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無量壽經廣釋 下冊 注釋

索達吉堪布

  [1]四種成立:一、法性本性而成立,一切文字,本來成立大空等性之本性。二、有法自性而成立,一切諸法之各自本體,無欺而成立其不共顯現之性。三、由以加持而成立,圓融一切萬法之諸如來,從一文字至眾多文字之諸密咒,皆示現為智慧幻化故,以如來加持而成立。四、由從能力加持而成立,如同妙藥、寶珠之力,如是彼等密咒已具無欺無礙而能成就悉地之力。

  [2]如世尊自云:「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證悟猶如甘露法性義,縱於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

  [3]在藏文譯本中,「一切人天音樂」和前面的「諸伏藏珍玩所須」是連在一起說的,即:及諸伏藏珍玩所須一切人天音樂。

  [4]如果天氣太乾燥,對馬蹄會有損害。

  [5]《阿彌陀經》中說,因為那裡的器情世界莊嚴無比,凡是往生彼國的眾生身心都極其安樂,所以名為極樂世界。

  [6]這個偈頌應該是從《無量壽經》的康僧鎧譯本提煉出的,如云:「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7]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8]此處提到了十四個名稱,康僧鎧譯本中有十二個名稱,藏文譯本中有十九個名稱。

  [9]又作優波尼沙陀分、憂波尼奢分,略稱尼殺曇、尼薩曇。古印度形容極少之數量名稱。《希麟音義》卷一云:「尼殺曇分,梵語,數法之極也,或雲優波尼灑陀。《慧苑音義》引《瑜伽大論》譯為微細分。如析一毛以為百分,又析彼一分為百千萬分,又於析分中加前析之,乃至鄰虛,至不可析處,名為鄔波尼殺曇分也。」

  [10]藏文譯本中是:「析一毛端為一百分」。

  [11]了義的文殊菩薩實際上就是明空無二的心性。

  [12]佛慢:密乘行人認知自己本來就是本尊的見解,此雖以「慢」名之,實為清凈的智慧,不同於凡夫煩惱體性之我慢。

  [13]安隱:即安穩。

  [14]不是世間的玻璃,而是水晶。

  [15]紅珍珠。

  [16]有些論典中說,因為這種珍寶顏色像馬腦,所以又名馬腦。

  [17]兜羅為樹名,兜羅綿即兜羅樹所生之綿,此棉極其輕柔。

  [18]《極樂願文》中說,阿彌陀佛背靠菩提樹而坐。

  [19]這段經文在藏文譯本中沒有,在漢文其他有些譯本中也沒有。

  [20]有些經中說,阿彌陀佛的四周有寶柱,柱頂覆蓋著寶網。

  [21]但佛教用的是正方形的卐,而納粹黨用的是斜45度的卐。

  [22]康僧鎧譯本中說是六根。

  [23]據有些論典的觀點,這三種忍可以依次對應聞慧、思慧、修慧。

  [24]即圍繞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鐵山。據《彰所知論·器世界品》記載,以閻浮提等四大洲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鐵山圍之,稱為小鐵圍山;集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鐵山圍之,稱為中鐵圍山;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其外復有鐵山圍之,稱為大鐵圍山。

  [25]即須彌山。

  [26]色界共有四禪十七天,其中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有八天,在色界十七天中最高的是色究竟天。

  [27]同等理:因明中的一種破斥方法,即用對方的理路反過來破斥對方。

  [28]不久前日本發生了海嘯。

  [29]《往生論》:世親論師依《無量壽經》而造,此論分五門(即往生凈土的五種因),其中觀察門詳細宣說了極樂世界的器情功德。該論傳入中國後,曇鸞法師造有《往生論注》,結合馬鳴、龍樹之教言解釋此論。此論在漢地影響極大,凈土宗有「五經一論」或「三經一論」的說法,其中「一論」就是《往生論》。

  [30]藏文譯本中還有三解脫門聲。

  [31]如孔雀、鸚鵡生卵後,時時親附、覆育之,令其生樂觸;若不親附、覆育、溫暖之,卵則腐壞。

  [32]如海龜在陸地生卵後,以細沙覆之,然後回到海中,如果這些卵一直思母便不會腐壞,如果不思母就會腐壞。

  [33]藏文譯本中沒有提到散花。

  [34]類似《大圓滿前行》中講的十三種報身服飾。

  [35]黃門:男根受損者,如太監。

  [36]時逢首屆「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許多參加研討會的大學生晚上也到經堂聽課,故上師有此說。本課的很多開示也是針對他們的。

