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度市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論文?吳衛建】

關注文本細讀 成就有效課堂長興縣洪橋逸夫中學 吳衛建【內容摘要】通過文本的細讀,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內容上的「意」,也可以揣摩出不少言語上的「形」。這樣的細讀,是一個發現文本教學核心價值,成就有效課堂的過程。本文從文本細讀的前提、策略、功能三個方面,結合詳實的案例論述文本細讀對於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關鍵詞】文本細讀 前提 策略 功能 有效課堂 時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正「亂花漸欲迷人眼」,有很多的語文教學主張——詩意語文、簡單語文、深度語文、生命語文、情境語文等。真正的語文課應該給學生怎樣的語文基礎呢?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教什麼,學生學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沒有細讀文本,沒有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文本細讀是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是文本閱讀的極好方式,是文本閱讀的良好態度,也是引導學生閱讀的優秀語文教學方式。本文擬從文本細讀的前提、策略、功能三個方面,結合具體的課例談談文本細讀對於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一、文本細讀的前提——多讀文本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然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這是讀書人的切身體會。這些話同樣使用於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讀文本,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走進作品,走進人物,走進作者。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對教材進行原汁原味的解讀,第一是進行本我閱讀,教師以自己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生活閱歷,從結構主旨到語言,仔細地研讀課文,讀出文章的好來,也指出其不足。第二是換位閱讀,它指教師要洞悉學生在閱讀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在2008年浙派名師語文課堂教學展示中來自寧波的劉飛耀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為我們很好的展現了細讀文本,多讀文本的教學過程。1、請默默地閱讀課文,讀完後用一個詞寫下你讀後的感受。並說說你的理由。(生:荒唐、昏庸、可笑)2、本文中有一個詞用了多次。「都」在本文中使用了共十八次,請大家再從頭至尾地讀課文,看看作者這樣處理的用意是什麼。3、我們再來看看課文中這樣的故事在今天會發生嗎? 面對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的辦法就是讀書。福樓拜曾經說過:「誰要熟讀五六本書,就可以成為大學問家了。」一篇文章如果只讀一遍,獲得的印象,是很膚淺的。多讀幾遍,獲得的理解體驗就會更豐富。劉老師在本課的處理中首先採取的第一步是要學生「坐下來看」。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閱讀初體驗來營造課堂教學的有效內容。學生看書的過程中,教師雖然是缺席的,但是課堂上需要這樣的缺席,它不僅給學生的閱讀營造了一個靜靜的場。讓學生說理由則是讓學生「走進去看」課文,讓學生進入大文本中去體驗。第二步是讓學生通過一個「都」字的處理,了解皇帝、大臣及百姓說假話的原因,理解了小孩為什麼會說真話,明白了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這樣的處理是非常有效的。這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用放大鏡看」。 最後的具有開放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有助於把學生思維導向縱深發展,不斷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生活發生強烈的對比,學生有了諸如「被集體拋棄的孤獨感,怕別人嘲笑引來殺生之禍,怕變窮;讓學生明白童話不僅是寫給小孩的,也是寫給大人的;生活中也有類似於本童話的一類人存在,當學生回答出「象三鹿奶粉事件,在這種行業潛規則下的集體失語不就是睜眼說瞎話嗎」等有較高思維含量的回答時。我們可以想像這篇童話的意義和價值遠不止我們老師教給學生的這些了。此之謂「看了又看」。 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學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它是心腦結合的過程,也是理解、感悟的過程。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讀文本的五個看:坐下來看、走進去看、從頭至尾地看、用放大鏡看、看了又看。同樣,這樣地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的做法,在吳丹清老師執教的《雲南的歌會》中覓得真諦。吳老師以自己的三曲民歌的清唱實現了文本內容整體感知的對接。每當我們的語文課文課進入這樣一個環節之後,我們面臨的便是如何以自己設定的內容展開教學過程。此時,吳老師出示了學生在初步閱讀後對本文產生的五個集中的問題:①、為什麼第二段要花大量的筆墨來寫年輕的女人,為什麼要介紹那些女人的裝束?②、為什麼第四段用一大段來寫戴勝鳥和雲雀,他們和雲南的歌會有什麼關係?③、第五段說我是一個客人的身份,意味著作者是個外鄉人並不熟悉這些人,可為什麼後面說熟人真不少?④、第五段中寫到七十多歲的老人是靠什麼力量繼續唱下去的?⑤、作者寫這篇文章為了表達什麼樣的情感或要讚美什麼? 整堂課吳老師以學生的初步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問題怎麼來,那就是引領學生細讀文本中來。