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陰陽神氣的天命觀·生命的五行之五行客觀2

4.1.1陰陽神氣的天命觀·生命的五行之五行客觀2

地球上的生命,不順應地球的自然規律,是無法想像的。生命之神的感應性和反應性,順應的是地球上的天地五方的運行變化,是生命之氣動態平衡的主宰,通過生命現象反應出來。生命現象是不斷變化的,以自然之氣的感應為前提,以生命之氣為動力,反應了生命之神的因應調節規律,因此,中醫以「陰陽應象」為思維的邏輯規範,沒有邏輯加實證的規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暑燥濕風」,「喜怒悲憂恐」,一是自然之氣,一是生命之氣,內外不同,都是生命之應的。

自然之氣中醫分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這裡沒有火;情感之氣中醫分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裡沒有思和驚,顯然五、六、七缺乏數學的邏輯對應關係。但在實際的生命體驗中,憂與思具有生命之應的同一性,遇到憂愁的事情要多方思考,表現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的樣子。暑與火同樣具有生命之應的同一性,暑天感應到什麼樣的氣?熱。火熱不熱,肯定熱。暑、火都具有熱的生命感應,暑者,火之化也。

春天后逐漸熱起來,生命感應之,草木發芽開花、蟲蛇驚蟄醒來,到了夏天熱氣更盛,其實就是火-陽熱不同程度的氣化感應。因為陽熱氣化的差異,五運六氣學說把火分成了相火、君火的不同。恐懼和驚嚇是相似的情感之氣,恐懼是持續性的生命感應,驚嚇是突發性的生命感應,都是害怕。中醫不追求理論的美麗,一切以自然客觀的生命為依歸,《陰陽應象大論》用「寒暑燥濕風」「喜怒悲憂恐」等概括自然之氣和情感之氣,體現了中醫的邏輯規範,避免了標準僵化的邏輯弊端。

物質清單式的理論,講求一一對應,七情就是七,不能是五,六氣就是六,不能是五。生命之應十分微妙,理論可以進行抽象、加以歸納,用一定的數字將生命客觀規律表達出來,但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客觀實際的理論反映。生命之氣是互補聯繫的,多維聯繫是相互交錯的,理論的抽象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不可能一對一地清晰界定。在客觀的生命實際,每一個人的情感變化,都不可能象七情那樣截然分開;每一個人的自然感應,也都不可能像六氣那樣分別清楚。活生生的人不是汽車零件,自然之氣的感應不是單純的,風中有寒,暑中夾濕;化邪之後,動態多樣,濕可化燥,濕可傷陽;情志感應也不是單純的,也許因驚恐,也許過思而憂。

情志感應、寒熱感應、苦樂感應等等,很多時候相互影響,彼此關聯,要把每一種生命之應都清晰地分別開,像細胞、分子那樣毫不含混,是不可能的。中醫的五行,關鍵在生命的氣化運行和聯繫,通過多維聯繫的一般規律,認識生命之氣的因應變化特點。有哪一個時候、哪一個地方的自然之氣是單純的,有哪一個的情志變化是單純的。理論和客觀的一一對應,在形象等物質實在化的情況下,是必須的,但在多維聯繫、自然完整性的活生生的人,在醫治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的臨床實踐中,一一對應的邏輯就可能導致思維的機械僵化。

中醫根據生命之氣、自然之氣的因應變化,把內外之氣在總體上分為五大類,以五藏為中心,按照因應關係,把空間地域、時間節氣、各種生物看成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生態整體。在生態整體中,各種生物的繁衍生息是動態平衡的,生物內在的生命之氣是動態平衡的,這樣的動態平衡通過生克制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平、和狀態。

中醫五行是五藏為中心的生命時空觀,所有生物都可以用五行歸納(具體論述見第八章「陰陽神氣觀」),反映了「陰陽神氣」的動態觀、聯繫觀。五行的生克制化關係錯綜複雜,理論不可能一對一地去標準。如心火與腎水的關係,即有相剋的制化關係,又有既濟的互存關係,猶如天上的太陽,光照大地而下,地上之水因應陽光而化氣;地上的江河湖海水氣升騰而上,天上雲因氣聚而成雨,降而升,升而降。升降之中,有制化,陽熱使水化氣而不過寒;有既濟,水氣上升成雲下雨而不過熱。在生命的氣化活動中,水火既濟與相剋的氣化平衡,與個人存在的時空相關、生活經歷相關、德行修養相關,只有運用理論去客觀地分析,才能作出病機的判斷。

陰陽五行是動態聯繫的生命觀,和細胞結構的形態觀完全不同,思維只有從科技文化的邏輯框架下,走進天地日月、文化活動、情感變化等自然完整性的真實之中,才能了解其生命可靠性。


推薦閱讀:

客觀理性:中國981勘探平台結束作業與美國參議院無關
(1)客觀看待論命
傅紹良:從唐人眼中的盛唐看唐詩分期的客觀標準
鋈子淺談求職應聘卦的客觀取用
梁雲祥:對中日矛盾的客觀判斷(下)

TAG:生命 | 五行 | 客觀 | 陰陽 | 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