  [37]有些大學生在課上拍照,上師遂對此作開示。

  [38]晡時: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

  [39]《阿彌陀經》也有這樣的說法:「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40]不僅阿彌陀佛的名號,受持其他如來的名號也有如此功德,如《十二佛名經》中說:「若人持佛名,七寶華中生,其華千億葉,威光相具足。」

  [41]此處的譯文較難理解,其他譯本中無此說法,故據藏文譯本作此解釋。

  [42]在藏文譯本中只提到了造五無間罪和謗法,沒有說謗聖人。

  [43]後兩輩發菩提心的情況下堂課會宣說。

  [44]原話是:「善導師意謂,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

  [45]其他譯本中沒有「同歸」。「同歸」應該是最後的行為,不然諸菩薩剛到極樂世界,還沒來得及頂禮供養阿彌陀佛,也沒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這時就回去顯然不合理。

  [46]所謂「道光」,即由本性清凈而自然顯發的智慧光,菩薩能以這種智慧光饒益無量眾生。

  [47]這是類似於佛陀的四無畏,真正的四無畏只有佛陀才具足。

  [48]康僧鎧譯本中是「游入深法門」。

  [49]《說文》:景,日光也。

  [50]這是接近於佛陀的三十二相。

  [51]這是因為他們的心清凈柔軟之故。

  [52]一般獲得加行道忍位以後就不會再墮入惡趣。

  [53]如云:「極勤利眾生,大悲為性故,無間(即無間地獄)如樂處,豈怖諸有苦。」

  [54]《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宋紹德譯。鳩摩羅什譯為《諸法無行經》,隋朝闍那崛多譯為《諸法本無經》。《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經常引用此經的教證,那裡面的譯名為《諸法無生經》。

  [55]我想和自想有所區別:前者是就「人」、「法」中的「人」而言的,後者是就「自」、「他」中的「自」而言的。

  [56]按照《寶性論》的觀點,凡夫是不清凈位,一地以上的菩薩是清凈位,佛陀是極清凈位。

  [57]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指出,小乘行人只能獲得六通,而不可全得五眼,只有大乘聖者才具足五眼。

  [58]一地到十地菩薩也有相似的佛眼。

  [59]一乘:即佛乘。《妙法蓮華經》中說,佛出世的本懷是令眾生皆入於佛乘,但因眾生根機不等,故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

  [60]康僧鎧譯本說是:「三昧如山王」。

  [61]康僧鎧譯本說是:「慧光明凈,超逾日月」,藏文譯本也是這樣講。

  [62]《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無性菩薩和世親菩薩均造有此論的注釋。

  [63]有些經中將世尊稱為大仙人。故此處也可解釋為菩薩的光芒猶如佛光一樣,任何賢聖的光芒都無法比擬。

  [64]龍象:水行龍力最大,陸行象力最大,故佛經中經常以龍、象比喻佛陀和大菩薩。有些經論中認為龍象就是大象,就像馬中俊美者叫龍馬一樣,如《維摩詰經·不思議品》曰:「譬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

  [65]康僧鎧譯本中說:「曠若虛空,大慈等故。」藏文譯本中也以虛空比喻菩薩的慈心。

  [66]藏文譯本中還有「受持法幡,燃亮法燈」的說法。

  [67]佛經中說,凡是聽到講經說法前的海螺聲、鼓聲的眾生都能獲得解脫。

  [68]《無量壽經義疏》云: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69]堪布阿瓊:1879-1941,寧瑪巴近代著名大德。

  [70]阿彌陀佛身體各處都能放光示現神變,如《極樂願文》云:「法身無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觀音,復化百俱胝觀音;左手放光化度母,復化百俱胝度母;心間放光化蓮師,復化百俱胝蓮師,頂禮法身阿彌陀。」

  [71]其他譯本無此說,「他論」疑為「他倫」,即其他種類的眾生。

  [72]除了阿彌陀佛幻化的鳥兒。

  [73]康僧鎧譯本的說法有所不同:「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也就是說阿難當時還在。

  [74]這些都是佛陀的智慧,希求這些智慧就是希求佛果。

  [75]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於五百年中,雖具樂受用,聽聞佛語聲,然花不綻放。」而這裡說在蓮花里不聞法,可能是深廣的法門聽不到,而一般的法門可以聽到。