沈從文的語言樸實、純真,怎樣讓鮮活的文本語言來打動學生,與他們的情感世界發生交流融合,則是本堂課呈現給我們的另一個亮點。體驗和感受本文所承載的情感,只有牢牢抓住文章的語言進行教學,用放大鏡看文本的語言:在山野對歌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們在比較中認識到形容詞、副詞的表達效果。山路漫歌的學習中,學生們感受了動詞的動態美。村寨傳歌的學習中,學生理解了點面結合的獨特魅力。 對於文章怎樣披文以入情,如何實現文本細讀與課堂教學的有效對接,我想回歸到文章的語言,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誦讀、想像、揣摩、涵詠、比較等這些方法,能夠使學生真正感覺到作者的語言風格,那種以寫實的筆法,真實地藝術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美、本色美、生命之美。體現學生主體性,打造有效課堂。這正是文本細讀呈現給我們的有價值的東西。二、文本細讀的策略——抓住語言 關於文本細讀,前輩的經典闡釋或許能幫助我們提升文本細讀的有效認識。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葉聖陶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在漢語中出生入死。 ——王遙沉入詞語。 ——南帆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 ——譚學純引發一種對語言的敏感。 ——夏沔尊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 ——王尚文逐字逐句的摸索別人的行文思路。——劉心武在字裡行間閱讀。 ——施特勞斯 教師和學生作為觀文者披覽文字,從文字的「波」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源」,慢慢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去。閱讀教學裡不開「咬文嚼字」。如何引導學生讀出文本的好來,這就需要教師細細讀讀文本,把字詞的意思放在具體語境中。借用呂淑湘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可見,文本細讀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語言。怎樣得意又得言,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1、把玩緊要 金聖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寫道:「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迹,便算讀過一部書了。」他主張「讀書須要理會緊要處」。在今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捨得化時間帶領學生對文章中描寫的精彩傳神處、敘述生動曲折處、議論的精闢深刻處等緊要處細細把玩,品出各種滋味來。 例如,趙群筠老師在執教《春酒》一課中就抓住了「分寸、留神」二詞,引導學生認識到母親不僅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而且「從大約摸差不多到總是一樣一樣地細心地告訴別人」中讀到了母親的謙虛與細心;從「一指甲縫與一點點」的比較中讀出母親對女兒愛的把握的適度;從「母親為自己的丈夫與二太太做鞋」這一拓展資料中領悟了母親的豁達,從「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中讀出了一個大家庭大太太為家人所做的榜樣。對我的童年的把握則是從助讀能力的建構出發,通過示範——歸納——運用的流程,給文中描寫我的精彩之處做批註,並加以評點。既有胭脂齋評點《石頭記》、朱熹集注《詩經》、金聖嘆評點《水滸》的示例,也有課文句子的示範,讓學生意識到評點句子可以從句子的詞語、修辭、表達的情感等方面來入手。特別是對「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的細讀,學生體會到這三層的意思:形狀上相似;動作上相似;精神感覺上相似。印象尤為深刻。2、微言大義 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完全可以抓住文中的關鍵詞細細地咀嚼與品位,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仍需要這樣的咬文嚼字,微言大義。語言文字有局限性,它不可能把人複雜的思想與情感完全表達出來,即言不盡意。因此教師善於引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來。 比如對於《散步》可以理解的主題有「親情、愛、責任」等,當然也無大錯,但是用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道理,為什麼需要花許多時間來完成呢?通過細讀,我發現本文的作者在告訴我們「我決定走大路是為母親著想,母親決定走小路是為孫兒著想,妻子在外面總是聽我的是為我著想,」,於是本文的主題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即「愛是需要為他人著想(付出)」,同時作者看似隨意而為的對稱句,實則是為表達情感服務的。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與語言的表達形式,個人以為是找到了本文的核心教學價值。 再如,教學《背影》一文時我們往往會關注到父親為「我」買橘子這一細節中的動詞。我們可以這樣細讀這些詞語:蹣跚——只要他一不小心,那就會磕者碰著,這豈不令人擔心。縮——表明無處可踩,腳是懸空著的,全身的力量都在手上了,如果支撐不住,就會摔下去,當我面對此景時,我的呼吸幾乎屏住了。攀——需要用力支撐起身體,做這個動作的不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小伙,而是上了年紀的父親。3、立足文眼 鄭桂華老師說:「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一句話,盡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抓住文本中的文眼,深入到語言中去,不能留於表面,不失為文本細讀,成就有效課堂的一條捷徑。 08年省優質課評比中,金華的張震雷老師就是抓住了《楊修之死》中的「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一句中的「真知」這一帶動全篇的文眼,精心設計了「楊修的真知,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楊修真知魏王嗎?