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樁功】淺說太極拳動靜與定樁

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可見練太極拳必須明「陰陽」,而動靜關係則是「陰陽」之首要。明「動靜」,能運「動靜」行於身,則其它陰陽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動屬陽,靜屬陰。設身體左轉,則身體左半側為陽主動,身體右半側為陰主靜。這樣一來,在感覺上身體右側不動,身體向左轉動,身體有旋轉拉開的感覺,然而身體左右為一體,身體左轉,身體右側不可能不向左轉,此為靜在動中,即拳論中要求的「動中求靜」。如不求靜,就會亂動,瞎動,妄動,違背陰陽之理。 學者上場練拳,因敬(尊師重道)而靜(心不浮燥),因定(意專,有信心)而靜(山崩於前而不慌亂),因松(身體放鬆,不用拙力)而靜(穩如山嶽)。靜以待動,外不動而內已生機勃勃,盈虛消長蘊於其中,如貓欲撲鼠雖靜而動已作了充分的準備。 此為「靜中求動」。如不求動,就會呆,會滯,如一汪死水。 由此可見,靜是相對的。世界上萬事萬物,小到細胞大到天體都在運動。故拳論有「動則開,靜則合」,「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望習練者品之。 太極十三勢中,以「掤」字為先,但要學好太極拳非在「中定」上先下功夫不可,否則會舍本求末,欲速而不達。 「中」為中正,中庸。能「中」則處處留有餘地,左右逢源。「定」為不失中。如「失中」則旋轉不活,進退不靈。能「中定」就如行軍打仗步步為營,軍士出而有歸宿。無「中定」就如鷹無林,虎無山,龍無潭,「險」而易見。更何談「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今人練拳多數不以基礎練起,貪多求快,結果花費時日而收效不多,可惜可惜,望戒之!現以太極樁法淺述太極之中定,望拋磚引玉。一、太極混元樁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略比肩寬。腳尖向前微外擺。腳趾,腳外沿,腳跟皆抓地,腳心用意提起。屈膝松胯。膝與大腳趾方向對正,但不過腳尖。胯放鬆,臀部如坐高板凳。襠宜圓如騎馬背。 上身正直,不可前俯後仰。含胸塌腰。背宜圓,腹宜實。雙手環抱與胸平。大指意向上,虎口圓,其餘四指對正,雙臂與後背抱一圓形。中指與前臂中線對正,意沉肩墜肘。 頭自然正,虛頂勁。頸項提起,下顎微收,眼正平視。唇齒微閉,舌輕抵上齶。耳聽身後或意聽自己呼吸的聲音。呼吸宜自然,且細長均勻,不可閉氣。 以上姿勢要求皆用意,但不可故意造作。順應自然,頭虛虛領起,由頭至腳用意松沉,不與地球之重力頂抗,體會身體重量從上到下平分落在兩腳上,體會身體各關節的支撐力與中正性。 體松而能中,意專而能定。站樁時身體猶如一顆埋在地里的種子。吸足養料與水分,就待向上發芽,向下生根,向外膨脹。外雖靜而內已生機勃勃。二、太極樁 即拳勢之定式。如懶扎衣,單鞭,斜形,白鶴亮翅等定式。 站太極樁與站混元樁要求一致,然重心分虛實,手型腿型雖有變換,但仍不外乎處處中正,八面支撐,不要起僵勁。伸中求屈,屈中求伸,上中下似能一線貫穿。 以上所述都是中定樁法。樁法有高有低,有正有斜,有虛有實,有開有合,有松有緊,然千變萬化都在一靜之中。打拳練功,樁法為首要為基礎,如習字之「橫,豎,撇,捺」,蓋樓之地基。如欲深研太極拳術,千萬不可忽視之!


推薦閱讀:

第978期:和式太極拳代理架「理」之分析
太極拳與腹腦
書架-----神州太極 > 《楊公五經與地理書》
太極拳如何才能登堂入室?張全亮最新文章講解按竅運身「等秘要
學習陳式太極拳需要懂得九條理論

TAG:太極拳 | 太極 | 樁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