  [76]原文為「已」。

  [77]意為無能勝,即彌勒菩薩。

  [78]因明中說猶豫分為兩種:非理猶豫和合理猶豫。合理猶豫即能引生合理認識自境之正確心識,如思維「聲是常耶,抑無常耶?很可能是無常」,此猶豫能引生認為聲是無常之正確心識。非理猶豫即能引生不合理認識自境之邪分別心,如思維「聲是常耶,抑無常耶?很可能是常」,此猶豫能引生認為聲是常之顛倒分別心。此處的懷疑當屬合理猶豫,比如心中想:我應該可以往生極樂世界,60%以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好像還有一些問題……

  [79]康僧鎧譯本云:「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80]在藏文譯本和其他譯本中,彌勒菩薩不僅問了娑婆世界往生者的數量,也問了其他世界往生者的數量。

  [81]藏文譯本中說,星光如來國中也有許多不退轉菩薩往生極樂世界。

  [82]關於如何成立佛陀為量士夫,詳見《釋量論·成量品》。

  [83]受持經典,既可以指依照經典修行,也可以指經常將經典帶在身上。

  [84]在藏文譯本中,「能作大光拯濁世」是「諸世尊」的定語。

  [85]救世之行:即《無量壽經》。

  [86]這個偈頌在藏文譯本中沒有。

  [87]「欽」在藏文中有很豐富的內容,表面意思是「知」,但構成片語「喇嘛欽」時,除了「上師知」以外,還有「上師加持」、「上師垂念」等意思,不過譯為漢語只能是「上師知」,沒辦法表達出藏語中的豐富內容。

  [88]在藏文譯本中,本偈頌最後兩句的次序相反,即:「如是妙法已聽聞,常念諸佛而生喜,善能樂欲佛菩提,彼人往昔真吾友。」

  [89]即無生法忍。

  [90]法賢譯本中說,是燃燈佛授記他們未來成為妙音如來,如云:「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無量壽佛者,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然燈佛記名妙音如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1]阿迦膩吒天:即色究竟天,此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凈居天之一,位於色界最頂位,其果報於色界中為最勝。

  [92]南華寺有三大肉身,一是六祖惠能,一是憨山大師,一是丹田禪師。

  [93]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明朝嘉靖八年己丑科狀元,世稱「羅狀元」。後出家為僧,在寺院中苦行十三年,曾回家度化妻兒,但家人沒認出他,遂作詩離去,後得龍褲國師指點而開悟。

  [94]此處的天堂也可理解為清凈剎土。

  [95]麝香是一種名貴的藥材,為了得到麝香,許多人獵殺麝。

  [96]現在有些演員也剃光頭扮演出家人,但因為沒有信心和發願,所以這種「出家」是無有意義的。當然,這是說意義不大,並非完全無意義,佛經中有個公案:某阿羅漢尼前世是戲子,曾經演過出家人,以此功德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出家證果。

  [97]此處的「相續」是「不斷」的意思。

  [98]歌曰:上師加持入我身,此身若與凡夫同,何堪成為大修士?現以化身顯神通,惹瓊子兮應頂禮!上師加持入我口,口若妄言或綺語,何堪成為大修士?我歌多富妙口訣,惹瓊子兮應善思!上師加持入我心,心若紛起諸妄念,何堪成為大修士?神通明體廣大現,惹瓊子兮應皈敬!惹瓊見地似野鷲,時飛高空時降地,如是高低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修觀似日月,有時明兮有時暗,時暗時明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行素似山風,有時急驟有時緩,時急時緩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證果似稼禾,有時好兮有時惡,時好時惡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若於微妙因緣法,此心隨意得自在,則能進入此牛角,享用宮屋之舒適!子兮!吾今呼喚汝,速入此屋伴老父,父喚子歸子應歸,為子之道應如是。我乃年邁衰殘人,生平從未到印度,身微路險未遠遊。惹瓊青年身健壯,曾往印度遊學去,參訪眾多成就者,依止博學善知識;如今已為大貴人,應住廣大舒適屋,乾枯廢棄此牛角,何能增長我法執?是故吾子惹瓊巴,應入牛角內室居!

  [99]六祖顯現上不識字。


推薦閱讀:

四書五經合集(白話注釋版)(7)
《碎金爐》注釋1
略談《現觀莊嚴論》及其注釋
《樂府詩集》(帶注釋版)卷十一
命理探原 注釋(下)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