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洛神賦》背後的驚世陰謀

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須得從「絕纓」事件的後果開始說起。

曹丕和曹植對於太子之位的爭奪相當激烈,原本曹操更傾向於曹植,好幾次差點就定了他當太子,可曹植的不修行檢始終讓他心存猶豫。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出征前對叛亂有所預感,所以有意把鎮守後方的重任交給了曹植,算是對他的一次重要考驗。如果曹植順利通過,那麼太子之位的爭奪將會對他極其有利。

結果呢?自從甄宓與曹植「絕纓」之後,曹植整個人變得非常不正常,二十二年成了他的災難年。先是司馬門事件讓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然後是自己的親密副手楊修被曹操殺死,更讓他打擊得是,曹操最終立曹丕為嗣。

本來曹丕立嗣未穩,曹植尚有翻盤的機會。但二十三年初吉本的叛亂,徹底斷送了曹植的最後希望。曹操在吉本叛亂後,十分暴怒,殺掉了漢獻帝身旁一半的大臣。這種心態,也是對曹植失望的一種現實反映。

可吉本這起叛亂本身,卻透著蹊蹺。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叛亂有兩個共同點:第一,規模非常小,參與不過雜役家僕千人和幾個文人;第二,政治影響非常大,天下為之騷動。

叛亂規模越小,對國家影響越微弱;政治影響越大,對於責任人的壓力就越大。這次叛亂選擇的地點也很有講究,在漢天子所在的許都,而不是鄴城,可以用最小的混亂撬動最大的政治影響。就象是一捆精心設置好爆炸當量和爆破方向的炸藥。讓人簡直要懷疑,這起叛亂的策動者,根本就沒指望叛亂成功,只是為了引發對某些特定人物的致命批評。

曹植作為內務安全最高負責人,對此責無旁貸。在二十二年,他已經失去了太多分數,二十三年的這起叛亂,成了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經此一役,徹底一蹶不振。

「絕纓」之後,曹植的每一次不正常與失招,都緊緊地與立嗣聯繫到一起。於是整起事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出現了。

他就是甄宓的丈夫,曹丕。

他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無處不在。甄宓一手策劃的這一起叛亂,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獲利者,正是曹丕。這忍不住讓人聯想,這起叛亂和之前的一連串小動作,莫非是曹丕故意派甄宓策動,用來打擊曹植的?

這本該是個猜想,不過,在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的一件小事,讓這個猜想變成了事實。

當時曹操對於曹植仍舊抱有一點點希望,所以當曹仁被關羽包圍,他給了曹植最後一次機會,任命他為南中朗將行征虜將軍,派去救援曹仁。可誰知道曹植這個不知長進的東西,竟喝了一個酩酊大醉,醉到連將令都無法接。從此,曹操對這不肖子徹底失望。

以上是出於《三國志》的記載。可《魏略》卻給了另外一個不同的說法:「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偪」是「逼」的舊體寫法。可見曹植的失態,並非出於本意,而是被太子曹丕所陷害。這次出征醉酒,並非一次孤立事件,而是證明了曹丕一直在緊緊盯著曹植,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使壞的機會——這當然也包括了司馬門、楊修之死和甄宓策動的那次叛亂。

曹丕很清楚,對付曹植,最有效的人選就是甄宓。只要甄宓出現,曹植就會因過度興奮而喪失判斷力。對於他這種權勢熏心的人來說,只要能夠害掉曹植,犧牲個把老婆也並非不可接受——他不會接受自己戴綠帽子,除非對上位有好處。

而且派甄宓去做這件事,會非常安全。曹植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發現了真相,也絕不會去告發甄宓,因為那會將他所愛之人置於死地。曹丕算準了自己弟弟這種幼稚的性格,才會肆無忌憚地利用甄宓一次又一次傷害他——甚至我有一個更大膽的猜想,在那次臨出征前的對飲中,也許曹丕在席間只需輕輕透露說,甄宓是在利用你,曹植就會心緒大亂,借酒澆愁。

沒有什麼比自己愛人傷害自己更痛的事了。

而曹丕對於甄宓給自己戴綠帽子這件事,恐怕也並非毫無心結。這個心結在他登基之後逐漸膨脹,最後終於導致了曹丕與甄宓的爭執,失寵以及甄宓最後的死亡。自私的男人,始終是自私的。

事情很清楚了,曹丕是這一切的根源,他為了贏得立嗣之戰,不惜派甄宓去誘惑曹植,藉此打擊競爭對手。證據確鑿,板上釘釘。

但他卻不是唯一的一個獲利者。

其實獲利者還有一個。

這個人是曹丕身旁的一位智囊。這位智囊姓郭,沒有名字,卻有一個有趣的字,叫女王。我們不妨把她叫做郭女王。她不是什麼謀士,而是曹丕的一個妃子,迎娶於建安二十一年。

又是建安二十一年!