真知的楊修為什麼被殺,你覺得怎樣做,才能與曹操和諧相處?」這樣幾個問題。杭州的李明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抓住了「苦、笑」兩個詞,打通了學生與作品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命運的通道。杭外的老師則是借用一句廣告語「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的兩個關鍵詞「風景、心情」來組織教學的。立足文眼的教學設計簡約而富有張力,體現我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高超的教學水平。4、對照比較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如果是改寫本,我們可以拿它與原作對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後的文稿加以對照;我們還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比較。一位教師執教《華南虎》時,在學生找讀詩句,概括歸納了「這是一隻怎樣的華南虎」之後,教師做了這樣一件事:改寫此詩!——「如果我是華南虎……請以華南虎的視角,用第一人稱來改寫這首詩。」有位學生是這樣改寫第四段的,現摘錄如下:原文 改寫後你的健壯的腿 我的健壯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開,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開,我看見你的每個趾抓 我的每個趾抓全都是破碎的, 全都是破碎的凝結著濃濃的鮮血! 凝結著濃濃的鮮血!你的趾抓 我的部分趾爪是被人捆綁著 是被人捆綁著活活地鉸掉的嗎? 活活地鉸掉的還是由於悲憤 我的另一部分趾抓你用同樣破碎的牙齒 是用我那破碎的牙齒(聽說你的牙齒是被鋼鋸鋸掉的) (其實我的牙齒就是被鋼鋸鋸掉的)把它們和著熱血咬掉 把它們和著熱血咬掉的我看見鐵籠里 你們看灰灰的水泥牆壁上 鐵籠里有一道道的血淋淋的溝壑 灰灰的水泥牆上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正刻著那一道道血淋淋的溝壑! 那一串晶瑩的淚珠,包含著孩子純潔善良的心地,閃爍著孩子用心閱讀後體驗到的情感的光澤。如果你給孩子們一個台階,一駕樓梯,他們會自然順利地到達學習的高峰!你要學會和孩子一起和詩中的形象對話,和詩人對話。用感性的品讀去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最後,孩子們可以越走越遠,越走越高,一直走到詩歌的深處——理解了詩的主旨,並最終能真正認識這位詩人。5、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文本解讀的一把鑰匙。解讀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閱必要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解讀辛棄疾的《破陣子》,要理解作者的悲壯,我們可以利用梁衡的《把欄杆拍遍》中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來深入的體會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農桑收成之類的閑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還可藉助於岳飛的《滿江紅》來體會作者的金戈鐵馬的心聲。文本細讀一方面要把語言作為得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於語言文字,要利用語言可以表達的特點,藉助於各種方式,來激發人的想像,引發人的聯想,從而引起更豐富的思想與情感,以獲得言外之意。三、文本細讀的功能——回歸本色要上好閱讀課,細讀文本是基礎。好的課來源於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而好的教學設計又來源於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目前的公開課上,我們常能看到師問生答的熱鬧場面,但在這種景象的背後,也明顯地看到了權力控制下的課堂交流,這是缺乏文本細讀的表現。此時教師的提問,與其說是想讓學生通過文本細讀來獲得信息,倒不如說是想檢查學生已獲得的信息的正確與否,因為教師通常已預想著所謂正確的答案。表面上是要請大家各抒己見,實際上是要把學生引導到自身的思考軌跡上來,這種缺失學生主體意識的文本解讀,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要不得的。 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接觸文本時,教師就讓他們對人物進行定位的話,這顯然是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當教師急於抽去文本的血肉,把貼上了標籤的人物呈現給學生的時候,這樣的提問,會犯主題先行的錯誤,它同樣會讓文本細讀與學生漸行漸遠。因此,我覺得文本細讀有利於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回歸,其次是教學功能、效果上的回歸。(一)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回歸 上公開課,有的老師首先想到的不是潛心細讀文本,而是花大力氣製作課件,所以在課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連不斷的圖片,視頻等。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靜心讀書和沉思默想。我們應引領學生走到語言文字的背後,感悟思想內涵。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沒法。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學肯定出問題。1、遵從「整體-部分」的原則 比如在教學《泥人張》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整體感知:教師範讀課文,說說你聽讀之後的初步感受。