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達:住美國公寓的華裔老人
美國華人老年公寓之一
美國波特蘭市老年公寓華人聯歡會發表於 2015 年 03 月 26 日 由老達
我入住的低收入老年公寓叫聖克萊爾公寓,地處克利夫蘭市中心區東13街。再往東去就比較破爛了,有很多被丟棄的大樓房子,一兩層房密集住著很多黑人。市中心區是另一番景象,高樓林立,都是政府,銀行,企業辦公大樓,幾楝高檔旅館,飯店,三大球球場都集中於此,瀕臨伊利湖,著名的搖滾樂名人堂與科技館屹立湖邊,規模宏大的新建的會展中心在湖邊大草坪下,不破壞克城整體規劃:綠草茵茵清新,廣場寬闊莊重,19世紀厚重的石材貼面古典主義建築與20世紀玻璃幕牆現代主義建築共同組成克城獨特安靜規整風格。白天正裝的白領階層熙熙踉踉,顯得十分繁華,下班以後與周末,人去樓空,若沒有球賽或大型活動,就是一座死城,街上連鬼影都沒有。
我們公寓大樓由聯邦政府資助,建於1979年為62歲以上貧窮老人及殘疾人提供廉價公寓。樓高13層,首層是公共活動,管理及維修人員用房,2-13層有近200套房間,除少數兩室戶外,一室戶每套面積50平方面,包括廚房衛生間,冰箱,爐灶,烤箱和壁櫃壁廚,水電煤氣冷暖空調,報警系統齊全,每月房租800元。像我這樣在美國沒有收入的每月只要交25元,全部包括了,大頭由聯邦政府補貼。有收入者交收入的30%,所以低收入與無收入者最合適。由於蓋得較早,設施陳舊,電梯三天兩頭出故障,有時鬧鼠災臭蟲,管理人員倒也盡心清除。公寓管理委託叫〝房主管理公司〞(Owner』sManagementCompany),不清楚該公司是公是私,美國多數應是私人經營的,該公司在大克利夫蘭地區經營著很多房產。有一個項目經理(不固定來公寓),一個管理員,一個秘書,一個翻譯兼辦事員和六個維修工,保潔員及夜班保安,大約十人為公寓服務。
入住申請手續很簡單,只要年滿62歲,美國公民與綠卡持有者,能夠自理均可申請,我僅用兩三個月即批准可入住。那時已經入住了幾家華裔,主要是美國黑人,因為年歲已高,流動性很大,總有房間空出來,經常有訃告貼出,我入住兩年多中,已有三位華裔去世。目前入住華人有26家38人,平均年齡75歲以上,最大已84歲了,可能都是人生最後一站。子女均在大克利夫蘭郊區獨立house居住為白領階層,這些老人多數在照料孫輩長大後,子女家中不需要了,或女兒的丈夫是美國人,共同居住不方便,或幾個子女均在國外,國內無親可依靠才搬入公寓。雖然有的都考過公民,但英語交流仍很困難,飲食起居還很中國,也是我們公寓華人入住越來越多的原因,華人喜歡扎堆。郊區有很多老人院,環境優美,設施更好,但全是老美無法交流。與當地子女往返方便,常常周末節假日子女接回家。平時老人有了獨自空間,但做些什麼呢?他們生活得怎樣?
