與黃忠爭功(《演義》第71回),打了勝仗從不誇功自傲,來表現他的謙虛謹慎,等等,都是於史有據,羅貫中略加點染鋪敘的,這裡不多論列。
這裡要強調一點: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未見突出,羅貫中卻又一次發揮了他的藝術創造才能,把這一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使趙雲的形象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當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企圖藉機加害時,趙雲帶領三百人馬隨劉備而行。到了襄陽,「雲披甲掛劍,行坐不離左右」。次日宴會,趙雲仍是「帶劍立於玄德之側」,只是由於劉備下令,才勉強到外廳就席(《演義》第34回)。飲了一會酒,他放心不下,入內觀看,發覺劉備已經逃席,他便馬上率三百軍出城尋找。找來找去,不見劉備蹤影,「雲再欲入城,又恐有埋伏,遂急引軍歸新野」。回到新野仍不見劉備,他又連夜到處尋找,直到找到劉備才算放心(《演義》第35回)。事情的全過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機警和精細。正因為如此,劉備和諸葛亮對於他辦事都特別放心。諸葛亮出使東吳,指名要趙雲按約定日期去接他;劉備到江東娶親,諸葛亮明言:「吾已定下三條計策,非子龍不可行也」;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柴桑弔喪,又是由趙雲保護……趙雲從來不像關羽那樣傲慢託大,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粗心,總是膽大心細,兢兢業業,一次又一次地圓滿完成任務。這一特點同他的英武蓋世、忠直謙虛等美德相結合,使趙雲成為《演義》的武將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羅貫中精思妙裁,將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
歷史上的趙雲的最後一段重要經歷是在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首次北伐。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趙)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致大敗。兵退,貶為鎮軍將軍。」[10]對此,羅貫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義的改造。一是虛構年已七十的趙雲在諸葛亮出兵前自告奮勇充當先鋒,在鳳鳴山連殺魏國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肝膽皆裂」;「西涼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大敗而走」。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不到三個回合又刺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演義》第92回)。這一場廝殺,使讀者深深感到趙雲寶刀未老,雄風猶在。二是虛構趙雲刺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鋒朱贊,再一次立下戰功(《演義》第94回)。三是略而不提趙雲「失利於箕谷」的事實。四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趙雲讓鄧芝打起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後掩護,這種虛虛實實的布置使畏懼趙雲的魏軍不敢放手追趕。趙雲卻時而衝到魏軍面前,刺死其先鋒蘇顒;時而又出現在魏軍背後,一聲大喝,「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於是趙雲安全退到漢中,沿途毫無損失。這樣描寫的結果,使這次退卻在讀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勝利(《演義》第95回)。五是描寫趙雲謝絕諸葛亮的賞賜,使得「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欽敬」(《演義》第96回)。這一系列生動的描寫,使趙雲在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並使他的美德在晚年發出新的光彩。正是在這種慷慨雄壯的藝術氛圍中,羅貫中完成了對趙雲形象的塑造。
三
現在,我們可以來討論為什麼趙雲形象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會超過關羽、張飛而居於武將形象系列之首了。
有這樣一種說法:「趙雲是作者花費筆墨最多的武將形象。」愚以為恐怕不見得。誠然,據毛宗崗評本,趙雲在《演義》中從第7回出場到97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過了關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張飛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這僅僅是因為歷史上的趙雲去世比關羽晚十年,比張飛晚八年,在三國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舞台上縱橫馳騁的時間比關、張長得多。羅貫中不能改變這一基本史實,因此,《演義》中的趙雲活動的時間跨度自然就超過了關、張。其實,只要認真統計一下就可以看到,在毛本《三國》的一百二十回標題中,直接出現關羽名字的佔據十四個回目,出現張飛名字的佔據七個回目,而出現趙雲名字的只佔據五個回目,可見趙雲在全書中的地位明顯地不如關羽,而與張飛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書正面描寫(注意:不是一般出場,更不是側面涉及)趙雲的筆墨也明顯地少於關羽,而與張飛差不多。這隻要舉一個例子就夠了:毛本描寫關羽從「降漢不降曹」到「千里走單騎」再到「古城相會」,一口氣用了四回的篇幅(第25—28回);而描寫《趙子龍單騎救主》僅僅用了半回的篇幅(第41回)。相比之下,羅貫中對哪一個形象更捨得揮灑筆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還有一種說法:「趙雲是羅貫中最為理想,刻畫得最為著力的英雄人物。」愚以為這也未盡符合羅貫中的創作意圖和人物設計。誠然,羅貫中對自己筆下的趙雲形象是十分喜愛的,是傾注了滿腔激情加以精心塑造的,因為趙雲同關羽、張飛一樣,符合羅貫中「嚮往統一,歌頌忠義」的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但是,在羅貫中的理想天平上,趙雲的分量並沒有超過關羽和張飛。讓我們比較一下羅貫中對關、張、趙的總體評價吧。在寫到關羽被殺後,毛本中接連安排了兩首詩,對關羽極表景仰和哀悼(第77回)。其中第一首詩稱頌他: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褒美之情,可謂無以復加。在寫到張飛被刺後,毛本只安排了一首詩(第81回):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而在寫到趙雲去世之後,毛本也安排了一首詩,予以熱情歌頌(第97回):
常山有虎將,智能匹關張。
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細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由此可見,羅貫中對趙雲的評價略高於張飛,但又不及關羽。因此,關羽才是羅貫中在武將形象系列中最為理想的人物。
那麼,為什麼廣大讀者對趙雲的印象比對關、張的印象更好一些呢?