品讀探究:泥人張奇在哪裡?,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問題並從文中找出依據。層面一——手藝奇絕;層面二——人格高尚感悟作者的態度:1、找讀課文中能表現作者對泥人張、對手藝人所持態度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理解。2、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作者的觀點還行得通嗎?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一步:感受語言,觸發語感;第二步:品味語言、領悟語感;第三步:從整體上整合,對全文融合貫通,從主旨、語言等方面加以小結、提升。在學生的一個個問題出爐後,要迅速地把握火候,從中因勢利導,明確本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比如在課的最後,可以再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或感知人物的內心、體悟作者的情懷等。這樣設計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可以說以上所舉的這些課例,每一次的教學設計,都浸透著教師的心血,體現教師的才情,蕩漾教師的氣韻,是一種對學生的人文關照,對文本細讀的沉潛與轉化,對自我的升華與超越。如果我們能夠藉助於細讀來設計教學,就能更好地學習語言文字,而且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許多幫助,同時也能更彰現出語文味。2、培養「誦讀涵詠」的閱讀習慣 所謂涵詠,就是沉浸其中,細細體味。涵詠的基本方法就是誦讀,熟讀。教師只有讀熟了文本,在課堂上才能成為一個諳熟一切的嚮導,才能在學生面前有效地引領、生動地揭示、準確地點撥……「誦讀涵泳」是我們感知教材和獲得審美享受的基本途徑,它把無聲無視覺形象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符號載體還原成一種真情實感。誦讀過程中通過口、眼、心、耳等各種感官全身心地進入文本,由讀生感,感中得悟,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審美創造,陶冶心志,賦予文本以生命。誦讀要力求深入文本內核,同文本在鮮活的生命律動中展開交往,爭取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一起來,從而「文若己出」,通融一體,達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的境界。 文本細讀需要教師誦讀涵詠,給學生以示範,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並養成習慣。梁實秋先生回憶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讀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3、落實「學以致用」的旨歸 語文是什麼?語文能帶給孩子什麼?我們也許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作出許多不同的回答。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我們都無法排除語文課堂必須「學語習文」這一元點,這是語文教學的原生態,語文學科的「家」。 而語文教學的「根」在閱讀教學中,因此,要老師要遵循課文的情感脈絡,緊扣課文最有味的情言結合處,找准課文生長點,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教師在文本細讀中,要充分挖掘語言表達的形式與內容,在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把寫擠進課堂,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和運用,提高語言文字訓練的程度和密度。這樣才會使語文課姓「語」。(二)、教學功能、效果上的回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文本細讀,從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途徑。1、怡情——獲得審美愉悅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情動於衷而辭發於外」,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結晶。意境是作者對生活的藝術反映,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鑄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作者之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寄情於景、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學生要體味這些情感,只有通過「披文」方能「入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只有通過學生深入的研讀,去細細體味琢磨,才可以從字裡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軌跡,才可以體味出作者言外之意、話外之音、字中之情,做到與作者兩心相通,真正與作者情感相契合,真正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教學中,引導學生剖析文章的選材、組材,深入理解課文層次內容,設身處地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即意境美),產生情感的共鳴。 如《紫藤蘿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力作。要想使學生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同時,還能獲得智慧啟迪、情感陶冶,就要讓學生不僅感受到那紫色的瀑布「絢麗的色彩拽動你的目光,鬱郁的幽香繚繞在你眼前」的形態美,還要啟發學生理出透露背景的語句,進行研讀、揣摩,讓學生領悟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著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蘊:美好的事物(紫藤蘿瀑布就是一種象徵)是遏止不了的,也戮殺不了的,生活的河流必將衝決各種障礙,日復日、年復年地涓涓流動……「在這閃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們,「加快腳步」吧,前邊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由此,用學生的研讀、品味代替了教師多而雜的提問和講解,學生反而能更好地領悟《紫藤蘿瀑布》所達到的「韻外之致」的極高意境。