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舒服的不是教養,而是雞湯
原本我想把「湯」字去掉的,以配合雞年春節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後來想到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遂訕訕作罷。 其實我對心靈雞湯並不是特別反感。儘管這些雞湯文普遍存在著矯作濫情、反智無理、邏輯錯亂等毛病,但細究起來,它們並不比廣場舞歌曲更淺薄,也不像時評政論那麼裝腔,而且總是散發熱氣騰騰的正能量。人民群眾對此喜聞樂見,便宜選擇,實在無可厚非。 心靈雞湯也應該找准市場定位,拒絕思考,專一媚俗,在粉飾和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比如教男人如何經營婚姻啦,教女人怎樣冒充優雅啦,教有錢人假裝提高文化品位啦,教情人節約會躲避老婆追查啦,諸如此類吧。怕就怕不自量力,貿然跨界,以為煉出兩包雞精就可包打天下,用雞湯意識代替理性思維,灌溉其力所不及的思想領域。這些年我們頗見識了一些雞湯大師面對社會問題的拙劣表演,比如余秋雨的含淚勸告災民、于丹的不讓霧霾污染心靈、白岩松的慾望使人性退步等等,還有一些散裝雞湯論調在網上比較盛行,比如說中國人缺少教養。 類似論調早已有之,最著名的莫過於素質論。甭管這個社會出現什麼問題,都有人大嘴一張:「中國人就是素質低。」當這種素質論受到廣泛的質疑和批判後,它的變種就出現了:中國人不讀書,中國人不感恩,中國人沒教養,皆屬此類。想一下打倒這些論調一點也不難,因為任何一種對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都不會使用這些粗淺的概念。你去書店的政治思想或哲學歷史類的書架上隨便抽出一本書,都不會在其中發現「教養」這種字眼。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書店不懂圖書分類。這樣說吧,如果「教養」這種常用概念有準確豐富的涵義,思想界的先賢早就會使用它了。康德會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讓人心靈感到震撼,一是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的「教養」。尼采會說,「教養」死了。胡適會說,「教養」比自由更重要。 拜偉大的微信朋友圈所賜,我近來有幸看到了一些朋友轉發的教養話題。說什麼「教養就是讓人舒服」「教養就是不對親近的人發火」「教養讓你與眾不同」「教養是一種普世價值觀」,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這些文章大約轉發得太廣,連原創作者都佚名了。轉發談教養的文章而忽略作者,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到底什麼是教養呢?我們可以從字面上做個簡單理解,所謂「教養」,就是基於教育的道德修養。這樣一說,好像解釋得很清楚了。其實大不然。這個解釋里有兩個詞同樣需要解釋,就是「教育」和「道德」。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塑造什麼樣的道德觀,什麼樣的道德觀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教養表現。王朝社會的教育宣揚敬畏大人,因此有教養的表現就是:你見到縣令,要口稱老太爺,跪地施禮。在歐美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問不必起立。你就可以坐著說話,而且老師稱呼你,也要稱「先生」。張三先生,你來回答這個問題。試想如此畫風移植到中國課堂上,又要有多少人為國人沒教養而痛心疾首了。 不同的政治環境,不同的社會結構,不同的文化風俗,不同的信仰觀念,不同的教育宣傳,不同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所謂的教養。所以在社會學中,教養是一個被無視的變數概念,不能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參與思考。教養問題壓根就是一個偽問題,它只能在日常話語中有一席之地。比如我可以隨口說你沒教養,你也可以罵我沒教養。但我們一本正經關注一個社會問題時,教養這種說法就不靈了。我們必須從政治、制度、法律、道德、教育等等一般角度去觀察、分析、判斷,甚至其中有些概念還需要重新釐定。就像我們可以說一盤菜好吃或不好吃,但怎麼做這盤菜,僅僅知道「好吃不好吃」就不行了。 我並非要宣揚文化沙文主義,剝奪大眾隨意評說的權利,而只是厭惡某些流行論調的偽思考的姿態。它們的常用邏輯是這樣的:中國社會為啥問題這麼多?因為你們沒教養。那怎麼才能讓大家有教養呢?答案是讓別人舒服。這究竟是什麼鬼?我真心好奇他是怎麼做到讓別人感到舒服的,例如困難群眾或者反華勢力。鑒於我是一個經常感到不爽的屌絲,拜託大家把這個能讓別人舒服的人找出來,讓我也享受一下舒服。 樂觀地估計,有些懶于思考的同學不會認可我的觀點。這些人的想法特別天真明亮,比如他們會說:「如果每個人都有教養,或者向有教養的方向努力,這個社會不就越來越好嗎?」或者這樣說:「轉發這篇文章是為了傳播正能量,提醒大家做好自己,你怎麼敢說俺沒有思考!」對於此類觀點,我想說的是,若是自我約束管用,人類世界早就天下大同了。中國公認有著世界上規則最嚴苛的校園教育,家庭教育比起歐美蠻邦也更講究尊卑秩序文明禮節,即便從改革開放開始算,我們眼下的社會也絕不至於缺乏「教養」。可擺在我們眼前的殘酷現實是,倒在路邊的老人都沒人扶。我看過一個視頻,一個殘疾老人過馬路,斑馬線走了一半,變燈了,所有等紅燈的車輛全都視而不見地從老人身邊開過,那種畫面堪稱恐怖,這就是中國。後來還是兩個不知死的外國佬,走上去扶老人過了馬路。令人懷疑他們是美帝派來專門抹黑中國的特務。我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從老人身邊呼嘯而過的車裡,就坐著熱衷於傳播心靈雞湯的人。他們上一分鐘還跟你討論中國人的教養,下一分鐘就會漠然地從摔倒老人身邊經過。而且心中毫無違和感。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教育沒有變成「教養」?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比居高臨下地指責中國人缺少教養要有意義得多。 前幾天,羽談飛先生為寧波老虎事件所撰的《不敬畏自由的社會不配談規則》深得我心,我也想套用一下這個句式:「法治不昌的社會不配談教養。」我每次都要重複這個現代社會建設的基本邏輯:沒有真正的法治來划出權利和責任的邊界,任何一種道德規範——哪怕源於我們高深莫測的傳統文化教育,都經不起拷問,從而變得面目模糊、方向不明、虛弱無力,無法完成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造。如果一個社會道德大面積塌陷,所謂教養也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面對這個社會的諸多問題,祭出「教養」之說,是明顯的倒果為因。這種觀點往輕里說是思考上的懶惰、智識上的撒嬌,往重了說就是推卸責任,為公權站台並洗地。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女人,別讓男人太舒服」
※鮑魚粥:早起熬一碗有營養又舒服的粥!
※4雙一年365天都可以穿的美鞋,百搭舒服又好看!
※當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時 1、覺察負面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任何負面 情緒:生氣、不高興、沉悶、煩躁、嫉妒、等,或是就是不舒服),你要在
※怎麼坐著舒服,怎麼躺著舒服,怎麼用著舒服,這還有講究嗎?