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官方平台建立

近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正式對國內外公布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官方平台,《財政研究》、《國家科學評論》等近五百家中國學術期刊成為第一批合作出版單位。

本文圖片均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的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為:ISSN2096-4188,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為:CN11-6037/Z,出版網站為中國知網。據了解,為了確保學術成果的首發權與快速傳播,任何一篇投稿,一經編輯部錄用和審定,無需確定其後在紙質刊物出版的時間和頁碼,通過電子雜誌社審核,即可在《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也就是俗稱的CAJ-N中以網路中英文首發方式面向全世界出版。《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副總經理肖宏:中國的社會科學有很大的成果,但是我們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還比較小。實際上我們很多故事傳不開,跟沒有好的數字化平台有關係。網路首發平台是面向全世界的,用先進的網路技術,第一時間讓論文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種融合發展為我們的出版界找到了一條比較好的出路。學術競爭 成果過硬還要「首發快」科學研究領域,浩如煙海,一個研究方向,可能會有不分國籍不分地域的大量科學家和學者在同時研究,最後的結果屬於誰,往往以論文公開發表的時間為準,因此常常出現辛勤付出多年卻沒有收到回報的事情。在1997年,有一位中國院士曾經發表過一篇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在當年的諾貝爾獎評選中,因為美國的一位科學家的論文比這位中國院士早發表了一天,導致中國科學家與這次諾獎失之交臂。錄用定稿網路首發,意味著正式加入了官方網刊號,其效果等同於論文的紙質出版。這對於廣大科研人員來說,是一次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如果是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必須與國際競爭,中文科技期刊必須要跟信息技術更好地結合,更好地把期刊內容傳播,增加它的影響力,所以,中國的科技期刊自己能有比較好的平台,我自己覺得是有革命性意義的。據了解,這個平台對所有中國學術期刊開放,只要期刊達到一定條件,將陸續通過。《財政研究》《財政科學》副主編邢麗:傳播講究一些時效性。我們把所有的內容進行定稿網路首發。不比其他任何的一個媒體慢,甚至我們比他們快還要更全面。《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因為當今的科研競爭非常激烈,更重要的是成果能夠儘快地和大家見面,所以科學家非常歡迎這種手段,儘快地把他的文章發表出去,讓大家都能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利於傳播這麼一個目的。中國期刊 與學術實力一同崛起說起學術期刊,有個令人頗為尷尬的現象屢屢被提及,那就是中國學者似乎不願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發表在中國的科技期刊上。比如,「天宮、蛟龍、天眼、墨子、大飛機」,5年來,這些創新成果,都是令人驕傲的國之重器。不過,學術成果一旦落到「紙面」上,多被國際知名刊物所收錄。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亮相、爭取話語權,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從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來看,有個疑問迴避不了:正在崛起中的中國科技,能否帶著學術刊物一同崛起?

在北京舉行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業內專家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與國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國內大部分科技期刊無論從質量方面還是影響力方面確實還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於目前國內科研評價體系導向存在一些偏頗,使得大家對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即SCI,收錄期刊過度膜拜,可謂是「內憂外患」。但無論哪種原因,背後隱藏的一個重要病灶還是我們的科研人員缺乏科技文化自信。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現在很多評價機制就是看發表在哪些影響比較高的期刊上面,如果你發表在(英文期刊),就認為你的工作水平很高,現在評獎,評各種人才,評各種頭銜,你的評審人也沒時間好好地去看你的代表作,就看你發表在哪,這個評估體系實際上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中國的出版界,中國的科技期刊自己能夠有個比較好的平台,慢慢建起聲譽,提高質量,擴大影響力。這方面我覺得是大有文章可以做。

對症下藥 雙語期刊吸引高質量論文此外,一場國內期刊的「扶持」運動也正在進行。4年前,中國6部委啟動「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經費達4.84億元,這是國內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專項。在此支持下,我國已新批創辦英文或中英雙語科技期刊84種。《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我們是以基礎研究為主的這麼個刊物,近十年發展比較快,最主要是得益於我們國家在科研領域的一個大的投入,加上這些年有很多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為我們期刊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土壤,逐步地將那些優秀的文章吸引到我們的刊物上來,現在可以和國際上的大刊都可以相互競爭了。「金子」會發光 中國期刊有頂尖成果事實上,真正優秀的論文、具有發現性的成果並不會因為期刊是「中國」的而被人所忽略。人們常常舉出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屠呦呦的例子。1977年,她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正是這篇論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國人發現的。而論文的發表刊物《科學通報》,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造」。而諸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些也一再說明一個道理: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中國學術期刊:據世界一流有多遠?中國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期刊的水平到底怎樣?這兩天在北京召開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給出了答案:近5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175種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了大幅提升,平均影響因子增長近2.22倍、平均總被引頻次增長近1.74倍,其國際影響力水平已經達到了SCI中等期刊的水平。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210種學術期刊,其中,科技4056種,以科睿唯安的JCR報告數據為參考,中國期刊的影響力指數排名進入前10%的有《細胞研究》、《分子植物》《國家科學評論》《納米研究》等6種。

如實反映學術實力 仍需多向努力雖然目前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在提升,但總體上看,我國的學術期刊出版,仍落後於學術研究,也就是說,期刊影響力遠不能反映中國學術研究的實力。主要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就是目前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學術期刊不多;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學術論文外流明顯,選擇國外期刊發表論文仍是主渠道;第三個就是整個學術期刊的出版環境、政策仍有待完善。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現在在網路時代,要來改變這樣一種狀況的話,我認為首先就是要加快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的學術期刊的呈現形式,要加快轉型,這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我們學術研究的發展,應該說不缺優秀論文,為什麼流到國外去,就是我們自己的期刊影響力不夠,現在像中國知網這樣的平台,目前已經開始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在那裡首發,而且首發被學界、社會認同。中國期刊,中國的學術在世界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引進來」「走出去」 中國期刊融合發展而為了讓中國期刊在世界上更有話語權,近年來,中國也一直在打造硬體。剛剛推出的中國學術期刊建成雙語平台,將 「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結合,推動了國內優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雙語資料庫自正式上線發布以來,已經有300餘家機構申請免費試用雙語資料庫。代表性機構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共出版中英文對照譯文9560篇, 覆蓋16大學科領域。《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副總經理肖宏:雙語對照出版,它既能夠用中文的形式為中國人解讀中國世界,中國理論,同時我們還要用英文對照的形式,用數字出版技術在同一個界面上,現在國際上有60多個機構在使用我們的資料庫,這裡面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提倡是一種全新的辦刊理念,我們要站在國際的角度來考慮人類的共同的話題,把問題講清楚。還有一點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辦刊的同時,還要面向學術界,開展學術活動。真正用引導學術往前發展的姿態來辦好我們的刊,而不是被動地等著人家來稿。(原題為《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官方平台建立》)
推薦閱讀:

奚建偉:我對當今國學的陋見
改變觀念,改變人生
禹音:絕對否定與相對否定
中國國學網-- 《周易》的思維方式(6)
墨教真福八端|墨若

TAG:學術 | 學術期刊 | 中國 | 期刊 | 出版 | 國學 | 官方 | 平台 | 網路出版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