首先,這是因為《演義》中的趙雲是一個真實性與獨創性融為一體的鮮明的藝術形象。
羅貫中筆下的趙雲,是一個具有非凡本領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時又是一個符合藝術真實要求的人物形象。這不僅由於《演義》中與趙雲有關的情節大都於史有據,使藝術形象的趙雲處處帶有歷史人物趙雲的影子;也不僅由於羅貫中生動地再現了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那個既是干戈擾攘,生靈塗炭,九州板蕩,又是「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瑋動人」(2)的歷史時期,將趙雲的種種英雄業績置於特定的時代氛圍之中,使趙雲形象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而且由於羅貫中在描寫中相當注意細節的真實。即以前面提到的血戰長坂坡而言,在這個以虛構為主的重要情節里,羅貫中盡情渲染了趙雲的非凡武藝和膽略,但沒有忘記為趙雲設置可信的環境和條件:一是讓趙雲單槍匹馬,沒有其他累贅礙手礙腳;二是趙雲在衝殺過程中,除與張郃戰了十餘合便奪路而走之外,其他對手均為曹軍中平平之輩,沒有構成對趙雲的真正威脅;三是曹操為了收伏趙雲,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這就使趙雲有可能突出重圍。因此,儘管讀者感到趙雲的勇武是難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卻相信它是真實的
另一方面,羅貫中筆下的趙雲,又是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問世以前,小說史上還不曾出現過趙雲這樣的英雄形象;這個形象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羅貫中的功勞。在《演義》寫到的數百名武將中,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名將有數十人,但像趙雲那樣膽識兼備,智勇雙全,機警精細,謙虛謹慎的形象卻只有一個,人們決不會感到他與其他名將有什麼雷同之處。在《演義》的巨大成就影響下,歷史小說創作如同雨後春筍,蔚為大觀。在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但是,他們都不可能與趙雲的形象混同起來,更不可能取代趙雲的形象。這種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證明,在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形象的畫廊中,趙雲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形象。黑格爾曾經指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想像是創造性的。」(3)羅貫中在塑造趙雲這個形象時,再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創造能力。
不過,真實性與獨創性的結合,只能說明趙雲形象為什麼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因而產生較強的藝術魅力,還不能說明為什麼讀者喜愛趙雲甚於喜愛關羽、張飛。在這裡,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讀者審美觀念的變化。
應當指出,從《三國演義》問世到清末的五百餘年中,讀者對趙雲的印象並不超過對關、張的印象。因為羅貫中從「歌頌忠義」的道德標準出發,主觀上想把關羽的形象塑造得更為高大完美;明清兩代的大多數讀者囿於傳統的「忠義」觀念,其審美標準與羅貫中大體一致。如明代趙璞《次何州判韻》詩寫道:
神器將為詐力移,英雄奮起共維持。
許身劉氏堅惟一,報效曹公示不欺。
敵破襄樊肝膽落,名垂竹帛壯心知。
古來不沒稱忠義,弔客常過薦酒卮。
明代侯居震《謁解廟次宋侍御韻》詩尾聯也寫道:
試看當年同事者,惟君生氣滿中原。
清代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則云:「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是把關羽看得比趙雲高得多的。
到了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穩定性以外,又會在某些方面產生明顯的變異性。因此,今天的廣大讀者雖然也愛讀《三國演義》,但他們對書中許多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卻與羅貫中的主觀意圖頗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對關羽的印象來說,今天的讀者早就沒有封建時代的小民對他的那種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們並不喜歡他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動輒就把「過五關斬六將」掛在嘴邊;對他不顧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與馬超比武,聲稱不與黃忠同列,無禮拒絕孫權聯姻的要求,等等,人們也很不以為然;對於他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人們更認為是嚴重喪失立場,敵我不分,是為一己私恩而出賣原則,而決不會像羅貫中那樣稱讚他「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也不會像毛宗崗那樣歌頌他「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一句話,在今天的讀者心目中,關羽的形象已經明顯降低了。
相比之下,趙雲的英勇善戰和一系列美德,則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讀者的理解和欣賞,並能被人們批判地吸收。這樣一來,今天的讀者喜歡趙雲甚於喜歡關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當然,按照藝術典型的標準來看,《演義》中的趙雲還不是充分個性化的,不及關羽形象那樣豐富和深刻。但是,廣大的一般讀者卻不管這些,仍然把趙雲列為僅次於諸葛亮的最受喜愛的人物。——藝術的法則就是這樣奇妙!
【注釋】
[1]《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2][8]《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張飛傳》。
[3]《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4]《三國志·蜀書·黃忠傳》。
[5][9][10]《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6]《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7]《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參考文獻】
(1)沈伯俊.論魏延[J].青海社會科學,1985(5).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57.
【作者簡介】
沈伯俊(1946— ),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四川成都 610071)教授,博導,我國著名的三國專家,四川省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研究明清文學,主攻明清小說。
原載:《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29卷第2期
推薦閱讀:
※31個奇葩歇後語妙解三國人物,關羽、趙雲、曹操一個都不少!
※趙雲不適合做男友的理由有哪些?
※此人是三國名將,功勞比趙雲大,死得比張飛慘,卻含冤1700年
※趙雲出裝及銘文怎樣搭配好?
TAG: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