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心銘》直指(二)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毫釐有差」,差一點點、一毫一厘就天地懸隔了。用功的人,有的人會住在快樂裡面,就是法喜充滿、很快樂、很舒服、坐下不想起來,有的人住在無念裡面:我一個念頭也沒有、很清掙、我就住在清凈裡面。這個地方都是無明妄想、都是住。你一住的話,恐怕就是很多年,不能悟道,不能證道。你要無所住,不住在歡喜法喜當中、不住在光明當中,打坐的時候一片光明,不住在這裡面,也不要住在無念當中,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當中,一切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毫匣有差。不住在別人的語言上面,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論上面,一種道理上,一種理上去對照,理也不可得。道理不可得、境界不可得、感覺不可得,一切要超越,一切都不住。這樣的話,才能和我們的真實本性相應。所以說「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他產生了一個執著,結果他就走錯路了,走錯路了之後,就形成了一些理論、或者一些宗派,結果帶下來的人,也只能到了這裡,但不是真正的開悟,也不是真正的成就,不能成道,就是因為他住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本性是一無所住,任何境界都不停留,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觀念。所以說「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現前?你現在看到茶杯是什麼現前?「欲得現前」,你要時時刻刻體會到「現前」。不是茶杯現前,是你的自性現前、道在現前,茶杯就是道,一切萬法就是道。你見到的東西不是東西,你見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但是他能夠顯現世界。古人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後來,「山又是山,水又是水」。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茶杯、水瓶這些叫諸相。若見諸相非相,你見到相,不作相見、不作內外見、不作一切見而見、一切見不生、一切見不滅、能夠了知、能夠知道他是杯子,但是不作杯子見、不作杯子想、不落在他的上面,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也不會有一點感覺、不會去分別.自己的肉體走了扔掉,沒有什麼依戀的感覺,因為不作相見,佛來了,不開心;佛走了,不煩惱。魔來了,不恐懼;魔走了,不會說勝利、慶幸自己勝利了。魔和佛是一如的。一如平等一體的,生和死也是一如的。眾生和你是一個整體,就是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分別,沒有區別,所以說「欲得現前」,你想得到悟的大道、大道現前,那麼你就「莫存順逆」。你的心裡邊,不要存著順和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一切萬法都是道,那麼你不要覺得這個法對我有利、這個事情對我沒有利、我一定要這樣生活、一定不能那樣生活、一定要住在這裡、不能住在那裡、我一定要活多長的壽命、我一定要怎麼樣。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都沒有定法。心中沒有定法,染污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污,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變成了執著、變成了業、變成了自性的染污了,善事也會成為染污,但是你心中沒有善沒有惡,如果你心中有善於有惡,那就有業。你的心中沒有善惡、沒有是非,在這世界上,你沒有一種順和逆的分別心,順或者逆,你的心裡邊沒有。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違和順相爭。一天到晚,自己和自己在那裡商量、在那裡鬥爭,通過境界的反應,老是會想:這個事情好不好、這個事情是染污是清凈、對我有利沒有利。老是在心裡邊思考、矛盾、執著,始終在心裏面在爭論、在鬥爭.結果,成了心病,心裡邊有一塊東西,這塊東西一直在那裡、有一塊心病在那裡.

修道的人,心裡邊絲毫不留東西,無論過去怎麼樣、無論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過去的不屬於你自己的,過去的全部都要沒了,沒有什麼罪、沒有什麼福報、也沒有什麼根基不根基的、根基好壞,過去了都沒有了,現在的是空的,現在是什麼?現在什麼都沒有。現在除了能夠說話、能夠聽話、能夠做事的,什麼都不是你的,現在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不分別,現在就是現在、就在這個當下、什麼也沒有。那麼未來怎麼樣?未來不是你能夠預謀、能夠考慮的,不是你能夠計劃的。未來是開放的,讓未來放開,你未來怎麼樣——放開!明天你要是往生了、明天就走,明天要發生什麼樣事情,讓他發生,對未來,不憂慮、不執著,讓他放開,怎麼樣都行,明天怎麼樣都行,不要為未來擔憂。所以說,心裏面就沒有病。心沒有病就是解脫、就是清凈。

所謂的解脫不是身體的解脫,是心念的解脫。所以,禪宗四祖初見三祖僧璨時問:「願和尚慈悲,乞予解脫法門」。即我想求個解脫法門,那時三祖反問他:「誰束縛你呢?」,誰把你束縛住了?他說無人束縛我啊,那麼「何更求解脫?」,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這時道信言下大悟,就悟到了無縛無脫的自性本空的境界。誰束縛你啊?你要知道,所有的束縛都是自己的執著,自己不執著了,誰都束縛不了你,別人打擊你只是打擊你的名聲、剝奪你的財產、或者影響你的親人、或者摧殘你的肉體,但是你的心靈,它能夠打擊嗎?能夠影響嗎?你的心靈是空的,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它具備一切。所以說,解脫就是心靈的解脫、是自己解脫,沒有別人能夠使你解脫,自己解脫了就是道、就是出離這個世界了、就是能夠成就清凈功德的地方。所以說,「違順相爭」就是心病。離開違順,沒有違、沒有順、沒有好天氣、壞天氣、沒有這個人對你好、那個人對你不好,沒有這回事,如果你還有這個在,你肯定內心會矛盾、會鬥爭、會煩惱、會痛苦,就有心病了。

不識玄智,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不識玄智」,如果你不開悟、不悟到我們的本性,沒有悟到法界的真理,圓理沒有悟到。那麼,就是「徒勞念靜」。你整天在打坐,想讓自己靜下來、定下來,那個沒有用。這種定的功夫、這種止的境界,即使你象水一樣清,但是你只是水,不是虛空。你的水一點紋都沒有、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沒有用,是死水一潭,死水不藏龍,死水是沒有用的。你要象虛空一樣,而且是有靈知的虛空、活潑潑的虛空,能夠顯現一切的才有用。所以說「不識玄智,徒勞念頭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當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時候,「玄」,很玄妙的,不是思想概念能夠領悟的,是自己親自悟到的地方。那麼,你證到了以後,你的心智就「圓同太虛」,你的本性的「圓」,就象太虛一樣。靈知妙性能夠包括十方世界、能夠具足一切功德,他是廣大而圓明的。圓覺經裡面講,「圓明了知,不以心念」。圓明,在家裡面是圓的、出門在外也是圓的;吃飯也是圓,睡覺也是圓;無論在哪個地方作用,你的心都是圓的,因為你的心是空的。你的空,能夠圓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你的顯現,像鏡子一樣,鏡子是圓的,他能夠照東西,照這裡也是圓的、照那裡也是圓的,到這裡是空的、到那裡也是空的,是他所顯現的。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現出來,顯現張三、顯現李四,這個鏡子都能夠顯現。我們的心靈是這樣的顯現,不在大小。極大無外,極小無內。也就是說沒有大小,這個圓明的自性是沒有大小的,不能用大小來比量他。所以說「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沒有欠什麼、沒有缺少什麼,他裡面都有,他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一切功德都在裡面,沒有什麼欠缺,也沒有什麼多出來。除了這個以外,沒有更高的道、更高的法,一切萬法全體是道,他都在裡面。這就是「無欠無餘」。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誰給市民不必談「碗」色變的信心?
【連載】勝過世界的信心(11)
PMA -- 7.建立自信心
根宋上師:信心信心還是信心,信心是獲得加持的基礎
《阿彌陀經》講記四: 信心成就與臨終接引(純祥法師)

TAG: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