使學生在意境審美中,得到了美感的熏陶。2、習文——提升語文素養 任何文本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教學時,我們既要關注內容,更要著眼形式。真正的語文課應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走一個來回,讓學生認識並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用王崧舟老師的話講: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學生的自身閱讀,特別是課文文本的閱讀,要求學生提升到欣賞性的品味上來,這一閱讀的過程是伴隨著邊欣賞、邊品味、邊置疑、邊咀嚼和邊吸收而進行的,是一種自主的、個性化很強的閱讀。它強調學生要用心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個性認識,這便是真正地讀進去了,開始慢慢地走進了語文。 學會表達與鑒賞,是語文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事情。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中的「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這一句時,我們可以這樣來細讀:第一句是總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比作瀑布,顯得氣勢非凡,燦爛輝煌。第二句「深深淺淺」用的是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彷彿在流動」,是以動寫靜,也與「瀑布」的比喻相照應;「在歡笑」,是擬人手法,以有聲寫無聲,就好像一個小孩在歡歌笑語,寫出了紫藤蘿花的活潑可愛。第三句是仔細地描寫,「就像迸濺的水花」是比喻,寫出了花的玲瓏剔透,極富動感;「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挑逗」本來是個貶義詞,意思是逗引、招惹,這裡是貶詞褒用,同時還用上了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紫藤蘿花的可愛、頑皮,和陽光相映成趣。還可以這樣進行句式訓練:「從未見過 ,只見 ,不見 ,也不見 。」只要我們的閱讀教學能堅持在文本細讀去發掘語言的訓練點和點評的方法,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在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3、悟道——培育人文精神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立人。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通過讀一些文章和一些作品,我們經常會受到一些心靈的震撼,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感動,學會了給人以微笑,學會了送人以溫暖。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如何做人。 通過讀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學會了如何在痛不欲生的時候還能堅強地活下來,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挫折;通過讀司馬前的《史記》我們看到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他們是怎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通過讀《岳飛傳》我們看到了一代名臣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如何做一個正直、堅強、勇敢、忠誠的人,這些都是語文告訴我們的。所以對於初中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教給他們多少語文知識,而是交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人學會了立人,才能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有毅力、有決心戰勝各種困難,才能又戰勝自己得魄力,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語文,他的字裡行間都充斥著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氣壯山河的古詩詞,優美典雅的精品散文,底蘊深厚的文言文,可以自由發揮的作文,這些無一不是教給學生如何立人的活生生的教材。 史鐵生說:皈依文本是一種心情,是一種行走的姿態。關注文本細讀,成就有效課堂則是語文教學的另一種境界。【參考文獻】[1]《閱讀教學田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譚軼斌,2008年3月[2]《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王松舟, 2008年1月[3]全國首屆「文本細讀」暨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報告《慢慢走,欣賞啊》,沈大安,2008.6[4]《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推薦閱讀:

四種材質優秀的木頭,卻因為紫檀斷絕了價格上漲的可能!
你這麼優秀,為什麼還是拿不下她?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
優秀的父母從不逼迫孩子出人頭地
學習趙體書法的優秀範本:趙孟頫行楷《壽春堂記》

TAG:論文 | 優秀 | 評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