郭女王與別的女人大不相同,甫一進門,就顯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她對於曹丕的意義,不是女人這麼簡單,用史書上的一句話描述已經足夠:「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短短兩句話,一個女中諸葛的形象躍然而出。

讓我們仔細咀嚼一下這兩句話。「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意思是曹丕奪太子位,郭女王參與了謀劃,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時時有所獻納」。

奪太子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擊曹植。而打擊曹植最狠的,就是絕纓事件。因此,很有可能,絕纓事件就是這位「有智數」的郭后獻納給曹丕的計策。她是隱藏在曹丕身後真正的策劃者。

仔細品味這起事件,就會發現這個計劃陰毒而細膩,它的成功完全建築在對人心的掌握上:曹植對甄宓的傾慕心、吉本等人對漢帝的忠誠心、以及曹丕對太子位的野心。每一種心態,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利益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吃定上一家。曹植被甄宓吃定,甄宓被曹丕吃定,曹丕卻被郭女王吃定。

於是,在揭開政治陰謀的蓋頭時,我們發現裡面另外裹著一層宮闈鬥爭的面紗。如此綿密細膩的謀劃,大概只有天生對感情敏銳的女性才能有如此手筆吧。

作為進門還不足一年的郭女王,若要扳倒與曹丕相濡以沫這麼多年的甄宓,獲得寵幸,只有行非常之策,才能達到目的。

於是,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郭女王向曹丕獻了這個絕纓之策,然後曹丕給甄宓下達了指示。當曹丕帶著郭女王離開鄴城之後,曹植驚喜地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現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像出,郭女王離開鄴城時,唇邊帶著的那一絲得意笑容。

「甄宓啊甄宓,這一次無論你成功與否,都將不再受君王寵愛。」

這是一個無解的計謀。通過這個計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擊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擊了甄宓。這是一石三鳥之計:鞏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贏得了曹丕的太子寶座;還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甄宓被迫給曹丕戴上了綠帽子。以郭女王對曹丕的了解,她知道這個男人即使是主動拿綠帽子戴,也會把罪過歸咎到別人身上。

事實也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曹丕登基之後,立刻冷落了甄宓,專寵她一個人。甄宓被郭女王讒言所害,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極為凄慘。而郭女王,卻在曹丕力排眾議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現在整個事件的輪廓似乎清楚了,可我們的探索仍未結束,因為還有一疑點尚待澄清。

一個妻子也許會替丈夫去誘惑另外一個男人,但不會心甘情願這麼做,更不會有什麼好心情。尤其是這個讓自己自薦枕席的人,還是夫君的另一位姬妾。這對女人來說,是恥辱,不是榮耀。

這一切,都無法解釋她在建安二十二年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快樂心情——我相信她當時的那種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難道說,甄宓在與曹植的交往中愛上了他?這有可能,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難道說,甄宓愛曹丕愛到太深,所以你快樂,我也快樂?這也有可能,但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

曹植也罷、曹丕也罷,史書里甄宓對他們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那個時代生存的女性,當她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能讓她開心的,只剩一件事。

她的孩子。

甄宓只有一個兒子,叫曹睿,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曹睿只是一個小童。而且他不在鄴城,而是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妹妹東征去了。他在鄴城的這些驚心動魄的鬥爭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

我一開始,猜測也許是曹丕故意帶走了曹睿,以迫使甄宓完成他的計劃。但這還是解釋不了甄宓的開心,沒人會在自己孩子被挾持走以後還高興成這樣。後來一位友人提醒我,仔細地去看一看曹睿的來歷。我去查了一下,不由得大吃一驚。

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它就象是一道閃電,驅散開了所有的疑慮。我錯了,曹睿不是鄴城布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核心關鍵!

曹睿死於景初三年正月,時年三十六歲。古人以出生為一歲,以此倒推回去,那麼曹睿應該是生於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魏略》曰:「熙出在幽州,(甄)後留侍姑。及鄴城破……文帝入紹舍,姑乃捧(甄)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遂為迎取。

《世語》曰: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發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後,文帝問之,劉答「是熙妻」,顧攬髮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後「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

《三國志》曰: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

三段史料都確鑿無疑地記載著同一件事:鄴城被曹軍攻破之後,曹丕在袁紹府中看中甄宓,並娶回了家。讓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傳》里的記載:「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曹軍在建安九年的八月攻克了鄴城;曹丕在同一月里迎娶本是袁熙妻子的甄宓;曹睿也在這一年出生。當這三段材料擱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一直被忽略但卻極端重要的真相,出現在我們面前。

曹丕在鄴城第一次見到甄宓的時候,她至少帶著六個月的身孕。也就是說,曹睿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他的父親是袁熙。

這個事實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但對比史料給出的答案,卻是毋庸置疑的。

甄宓早有身孕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過大概是甄宓實在太漂亮了,曹丕捨不得,於是就姑且當一回便宜老爸。這在三國時代,也不算什麼新鮮事,當初曹操打敗呂布後,就納了呂布部將秦宜祿的老婆為妾,秦氏當時已經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子,被曹操養為義子,名字叫秦朗,後來位至驍騎將軍。

這件事曹操肯定是不知道的,打完鄴城之後,他忙著征討袁譚,然後遠征烏丸,回頭還要征討高幹,管淳,等到忙完這些事情回到鄴城,已經是建安十年的年底。他所看到的,就是新娶的兒媳婦給他生了一下一歲多的大胖小子。

這是曹操的第一個孫子,他十分喜歡。《明帝紀》里說「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而曹丕呢,也就裝糊塗,沒有點出這個誤解。

明成祖朱棣曾經猶豫是否立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就去問解縉。解縉回了三個字:「好聖孫」,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於是朱棣才下定決心。可見長孫是立嗣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可以拿到不少加分。曹丕既然志在帝位,當然不會說破這位長孫的真實身份。

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還年輕,等到有了親生兒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隨後的十幾年裡,曹丕就象是中了詛咒一樣,生下的兒子幾乎全部夭折。唯一健康的,只有這個流著袁氏血脈的小孩子。


推薦閱讀:

許晴背後的男人寵了她20年!怪不得在娛樂圈如此牛逼
女童被碾壓十餘路人漠視背後心理
深度解析「港險」火爆背後的原因(上)
爛片女王景甜背後的「乾爹」是誰?
湄公河慘案疑點重重,背後或另有隱情

TAG:馬伯庸 | 陰謀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