看病是老人最關心的,美國政府對62歲以上公民與綠卡持有五年以上者,無收入實行醫療補助即Madicaid,看病治療檢查藥費住院手術全部報銷,甚至可以配眼鏡,配助聽器。醫生態度和藹,絕不因為你不掏錢而待慢你,取葯可送上門,就是看病要予約,經家庭醫生才能轉專科醫生,當然有急病可立時掛急診,去醫院可予約免費巴士,不通英語,就診時用電話翻譯。這真是老人的福音,克里夫蘭是全美有名醫療著名的城市,設備先進,醫術精良,老人與其子女了卻了一大負擔。
熱愛園藝種菜的老人有用武之地了,管理公司在樓前停車場旁划出些空地讓老人種菜,用方木圍成格子,提供種植土,肥料,種子,架水箱,華人爭先恐後領取田塊,美國老人沒幾個參與,也許入住的美國人有的行動都有困難,不少很少出門,賴得勤勞耕作,華裔老人生龍活虎大顯身手,到瓜果疏菜豐收時,嘻笑顏開,只是克利夫蘭宜種時間也只有三個月余,還得交20元材料費,讓華人心痛。
公寓組織活動很少,每星期有讀經與戒酒活動,華人不參加,華人信教的不多,有幾位信教老人參加華人教會,有車接送,酗酒也非華人嗜好,倒見美國老人坐得滿滿一屋,有時電梯也聞到酒味。郵箱每天送郵件,郵局每月來服務一次辦理特殊需要,還不定時舉辦醫療服務活動,商品拍賣活動。住戶自己成立了居委會,可向管理公司申訴自己住房權益,美國人很講究維權,管理公司要讓他三分。華人雖如實交12元年費,一般活動都不參與,除非居委會提供晚攴,管理員倒歡迎華人入住,沒有那麼多要訴求的。
華人參加活動最多的不是公寓組織的,而是位於東55街的戈理賈妮特(Goodrich-Gannett)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的活動。該中心由慈善家哈拉 斯通瑪什(1852-1909)與老石教會(Old StoneChurch)創建於1896年,並以牧師戈理為名。開始是服務附近居民點,組成似一個大家庭,組織烹飪,縫紉,體操,工藝,美術等課程與活動,建浴室,洗衣房,託兒所,為兒童開辦節假日學校。賈妮特(1876-1962)在1917-1947年期間實際管理者,她為中心服務30年,做出巨大貢獻,以後就以兩人名命。現在服務範圍擴大到東13街到東70街左右,經費由聯邦政府資助,配備專職人員管理與服務,仍保留託兒所與節假日學校。老人活動一周五天,早晨開車接附近公寓與散居老人,中午提供午攴,再送老人回家。活動有健身操,排舞,智力遊戲,視頻遊戲,串珠工藝,繪畫,園藝種菜,賓果,數獨,摺紙,教華人學英語等,玩遊戲發點小禮品,還驅車帶老人逛便宜商店或Mall。我們公寓華人參加的不少,美國人僅一位殘疾老人,去參加的美國老人多數行動已較困難,還有參加的有東38街亞裔長青老年公寓的華人,總人數約30人左右。午攴經營養師配攴,牛奶,疏萊,水果,肉類都搭配好,對華人可能不合口味,有些美國人吃了還允許再要一份或帶走,若有豐裕的話。中心希望每攴每人給五毛錢小費,以資助中心活動,但很多老人還是不願給。
入住公寓的華裔老人在美國幾乎都沒有收入,因此聯邦政府對公民每月補助夫妻兩人1100元左右,單身800左右;持綠卡五年老人給夫妻357元,單身185元,叫食品補助,這些錢吃飯是足夠的。聯邦政府及附近教會還對貧窮人群(不限老人)每月各發放食品,如奶粉,麵條,缶頭食品,肉類,水果等每人滿滿一箱。在市區附近夏季有八處免費向貧窮人群發放免費食品,蔬菜與水果,大部分是超市下架或滯銷產品,只要排隊就行,有時只要你拿得動,多少不計,要是一處不缺都參與的話,幾乎隔天就可拉回一大箱。近年來美國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增多,有時要上百人排隊,有些華裔老人乘坐公交車去上下搬運,來回得化三四小時,十分辛苦,多了也吃不完。公寓美國老人極少參與,也許美國食品太充裕,都懶得去搬,特別黑人今天有吃就行,沒有吃的,附近教堂天天免費供應早攴,吃的還不錯,能管一天不挨餓。每到夏季政府為支持本地農業產品,向貧窮老人免費發每人50元購物券,可到全市各農易市場的買本地農產品,這些福利華裔老人是拉不下的。
住在市中心區有個優點,大克利夫蘭的大型群眾性活動幾乎全在市中心及湖邊進行。如心臟學會舉辦走步,自閉症關愛活動,Mini汔車聚會,自行車巡遊,馬拉松長跑等等五花八門,常年可看熱鬧。2013年由克利夫蘭主辦全美老人運動會規模宏大,持續兩周,很多項目在會展大廳內進行,免費參觀,很多企業,商家,醫院設攤宣傳,分發小禮品,做點小遊戲,樂隊演奏助興。今年又主辦世界同戀者運動會,在會展中心上面大草坪上設運動村,設有各種攤位,發放小禮品,中心舞台演齣節目,自由入場,也鬧騰了十天。每年9月1日勞動節湖邊機場舉行三天航空飛行表演,出公寓大門即可觀賞。每年三月Patrick愛爾蘭節遊行,五六月亞洲節遊園,七月獨立日廣場音樂會放煙火等等。還有專冂為老人舉辦的大型活動:每年四五月由市長出面在市政廳大禮堂舉辦老人節,表彰為社區做出傑出工作的老人,舞台上樂隊演奏,各社區老人排舞表演,免費午攴,發放小禮品。八月再組織全市老人走步活動,每人一件體恤,也少不了小禮品。每年一次進劇場看老電影,克利夫蘭市中心的PlayHouse是全美僅次於紐約林肯中心劇院集中場所,古典豪華的劇場免費接待老人觀看。這些活動都有大巴免費接送全市各社區老人公寓與老人活動中心老人來參加,好像還是黑人老人居多,華裔老人也很踴躍。
