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賺錢≠錢賺人

人賺錢≠錢賺人 第七篇 人賺錢≠錢賺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誤讀 今天讀到一個小故事,頗有感觸。大概意思是一位退休的老人,膝下無子,孤身一人,收入也不多,過的清貧倒也悠然。老爺子不愛出門,每天的樂子就是看個電視。可那台電視大概看了很多年,屏幕小不說,還時常出點兒這樣那樣的毛病,總自己鼓搗著修;人們見多了就和老爺子建議,現在電視也不貴,攢幾個月退休金,換一台新得多好。老爺子的回答很哲理:「電視么,終究是個玩物,現在我沒事天天看電視,是我『玩』它,要是因為它再影響生活,就是它『玩』我了。」 故事很平常,道理也簡單,人人都能讀懂,卻不是人人能貫徹的。畢竟現實生活中需要我們努力賺取的金錢壓力太大。能大徹大悟的估計不少,但有勇氣把這壓力甩了的太少。大多數人選擇了曲線救國,就是想先賺錢,賺夠了再真正享受生活。也就是說先滿足物質文明的提高,再尋求精神世界的升華。殊不知,人的慾望總是無止境,有幾個能做到真正賺夠了呢?總希望自己賺得更多些,更多些……。其實造成這樣對物慾不斷放縱的原因無外乎對精神境界的忽視,因為精神需求的匱乏,人會產生潛意識裡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就需要彌補,而生活的現實壓力又讓人不敢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精神食糧的追求上,只好退而求其次,用物質擁有來彌補自己在精神上的安全感需求;這樣,愈追求物質,精神愈匱乏,愈沒安全感,愈需要更多的物質擁有來彌補……如此往複,無限循環,直到有一天生命之路即將走到頭了,大徹大悟,原來奮鬥了一輩子,除了留下帳戶里的一堆數字和數不清的奮鬥經歷,什麼也沒有。 政治學裡有一句話,這幾年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不討論這句話從宏觀社會套用到個人生活是否得當,暫時權當它得當。話本身是有些道理的,沒有基礎,又何來建築呢?問題就在於,只有經濟基礎就能決定上層建築么?恐怕經濟基礎自己也決定不了。相信很多人也同意這一點,大家忽視的只是經濟基礎先於精神文明決定上層建築的做法是否得當。現在看來,只打經濟基礎這個樁,不同時澆築精神文明的混凝土,還是不能支撐起這個上層建築的。對於國家社會如此,於個人,亦然。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尤其70,80後們,多數傾向於這樣一種人生規劃,在40歲(或再早幾歲)前賺夠後半生的花費;這也就意味著在40歲前,賺錢是第一要位,別的,一概讓路。婚姻還算幸運,借著身體條件的影響一般被安排在30歲左右,至於精神食糧,20-40歲之間先餓著吧!這就回到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預言,噩夢一般的循環開始;到了40歲,想剎車,可長期的高速行駛,制動系統已經不好使了,剎不住了,就算沒油了,靠著慣性也只好繼續開下去。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什麼呢?現實社會的種種慾望,誘惑必然責任不小,但更主要的因素也許是:80後們的父兄一代,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後期及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發展方向大討論的那兩代人,估算一下應該是60後,70後,這些人現在正是社會的主幹力量,他們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的片面解讀,直接影響了自己,並將這個影響延續給了80後。 當然,現在來追究責任也許沒什麼實際意義,但是現在糾正或許還不晚,亡羊補牢嘛!如何糾正呢?在每天疲於奔命的賺錢之際,注意一下提高自己的精神修養,至於方法,因人而異,多思考一些精神層面的問題總歸是好的,當你擁有了想要的物質財富,也才能真正駕驅它們。不能讓人賺錢變成錢賺人,一味的放棄精神追求必將會被金錢控制了,或許感情因素有時能制約一下這個控制力,但是現如今感情的力量已經日趨脆弱了,畢竟感情是要有第二者參與才能產生的。求人不若求己,自己解決更根本一些。其實造成感情力量薄弱的原因也是對精神追求的盲目捨棄。 也許有人會說,比爾蓋茨不就是先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然後又實現了精神境界質的提高么?當然,蓋茨能捐出全部580億美元的財產是令人欽佩的,也足以說明他的精神境界確實很高。但是不要忘了,全世界也只有這一個蓋茨。不要用特例與普遍現象來辯駁。 說到底,是要我們來把握物質財富的,而不是讓物質把我們玩了。要想不被物質玩了,就得有玩物質的本事,這個本事就是精神修養。可精神境界的提高和賺錢一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逐步積累的。當然,過分的追求精神食糧而忽視物質需求對於普通人來講也是不現實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精神和物質就好像零和博弈,此消彼長,只有處理好了,才能和諧進步。那樣,到了終老一生時,或許不會太多遺憾吧。 今天送上的警句比較諷刺: 精神物質兩把抓,兩手都要硬!
推薦閱讀:

七八月越來越順手,八月賺錢可以上萬的生肖
想賺錢,最重要的是靠什麼?
都說現在做短視頻更能賺錢,那短視頻應如何製作呢?
所有人都要明白,即使不談理想,你也必須努力賺錢
月底迎吉, 賺錢越來越多, 身價爆漲的生肖!

TAG: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