這裡再介紹一下與我公寓約半小時走路程的東38街中國城內的亞洲長青老人公寓。它是當地華裔摹捐與爭取下由聯邦政府出資蓋建的專為亞裔老人養老公寓,2001年建成,共五層45套房間,均為一室一廳,大小布置與我公寓相似,主要入住為華裔與韓裔,華裔中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城內開設很多中國飯館與雜貨店,超市,早期移民來克城,多為廣東籍人,他們的老人是首批入住者,如今年齡多數超過80歲了,他們的子女有的還在附近打工,也有當老闆的,一般不通英浯與普通話,生活自成一套,打打麻將,與新移民的華裔老人交流不太多。現在公寓內也搬入不少新移民老人了。這所公寓是政府移民多樣化示範項目,時有採訪慰問,政府貼補每天每人只要交兩塊錢吃一頓六塊錢的中式午攴,據說飯做得不錯,深受老人歡迎。老人購買中國食品也十分方便,步行去就行了。我們兩家公寓華裔老人時有交往,我公寓老人開始也是在長青公寓登記排隊,沒有四五年等候入住不了,就轉向我公寓。
老年人要長壽除醫療保健外,生命在於運動,華裔老人都很注意鍛練,很多是三高,糖尿病患者,保持每天走步。公寓來了幾位精於太極拳,舞劍,跳排舞,健身舞與交誼舞的老人,大受華裔老人的歡迎,特別女性,生性愛動愛跳,把國內廣場大媽功架搬到了美國,幾乎每天活動兩小時。還排練成演出的節目,出去演出的機會很多,克利夫里老人節,亞洲節,春節華人聯歡會等都來邀請,讓大媽們喜出望外,制定服裝,飾物,每天認真排練,春節的演出,九月份就開始準備。最近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收編了老人舞蹈太極團,給老人購置服裝,老人們找到了組織,興緻更高了。公寓內逢中秋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華裔老人自己開Party,每家帶攴,十分豐盛,個個似烹飪能手,同時盡自己才能演出點小節目,然後舞會,打麻將,高興一夜。有精於錄像的老人,把每次活動製成碟片,分發大家或拷入各家電腦,老人們也趕時髦一番。美國老人似乎不組織也不愛參與集體活動,有時黑人借活動室組織家庭聚會。總體來說他們更安靜更個體化。
我在以前寫的《這一代旅居美國的老人》兩篇文章已經寫了很多華裔老人的境況,他們的內心想法各異,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既然已經走出子女的家庭,要想溶入美國社會不是易事,語言只是一方面,這些老人的子女多年在美國拚打,最後的社交圈還是在華人圈,最多孩子的家長間稍有點互動,也十分有限,在美國職場上班同事間私下是沒有交往的。華裔老人走出家庭,在公寓內仍複製一套中國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不過換過場景罷了,多數人對美國政治,制度,社會,文化不感興趣,更注重實際的個人利益,也是中國現實在美國的翻版,六十餘年的統一的黨化教育影響並非一代人。但是能在異國他鄉重起爐灶,走出這一步也下易。本文儘可能客觀記述華裔老人走入美國社會的生活,只是想讓在美的老人子女與國內老人了解些情況。
公寓里老人幾乎都達到高齡,人的器官在老化,疾病纏身,大腦萎縮,這是人生規律,不論中外。讓老人們獨自生活在滿是行動遲緩,神情淡漠的人群的公寓中,似乎是現代社會解決老人歸縮的最佳選擇,我抱有懷疑,因為太缺乏人性,但沒有更好的辦法。記得幾年前參觀克利夫蘭一郊區老人護理院,環境與設施均極好,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夫妻一間或獨自一間,像醫院病房似的,床都能推動抬起,護理員幾乎一人一個,整日服務。那天剛好有老年中心來表演節目,護理員推著各自老人到大廳觀看,所有老人對演出幾乎一點反映也沒有,可以說麻木,這麼多年了,這景象還瀝瀝在目,揮之不去,我將來落到此地步,於人於己都無益,不如早點走吧。就怕痴呆了,不能自主。
2014.10.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